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6-10-8 18:40:13 | 查看全部
把欲望的馒头切开
时间:2012-09-02 作者:小小Z 点击:829次

  一次,从所住的小城娄底去新化办事。8点,准备从涟钢上车,不巧发车时间提前了半个小时,车已走了。只好跑到市区汽车站,但9点发往新化的车已坐得满满的。只好到街上等10点去新化的车。然而,等来等去,已10点半了,去新化的车依然不见踪影,一问才知,车子已改道,去新化的车不再经过市中心。

  心里七上八下,既烦又闷,原约好12点在新化会见朋友,可我人还在200里之外的娄底。

  看我东张西望,急切搭车的样子,一位去涟源的车主劝我:“你何不分段搭车?是的,何不分段搭车,让自己的愿望分段实现呢?”

  在去涟源的车上,感受颇多。一杆子插到底,想一了百了,一下子实现自己的欲望,是普通人的通病,不少人吃了大亏。有一年轻人,好强气盛,大专毕业时,下定决心,非考一所名牌大学的研究生不可,然而,他本身只有大专文化,而且英语基础不好,考了三年,都没能成功。一位仅中专毕业,在云南大学读研究生的高中同学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劝他说,你把想实现的目标分开,先读自考本科,再考一所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基础扎实了再去读名牌大学的博士可能现实一些。

  我们每个人或大或小都有欲望,当外在的和自身的条件不那么完备时,如果你欲望的“馒头”很大,就把它切开,让它变得小些,再小些。那样,即使条件同样不是很好,因为欲望已经变得很小,容易得到满足,反倒更容易成功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8 18:40:21 | 查看全部
从不相信命运
时间:2012-09-02 作者:小小Z 点击:1408次

  美国作家阿尔伯特·哈伯德在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威尔逊先生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如今终于成了一个受人尊敬的企业家。

  这天,当他从办公楼出来时,听到背后传来“嗒嗒”的声音,那是盲人用竹竿敲打地面发出来的,威尔逊停下了脚步。盲人意识到前方有人,连忙上前说道:“先生,我是个可怜的盲人,帮帮我,买一个精美的打火机吧,1美元,我可靠它谋生呢。”威尔逊叹了口气,接过了打火机:“我不会用的,但我愿意帮你。”说着递了张钞票过去。盲人一摸发现是100美元,兴奋得声音都颤抖了:“您真是个好心的人,上帝保佑您。”

  威尔逊正准备转身离去,但盲人仍在自言自语:“我本不是天生的瞎子,是18年前布尔顿的那次事故引起的,真可怕。”听到这儿,威尔逊心里一震,回过头失声地叫道:“那次化工厂爆炸吗?”“是啊。”盲人见引起了威尔逊的注意,便喋喋不休地讲起了自己的遭遇,希望博得这位富人的同情,得到更多的好处。“那次死了好多人啊,我也因此落到了今天这种田地,贫困交加。您不知道,当时的情景真可怕,一声惊雷巨响,然后到处都是熊熊烈火。逃命的人挤作一团,我本来已经到了门口,可后面一个大个子却叫道:‘我还年轻,让我先出去’。边说边用力把我推倒。踩在我身上跑了出去。等我醒过来后,眼睛便什么也看不见了……”盲人还要继续讲下去,威尔逊却冷冷地打断了他的话头:“你在撒谎。事情不是这样的。”盲人一惊,停止了自己的诉说。威尔逊又说道:“当时我也在化工厂内,是你踩着我的身体跑出门的,你说的那几句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盲人呆住了,他忽然拉住威尔逊的衣服,激动地大叫:“这不公平!我跑了出去,却成了瞎子;你留在了里面,如今却风光得意。”

  威尔逊用力挣脱了他,举起手中一支精致的手杖,不屑地说道:“我也是瞎子,可我从不相信命运。”

  生命无常,每个人都有或大或小的苦难,不同的人面对这种困境有不同的应对方法。身体残疾,尤其是眼睛,对人的生活影响最大,很不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我们不知道威尔逊先生以怎样的方式,克服怎样的困难,去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而且能够成功。他的成功中,应该包涵着一种无比的宽容,就像宽容18年前从自己身上践踏过去、夺路而逃的那个人,只是不能宽容他的颓废、他的不振作、他的听天由命。

