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0:56:23 | 查看全部
在非洲大草原上,狮子算得上“草原霸王”,任何动物看到它,都会灰溜溜走开。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同样生活着一种叫鬣狗的动物,它们与普通的狼狗差不多大,毛色棕黄,喜欢群居生活。
  
  当它们集体出动捕猎时,甚至可以捕杀到瞪羚、斑马、角马等大中型草食动物。有时,就连体重达半吨的非洲野水牛,也会成为鬣狗的手下败将。可惜的是,鬣狗有个致命的弱点,每次捕捉到猎物,总会无比兴奋,发出一种像人一样大笑的声音。
  
  这种声音在草原上非常有穿透力,能传到几千米之外。这样一来,很快就将狮子引来了。乐极生悲的鬣狗,只好放弃本来已到嘴边的美味,灰溜溜四散逃走。狮子停下来,绕着猎物转几圈,就开始尽情享受捡来的“大馅饼”。奇怪的是,它每次总是不吃完,要留下三分之一的美味,然后就大摇大摆离开了。
  
  正在周围观察“敌情”的鬣狗,马上重新围拢过来,分享剩余的美味。时间久了,狮子和鬣狗居然渐渐形成了一种默契。发现猎物时,只要狮子发出一种奇怪的声音,鬣狗们就会一拥而上,大开杀戒,直到将猎物置于死地。
  
  身为草原霸王,狮子总是自觉为鬣狗“留”下一部分美味,这种举动似乎有些愚蠢。

  其实,这正是狮子的聪明之处。

  因为,只有为鬣狗留一份晚餐,自己才能得到更多的晚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0:56:33 | 查看全部
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是北宋名臣,人称“布衣宰相”。在襄城任知州时,他发现百姓的生活穷困,于是想找出办法改变现状。经过考察,他发现襄城适宜种桑养蚕,织成丝绸后价格不菲,便发布政令,号召百姓种桑树。
  
  可政令发出了很久,范纯仁也没看到百姓种桑树。原来,当地百姓世代以种田为业,习惯了老守田园,不想求变。尽管政府再三鼓励,仍没人愿意去种桑树。范纯仁不愿靠强制措施逼迫百姓,便想出了一个办法——用种桑树代替处罚。他命人贴出公告,写上:罪行较轻的罪犯可以用在家中种桑树代替坐牢,所种桑树的多少根据罪过轻重而定,并按所种桑树的生长情况,予以减罪或免罪。
  
  公告贴出后,许多罪犯为了减罪纷纷在家种桑树,继而用桑叶养蚕、用蚕丝织布……几年后,养蚕、织布的风气在襄城流行起来,许多百姓因此脱贫致富。因为范纯仁是以著作侍郎的身份来此任知州,百姓便把桑林称为“著作桑林”。
  
  怎样把政令推行下去是一门学问。许多时候,以强制的方式推行政令,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而变通一下方式,巧行政令,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0:57:25 | 查看全部
清顺治七年,江南宜兴吴府,卧病在床的吴洪裕到了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那幅心爱的山水画。有人取出画,展开在他面前,吴洪裕的眼角滚落两行浑浊的泪,半晌,才吃力地吐出一个字:“烧。”
  
  画在吴府里已经传承了三代,视若至宝。明清交替,国变多难,吴洪裕辗转逃难,置家业不顾,唯独携画随行。
  
  这真是爱到了极点了,哪怕是死,也放不下啊。
  
  众目睽睽之下,画被丢入火中,危急时刻,侄子吴静庵把画抢了出来,可惜,还是被烧成了两段。
  
  那幅画,叫《富春山居图》,今时今日,一半在台湾,一半在浙江。
  
  画一分为二,甚为可惜。可是你不得不承认,吴洪裕的性子,左右有些可爱。
  
  “文革”时期,诗人、翻译家穆旦被批判,每天打扫厕所和澡堂,白天从事完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无休止的思想汇报后,晚上回家就开始偷偷翻译英国诗人拜伦的长篇诗歌《唐璜》。其间,穆旦夫妇被几关几放,屡遭批斗,就算万般艰难,他依旧晚上翻译。爱人不解,问他:“活得这么艰难,翻译给谁看?”
  
