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06:32 | 查看全部
战国时期的苏秦和张仪都是鬼谷子的学生。所不同的是,张仪毕业的时候,师兄苏秦已经是名满天下的人物了。他凭借出众的才华,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游说六国,形成合纵的局面,与秦国抗衡,名震天下。
  
  刚走出校门的张仪,也想凭自己的能力自谋职业,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能力绝不会在苏秦之下。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几个月过去,工作依然无着落。无奈之下,他想到了自己“大腕级”的师兄苏秦。于是,他前往赵国,呈上自己的名帖,请求拜见苏秦。张仪想苏秦无论如何肯定会看在师父的面上给自己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吧。
  
  苏秦听说张仪要来投奔自己,就一直以公务繁忙为借口,不肯接见张仪。张仪的心里很不舒服,年轻气盛的他本打算转身走人,但转念又一想,也许师兄是真忙吧,再说自己是有求于人啊,他就耐心地坚持下来继续等。
  
  过了几天,苏秦终于接见了张仪。可是让张仪没有想到的是,苏秦不仅没给他满意的工作,还安排他跟下人住在一起,送给他的食物也是奴仆侍妾吃的饭菜。这还不算,苏秦还多次当着众人的面,责备张仪说:“凭你的才能,却让自己穷困潦倒到这样的地步,要靠朋友举荐才能有一份工作,像你这样的人不值得我录用!”然后,毫不留情地把张仪打发走了。
  
  张仪投奔苏秦,本想从中得到点好处,不料反被羞辱,自然十分愤怒。于是,他发誓,一定要混出个人样来,出人头地,让苏秦为侮辱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当时的六国,都已经在苏秦的势力范围之内,肯定容不下自己了。张仪想来想去,决定投奔秦国,因为只有秦国能对赵国构成威胁。
  
  苏秦的一个门人听说张仪要到秦国去,就自告奋勇地要追随他。这个门人似乎十分富有,赠送了很多金钱、财物和车马给张仪。张仪问他这样做的目的,他说:“张先生是成大事的人,我是在为将来投资啊。有朝一日张先生有权有势了,我也能跟着享受荣华富贵。”张仪听了,十分感动。最后,在这位门人的帮助下,张仪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秦国,见到了秦惠王。
  
  由于当时六国的合纵力量强大,让秦国很是忌惮,但秦惠王又苦于无破解之策,张仪的到来自然让他十分高兴,尤其是张仪破解六国合纵的连横大计更是让秦惠王喜出望外,张仪很快便得到了秦惠王的重用。后来,秦惠王采用了张仪的策略,加上张仪冒着生命危险到六国游说,瓦解合纵,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苏秦苦心经营的六国合纵被秦国瓦解了。
  
  张仪很得意,功成名就的他有些飘飘然。他觉得十多年来的努力没有白费,终于可以出一口被苏秦羞辱的恶气了。然而,让张仪想不到的是,就在这时,一直陪在他身边的那位门人却向他提出辞行。张仪十分不解,说:“靠您的帮助,我才有今天显贵的地位,正要报答您的恩德,为什么要离开呢?”那位门人说:“这一切都是苏秦先生安排的,他曾经说过,您的才能远在他之上,所以当初要是给了你一份舒适的工作,可能你就会丧失了奋斗之心,从而使你失去展示才华的机会,流于平庸了。因此,他才故意羞辱你,激发起你的斗志。”
  
  张仪听了门人的话,才明白师兄苏秦的良苦用心,原来这一切都是他精心设置的局。是啊,如果没有当初的那番羞辱,也许就不会有他今天的成就。原来不是所有的羞辱都是伤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06:43 | 查看全部
 说话应该直来直去,不拐弯抹角,让人一下子明白你的意思。殊不知,在有些特定的场合,说话却不能明言,点到为止,不捅破那一层纸,双方都意会而无须明说也是一种技巧。
  
  曹操很喜爱次子曹植的才华,因此想废了长子曹丕转立次子曹植为世子。当曹操就这件事征求贾翊的意见时,贾翊却一声不吭。曹操就很奇怪地问:“你为什么不说话?”
  
  贾翊说:“我正在想一件事呢!”
  
  曹操问:“你在想什么事呢?”
  
