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0:59:06 | 查看全部
 朱元璋这人,可不像别的皇帝那样少有大志。他很可怜,小时候,父母双亡,到处乞讨;乞讨不下去了,又去皇觉寺当一介小沙弥,木鱼经卷,阿弥陀佛。
  
  最后,沙弥也当不成了,就木鱼一扔,佛经一烧,拿起屠刀,开始革命。
  
  几十年的刀光剑影,几十年的血雨腥风,几十年的浴血奋战,朱元璋的企业做大了,自己也弄把老板椅,往宫殿上一摆,朝上一坐,建立明朝,当了皇帝。
  
  当了皇帝,那感觉特爽,特舒服,也特得意。尤其看到满朝大臣,顶礼膜拜,连称万岁万岁万万岁,朱元璋高兴得险些血压升高。当然,得意归得意,仍得压在心中,仍得一脸庄重:皇帝,得有皇帝的样儿,不能张狂。
  
  这样憋,是能把人憋疯的。
  
  朱皇帝终于选择了个时机,将内心的得意,狠狠地释放了一把。
  
  那次,是去看一座未完成的宫殿。到了宫门,朱元璋手一挥,告诉警卫,都别跟着,我自己进去随便转转。于是,扔下警卫员们,背着手,走进了宫殿。
  
  显然,宫殿还没修好,但也快竣工了。宫殿很高大,很富丽,很堂皇,朱皇帝看了,很爽气。
  
  朱元璋一高兴,就想起自己打江山的事,两种得意摞在一块,更加得意。左右看看,警卫没来,自己一人,就捋着胡须,得意地自言自语:“我本来拿着刀子沿江剽掠,只想安安稳稳当个强盗,没想到,一不小心,竟弄出这么大的家业。”说完,忍不住嘎嘎嘎大笑一阵。
  
  笑完,终究不放心,抬头一看,脸色煞白。
  
  原来,果然有人。
  
  那个人,是个老头,就骑在宫殿梁间,正在涂漆,显然是个漆匠。此时,他目不斜视,正在聚精会神于手中的工作。朱元璋的话,他好像没听见。
  
  朱元璋眼睛里,笑意没有了,射出白亮亮的光,刀子一样。他想,自己今天说的话,要是传出去,不等于自己承认自己的土匪出身,百姓知道今天这事,该如何看自己;大臣知道后,该如何看待自己。
  
  朱元璋这家伙,杀个人,于他而言,犹如碾死一只蚂蚁,他的那些大功臣,哪一个不是他举起刀咔嚓咔嚓排头砍过去的,又哪里在乎一个老头子?于是,他抬起头,对着梁上喊:“哎,那位,你下来。”
  
  上面的人仍没朝下望,一心一意,继续着手里的活儿。
  
  朱元璋脸上的肉颤了两下,放大声音,对着上面大喊:“你下来。”
  
  那人仍忙着刷漆,理也不理。
  
  宫外的警卫们听到喊声,都跑进来,对着梁上大喊:“老头子,圣上让你下来。”众人的嗓门,犹如炸雷,老头听清了,慢慢溜下来,问:“喊什么?”
  
  大家说:“圣上叫你。”
  
  老头点点头,忙走到朱元璋面前跪下道:“臣人老耳聋,没听清圣上呼唤,望恕死罪。”
  
  朱元璋听了,寡白的脸色和缓下来,心里一阵轻松,人一轻松,态度就好了,呵呵大笑,望望左右道:“如此高龄,如此辛劳,理应奖赏。”让人拿来二十两银子,赏给老人,摆出一副亲民的样子。内心里,却长长吁了口气:这样个聋子,能听清什么?
  
