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7-7-17 10:09:58 | 查看全部
一个旅人经过绿洲,停下来给骆驼饮水。他看到满头大汗的老人,便上前打了声招呼:“你好呀,大爷。这么热的天,你在这里挖什么呢?”
  
  “我在播种。”老人说。
  
  “你要在这里种什么?”
  
  “种椰枣。”老人说道。
  
  “椰枣?!”旅人惊讶地说,那副表情就像听到了最愚蠢的话,“告诉我,大爷,你多大年纪了?”旅人问。
  
  “我不知道,60,70,还是80……我忘记了……但这并不重要。”
  
  “大爷,椰枣树长成要五十多年,长成之后才能结出果实。我希望你能长寿,能活到一百岁,但到那时你也很难收获今天劳动的成果,还是别干了吧。”旅人劝说道。
  
  “我吃的椰枣是前人种下的,播种的人也没有梦想吃到自己种的椰枣。我今天播种,是为了让后人能吃到我种的椰枣……虽然我也并不知道谁会吃到我种的椰枣,但我想,这份辛苦是值得的。”
  
  听完老人的一席话,旅人说:“很感谢你的这一课,请收下我的学费。”说着,他把钱袋递给老人。
  
  “谢谢你的钱,朋友。你看,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的。你认為我无法收获自己的劳动果实,但我还没有播完种,就收获了一袋钱和一位朋友的谢意。”老人笑着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7 10:10:09 | 查看全部
公元前685年的一天夜里,齐国国都临淄的城门忽然洞开,一大队人马举着通明的火把从城内奔出,吵吵嚷嚷地让停在城门外的载货车挪开。原来,国君齐桓公要出城迎接贵宾。
  
  在载货车队中,有个赶车的人叫宁戚,听到齐桓公要出城的消息,他激动不已,这一刻他期待很久了。
  
  宁戚是卫国人,学识渊博,才华出众。他听说齐桓公有雄才大略,重用人才,便决心前去谋取官职。然而宁戚家中穷困,连路费也没有,只好受雇替商人赶车来到齐国。
  
  当齐桓公的车驾驶出时,宁戚敲着牛角高声唱起了自己创作的《宁戚歌》。齐桓公听到后,对身边的人说:“那个唱歌的人或许就是个难得的人才啊!”于是吩咐后面的车辆载上宁戚。
  
  回到宫中,在听了宁戚论述治国平天下的见解之后,齐桓公便准备起用他。有大臣劝道:“卫国离齐国并不远,国君不如派人先去打听一下,如果他确实是一个有才有德之人,再起用也不迟啊。”
  
  齐桓公却说:“不能这样。调查之后就难免会发现这个人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因为一个人的小毛病而丢掉他的大优点,这正是一些君主难以得到大才大德之人的缘故啊!”于是,他当即拜宁戚为上卿。宁戚果然不负厚望,屡建奇功,后来又担任了主管农业的官员,奖励垦种,薄取租赋,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7 10:10:18 | 查看全部
非洲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植物——光棍树。它一年四季只长树干枝条,不长叶子,光秃秃的,如枯木一般。

  然而,这死一般的树木却是生机蓬勃的,以一种特有的姿态长驻在茫茫沙漠之中。
  
  光棍树是为了适应非洲荒漠地带干旱的气候才逐渐退化了叶子,用绿色的茎和枝条进行光合作用的。如果它也像气候湿润、雨水充足地方的植物一样,长出又大又多的叶子,那么它会因叶子的蒸腾作用而丢失大量水分,从而无法适应干旱而遭自然界淘汰。

  更为巧妙的是,它枯木般的样子对一些食叶动物毫无吸引力,减少了被动物吃掉的机会。这一点点的改变,不仅能让自己生存,而且能生活得更好!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只是多数人面对困难,便紧紧地盯上了困难,一心想着如何克服它,而忽略了自己依然可以追逐自己的梦想。
  也许改变一点,不仅克服了困难,还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就像光棍树一样,改变一点点,便能在沙漠中生活得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7 10:10:27 | 查看全部
宋仁宗闲暇时,喜欢悄悄在皇宫里面四处溜达。