  贾翊答:“我正在想袁绍、刘表的事。”
  
  曹操听后哈哈大笑,立刻明白了贾翊的言外之意,于是不再提废曹丕的事了。
  
  贾翊对曹操想废长立幼的想法的态度很明朗,言外之意很明显:袁绍、刘表废长立幼招致灾祸,你不想招致灾祸就不要废长立幼。意思很明显,却没有说出来,可谓是高明之举。
  
  南朝时,齐高帝曾与当时的书法家王僧虔一起研习书法。有一次,高帝突然问王僧虔说:“你和我谁的字更好?”
  
  这问题比较难回答,说高帝的字比自己的好,是违心之言;说高帝的字不如自己,又会使高帝的面子搁不住,弄不好还会将君臣之间的关系弄得很糟糕。
  
  王僧虔地回答很巧妙:“我的字臣中最好,您的字君中最好。”
  
  皇帝就那么几个,而臣子却不计其数,王僧虔的言外之意是很清楚的。
  
  高帝领悟了其中的言外之意,哈哈一笑,也就作罢,不再提这事了。
  
  因此,在许多场合,有一些话不好直说,不妨来个旁敲侧击绕道迂回,让对方听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不失为明智之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06:53 | 查看全部
小河来到沙漠面前,却发现自己正一点一滴地陷进沙里,它因此悲痛地呜咽:“难道我注定要在这里无声无息地死去吗?”
  
  “那可不一定。”天空中传来微风的声音,“如果你肯改变自己的样子,我就能带你飞翔!”
  
  小河怯怯地问:“我要怎样才可以和你一起飞翔?”
  
  “很简单,只要你愿意用尽力气,摆脱身上束缚,离开你现在的状态!”
  
  小河于是使劲向上张开双手,迎向微风,但它身上的束缚实在太强,总被地心引力拉回地面。于是,它灰心地流泪:“太痛苦了,我没办法,我只能葬身此处了!”
  
  微风再次鼓励小河:“要在天空飞翔本来就不容易,你首先得证明有能力摆脱宿命的束缚,要相信自己,你一定可以的!”
  
  小河决定再试一次,它奋力向上一跃,用尽全力与地心引力对抗,它感觉自己要炸开了一般。在经历过全身撕裂般的痛楚后,突然间,小河感到轻盈,一下子就飘得好高。

  终于,小河化为一粒粒微小的水汽分子,投入微风的怀抱,飞过高山原野,看尽大地美景。

  如果小河不肯承受化为蒸气所要付出的痛苦代价,又哪能投入微风的怀抱,享受飞翔,体会到世界的辽阔!
  
  有的时候,我们以为的“无路可走”,其实是生命另一段旅程的开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07:04 | 查看全部
为人狐疑是个坏毛病,自个儿苦恼活该。为官狐疑很麻烦,小则误身,大则误国。
  
  战国晚期,张仪赴楚相家陪酒,遭疑偷了楚相一块玉璧,被拘起来掠笞数百,他抵死不认。后来张仪当上秦相,写信警告楚国宰相:“当初我陪着你喝酒,并没偷你的玉璧,你却鞭打我。你要好好守护住你的国家,我反而要偷你的城池了!”
  
  国事、家事、私人恩怨,杂七杂八难以分得清楚,无非都是因果报应,前有楚相有罪推断乱施家法,后有张仪公报私仇,楚国由此被强秦戏弄,丢城失地。
  
  张仪之后,范雎重演了一遍因狐疑而乱施家法的恩仇故事,不一样的是范雎恩怨分明,报仇也极讲分寸。
  
  范雎是魏国人,游说之士,周游列国无人赏识,便回到魏国,寄身中大夫须贾门下寻求进身机会。须贾奉命出使齐国,范雎随行,几个月下来,使命并未完成。齐襄王知道范雎有辩才,送给他十斤黄金及牛肉美酒。须贾知道后,恼怒嫉妒,疑心丛生,回国将小报告打给魏相魏齐,说范雎出卖情报换取黄金。
  
  当时,魏齐正在聚众宴饮,一听出了间谍,便不分青红皂白,下令刑讯逼供,用板子荆条打得范雎肋折齿断,根本不给申辩机会。范雎一看,小命要呜呼哀哉了,便装死求脱身。魏齐命人用席子把范雎卷上扔到厕所,又让宾客轮番往范雎身上撒尿。
  
  身为相国,魏齐鼓动众人辱“尸”,品德该打负分。这番流氓酷吏举止,便埋下了他日后走投无路自取灭亡的祸根。
  
  范雎忍着羞辱,继续装死,直到无人之际,方才开口对看守说:“你放走我,我日后必定重重地谢你。”看守倒是颇存怜悯之心,请示魏齐把“死尸”扔掉算了。魏齐因折磨人而快乐得忘乎所以,喝至酩酊大醉,批准看守的提议,范雎得以逃脱。
  