  老人接过银子,忙叩头称谢,起身后慢慢出了宫门,擦了把汗,也暗暗嘘了口气。只有他知道,朱元璋的话,他听了个十足十,一句不落。也只有他知道,自己一点儿也不聋,耳聪目明。他更明白,今天,自己等于是在刀尖下钻过来的,捡了一条命。
  
  老人是装聋,用自己的智慧拯救了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0:59:19 | 查看全部
《论语·阳货》第一则,记载的是阳货和孔子之间的一次交锋:阳货希望孔子出山,帮助自己,但孔子自小讨厌阳货,长大后看到阳货陪臣执国命,更是厌恶他。
  
  阳货是有架子的,他不会亲自登门拜见孔子。他也知道,孔子是看不上他的,不会主动投怀送抱。但阳货毕竟是阳货,他是有手段的。他先放出风声,要孔子去见他。但孔子不傻,不去见。阳货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条计策:他趁孔子不在家,派人送给孔子一只蒸熟的小猪。
  
  按孟子的说法,按照吉礼,“大夫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瞰孔子之亡(出门在外)也,而馈孔子蒸豚。”朱熹说:“瞰孔子之亡而归之豚,欲令孔子来拜而见之也。”他就是想用一只蒸熟的小猪换得孔子的回拜。
  
  孔子回到家,看见阳货派人送来的小猪,就明白阳货的意思了。阳货给孔子出了两难题目:去拜访吧,就等于投靠,阳货可以以此散布言论,造成孔子和他合作的社会影响;不去吧,违背周礼,不用说孔子本人不愿违背周礼,阳货也可以借此打击孔子,败坏他的声誉。
  
  但这种小难题哪里能难倒孔子?破解之道其实就在眼前:操斧伐柯其则不远——就用阳货的办法:孔子也打听到他何时不在家,并趁机去拜见他。
  
  可不巧得很——也可以说是巧得很——孔子在回来的路上遇到了阳货!
  
  孔子一看是阳货大夫的车马,自然是赶紧转弯避开,而阳货一见孔子的来路,以及对自己避之唯恐不及的样子,也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很生气,加上此时的他权势煊赫,说话的口气也冲:别躲!过来!我有话对你说!
  
  孔子只好转回来,走近阳货。阳货说:“一个人藏起自己的才能而听任国家混乱,可以叫仁吗?”
  
  道理很正派,孔子无奈,只好说:“不可。”
  
  “那么,本来喜欢从政却屡次错过机会,可以叫智吗?”
  
  说得也对,孔子只好又回答:“不可。”
  
  孔子显然不愿和阳货直接冲突,面驳阳货,所以恭恭敬敬顺着他说。但是,他的两个“不可”,很明显是敷衍,是虚与委蛇。阳货当然也能听出来,但孔子态度既然如此恭敬,他也无从发作。
  
  末了,阳货说:“日月流逝,时不我待啊!”
  
  潜台词是:孔先生,您已经五十岁的人了!您还有几次机会?
  
  我相信,阳货最后这句话深深打动了孔子,触及了孔子心中蛰伏二十来年的从政之梦。孔子心中的坚冰开始融化:“好吧,我准备出仕了。”
  
  这段对话非常精彩,孔子也不是不愿做官,而是不愿到破坏政治秩序的阳货那里做官。所以,不见阳货,是“义”;不得已去拜见阳货,是“礼”;等阳货不在家才去拜,是“权”;路上碰见了也就恭敬相见,不愿意做的太决绝,是“毋必毋固”。阳货每一问,孔子必答,是阳货说得在理,孔子据理答复而不辩解,是谦逊而又不屈服。
  
  即便是孔子这样超凡脱俗之人,一生之中也免不了和一些难缠的人纠葛难解。这无需抱怨,我们可以像孔子那样,把生命历程中碰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包括小人,都看成是我们注定要经受的磨练。其实,任何一个障碍,换个角度看,也是一个高度,假如你不能高过障碍,甚至比障碍还低,只能与障碍平视,甚至仰视,障碍就是峭壁,挡住你前进之路。但是,假如你高过你的障碍,可以俯视障碍,就可以在障碍面前抬脚,把它踩在脚下,此时,障碍就变成了台阶,抬举着我们攀升。
  
  面对阳货的咄咄逼人,孔子的表现是唯唯诺诺而不辩——孔子终究不会去阳货那里为官,却也无需在此一争高低。
  
  战胜小人的秘诀是:不是要斗得过小人,而是要高得过小人。
  
  三十多年前,十七岁的孔子在轻视他的阳货面前不争不辩、转身离去,阳货那时就已经成了他眼中的台阶,更何况今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0:59:31 | 查看全部
那年,刘备白帝城刚死,曹丕就想趁机灭了西蜀。
  
  领导曹丕说出自己的想法,策谋深远的贾诩谏曰:“刘备虽亡,必托孤于诸葛亮,陛下不可仓卒伐之。”正言间,司马懿愤然而出曰:“不乘此时进兵,更待何时?”
  