  穆旦说:“我放不下啊。”
  
  拿得起,放得下,方为英雄。何苦难为自己?轻易就放下了,拿起就不会慎重。又说有舍才有得,可是,又如何能舍下现在的得,不要新的得了?我只要不舍,有了就够了。
  
  佛家说放下才能离苦,四大皆空可成佛,人有七情六欲,还好放不下,因为你是人,所以我不成佛。
  
  放下不?放不下,不放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0:57:34 | 查看全部
有位师傅要徒弟整理庭园。第一个徒弟粗心大意,割草砍树,未见庭园之美,反添荒凉之感;

  第二个徒弟很用心,不但整地除草,还依地形地貌,植花莳草,庭园一下变得有气势、有特色。

  师傅对第一个徒弟说:“你做完了。”

  对第二个徒弟说:“你做好了。”差别立现。
  
  有人为赶做完,草草了事;
  有人为求做好,费尽心力。

  结果一个有负所托,一个有了交代。
  当然评价有所不同。
  聪明如你,“做完”需耐心,“做好”需智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0:57:45 | 查看全部
晋国智宣子想让智瑶为继承人,理由为其“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
  
  而智果却不以为然,他看到了智瑶“甚不仁”。用今天的话说,智瑶是个“美而高大,精于骑射,才艺双全,能写善辩,坚毅果断,却很不仁厚”的人。
  
  智瑶的跋扈、贪婪最终导致他一步步走向灭亡。所以智瑶不是他杀,是本性所致的自杀!
  
  魏文侯选相,问李克,魏成与翟璜选何人。李克说出了自己的看人标准:“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直白地说,就是“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
  
  李克看的,还是那颗心。看心是否沉稳即闲时的亲近,看心是否宁静即富贵时的交往,看心是否公允即显赫时的推荐,看心是否耐得住贫苦即穷困时的行为,看心是否经得住诱惑即贫贱时的舍弃。
  
  如此看来,无德无才似乎比才胜过德要好些。无德无才者想作恶,智慧不足以构成大恶,尚可对付;才胜过德者想作恶,智慧就成了恶虎身上的翅膀,常人自然无法控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0:58:01 | 查看全部
 条件
  
  寺里来了一个有烦恼的有钱人。有钱人问师父:“师父,我非常想为世人做点好事,可是总是条件不够啊。”师父问他:“你需要什么条件呢?”
  
  “我想献血,可总担心血站拿我的血牟利;想捐款给贫困儿童,担心善款会被贪污;就算想给乞丐一点儿钱,也怕他是骗人的。”
  
  师父笑笑说:“我可以开解你,但是需要条件哦。”有钱人愤愤不平道:“出家人也讲条件吗?我诚心来寻佛,你却问我要条件。”
  
  师父微笑,道:“出家人不讲条件,行善更无须讲条件啊。你只要一心向善,善意与善行自然可以传递。”
  
  仁心
  
  小林在读《论语》。他问师父:“孔子讲仁,佛讲不讲仁呢?”
  
  师父领他到院中,一只寺里新近收养的唤作“小黑”的小猫正在晒太阳,毛茸茸、懒洋洋的。
  
  “小林,看到小黑,你有什么想法?”
  
  “小黑很可爱,看着让人感觉内心柔软,不忍伤害。”
  
  师父颔首道:“内心柔软,即是仁,即是慈悲,儒与佛的区别,在学术,不在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0:58:13 | 查看全部
弟子问师父:我欲云游参学,并向众生宣讲佛法,不知可否?
  