  一次,当他走到便殿时,忽然听到有争吵的声音,他躲在柱子后面一看,原来是自己的两名侍卫在聊天,侍卫甲认为,人的命运不是命中注定的,只要努力就可以改变;侍卫乙却认为,他们都是伺候皇帝的人,命运自然是由皇帝决定的。

  两人谁也说服不了对方,所以争吵不休。
  
  宋仁宗听了感觉十分有趣,他忽然想起来,原来的侍卫队长升职了,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替补。

  于是,宋仁宗悄悄回到自己的房间,拿起笔来在两张纸条上写下了同样内容的一句话:“谁先到达你那里,就让他成为侍卫队长。”然后,他将纸条分别装到密封的小金盒里。
  
  接着,宋仁宗派人叫来侍卫乙,让他带着一个小金盒送到负责皇宫内务的一名主管那里。

  宋仁宗估计侍卫乙差不多已经走到半路时,又叫来侍卫甲,同样给他一只小金盒,让送到那名主管那里。
  
  不久,主管传回消息,他按皇帝的旨意,已经推荐侍卫甲为队长。

  宋仁宗明明特意安排了侍卫乙先去,为什么结果却是这样?

  原来,在侍卫乙和侍卫甲离开之后,宋仁宗又安排了两名侍卫,分别在半路上拦住他们打招呼,侍卫乙遇到可以聊天的人很开心,从昨晚做了什么梦到中午吃了什么饭,聊得不亦乐乎;侍卫甲却一心惦记着要完成任务,只是匆匆打了声招呼就继续往前走,直接把小金盒送到了主管那里,仅仅因为抢先了几步,他就得到了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好机会。
  
  宋仁宗感叹道:“人如果自己不努力,就连皇帝也帮不上他。”

  自己不努力,再好的机会也会失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0:18:26 | 查看全部
洪都拉斯草原上有一种滑背鸟,它们身上能分泌一种凝脂油,使得全身的羽毛非常滑溜,很难被抓住。靠着这个先天优势,它们总能躲过天敌的袭扰。
  
  说来也怪,滑背鸟的天敌里面并没有长尾猴,可在现实中,多数死亡的滑背鸟却都是栽在了长尾猴的身上,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滑背鸟喜欢啄食一种野果子,可这种野果子只有长尾猴能够找到。因此,滑背鸟嘴馋的时候便会跟踪长尾猴,当发现长尾猴手里有野果子时,它们便会找准机会突然发起攻击。毫无防备的长尾猴受到攻击,冷不丁地吓了一跳,常会松开爪子慌忙逃窜。这样一来,果实便会掉落,这时,滑背鸟就会趁机叼走果实。
  
  等受了惊的长尾猴回过神来,滑背鸟已经跑了。长尾猴不甘心被滑背鸟窃取果实,于是伺机报复。第二天,这只长尾猴便会主动寻找果实,然后拿着果实走来走去,而悄悄跟上来的滑背鸟便会开始攻击。这时这只长尾猴就会顺势把果子往地上一扔,然后跑开。滑背鸟刚想叼走果实,不料从旁边蹿出另一只长尾猴,它瞬间便把滑背鸟摁在了地上。滑背鸟以为靠着身体滑可以逃脱,可聪明的长尾猴长了经验,它们不但学会了相互配合,而且这只负责抓捕的长尾猴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行动前它专门到有泥沙的地方,让双爪全部沾满泥沙,这样就很大程度地增加了摩擦,能牢牢地将滑背鸟摁住……
  
  滑背鸟被抓给了我们启示:一个人再有能力也不会是完美无缺的,所以,切不可太自负。
  
  小时候看武侠片,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那些号称武林第一、第二的高手,总没什么好结局,很难活到剧终?长大后终于明白了,原来,那些高手之所以会失败,竟然正是因为他们功夫高。因为功夫高,所以不再小心翼翼,不再重视对手,即便口头上谦虚谨慎,但行动上却是藐视对手的。因此,他们必然失败。而在大自然中还算不上什么高手的滑背鸟,居然会因为拥有一点点小技巧而自信满满地去挑衅其他动物,真是太自负了。因此,它的下场是必然的,毕竟长尾猴可不会总吃这种哑巴亏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0:18:37 | 查看全部
戒嗔住的地方在天明寺的后院。这里属于生活区,除非极其熟悉的施主,一般人不会到这里来。
  