  范雎历尽惊险逃至秦国,说动秦昭王——《芈月传》里的公子稷,当上秦相。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范雎告诉前主人、魏国使臣须贾:“给我告诉魏王,赶快把魏齐的脑袋拿来!不然的话,我就要屠平大梁。”有强秦做后盾,魏国惹不起,又顶不住,魏齐只得亡命赵国,却经不住秦昭王也出头为范雎报仇,被迫刎颈自杀。
  
  掌握生杀予夺之权,任性地施以严刑峻法,种下的都是恶因,可见,疑罪从无是救人的法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07:16 | 查看全部
明太祖朱元璋每一次向各地派任官员前,都将他们带到皇宫的一口水井旁说:“做清官、靠俸禄过日子,就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养活一家老小。如果从外面取水灌入井里,满了就要加高井台,一旦台破水溢,就会殃及你的乌纱帽。”面对井的警示,许多官员都能恪守例律,廉洁为官。
  
  如常州郡守许度,他最爱吃太湖白鱼。有一次,一个渔夫为了打赢官司,挑了几条又大又肥的太湖白鱼送给他,许度谢绝了。渔夫不解地问:“您不是喜欢吃鱼吗?为何不收?”
  
  许度回答说:“收了你的鱼,我就是受贿,就可能被革职,官职、俸禄都没了,我以后还拿什么买鱼呢?不如这样,等打完官司,你教我织网捕鱼吧。”案子审结后,许度真的学会了织网捕鱼技术。
  
  一次,朱元璋巡访到常州,许度大摆鱼宴招待他。朱元璋问道:“靠你的俸禄,哪来的银子买这么多鱼?”许度说是自己下湖捕来的,朱元璋不相信,便与许度一起下湖,见许度撒网捕鱼的技术果然和老到的渔民差不多。于是,朱元璋龙颜大悦,当即赏许度纹银百两。
  
  因为朱元璋给官员们警示的“守井”哲理和他严格的治吏律法,后来便催生出宋濂、海瑞、于谦、徐光启、况钟等一大批名垂史册的清官廉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09:54 | 查看全部
一位老僧坐在路旁,双目紧闭,盘着双腿,两手交握在衣襟之下,陷入沉思。
  
  突然,他的冥思被打断。打断他的是武士嘶哑而恳求的声音:“老头,告诉我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狱!”
  
  老僧毫无反应,好像什么也没有听到。但渐渐地他睁开双眼,嘴角露出一丝微笑。武士站在旁边,迫不及待,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你想知道天堂和地狱的秘密?”老僧说道,“你这等粗野之人,手脚沾满污泥,头发蓬乱,胡须肮脏。剑上铁锈斑斑,一看就知道没有好好保管。你这等丑陋的家伙,你娘把你打扮得像个小丑,你还来问我天堂和地狱的秘密?”
  
  武士恶狠狠地骂了一句,然后“刷”地拔出剑来,举到老僧头上。他满脸血红,脖子上青筋暴露,就要砍下老僧的人头。
  
  利剑将要落下,老僧忽然轻轻地说道:“这就是地狱。”
  
  霎时,武士惊愕不已,肃然起敬,对眼前这个敢以生命来教导他的老僧充满怜悯和敬意。他的剑停在半空,眼里噙满了感激的泪水。
  
  “这就是天堂。”老僧说道。
  
  顿悟:善恶常在一念之间。一切恶念、恶言、恶行,对于自己和他人都是地狱;一切善念、善言、善举对于自己和他人都是天堂。如果人人都能弃恶从善,即使是地狱也能成为天堂。
  
  因此,每个人都要静坐常思己过,经常检点审视自己的内心,摒除心中的恶念,放弃伤人的恶言、恶行。让自己的心灵纯净,才会得到内心的真正平静和安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10:07 | 查看全部
禅院聚集了许多青年学僧,正在寺院围墙上,草拟一幅龙争虎斗的壁画。画中,龙在云端盘旋,正作势往下冲;虎盘踞山头,作势欲扑。虽然已修改多次,学僧们总认为画得动感不足。
  
  恰巧无德禅师从外面回来,学僧们就请禅师对这幅壁画发表一下意见。无德禅师仔细观看后,说:“画得很好!但是,龙与虎的特性没有掌握住。龙在攻击前,头会向后退缩;虎要上扑时,头必然会向下压低。”
  
  学僧们欢喜受教,齐声说:“老师真是一语道破,原来我们不仅将龙头画得太向前,而且虎头也抬得太高,怪不得总觉得动感不足。”
  
  无德禅师于是借机教导学僧们:“为人处世的道理也一样,必须退一步准备之后,才能冲得更远;谦卑地反省之后,才能登得更高。”
  
  至此,学僧们似有所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10:18 | 查看全部
和尚上山砍柴归来,在下山路上,发现一个少年捕到一只蝴蝶捂在手中。少年看到和尚说,和尚,我们打个赌怎么样?
  
