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9:10:21 | 查看全部
为什么老板不逃跑
时间:2013-11-05 作者:未详 点击:3061次
  为什么一个老板再难,也不会轻言放弃,而一个员工做得不顺就想逃走;为什么一对夫妻再吵再闹矛盾,也不会轻易离婚,而一对情侣常为一些很小的事就分开了?说到底,你在一件事、一段关系上的投入多少,决定你能承受多大的压力,能取得多大的成功,能坚守多长时间。
  
  冯仑说,伟大都是熬出来的。为什么用“熬”?因为普通人承受不了的委屈你得承受;普通人需要别人理解、安慰、鼓励,但你没有;普通人用对抗消极指责来发泄情绪,但你必须看到爱和光,在任何事情上学会转化、消化;普通人需要一个肩膀在脆弱的时候靠一靠,而你就是别人依靠的肩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9:10:28 | 查看全部
别忘了自己是谁
时间:2013-11-06 作者:未详 点击:5481次
  剑桥大学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在又一批学生临近毕业时,眼睛忽然失明了。

 学生们纷纷前来看望,他问每一个来看他的学生:“你是谁?从什么地方来?学什么专来?将来准备做什么……”

  同学们把各自的具体情况和想法如实地告诉老教授。

  老教授一边听一边点头,不时地说着“好”、“很好”、“再说一遍”、“你很了解自己了”、“你目标明确,好好实践吧”什么的。
  
  谁知,在学生们毕业离校的前一天,老教授的眼睛又“奇迹般地”复明了。

  他在送别会上对同学们说:

  “在我双目失明、意志消沉的时候,是同学们的关怀和激励让我重又心明眼亮了!我也给那些曾经看望我的同学们精心制作了一件礼品——我们的谈话录音。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当你们失意的时候、迷茫的时候、不知所措的时候,就听听这盘录音带吧……”
  
  直到这时,同学们才真正领悟到老教授的良苦用心。
  
  在现实人生中,许多人一辈子也没真正关怀和关注过自己,甚至没弄清自己是谁、是干什么的。

  “你到底是谁”,其实是一个关乎心灵走向、关乎事业抉择的人生命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9:10:35 | 查看全部
泥墙里冒出来的大富翁
时间:2013-11-07 作者:未详 点击:3075次
  李道德是安徽寿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当地有不少人都栽培食用菌,李道德看着他们虽然发不了什么大财,但都能为家里增加一点收入,不禁也是心里痒痒想从事。
  
  李道德不是一个莽撞的人,为了事先掌握一些基本经验,他就跑到邻村的一个食用菌栽培户的菇园里去学校,结果一番了解后虾了他一跳,栽培食用菌成本大得要命,育菌袋里的棉籽壳、麦草杆本地不多,都要用很贵的价格从外地购买,所以光是打一个小小的菌袋就需要十来块钱。当时正是深秋,菇农们都已经把菌菇转到了用泥墙和塑料纸塔成的“温室”,正参观着,他注意到了一个小细节——在一堵泥墙上,居然长着三五个食用菌,李道德好奇地问:“墙上怎么也会长蘑菇。”
  
  “这有什么奇怪的?因为打泥墙的时候,有些育菌料混了进去,所以就长出蘑菇来了!”主人家一边漫不经心地说着,一边随手把它采下来,像是清除垃圾似地扔进一旁的废草堆。
  
  看着眼前的这一幕,李道德不禁在心里盘算开了,泥墙里的育菌料肯定不会多,可是却能长出蘑菇来,如果好好利用这种泥墙,是不是可以大量栽培蘑菇?想到这里,李道德仿佛看到了希望,随后,他准备了一些育菌料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入泥土中,做成了一块块的“泥砖”,半个来月以后,那些泥砖上果然长出了小小的蘑菇芽。李道德选了发芽状况最佳的一种比例与菌袋成本一对照,结果只占菌包培育的三分之一,随着菌菇一天天长大,李道德还发现,因为混着泥土的本身养分,所以自己培育的菌菇不仅色泽更加诱人,吃起来的口味也更加鲜美!
  