  曹丕大喜,遂问计于司马懿。司马懿侃侃而谈:“若只起中原之兵,急难取胜。须用五路大兵,四面夹攻,令诸葛亮首尾不能救应,然后可图。”
  
  司马懿一一道出五路军马由来:一是修书羌王,重金贿赂,令其起兵十万;二是高官厚赏,令孟获起兵十万;三是遣使孙吴,许以割地,令孙权起兵十万;四是差使叛将孟达起兵十万西攻汉中;五是命大将军曹真为大都督,提兵十万出阳平关取西川。五十万大军,五路并进,诸葛亮便有姜子牙的才干,也无法抵挡。
  
  曹丕大喜,这样周全的计划,真是只有司马懿才想得出来呵!
  
  五十万大军还真的兵分五路来犯西蜀。诸葛亮在家闭门数日,一一化解。
  
  羌王之兵用马超抵挡,羌人以马超为神威天将军,不敢冒进;南路孟获以魏延用疑兵之计退去;孟达叛将只需伪作一封其老友李严的亲笔信,便可让他称病不出;孙吴之兵派邓芝游说便去;曹真之兵只要赵云引一军把守关隘,并不出战,此地险峻,可以保守,曹真见我兵不出,不久自退矣。
  
  你看这五十万大军,从东南西北四面夹攻,看似凶猛,但这是用钱买来的、用官赏来的、用许以割地换来的各自利益不同的群体。五路大军各十万,貌似齐整。可正是过于齐整,齐整得不符合各自的实力,貌似合理其实又不合理,各路大军必会心有怨言,相互猜忌,互相观望,不尽全力,如此临时拼凑的军团,怎能击破敌方一国之军?
  
  现在的问题是:精明的司马懿为何要出此下策?
  
  原来,这个方案虽不管用,却有许多好处:一是急领导之急,给了领导面子,又显示自己的忠心;二是这招虽臭,但看起来很周全,有声势,场面大,可以扬国威、振士气;三是兵多是借的,只是花钱,不用太出力,同僚不会太辛苦。曹真去攻最险的阳平关,虽然肯定攻不下来,但人家赵云不出来应战,咱也没办法,只当这十万大军公费旅游一番,曹真这十万人也落得欢喜。
  
  只是曹丕领导又花钱又使面子,劳而无功,事后还不得不给各路人马奖赏激励,成本不低。
  
  司马懿还有一个最大收益:世人可以由此感到曹魏家族看似强大,其实是群没脑子、没本事、好糊弄的团队,今后咱司马家拿下他们就容易许多。不过这是后话了。
  
  你看,给领导献万全之策的人有多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00:10 | 查看全部
那年,刘备白帝城刚死,曹丕就想趁机灭了西蜀。
  
  领导曹丕说出自己的想法,策谋深远的贾诩谏曰:“刘备虽亡,必托孤于诸葛亮,陛下不可仓卒伐之。”正言间,司马懿愤然而出曰:“不乘此时进兵,更待何时?”
  
  曹丕大喜,遂问计于司马懿。司马懿侃侃而谈:“若只起中原之兵,急难取胜。须用五路大兵,四面夹攻,令诸葛亮首尾不能救应,然后可图。”
  
  司马懿一一道出五路军马由来:一是修书羌王,重金贿赂,令其起兵十万;二是高官厚赏,令孟获起兵十万;三是遣使孙吴,许以割地,令孙权起兵十万;四是差使叛将孟达起兵十万西攻汉中;五是命大将军曹真为大都督,提兵十万出阳平关取西川。五十万大军,五路并进,诸葛亮便有姜子牙的才干,也无法抵挡。
  
  曹丕大喜,这样周全的计划,真是只有司马懿才想得出来呵!
  