  戒嗔和戒傲住处附近有间杂物房,里面放置的多是一些平日很少用到的物品,像是一些用旧了又舍不得扔掉的家具之类的东西。
  
  杂物间的门没有锁,平时只是用插销在外面插住,因为很少有人进去,所以杂物间的房门通常是关着的。
  
  戒嗔每天从住处去佛堂,杂物间是必经之路。有天早晨,戒嗔从杂物间外路过的时候,忽然发现杂物间的门被人打开了。望望屋内,除了中间多了一张桌子,其他的并没有异样,于是戒嗔也没有多想,顺手把房门关上了。
  
  到了第二天,戒嗔再次经过杂物间外的时候,竟然发现杂物间的门又被人打开了。这一次戒嗔想,莫不是杂物间的门插销坏了,所以房门关不牢,风一吹就打开了。
  
  于是这次戒嗔把插销插上后,特意用手推了推,结果发现插销是好的。戒嗔觉得,杂物间的房门是开着还是关上只是一件小事,既然插销是好的,也就懒得细想其中的原因。戒嗔再次关上杂物间的门,便赶去佛堂上早课了。
  
  第三天早晨,同样的事情发生了,杂物间的门又一次诡异地被打开了。
  
  一时间,戒嗔被如此异常的现象弄得很是疑惑。戒嗔想象了很多的可能,觉得是不是两位小师弟戒尘和戒痴在屋子里捉迷藏的时候,开了门忘记关了,又或者他们就是打算和戒嗔开个玩笑,有意把戒嗔关上的门一次又一次打开。
  
  但戒嗔仔细一想,觉得不像,因为两个小师弟起床都比戒嗔晚。平日戒嗔起床以后,都要叫上很久,他们才肯起床,基本上两人都是在早课开始的最后一刻才会跑进佛堂,哪里可能提前戒嗔一步打开房门呢?
  
  戒嗔很想知道事情发生的经过,所以第四天早晨,戒嗔特意起得很早,等在走道边,想看个究竟,到底是谁在捣乱,反反复复地把杂物间的门打开。
  
  结果戒嗔看到智惠师父经过杂物间外的时候,随手把插销拔出,然后把门推开。但是智惠师父并没有走进杂物间,而是径自往佛堂的方向去了。
  
  戒嗔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这些天每天打开杂物间门的人是智惠师父。
  
  戒嗔走进杂物间,屋子里有股怪怪的味道,而这怪味的来源就是杂物间中间放置的那张刚刚被漆过的桌子。戒嗔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几天智惠师父打开杂物间的门,就是为了使这股怪味散发出去。
  
  在之前的几天,戒嗔每天站在屋外,凭借着个人的猜想,去判断这个把房门打开的人的目的,甚至不断地找寻打开房门的人的错误。
  
  事实上,直到戒嗔走进房门,才发现原来自己才是错的那个人。
  
  我们有多少次站在屋外判断是非的经历?又有多少次把自己的猜疑和不解放在别人身上来找原因?
  
  也许当我们判断人生的是非曲直时,也应该这样想,那个执迷不悟的人可能正是我们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0:18:49 | 查看全部
 蜜獾属于鼬科动物,它的体长大约在60~80厘米之间,分布在非洲、亚洲西南部、阿拉伯等地区,它喜欢居住在雨林、草原或者水边,经常在黄昏时出来活动。
  
  蜜獾的胃口非常好,对各种食物几乎来者不拒,包括小哺乳动物、鸟、蚂蚁、浆果、坚果等等。它最喜欢吃的是蜂蜜,为了寻找到蜂巢,它喜欢追随在一种叫黑喉响蜜獾的小鸟后面。
  
  黑喉响蜜獾非常奇特,它整天飞来飞去,四处寻找蜂窝,能知道方圆250平方公里内的每一个蜂巢的位置。一旦发现目标,它就会兴奋地叫个不停,直到把蜜獾吸引过来为止。其实,黑喉响蜜獾这样做也是为了自己,因为它没办法凭自己的力量破坏蜂窝,但它的消化系统中有一些特殊的微生物,一般动物无法消化的蜂蜡,对它来说却是难得的美味。
  