  这样一来,李道德很快信心满怀地开始叫工人在田头打起了几亩菌料泥墙,然后在菌墙外面涂上混入多种养份和菌丝的泥浆,起初有许多人都不理解他,还冷嘲热讽地说他没培育起菌菇,倒先玩起了“房地产开发”,对于这些闲言碎语,李道德懒得理会,打好泥墙后,他又给罩上了塑料膜,悉心照料……
  
  很快,一朵又一朵的菌菇开始从泥墙上冒出来了,不仅有普通食用蘑菇,还有秀珍菇、姬菇等十多种珍稀食用菌,不仅如此,泥墙菌菇产量还比普通培育方式高出五倍之多,第二年,李道德就靠着泥墙食用菌为自己创造了16万元的收益,成本是别人的三分之一,产量却是别人五倍,这其中的利润可想而知,一时间,李道德成了“育菌达人”,前来学习者络绎不绝!
  
  李道德趁热打铁,带领着广大蘑菇种植户成立了食用菌合作社,在把泥墙育菌向更多人推广的同时,也使单纯的“技术外传”成了双赢互利的“有机组合”。目前,他的合作社已经拥有了一千余家育菌户,每天都能不断接到来自全国各地购菇业务,日交易额高达四五万元,在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的同时,李道德本人更是成了远近闻名的“泥墙富翁”!
  
  “其实比我聪明能干的大有人在,我只是遇事都多观察一点,多思考一点,我现在所取得的成就,或许正是上天对我这种性格的赏赐吧!”在说到自己的成功时,李道德时常这样谦虚地笑着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9:10:42 | 查看全部
成功像梯子
时间:2013-11-07 作者:未详 点击:6000次
  一个年轻人去拜访一位年老的智者,请教成功之道。
  
  智者拿出一架梯子,带着年轻人来到一座平房前。
  
  智者将梯子放在平房墙壁上,对着年轻人说道:“你现在沿着这架梯子,爬到平房顶上。你从房顶下来后,我就告诉你最实用的成功之道。”
  
  年轻人立即手脚并用,沿着梯子,很快就爬到了房顶;尔后又马上从房顶沿着梯子下到地面。
  
  智者问道:“你现在应该懂得这最实用的成功之道了吗?”
  
  年轻人茫然不知所措道:“大师,我还是不懂成功之道,敬请你说明白点。”
  
  智者反问道:“你刚才从地上沿着梯子爬到房顶,又尚着梯子从房顶下到地面,你努力动脑、动手、动脚了吗?”
  
  年轻人说道:“我如果不努力动脑、动手、动脚,是无法爬到房顶的。”
  
  智者说道:“你沿着新颖子努力动脑、动手、动脚,就能从地面上成功地爬到房顶上,这就是一种最实用的成功之道。”
  
  年轻人恍然大悟道:“是呀!每个人,沿着自己所设定的目标,动脑、动手、动脚,坚持一步一步地努力,就能步入成功之道,实现成功之愿。啊!原来成功就像梯子,不努力动脑、动手、动脚,是无法爬到成功的位置、达到成功的目的。”
  
  人世间所有的成功之道,其实也是这样——沿着人生所设定的目标,动脑、动手、动脚,坚持一步一步地努力,就能步入成功之道,实现成功之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9:10:50 | 查看全部
你输在哪里
时间:2013-11-08 作者:未详 点击:6304次
  记者采访一位赛车冠军,问:“您取得今天这样瞩目的成绩,有什么特别的制胜诀窍吗?”

  赛车冠军说:“每个车手在输掉比赛的时候,第一句话总是抱怨自己的赛车不够好,天气不行,发挥不怎么正常,对手太强。总之,一大堆理由,但从来没想过应该检讨的人,其实是他自己。如果一个车手坚持不懈地去打扫赛道的胎痕,他就会明白高手过弯的技术和路线,更会明白自己输在哪里!”
  