  五十万大军还真的兵分五路来犯西蜀。诸葛亮在家闭门数日,一一化解。
  
  羌王之兵用马超抵挡,羌人以马超为神威天将军,不敢冒进;南路孟获以魏延用疑兵之计退去;孟达叛将只需伪作一封其老友李严的亲笔信,便可让他称病不出;孙吴之兵派邓芝游说便去;曹真之兵只要赵云引一军把守关隘,并不出战,此地险峻,可以保守,曹真见我兵不出,不久自退矣。
  
  你看这五十万大军,从东南西北四面夹攻,看似凶猛,但这是用钱买来的、用官赏来的、用许以割地换来的各自利益不同的群体。五路大军各十万,貌似齐整。可正是过于齐整,齐整得不符合各自的实力,貌似合理其实又不合理,各路大军必会心有怨言,相互猜忌,互相观望,不尽全力,如此临时拼凑的军团,怎能击破敌方一国之军?
  
  现在的问题是:精明的司马懿为何要出此下策?
  
  原来,这个方案虽不管用,却有许多好处:一是急领导之急,给了领导面子,又显示自己的忠心;二是这招虽臭,但看起来很周全,有声势,场面大,可以扬国威、振士气;三是兵多是借的,只是花钱,不用太出力,同僚不会太辛苦。曹真去攻最险的阳平关,虽然肯定攻不下来,但人家赵云不出来应战,咱也没办法,只当这十万大军公费旅游一番,曹真这十万人也落得欢喜。
  
  只是曹丕领导又花钱又使面子,劳而无功,事后还不得不给各路人马奖赏激励,成本不低。
  
  司马懿还有一个最大收益:世人可以由此感到曹魏家族看似强大,其实是群没脑子、没本事、好糊弄的团队,今后咱司马家拿下他们就容易许多。不过这是后话了。
  
  你看,给领导献万全之策的人有多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00:22 | 查看全部
戒尘有段时间心血来潮,忽然喜欢上了画画。有天,镇里画画很好的贺施主来到寺里,我特意向他请教了画画的问题。贺施主说,不如带戒尘去画些活的东西,也许能提高点水平。想到淼镇上有好些池塘,池塘里有不少人家在养鸭或养鹅,下次不如带戒尘去那里看看。有天和戒尘说了这个想法,戒尘开心地拿着水笔和画板随我一起下山了。
  
  山下不远处就有个面积挺大的池塘,这个池塘没有多少植物,只有一些鸭子和大白鹅在塘上游荡。我和戒尘坐在池塘边上的柳树下,有风从塘上吹过,带着水波一道道飘动。看着戒尘在画板上画画,他认真地一笔一画地画着。我正准备说,你看你把这只鸭子画得多好看,忽然见到戒尘画了一个长脖子出来,原来他是在画鹅,赶快把到了嘴边的这句话又吞了回去,若再刺激了戒尘就不好了。
  
  忽然有些奇怪,不知道为什么那些鹅大部分集中在我们面前一块塘面游动。戒尘忽然说,师兄,你看,池塘上有一根铁丝。仔细看水面,前方不远处果然横着一根铁丝,大部分鹅游动到铁丝附近,便掉头游了回来,只有少数低着头游了过去。
  
  戒尘说,这些自由自在的鹅遇到铁丝也不得不低头呀。有时候,不得不低头是件很无奈的事情。但是不肯低头的鹅,始终越不过铁丝,而那些狼狈低头而过的鹅,却成功地游到了广阔的天地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00:35 | 查看全部
非洲草原上,一只雄劲的花豹已在草丛中蹲伏了许久。不远处,一群腿脚细长、背黄肚白的羚羊正悠闲地吃着草儿。羚羊们时而低下头细细密密地啃啮,时而又仰起修长的脖子四处察看,翕动的鼻子似乎想探析出空气里每一丝危险的气息。
  
  突然,有一只羚羊做出了沉下身子、准备起跑的姿势,其他羚羊立即停止了咀嚼,定定的,似乎在等待一个决断。“呼”的一声,花豹应声而出,朝向自己最近的一只母羚羊急奔而来。刚才还伸长着脖子的羚羊,立即四腿一低,腾越而起。但是,瞬间起跑的花豹像刚出枪膛的子弹,“砰”的一声就到了猎物的眼前。一场生与死的较量就此拉开。
  