  只要你有一颗永不服输的心灵,有一种愈挫愈奋的意志,内心就会升腾起一股勇往直前的勇气,从而也就不再抱怨上苍的不公。这样坚苦卓绝地去做了,虽然不一定都能达到理想的彼岸,不一定能够采撷到预想的果实,但这个心灵的激励,这个奋斗过程本身,就闪耀着无边无际的生命之美的光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8 18:40:27 | 查看全部
还有一个苹果
时间:2012-09-03 作者:小小Z 点击:1364次

  曾经有人讲过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一场突然而来的沙漠风暴使一位旅行者迷失了前进方向。更可怕的是,旅行者装水和干粮的背包也被风暴卷走了。他翻遍身上所有的口袋,找到了一个青青的苹果。“啊,我还有一个苹果!”旅行者惊喜地叫着。

  他紧握着那个苹果,独自在沙漠中寻找出路。每当干渴、饥饿、疲乏袭来的时候,他都要看一看手中的苹果,抿一抿干裂的嘴唇,陡然又会增添不少力量。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第三天,旅行者终于走出了荒漠。那个他始终未曾咬过一口的青苹果,已干巴得不成样子,他却宝贝似地一直紧攥在手里。

  在深深赞叹旅行者之余,人们不禁感到惊讶:一个表面上看来是多么微不足道的青苹果,竟然会有如此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

  是的,这是信念的力量!这是精神的力量!信念,是成功的起点,是托起人生大厦的坚强支柱。在人生的旅途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事随人愿。有的人身躯可能先天不足或后天病残,但他却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创造出常人难以创造的奇迹,这靠的就是信念。对一个有志者来说,信念是立身的法宝和希望的长河。

  信念的力量在于即使身处逆境,亦能帮助你扬起前进的风帆;信念的伟大在于即使遭遇不幸,亦能召唤你鼓起生活的勇气。信念,是蕴藏在心中的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信念,是保证一生追求目标成功的内在驱动力。信念的最大价值是支撑人对美好事物孜孜以求。坚定的信念是永不凋谢的玫瑰。

  我命在我,不在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8 18:40:35 | 查看全部
给自己一片悬崖
时间:2012-09-03 作者:小小Z 点击:1764次

  一位原籍上海的中国留学生刚到澳大利亚的时候,为了寻找一份能够糊口的工作,他骑着一辆自行车沿着环澳公路走了数日,替人放羊、割草、收庄稼、洗碗……只要给一口饭吃,他就会暂且停下疲惫的脚步。一天,在唐人街一空餐馆打工的他,看见报纸上刊出了澳洲电讯公司的招聘启事。留学生担心自己英语地道,专业不对口,他就选择了线路监控员的职位去应聘。过五关斩六将,眼看他就要得到那年薪三万五的职位了,不想招聘主管却出人意料地问他:“你有车吗?你会开车吗?我们这份工作要时常外出,没有车寸步难行。”澳大利亚公民普遍拥有私家车,无车者寥若晨星,可这位留学生初来乍到还属无车族。为了争取这个极具诱惑力的工作,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有!会!……”“4天后,开着你的车来上班。”主管说。 

  4天之内要买车、学车谈何容易,但为了生存,留学生豁出去了。他在华人朋友那里借了500澳元,从旧车市场买了一辆外表丑陋的"甲壳虫"。第一天他跟华人朋友学简单的驾驶技术;第二天在朋友屋后的那块大草坪上摸索练习;第三天歪歪斜斜地开着车上了公路;第四天他居然驾车去公司报了到。时至今日,他已是"澳洲电讯"的业务主管了。

  这位留学生的专业水平如何我无从知道,但我确实佩服他的胆识。如果他当初畏首畏尾地不敢向自己挑战,绝不会有今天的辉煌。那一刻,他毅然决然地斩断了自己的退路,让自己置身于命运的悬崖绝壁之上。正是面临这种后无退路的境地,人才会集中精力奋勇向前,从生活中争得属于自己的位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8 18:41:30 | 查看全部
让所有人都知道我
时间:2012-09-10 作者:小小Z 点击:857次

  一个小女孩看到邻家的围墙边放着一桶红漆和一把大刷子,一时兴起,她拿起刷子在雪白的围墙上用斗大的字体写下自己的姓名。

  邻居看到她的名字以后非常生气,怒气冲冲地到女孩的家里去告状,结果女孩被父母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你把名字那么醒目地写在墙上,现在所有的人都知道你了。”母亲生气地对她说。