  于是,蜜獾和黑喉响蜜獾就成了一对完美的好“搭档”。每当黑喉响蜜獾发现目标,蜜獾就会迅速出动,当它美滋滋地吃完蜂蜜,打着甜美的饱嗝离去后,黑喉响蜜獾就可以尽情享受专属于自己的美味——蜂蜡了。
  
  蜜獾和黑喉响蜜獾的特殊关系,可以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没有谁可以拥有所有技能,在必要的时候,学会与别人合作,反而更容易实现目标。这种合作并非示弱,而是一种生存智慧。
  
  协同合作的意义其实大家都知道,但执行却很有难度。若想像蜜獾和黑喉响蜜獾这样亲密合作,共同实现目标,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选准队友。有了一个好队友就不会畏惧神一样的对手;二、各司其职。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完成好,事情都可能会失败;三、不计得失。既然事前的安排大家都同意了,那么执行的时候就不要再斤斤计较,否则事情很可能半途而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0:19:06 | 查看全部
东汉光武帝时期,陈留东昏人刘昆在当江陵县令时,发生了一件奇事。那年,县里突发火灾,不一会儿风助火势,烈焰腾空。刘昆闻讯后,赶赴现场,看到火势愈来愈猛,心里惦念着百姓安危,便不由自主地对着大火磕头。没想到,忽然天降大雨,不一会儿,大火就熄灭了,一场灾难很快得到了化解。
  
  后来,朝廷任命他为弘农太守。弘农郡地处晋豫陕之间,北濒黄河。当地猛虎横行,老虎经常在乡间和道路上吃人,旅客都不敢经过。刘昆在弘农当政三年,施行德政,爱民如子,郡中教化盛行。这时,又出现一桩奇事,当地老虎都背着虎崽,渡过黄河,到别的地方去了。弘农郡中恢复了平静,百姓安居乐业。
  
  古人迷信,认为人品好的人能抵御天灾,能赶走老虎,就像民间长期传说的老虎不吃孝子。
  
  光武帝刘秀听说这些事情,感到非常惊奇,认为刘昆是个能臣,就提拔他到中央机关任光禄勋之职。召见时,刘秀迫不及待地问他:“你治理地方推行了什么德政,竟有这般不同寻常的效果?想必你定有高招。”与一般人的猎奇心理不同,刘秀特别关注的不是事件本身的结果,而是想探寻属下官吏的“德政”效应。
  
  出乎意料的是,刘昆不顾皇帝的兴头和心思,坦然回答:“偶然耳。”他说:“这纯粹只是巧合。发生大火的那天,天空早已布满阴云,只是迟迟没下雨。臣一时心急,就跪地祷告;弘农郡的老虎外逃,是因为当地百姓长期伐木垦荒,导致栖息地大量减少,再加上当地人对它们围追猎杀,老虎只好外逃,而小臣恰好那天赴任。”言外之意是,臣何德何能,这都不过是我偶然碰上的事,与实施“德政”有啥关系呢?
  
  此言一出,皇帝左右两旁的人都忍不住笑了。他们笑刘昆脑袋不开窍,太傻了,皇上都肯定了你治政有方,为何不趁此天赐良机,把自己的功劳摆一摆?然而,到底还是刘秀懂得吏治之道,他见刘昆如此坦荡无私、实话实说,禁不住感叹说:“这才是有德行的长者该说的话啊!”
  
  刘昆回家后,他的弟弟不停地埋怨他:“糊涂啊!你何不趁机在皇上面前鼓吹自己一番呢?你偏说自损的实话!”
  
  刘昆正颜厉色:“如果有一天陛下叫我用此法去灭火、驱虎,我该怎么办?一旦露馅,陛下肯定不悦。拿偶然之事、吹嘘之言炒作自己,必然招致祸患。”
  
  刘昆没有顺着民间和朝廷的期待把自己神化,因为他知道,必须把自己从神坛上弄下来,老老实实待在地上才安全,免得到时候从神坛上摔下来,节操碎一地。
  
  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总有一些人喜欢过度吹嘘自己的功绩,以获得上司的奖励。而刘昆却看得长远,他深知一时的吹嘘只会将自己置身于悬崖上,一旦谎言被揭穿,便会跌下万丈深渊。做人做事,要如刘昆一样看得长远,这样才能躲过人生的陷阱,迈过利益的牢笼,拥抱美好的未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0:19:20 | 查看全部
晋文公手下有一个人叫李离,他当法官的时候,因为错听了别人的话杀了不该杀的人。于是,他便把自己关押起来,并给自己判了死罪。
  