  和尚问如何赌?
  
  少年说,你说我手中的蝴蝶是死的还是活的。你说错了,你那担子柴就归我了。
  
  和尚同意。说,你手上的蝴蝶是死的。
  
  少年哈哈大笑,说,你说错了。少年把手分开,蝴蝶从他手里飞走了。
  
  和尚说,好!这担子柴归你了。说完,和尚放下柴,开心走了。
  
  少年赢得一担柴,高高兴兴挑回家,把详情告诉了父亲。父亲是位参禅悟道的居士。他听儿子说完,伸手给儿子一巴掌。说,你啊!你真赢了吗?你输也不知道怎么输的啊!父亲让少年担起柴,到寺院给和尚送去。
  
  少年的父亲看到和尚,说,师父啊!我家孩子得罪了师父,请师父原谅,柴我给您送回来了。少年疑惑不解。
  
  少年的父亲对少年说,师父说蝴蝶死了,你才会放了蝴蝶,赢得一担柴。可是师父赢的却是你的慈悲。
  
  和尚把柴收下,说,阿弥陀佛。你用这担柴,把你的慈悲换回去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10:30 | 查看全部
春秋时,赵宣子见一个人卧在桑树下,因为饥饿,都站不起来了。

  赵宣子就给了他一些食物。那人拜谢收下了,却不吃。

  赵宣子很奇怪,问他为何不吃?

  那人答道,要留给家中老母吃。赵宣子赞赏这人的孝心,就给了他一大块牛肉和一些钱。
  
  两年后,晋灵公派了一批刺客追杀赵宣子。

  一刺客追上赵宣子,一照面,惊道:“竟然是您,请让我代您死吧。”

  赵宣子问:“义士何人?”

  刺客说:“我就是您救过的桑下饿人。”说完,转身与追来的刺客搏斗而死,赵宣子得以逃脱。
  
  当年,无论是赵宣子还是桑下饿人,都不会想到日后的搭救。

  有些人为别人做了些事情,就总想着要回报。
  似乎觉得这样才不亏。
  如果没有得到预想的回报,就觉得人心叵测,甚至发誓再也不与人为善。
  
  也许忽然有一天,那个当年没有给你对等回报,你单方面已经绝交的人,向困境中的你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助之手。因为在他的眼中,你早已成了他一辈子的朋友。
  
  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英谚“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余香留存,一生受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10:44 | 查看全部
徒弟去见师父:
  
  “我终于悟了!觉得‘今是而昨非’,以前的几十年,我全错了,可以再也不去想,只当那段日子根本不存在。”
  
  “嗯。”师父说,“好极了!明天到山下的花店,买一把晚香玉来,要直直地去,不必绕路。”
  
  “但不绕路就得经过风化区呢!”徒弟急着说。
  
  “你去买花就是了。”师父挥挥手。
  
  花买回来了,一入晚,馨香就四面泛滥,整个屋子都芬芳了。
  
  “是照我嘱咐的,去那家花店买的吗?”师父问。
  
  “是。”
  
  “经过了风化区吗?”
  
  “经过了,过了两次。”
  
  “你不是去买花吗?怎么到了风化区呢?”师父眼里闪出寒光。
  
  “但是不经过那个风化区,就买不到花。”徒弟急忙解释。
  
  “过那种脏地方,花还能香吗?”
  
  “香,香!您没闻到吗?比刚买的时候还香呢!”
  
  “这就是了。你不经过以前那段日子,哪里能有今天。甚至可以说,你没有迷失的痛苦,哪能有寻得的欢喜?过去的虽然过去了,但永远有那段过去,你不能不承认它的存在。只是而今你虽然出于污泥,却能成一朵莲花罢了。”师父露出慈颜:“觉今是而昨非,虽然是悟,却不是大悟。大悟就无所谓‘昨非’了,‘今是’里有‘昨非’呀!”
  
  没有一朵莲花,能否定污泥。
  
  没有一个今天的果实,能否定昨天的种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