  对于没有任何致命武器的羚羊来说,要能活下来,只有一招才能制敌:比捕食者跑得更快。只见母羚羊前后细腿大幅展开,连跑带跃,每一步都达数米之远,几秒之后,竟然拉开了与豹子的距离。但是,豹子是草原上跑得最快的动物,4秒之内,它可以迅速地从静止状态,提升到时速100公里。豹子在急速奔跑时,腰部塌陷下来,前肢一落地,后肢就紧跟收起、落地,而后,前肢向前伸直、打开、平展,再次蹬地。就这样,两个冠军级跑步选手,一下子站在同一条跑道上,谁输谁赢,没人可以下定论。豹子的起跑优势渐渐发挥作用,羚羊的小命危在旦夕。2米,这是输与赢的距离,也是生与死的距离。
  
  距离越来越近,羚羊似乎已经感觉到身后豹子的喘息声。它忽而一扭身,来了一个90度的急转,让后面的豹子猝不及防,差点摔了个趔趄。也许,对于羚羊来说,身体的灵巧是自己这会儿的唯一优势。但是,重新起身的豹子依旧紧追不舍,似乎它就认定了这只母羚羊就是自己的午餐。十几秒之后,羚羊的奔跑依旧轻快奋力,而豹子的飞奔却显得有所减缓。其余旁观的动物,都停住了脚步,怔怔地看着这场生死的角逐。它们都知道,只要这只母羚羊多坚持一秒钟,哪怕就是一秒钟,就能带来一线生机。因为豹子的爆发力极强,但是耐力却比不过羚羊。距离越来越大,3米、4米、5米,所有旁观者都为羚羊高兴,因为成功在望了,一切都会是虚惊一场。
  
  但是,就在这一秒钟之内,豹子突然做出了一个骇人的举动:它用尽全身力气,向几米外的羚羊的上空腾起,又以自己的重量像泰山压顶似的把羚羊扑倒。随后,羚羊连续翻了几滚,最终还是没能站起身来,豹子已经用锋利的牙齿咬住了它的咽喉。豹子衔起自己来之不易的午餐,直起身子,呼呼地喘着粗气,眼睛里满是成功后的傲气与轻蔑。
  
  平静后的豹子要把猎物拖回家——几十米开外的一棵大树上。它叉着前腿,努力用嘴拽着羚羊的尸体,一步一步艰难地往家挪,全然没有了草原之王的霸气,也没有刚才追赶羚羊时的那种激情与力量。还没走出几米,草丛里竟然冒出了许多乱蓬蓬、黄乎乎的脑袋,原来来了一群非洲野狗。豹子一转身,才发现自己已经被包围。前一秒钟,它还觉得自己是个旗开得胜的霸王,后一秒钟,它竟然就狼狈得无法脱身。包围圈越来越小,野狗的哼哼声越来越低沉,豹子知道,如果再不放弃嘴里的食物,也许自己就会成为这些凶残又惹人烦厌的野狗的食物了。一松口,豹子轻松地逃出了包围圈,然后一口气奔到树下,一纵身,爬上了树顶上。不远处,野狗们正欢快地撕咬争食着羚羊的尸体……
  
  一秒钟,太短的时间,但有时却会发生成与败的惊天逆转。就像一秒钟前,羚羊以为逃脱在望,自己用耐力打败了豹子的爆发力;一秒钟后,豹子拼命一跳,结束了羚羊所有美好的幻想。一秒钟前,豹子还想着怎么享受这顿鲜美的午餐;一秒钟后,自己却差点成了野狗的午餐。所以,永远不要说成功与失败是个定数,更多的时候,一秒钟这样的时间魔鬼,才是上天派来的最好的裁判。
  
  不要问下一秒钟是成功还是失败,因为一切皆有可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00:47 | 查看全部
 惟俨和尚是唐代著名禅师,晚年住在澧州(今湖南澧县)的药山,人称“药山惟俨”。他与许多高僧一样,善于从眼前小事物入手,启发弟子们的悟性。
  
  有一次,惟俨指着林中一棵枯木,问弟子道悟和云岩:“你们说,是枯萎好呢,还是向荣好?”道悟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向荣的好。”不料惟俨断然否定道:“灿烂终将归于消灭。”这一来,答案似乎已经明确,所以云岩随即转口说:“我看是枯萎的好!”谁知惟俨同样认为是错的:“枯萎也终将成为过去。”
  