  二十多年以后,女孩在纽约做起了房地产经纪人。几年之后,她成为纽约最著名的经纪人。

  别人问起她的成功之道时,她讲了上面这个故事。“那是我受到的最严厉的惩罚,也是父母给我上的最宝贵的一课。”

  看到听众不解的目光,她拿出自己在报纸上登的广告:一块名片大小的地方几乎让她的名字占满。下面用很小的字体写着“房屋经纪”和她的电话号码。

  “你看,我的名字这么醒目地写在这里,当然所有的人都知道我了。”她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8 18:42:15 | 查看全部
成功的关键
时间:2012-09-10 作者:小小Z 点击:1027次

  日本人渡边正雄曾经做过很多小生意,但有时赚,有时亏,根本就没什么值得一提的成就。待他50岁时,他觉得干不动产这一行很赚钱,就决定改行,但他对不动产业是外行。一个人从事自己一窍不通的行业是行不通的,起码也该有些常识和经验。于是,渡边打算一边打工一边取经。

  当渡边拿定主意之后,他去见了“大藏不动产公司”的董事长,请求雇用他。起初,董事长见他是个生手,年纪又不小了,没有培养的价值,便冷冰冰地拒绝了。渡边感到很失望,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央求道:“我不要薪金,请让我免费为贵公司服务,可以吗?”董事长想不出拒绝的理由,好在是个不必付薪水的,就把渡边留了下来。

  一年后,渡边觉得自己学到的东西差不多了,就离开了大藏公司,在东京新宿区买下了一间面积四十多平方米的平房,开设了一家很小的不动产公司――“大都不动产公司”。

  有一天,有人来向渡边推销土地,说拿须有一块几百万平方米的高原,价钱非常便宜,一平方米只卖六十多日元。这是一块山间的土地,很多从事不动产业者都知道这片土地,但没有一个人对它感兴趣,表示有兴趣的只有渡边一人。

  当时的拿须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没有道路,也没有水电等公共设施,其价值几乎等于零。但渡边为何对这片土地感兴趣呢?后来,他向世人道出了自己当初的想法:“虽然是一片广阔无边的高原,但跟天皇御用地邻接,这会令人感觉到置身在与帝王一样的环境里,可以提高身份,能满足一部分人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再说,在这个拥挤的时代,将高原改造成住地的时间一定为期不远。这时候把它买下来,动些脑筋,好好宣传,一定大有赚头。”

  不久,渡边不顾一切地拿出全部财产当赌注,又大量举债,把数百万平方米的土地订了下来。当他订约后,不动产业者们都嘲笑他是一个大傻瓜,说:“只有傻瓜才会买那样一片一文不值的山间土地。”

  面对别人的嘲笑,渡边毫不理会。他把土地细分为道路、公园、农园、建筑用地,又与建筑公司合作,准备先盖200户别墅和大型出租民房。一切准备妥当后,他就开始出卖分段划分的农园用土地和别墅地,以偿还未付的土地款。

  由于拿须远离都市的喧嚣,空气清新,景色优美,对那些厌恶都市噪音和污染的人极具吸引力。为了向世人推荐这片土地,渡边展开了大张旗鼓的宣传攻势。如此,渡边的宣传果然大有收获,东京以及其他都市的人都对此产生了极大兴趣,纷纷前来订购。有的人订购别墅,有的人订购一块果园或菜地。因为不订购别墅也有出租民房可住,因此订购农园、菜地的人多得惊人。

  结果,不到一年,渡边就把土地卖出了80%,一眨眼就净赚50多亿日元。不仅如此,剩下的土地最少也值他当初所付出的土地款的3倍之多,而且价格还在不断地上涨。

  现实生活中,人们选择职业往往非常看重薪水和工作环境,很少有人把学习技术,学习创业经验摆在第一位,事实上,工作条件好,薪水高的饭碗很少,即使有也有很多人去抢。对所有的打工者,包括刚刚走上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与其千方百计寻找就业岗位,不如转向学习创业经验。

  故事的主人公渡边正雄,大半辈子劳而无功。而后来转向不动产业一举成功。刚开始,他对不动产业也是一窍不通,但通过在大藏公司的为期一年不要薪水的工作和学习,他取得了真经,这是由失败走向成功的关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8 18:42:23 | 查看全部
定位决定成败
时间:2012-09-10 作者:小小Z 点击:1306次