  师父说,你现在的修行还不够,先去爬一爬那座山吧。
  
  师父,我自小就在这跟您修行,那座山我不知爬了多少遍,为什么现在还要再去爬呢?
  
  师父一笑,说,当你看到与儿时看到的不一样的风景的时候,便是圆满之时了。
  
  他决定一试。
  
  第二天,他回来了。弟子说,师父,我从来没有爬到过那么高的地方。儿时,我只在山脚徘徊,看到一些花花草草便满足了。然而,这一次,我爬到那么高的地方,才明白,原来山上有如此奇妙之景。师父,我现在可以远行了吗?
  
  师父微微一笑,说:不行,还远着呢。你再去试试。
  
  这一次,他沿着昨日足迹往上攀登。到了昨日登过的最高处,已无可登之路。他想,今日所见,与昨日并无不同。难道要往上,才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可是,向上便是悬崖峭壁,如何能上?
  
  思忖过后,他决定,冒死攀爬而上。
  
  两日过后,他疲惫且伤痕累累地回来了。但是,他脸上却很高兴,说:师父,上面的植物并不繁多,也不奇妙。可是,云雾在山间缭绕,恍如天境。这就是师父所说的“不一样的风景”吗?
  
  师父微微一笑,说,不,还差得远呢。你再去试试。
  
  他顾不得疲惫与伤痛,再次前往。
  
  三日过后,他回来见师父。弟子一脸平静,说,师父,我决定留在这继续跟您修行,直至圆满。
  
  师父拈须一笑。
  
  许多年之后,师父圆寂,他下了山,云游讲学,最终成为了一代高僧。
  
  有一天,他跟他的弟子说起那时登山的经历:
  
  每一次登山,我都只注意脚下的风景,却从未想过上面还有更妙的景致。在山脚,我以为见到的奇花异草已是稀奇之物,却从未想过,山间的云雾更为神奇;登至山腰,见云雾缭绕,恍如天境,却不知自己已为云雾所迷;而当你登至山顶,遍览天下,才明白,何谓真正的“境界”。于是,你才真正明白自己的渺小,才不会满足于曾经所见之景,才会向着更高之境勇猛迈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0:58:25 | 查看全部
山脚下,师傅指着山顶问:“看到那山顶了吗?”
  
  “看到了。”弟子说。
  
  “你看,山脚离山顶有多远呢?”师傅问。
  
  “大约500米吧。”弟子说。
  
  “是吗?还是等你走到那山顶后,再回来告诉我有多远吧。”师傅说。
  
  弟子登上山顶后回到师傅的身边。师傅问:“山脚离山顶有多远呢?”
  
  “两个500米也不止。”弟子说。
  
  “这么远吗?刚才你说500米,是你目测不准吗?”师傅问。
  
  “不是刚才目测不准,而是一个目标,用眼看到的是直线,而用脚走到的是曲线。看到了,永远不等于走到了;看到了,永远还有更长、更曲
  
  折、更复杂的路要你去走。走出来的,永远不是直路,而是弯路。”弟子说。
  
  师傅听后,点头含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0:58:38 | 查看全部
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钱徽被提拔担任礼部侍郎,专门负责科举考试,等于是天下读书人晋升通道上的一位把门神,前来拉关系、“走后门”的人络绎不绝。
  
  前刑部侍郎杨凭向时任宰相的段文昌行贿,要求他出面给钱徽说情,录取儿子杨浑之。段文昌一口答应下来,以宰相之尊多次给钱徽写信,让他务必在科考录取时对杨浑之多多关照。与此同时,翰林学士李绅也多次写信给钱徽,希望他能够让自己的关系户周汉宾考中进士。对于这些重量级人物的求情信,钱徽照单全收,但并未明确表示帮忙还是不帮忙。这倒使得段文昌和李绅都感觉没有大问题,便安心地等待放榜之日。
  