  只有千方百计为失败找原因,才能真正逐渐地向成功一步步靠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9:10:56 | 查看全部
成功者的“麦穗哲理”
时间:2013-11-09 作者:未详 点击:3584次
  成功背后,其实有一个看似奇怪其实并不奇怪的“麦穗哲理”:

  传说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的3个弟子曾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苏格拉底带领弟子们来到一片麦田,让他们每人在麦田中选摘一支最大的麦穗——不能走回头路,且只能摘一支。

  第一个弟子刚走几步便迫不及待地摘了一支自认为是最大的麦穗,结果发现后面的大麦穗多得是;

  第二位一直左顾右盼,东瞧西望,直到终点才发现,前面最大的麦穗已经错过了;

  第三位把麦田分为三份,走第一个1/3时,只看不摘,分出大、中、小三类麦穗,在第二个1/3里验证是否正确,在第三个1/3里选择了大麦穗中的美丽一支。
  
  在数不清的麦穗中寻找最大的几乎是不可能的,所谓“最大的”往往也是要在错过之后才能知道,但如果在调研基础上果断出手,这样离最大的也差不太多——这就是成功者的“麦穗哲理”。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有麦穗哲理的影子,比如抓住创业机会。

  盲目草率做决定、犹豫不决空留恨,都是不可取的;

  而在创业激情中保持理性,成功几率就很大,就可摘取“最大的麦穗”。
  

  忘了是那位哲人所说的了:“创造力是一种智力肌肉,只要愿意并且知道如何锻炼它,你就能发挥出潜在的创造力。”你瞧,创造和创造力,也没啥了不起,只不过是你对“智力肌肉”的锻炼呢。

  创业的激情与理性告诉我们,只要情理兼备,“胜利在向你招手,成功在前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9:11:03 | 查看全部
效率就是一天最多做七件事
时间:2013-11-10 作者:未详 点击:4441次
  每天忙不完的突发任务,把无数职场人弄得焦头烂额。别忘了,“效率决定竞争力”,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合理安排每天的工作,也许就能出奇制胜、事半功倍。
  
  日本效率专家松本幸夫建议,手头任务一大堆时,首先,最好先把任务分类,找出优先顺序。可以按“紧急”“重要”两个标准,先做“紧急又重要”的事情,接着快速完成“紧急不重要”的任务;“重要不紧急”和“不紧急不重要”的任务,则可以暂时放在一边。
  
  微软公司创办人比尔·盖茨根据自己的经验提醒大家,每人每天最多只能做7件重要的事,比如开讨论会、发通知邮件、拜访客户等。如果一天的工作清单上超过7件,就不必再列了。因为不一定每件事都非要“今天”完成,否则会心有余力不足。
  
  先“思考”再“行动”。对于一些需要详细考虑的任务,不必匆忙动手,可以利用吃饭、散步等时间先琢磨,累积到了一定阶段,你会自然才思如泉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9:11:10 | 查看全部
因为屈打,他跑成了王者
时间:2013-11-11 作者:未详 点击:4040次
  小时候,他到姥姥家去玩,路过一家商店门口时,他被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了,不由自主地收住了赶路的脚步,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结果店主冲了出来,误认为他是小偷,把他打了一顿。虽然打得不算重,但毕竟很委屈,他咽不下这口气,决定去打官司。可后来,那场官司竟然没有打赢,理由就是他是黑人,而店主是白人。尽管理由如此荒谬,但在那个黑人普遍受到歧视的特定国度与特定年代里,他也只能忍气吞声地跑开。
  
  为了宣泄心中的不快,让心灵有一个出口,他渐渐喜欢上了唱歌与跳舞。先是唱别人的歌,后来觉得这样不足以确切地表达自己,他就结合自己的经历给自己写歌,歌名《BeatIt》(避开),一经唱出,非同凡响。他借用演唱的形式给当时美国青年一代提出了善意的忠告,不要以暴制暴,如果不可避免,那就《BeatIt》。
  
  《BeatIt》真的能化干戈为玉帛。
  
  1983年,他在街头拍《BeatIt》MV,激情摇滚的风格硬是把一群跟着起哄的黑人小混混征服了,带他们一起进入了歌舞的圣境,阻止了一场即将发生的群殴。后来,他在自传中写道:“那些混混非常友好,他们不奢求其他,只要求上镜。”
  
  随着《BeatIt》的传唱,连白宫也被感动了。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向他提出友好的建议,要将他的这首歌曲用在公益广告中。他欣然同意。他也因此被里根总统邀请至白宫亲自为其颁发“世界杰出青年奖”以及“特别贡献奖”,同时,他还凭借《BeatIt》被评为第26届格莱美最佳摇滚男歌手,《BeatIt》入围了摇滚名人堂史上500首经典之作,而他又被誉为“流行音乐之王”。
  