  作为一名职业咨询师,我有机会给各个年龄段的顾客提出我的建议和劝告。我的众多顾客的经历告诉我一个真实存在的现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自我定位,不幸的是,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也难怪,因为,这个定位常常深深地隐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人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为了实现目标,自己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却收效甚微,其内在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潜意识中的自我定位与我们的目标不相一致,这种背离极大地削弱和降低了我们的努力和付出。

  比如,如果你将自己定位于“穷人”,你必定会不自觉地削弱你的赚钱动力,错失赢利良机。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可爱的人”,那么当有人对你说“你很可爱”的时候,你会认为他在撒谎或者在讥讽你而将那个人拒之千里之外。

  以我自己为例。我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时候,很想加入一家高级网球俱乐部。然而,我潜意识中的一些消极想法使我一开始并没能如愿。我对自己说:你不富裕,你的网球水平一般,你没有空闲时间,没有人会愿意和你打网球。

  事实上,这些负面想法并不真实,至少不符合现在的实际情况。我逐渐认识到,是我潜藏的陈旧的自我定位影响了我。

  一名来自布鲁克林的穷人家的女孩,参加一个富人云集的俱乐部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好在我及时更换了我的自我定位:
一名出色的咨询师。有了这种定位,我如愿以偿地加入了网球俱乐部,在俱乐部里,我度过了一段快乐的美好时光。

  我的过时的自我定位延迟了我加入俱乐部的时间,而苏珊的自我定位却影响到了她的人际关系。苏珊是一位26岁的金发美女,她泪眼婆娑地对我说:生活中,所有与她接触的男人都躲她远远的,而事实上,她是极其渴望与他们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的,糟糕的现状使她认定自己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女人。我帮苏珊做了分析,问题就出在她的自我定位上。她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自幼性格好强,孤僻,极度敏感。“是你的孤傲清高赶走了你身边的人。”我对苏珊说道,“记住,你不再是那个孤僻的小女孩,而是一个美丽、聪颖、自信的妙龄女郎。”重新定位后的苏珊,不久就与她的很多同学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雷是一个30岁的律师,他的事业发展不太顺利。在咨询过程中,我发现原来在他的内心深处,他一直把自己看做是一个服务生,因为在他的学生生涯中,他有过长期到饭店兼职做服务生的经历。在雷用“职业律师”替换了“服务生”的定位后,他的业绩很快得到了显著提高。

  一个错误的过时的自我定位,是潜藏在你内心、影响你走向成功的致命的负面因素。及时更新你的定位,使之与你的目标相一致,是迫切而必要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你付出的效率,决定着你的成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8 18:42:30 | 查看全部
锁不住的灵魂
时间:2012-09-14 作者:小小Z 点击:708次

  八岁那年,她进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习作曲。

  这很了不起,对于一个哑巴女孩来说。

  她创办的电子杂志曾获奖,里面的诗歌、游记等大多出自她的笔下。

  这很了不起,对于一个13岁的女孩来说。

  有一年的1月到3月,她在别人的陪同下,从英国南部的家里出发去旅行,英格兰、澳大利亚、坦桑尼亚、孟加拉、美国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这很了不起,对于一个双腿残疾的女孩来说。

  乔伊・南丁格尔的身体是独一无二的,她以轮椅为伴,身体即是她的监狱。她罹患的不是大脑性麻痹、多发性硬化症或者帕金森病,尽管这几种病的症状都一一出现在她的身上。那是一种非常罕见的未知疾病,医学界只能将它描述为深度精神性肌肉失用症及神经紊乱。她还常常发高烧、尿道感染、腹泻、癫痫发作……她是各种各样的疾病的载体。

  面对这样的情况,乔伊并非没有气馁过,想到自己哪里也去不了的时候,就感到万分悲伤。她上网与许多国家的残疾人交流,大家相互鼓励,不久后她就创办了属于自己的电子杂志。这是一份叫“From the window”的杂志,你不会想得到,乔伊竟能够令许多普通人难以接近的名人为她的电子杂志投稿,如作家玛格兰特,大主教乔治加里,曾经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当下最著名的残疾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

  没有谁比乔伊更能体现这句话了:疾病禁锢了身体,但锁不住的是坚强的灵魂。她谱曲作乐,让音乐代替她的声音;她创作诗歌、散文、小说,用美妙的文字与他人交流;她到各国旅游,向人们证明了坐在轮椅上也能亲睹世界的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8 18:42:38 | 查看全部
成功是心底热烈的渴望
时间:2012-09-14 作者:小小Z 点击:1120次