  这时,正好另一位高沙弥从对面走来,惟俨便以同样的问题“面试”他,机灵的高沙弥不偏不倚地答道:“枯萎的让它枯萎,向荣的让它向荣。”惟俨这才颔首赞许道:“高沙弥说得对,世界上任何事情,都应该听其自然,不要执著,这才是禅的态度。”
  
  其实,惟俨提问的本意,不是要你作“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要你懂得,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灿烂也罢,枯萎也罢,都会如过眼云烟,不复存在。记得沈从文先生在《烛虚》一文中也说过:“自然极其博大,也极其残酷,战胜一切,孕育众生。蝼蚁蚍蜉,传人巨匠,一样在它的怀抱中,和光同尘。”
  
  进而言之,灿烂与枯萎本来就只是事物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灿烂过后是枯萎,零落成泥后又孕育出新的灿烂,无所谓哪个好哪个坏,其各自独特的魅力,就看你怎样去欣赏了。比如月亮吧,总有阴晴圆缺,不能说圆月就一定比缺月好。一勾新月或一弯残月,同样充满诗情画意。“杨柳岸,晓风残月”,不也是令人赞赏的千古绝唱吗?因为有变化,有圆缺,才使我们见到了生命的完整形态,从而更加珍爱人生。
  
  所以,惟俨和尚说得好,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发展规律,不偏执,不强求,顺其自然,才是明智的态度。如果你一味钟情于“灿烂”,那么,一旦灿烂变成了枯萎,就难免会产生“黛玉葬花”的悲哀,那将徒生多少烦恼啊!
  
  不管外界形态、环境、条件起了什么变化,不管是灿烂还是枯萎,不管是年少还是年老……安然知足于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和每一种形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02:22 | 查看全部
《资治通鉴》记录了一段孔子嫡孙子思推荐苟变给卫侯的故事。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才可将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
  
  这个故事的意思是:子思向卫国国君推荐苟变说:“他的才能可统领五百辆战车。”卫侯说:“我知道他是个将才,然而苟变做官吏的时候,有次征税吃了老百姓两个鸡蛋,所以我不用他。”子思说:“圣人选人任官,就好比木匠使用木料,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因此一根合抱的良木,只有几尺朽烂处,高明的工匠是不会扔掉它的。现在国君您处在战国纷争之世,正要收罗锋爪利牙的人才,却因为两个鸡蛋而舍弃了一员可守一城的大将。这事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卫侯一再拜谢说:“我接受你的批评和教诲。”
  
  在古代,国君选拔人才都希望选拔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所以名声不好的人基本上就丧失了当官的机会。什么样的人才算人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所以用人的标准也就不同。
  
  春秋时期,秦穆公没有听从大夫蹇叔的劝阻,于公元前627年命大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率领军队讨伐郑国。在班师回朝经过崤山时,被晋军偷袭成功,全军覆灭,三位将领也被捕获。晋襄公本想杀掉这三人,但他的母亲认为此举不仁,便释放了这三位大将。孟明视等三人回到秦国时,秦穆公身穿丧服到城外迎接,孟三人赶紧跪在地上,请求军法处之。但秦穆公连忙扶他们起来,说:“我没有听蹇叔的忠告,使你们打了败仗,受了污辱,这件事的责任应由我来承担,怎么能怨你们呢?再说,你们几个人从前都立过战功打过不少胜仗,我绝不能因为你们一时的过错就抹煞过去的功绩啊。”孟明视等人感动得涕流满面,对秦穆公更加忠贞不二。秦穆公继续重用这几位大将。不久经过认真准备,孟明视等武将又两次率领军队讨伐晋国,终于打败了晋国的军队,报了崤山的一箭之仇。
  
  三位大将遇到了一个明君,如果换成其他国君,估计脑袋就要搬家了,原因就在于他们三个乃“败军之将”,不过秦穆公根本就不计较这些,他看中的是这三位的领军打仗的本领,而且战争的失败不是因为三将造成的,而是因为秦穆公的决策失误!
  