  这个因为被店主追打而最终选择跑开并不断歌舞着“避开”的他,就是令全球无数歌迷惊叹与怀念的美国著名已故流行音乐人迈克尔·杰克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9:11:18 | 查看全部
失败的副产品
时间:2013-11-17 作者:未详 点击:2261次
  毫无疑问,他已经失败了。尽管他为了去谷歌应聘,辞掉了原来的工作,学习了很多的专业知识,又将自己从头到脚包装一遍,依然落聘了。原因是在面试的时候主考官抛来的问题让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其中一个问题是这样的:“你能清洗西雅图所有的窗户吗?”这个问题在让他瞠目结舌的同时,也失去了到谷歌工作的资格。
  
  他有些啼笑皆非,又感到万分沮丧。从谷歌出来,他茫然走在大街上。流浪歌手迈克喊住了他:“嗨!你看起来有点不对劲儿,发生什么事了吗?”
  
  他望着迈克。尽管迈克弹着老旧的吉他,右腿残疾,但是他此时却一脸陶醉的神态,仿佛置身在华丽的音乐大厅中。
  
  迈克听了他的故事之后,笑笑说:“失败倒没什么,但是也许这次失败会给你带来意料之外的副产品呢?”
  
  他呆住了,失败的副产品只能是失败啊!迈克笑笑说:“不,失败的副产品是成功。”
  
  他若有所思地回了家,忽然有一个新奇的想法:“如果我将谷歌的面试题整理成一本书,是不是会有很有销路呢?”
  
  说干就干,他花了两个月的时候将搜集来的谷歌面试时提过的刁钻古怪的问题整理出来,写出了一本名为《想进谷歌工作,你够聪明吗》的书。
  
  这本书一上市,就迅速登上了当季畅销书的榜首。他也成功地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他的名字叫威廉。他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失败的副产品不是失败,而是成功。关键是能够在失败中寻找到成功的机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9:11:25 | 查看全部
捷径就是最远的路
时间:2013-11-18 作者:未详 点击:3357次
  戴尔电脑公司创始人迈克尔•戴尔16岁时在《休斯敦邮报》做过兼职,替报社招揽新订户。当年,他千方百计地查找新领结婚证者的姓名和地址,将资料逐一输入电脑中,然后亲自上门免费赠阅给他们两周的报纸。戴尔周到的服务使他很快便发展了新客户,可不久后社长却说:“如果我们每增加一个新客户,都要像你这样经过繁琐的程序,还得付出巨大的体力和精力,那么报社迟早会关门。”
  
  戴尔费解地问:“我尽全力去做,有错吗?”社长严肃地回答:“至少现在那些想订报的人都开始提要求,要报社安排专人给他们上门免费赠送两周的《邮报》,这加大了我们报社多大的成本啊!”戴尔意识到自己犯下的“错”,委屈地辞了职。
  
  考入大学后,戴尔了解到当时的学生都渴望拥有一台电脑,于是决定利用业余时间卖电脑。他以低价从经销商那里买来一批过时的产品,再不分昼夜地组装升级,然后以低于市场价2/3的价格卖给学生,还提供免费上门维修服务,生意十分火爆,产品很畅销。戴尔注册了公司,向全国各地的客户提供按个性需求升级的电脑。因为每天要浏览大量的客户邮件,还得组装升级产品,戴尔忙得不可开交,不得不退学。他不辞辛苦地做起电脑直销生意,到24岁时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脑经销商之一。
  
  一天,戴尔约见了一名计算机专家。交谈后,专家疑惑地问:“戴尔电脑已经享誉全球,为何你还死守着经销的业务不放呢?如果把资金和人员都集中到最赢利的软件研究上,那将会有怎样的收益啊?”“可电脑软件研发公司成千上万,而做最简单的电脑直销企业却屈指可数呀!有时捷径,往往就是最远的路。”戴尔指着存储在自己电脑里的不计其数的客户资料说,“如果我以前就习惯于只做最有价值、最重要的事,而省略繁杂琐碎的活儿,那么现在应该还只是《邮报》的一个订报员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