  许多年前,一个小姑娘应聘到纽约市的一家裁缝店当打杂工。上班时,她经常看到女士们乘着豪华轿车来到店里试穿漂亮衣服。她们穿着讲究,举止得体。小姑娘就想:这才是女人应该过的生活。想到这儿,一股强烈的欲望自她的心中升起:我也要当老板,成为她们中的一员。

  从此,每天工作开始前,她都要对着试衣镜,很开心、很温柔、很自信地微笑。虽然她只穿着粗布衣裳,但她想象着自己就是身穿漂亮衣服的女士。她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落落大方,深受顾客的喜爱。虽然她只是一名打杂女工,但她总是想象着自己就是店里的主人。她工作积极,尽心尽力,仿佛裁缝店就是她自己家的,她因此深得老板信赖。很快,许多顾客都对老板夸奖她:“这位小姑娘是你店中最有头脑最有气质的女孩。”老板也说:“她的确很出色。”又过了段时间,老板就把裁缝店交给小姑娘打理了。

  渐渐地,小姑娘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安妮特”,继而成了 “服装设计师安妮特”,最后终于成了“著名服装设计师安妮特夫人”。

  安妮特的成功,固然得益于多方面,但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无所有的她敢于“想象成功”,即想象着自己就是“店主人”,是“著名服装设计师”。

  很多人对“想象”的作用并不在意,认为安妮特的成功只是特例。那就再看一下心理学家的一项试验吧!

  一位心理学家把一些身体状况基本相同的学生分成三组,进行不同方式的投篮技术训练。第一组学生坚持在20天内练习投篮,并把第一天和最后一天的投篮成绩记录下来,中间练习时不提任何要求,顺其自然。第二组学生也记录第一天和第二十天练习投篮的成绩,但在此期间不再做任何投篮练习。第三组学生记录下第一天的投篮成绩,然后每天花20分钟做想象中的投篮。如果练习投篮不中,他们便要在想象中对此做相应的纠正。实验结果令人吃惊:第二组进球率没有丝毫长进;第一组进球率增加24%;第三组进球率增加了24%。这个实验令人信服地证明了“想象”的作用,也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头脑中巨大的潜能。

  成功是蕴藏于心底的一份强烈渴望,甚至是一个梦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8 18:42:45 | 查看全部
跟跑者的启示
时间:2012-09-17 作者:小小Z 点击:1182次

  人们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凡是在马拉松比赛中取胜的,大多数是跟跑者,而很少是领跑者。这一结果虽然令人感到费解但细究起来也并不意外。马拉松比赛不仅需要速度,更需要持久耐力。在赛场上,领跑者不仅比别人要耗费更多的体力,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视野狭窄,战术意图很容易被人识破;而跟跑者,常常以逸待劳,视野开阔,战术意图隐蔽,不容易被发觉,时机一到会突然发力,一举超越领跑者。

  经商和马拉松长跑比赛看似毫不相干,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就有一套自己独特的营销策略,它几乎不研发新产品,而是等别的公司新产品问世后,就立即派出员工,征求用户对该产品的意见和建议,迅速开发出更适销对路的“新产品”,而这一产品经常比其他公司的产品设计得好,顾客更喜欢。他们说:“我们有意在技术上落后两三年,把产品的试用和打开市场的工作让别人来做,而后根据试用反映和市场反馈,再来研究设计自己的新产品。这样一来可以有效避免走弯路,减少在人力、物力、经费和时间等方面的浪费。”可以说,这就是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跟跑战略”。

  无独有偶,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发展也得益于此。当日本的日产汽车公司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成功开发、生产出“SANI”大众化的汽车后,丰田汽车公司却欣喜若狂,因为日产公司铺天盖地的宣传激起了人们对汽车的兴趣。让丰田公司看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有利时机。丰田公司充分研究了“SANI”汽车的优缺点,节省了大量前期研发费用的“卡罗露”版汽车,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丰田公司也因此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和日本丰田公司的成功,都说明了一个道理:看似起步慢,实力不如别人的“跟跑者”要紧紧盯住“领跑者”,积累优势,照样能后来居上,取得竞争的最后胜利。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作为一个有远见卓识、有战略头脑的企业家,需要关注的是竞争的胜负、企业的长远发展,而不要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在企业还没有绝对竞争实力的情况下,暂且屈居人后,韬光养晦,以逸待劳,积累实力,厚积薄发,充当一位有头脑、有积极进取心的“跟跑者”又何尝不可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