  读罢这两个故事,苟变的故事告诉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苟变白吃老百姓两个鸡蛋可能失去做大将的机会,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子思这样的伯乐。而秦穆公的故事又告诉我们:对于用人者或者管理者而言,我们也要懂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用人要“唯才是举”,勿以小恶弃人大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03:47 | 查看全部
 有一个小和尚,每天在庙里潜心研究佛经,参禅打坐。十年后他感到自己慧根已生,已有佛心。
  
  有一天方丈突然召集全寺上下,宣布要挑选有慧根的小和尚接任方丈一职。从此小和尚更加用心,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却感到自己不进反退,原来仅有的一点佛心反而变得若有若无了。他很纳闷,于是就去问方丈。方丈没有直接给他解释,却告诉他下午要到集市去买甜瓜,要他一起去。
  
  下午的时候他们来到了一个卖甜瓜的摊位前,挑中了一个甜瓜,摊主拿起来随手掂了掂,说:“一斤六两。”小和尚感到很惊奇,就用旁边的一个秤称了称,结果丝毫不差。这时候摊主说:“我卖瓜卖了40多年了,绝对不会错的!”小和尚更为惊异。
  
  旁边的方丈大师却突然说:“我们只要一个甜瓜,如果你能够猜中有多重的话,这锭银子就归你了。”说着拿出了一锭银子,大家一看足有一两重,够买这一个摊子的甜瓜了,大家都满怀希望地看着这个摊主,结果摊主把甜瓜拿起来用右手掂了掂,觉得不合适,又用左手掂了掂,咬了咬牙说这个瓜一斤三两。随后方丈把秤拿起来称了称,却是一斤半,整整差了二两。众人都大惑不解,很是纳闷。
  
  老方丈说,如果一个人总是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过程的话,他的双眼一定会被蒙住,所以说不管做什么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小和尚终于明白了,回去后潜心修行,终于成了后来有名的大愚禅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04:13 | 查看全部
叶存仁是清代的一名官员,先后在浙江河南等地工作过,为官清正廉洁律己律人。
  
  因为政绩卓著,叶存仁被调任省督,也就是当时的封疆大吏,叶存仁雇好船只准备赴任。
  
  昔日的同僚们却凑在一起商量起来。有同僚就说了,叶大人在任期间,对我们十分关心和照顾,如今调走了,我们怎么也得表示表示呀。也有的同僚很直白地表达愿望,叶大人在省里工作,希望以后能得到他的提拔。可同僚们只是商量着,谁也不敢动真格的,为什么呢?原来叶存仁从不肯接受任何形式的贿赂,所以礼物凑上来,却不知道怎样送出去。有位师爷比较机灵,如此这般面授机宜,同僚们纷纷赞同。
  
  同僚们来到江边给叶大人送行,船只装备妥当,可临开船时,船家却说船坏了需要修复。于是,叶存仁就和同僚们坐下来一边叙旧一边等待着。直到天完全黑下来,船只才修好,叶存仁向同僚们告辞,登船离去。
  
  船开得不快,慢悠悠地行驶着。夜色中,岸边有一艘大船快速追上来。叶存仁觉得奇怪,细看船上竟是跟随自己多年的师爷。
  
  师爷拱着手诚恳地说:“叶大人待我们恩重如山,实在无以为报,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请叶大人无论如何也要收下呀。”叶存仁借着月光看到大船上载着几只沉重的大箱子,心里马上就明白了。
  
  叶存仁马上阻止大船靠近,严肃地对师爷说:“你们的心意我领了,但是礼物坚决不收,你跟随我多年,怎会不知我的秉性呢?”师爷急忙说道,就是因为熟知您的秉性,才出此下策呀。原来,那些同僚们认为叶存仁白天不肯收礼,一定是怕别人看到会有麻烦,便商量好晚上送。于是买通船家,推迟船行时间,然后趁着夜色,再用大船装满礼物赶过来。同僚们想得很美,晚上送过来,人不知鬼不觉的,叶存仁盛情难却一定会收下。
  
  叶存仁看到同僚们用心良苦,的确不忍再说他们,但也不肯收下礼物。他让手下拿来笔墨纸砚,就着月光写下一首诗交给师爷,“你们的心意我领了,我的心意就在诗里面。”
  
  师爷只好乘船带着礼物返回,同僚们展读那首诗,“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诗的最后一句很明白,不是害怕别人知道,而是害怕自己知道。因为那是明知故犯,所以自知更可怕。
  
  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畏己知”,那么,便会人人自律,社会和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