  可是,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杨浑之和周汉宾竟然双双落榜。段文昌无比愤怒,上书皇帝弹劾钱徽,说他负责录取的都是学识浅薄的官宦子弟,是典型的“取士以私”。李绅也在暗自捣鬼。结果,皇帝信以为真,将钱徽贬为江州刺史。
  
  钱徽并不申辩,默默地卷铺盖走人。知道内情的人纷纷劝道:“何必做这样的冤大头呢?将段文昌和李绅所写的说情书信交给皇上,皇上自然会相信您是被冤枉的。”
  
  钱徽淡然一笑,说:“不能这样做啊。我只求无愧于心,得和失是一样的。做人要修身养性,谨慎行事,怎么可以拿私人书信去为自己作证呢?”不仅这么说,他还命人将段文昌和李绅的书信全部烧掉。
  
  钱徽不向皇上出示书信自证清白,甘愿吃闷亏,从尔虞我诈的泥淖中跳脱出来,避免了冤冤相报的恶性循环,无疑是大智之举,正如《菜根谭》所说:“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也可以远害。”所以,真正的智者绝非锱铢必较、睚眦必报之人,而是能够“开襟坐霄汉,挥手拂云烟”的大胸怀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0:58:51 | 查看全部
日本历史上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禅师叫道元禅师。道元禅师是日本曹洞宗的开创者,是日本村上天皇第九代后裔,九岁时就能解读《俱舍论》,当时人们都认为这很神奇。当时的将军请他去镰仓讲法,年轻的道元就以他的口才和禅法征服了许多人。
  
  道元禅师向大众说法,认为专注一心、只管打坐便是禅修的根本所在。有的人对他的做法表示疑惑,说他根本不懂禅法,只是一个粗鲁的门外汉。于是便有轻慢的学僧找到道元要跟他辩论如何才是修禅。
  
  于是道元禅师给学僧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将军去打猎,有一天在山里遇到暴雨,找不到回去的路,于是便焦急地在山里到处奔走,心里充满了恐惧,生怕自己会被这暴风雨卷到山崖里去。他急于找到一条出路,在黑暗的山谷里到处冲突,最后不慎掉下了悬崖。
  
  将军在掉下悬崖之后,天亮的时候,才被前来的士兵找到,那个时候将军几乎已经奄奄一息。而事实上暴雨并没有下太久,天也快亮了,将军完全不必急于下山,只需要在原地附近的山洞里稍微避雨,待天亮的时候再下山就安全了。但是将军驰骋沙场,性情急躁,耐不住内心的暴躁,着急回到山下的军营,心火怒烧,便迷失了方向。本来路就在眼前,他却在慌张中走到了悬崖那个方向去。
  
  道元禅师于是问学僧:“你觉得将军为什么会迷路?”
  
  学僧看着道元禅师,说:“因为将军心性急躁,心气浮动不可安置,所以才分辨不清道路,以致失足掉下山崖。”
  
  道元禅师问:“如何才是安心?”
  
  学僧仿佛有所悟,便说:“身心脱落,安住自心。”
  
  道元禅师说:“将军之所以迷路坠崖,根本便在于此,这是一样的道理。”
  
  学僧这时才明白道元禅师讲这个故事的原因,原来我们都是那个迷路的人,眼前的黑暗和暴雨让我们心浮气躁,不能安心地考虑事情,分不清楚形势,以致仓促之中迷失了自己,酿成了悲剧。
  
  当我们觉得自己迷路的时候,尤其是在沙漠中,千万不要到处乱走,我们需要的是让自己停下来,休息一下,让心安定下来,慢慢地辨明方向,这才是最佳的办法。
  
  迷路的时候不要着急,心浮的时候让心安定下来,你就会感觉天地开阔很多。道元禅师的禅法如此简单明了,但却为我们指出了正确的路。而道元禅师作为日本古代历史上有名的禅师,他的禅法并不是那样驳杂,却是简简单单,本本分分。这大概就是参禅、做人的大境界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