  晋文公为他打圆场,算了算了,多大点事啊。更何况,这是你手下人的错误,又不是你的罪过。
  
  李离说:“大王,话可不能这么说,我不能把我的责任推给下属。”他进一步解释说,“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其罪下吏,非所闻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我被任命为他们的长官的时候,没有任何推让;当我得到的俸禄比下属多的时候,没有把俸禄分给他们,现在出了问题却要下属担责任,这种事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呢。
  
  晋文公一听,觉得不对劲。他反问李离:“照你的逻辑,我也有过错了。”李离说:“哦,这倒没有,您是根据我能侦查会断案才让我当的法官,怎么会有错呢?”
  
  作为一名法官,就该依法办事。用错了刑,杀错了人,自己就得被杀。这没什么可商量的。最终,李离没有听晋文公的阻拦,自杀了。
  
  这件事记载在《史记·循吏列传》中。李离自杀后,晋文公是什么反应,其他大臣是什么反应,史书没有写,但一定会有一种声音存在,那就是:国君救你,你都不懂就坡下驴,李离真是个傻子!
  
  太史公最后的评论是:“李离过杀而伏剑,晋文以正国法。”也就是说,李离尊重法律,引咎而伏剑自杀,正因为这样,晋国的法律才在公平的轨道上,得以推行。
  
  司马迁始终不动声色,他只是平静地罗列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司马迁的言外之意大概是:任何时代,当群体活到精明的时候,社会需要一些伟大的“傻子”来支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0:19:32 | 查看全部
 肯尼亚山林里有一种鸟叫乌紫鸟,这种鸟因全身为暗紫色而得名。
  
  每当春季来临,乌紫鸟便开始搭窝筑巢繁育后代。刚开始,它与其他鸟儿的繁育方式没有什么区别,可当它的幼鸟长到一定程度时,这种鸟便展示出与别的鸟儿不一样的特性。
  
  当幼鸟渐渐长大,成年乌紫鸟便开始寻找黑果来喂养它。这时的喂养很关键,果实的多与少、成熟程度都直接影响着幼鸟的发育。因此,成年乌紫鸟找黑果有讲究,有自己的标准,它要找的黑果必须是长在树枝上的,没有虫眼的,且是黑里透着红的。
  
  幼鸟在这个时候每天能消化二十几颗果实。因此,成年乌紫鸟每天的工作就是不停地寻找合适的黑果,然后往返巢穴喂养幼鸟。它从巢穴出发,由近及远地找黑果,当最近的树找完后,它便会飞出很远继续寻找,因为每天要长距离往返无数次,成年乌紫鸟越来越累,因此,当它将一窝幼鸟养大后,它也会因为过度劳累而死亡。
  
  研究人员指出,其实成年乌紫鸟根本不用这样劳累,因为在它巢穴的周围,往往会有许多黑果掉在地上,可因为不符合它的标准,成年乌紫鸟对这些黑果视而不见。不过,经有关专家检测,掉在地上的黑果,有的熟得恰到好处,营养比挂在树上的黑果还要丰富,就算在腐烂的黑果堆里,也可以找到合适的黑果。人们不禁感叹,倘若成年乌紫鸟愿意捡拾掉在地上的黑果,那么不但它不用劳累,而幼鸟也会因为可以吃到充足的黑果而成长得更好。
  
  乌紫鸟严格按照标准挑选黑果,认真养育后代的精神固然可贵,可它的死亡也警示了我们:在通向成功的路上,固执地坚持有时会害了自己,当我们奋力地追求自己认为最正确的目标时,一定要随时注意观察,看还有没有通向成功的另一条更正确的路。
  
  像乌紫鸟这样努力的同学有很多,他们中间,有些同学成功后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这么艰难才成功,而别人却那么容易呢?其实,不是其他同学更有天赋,也不是他们不够聪明,而是他们把目标定得太高太远,以至于花费了太多的心力。他们没有发现,原来脚下也有美好风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