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10:56 | 查看全部
春秋战国时期,晋襄公手下有个大臣叫阳处父。此人平时喜欢高谈阔论,又好自以为是地教训他人,摆出一副有知识和学问的样子。
  
  有一次,晋襄公派他到其他诸侯国访问,回来的时候路过鲁国的宁城。

  宁城有个叫宁赢的人,跟他交谈后,认为他非常有学问,打算陪他一起同行。可是,走了几天后,宁赢却离开阳处父独自一人回家了。宁赢的妻子见他回来,感到很纳闷儿,便问他为什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宁赢回答:“我同阳处父这个人相处几天后,发现他这个人就像一棵树,花虽然开得好看,可就是不结果子。”

  宁赢叹了口气,颇为感慨地说:“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宁赢的妻子问:“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呢?”

  宁赢解释道:“阳处父这个人说起话来是滔滔不绝,头头是道,口若悬河,开始接触时感觉他非常有学识,容易产生好感,让人佩服;但是接触时间长了之后,发现他这种人其实是华而不实的,没真才实学。时间一长这种人就会露底,露底了别人定会怨恨他,积怨多了,我再跟着他,不仅不能得到好处,还可能会受到牵连。所以,我就提前回来了。”宁赢的妻子听了点点头。
  
  事实正如宁赢所说的那样,一年后,阳处父因为说话华而不实被人杀了。
  
  一个人结交朋友,特别是选择哪一类人作为朋友至关重要。
  选对了是一辈子的幸福,选错了是一种灾难,甚至还会跟着丢掉性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11:07 | 查看全部
一个小沙弥,出家修行多年,一直没有开悟,他相当痛苦烦恼。一天夜晚,小沙弥去拜见老方丈,向老方丈诉说自己内心的苦楚纠结。
  
  老方丈对小沙弥问道:“徒儿,你知道人生三境界吗?”
  
  小沙弥请教道:“师父,人生有哪三境界呢?”
  
  老方丈说道:“第一境界是求。世人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觉得物质追求是生活的动力,一辈子都被物质假相迷惑所困,以为有了充足的物质,就能得到人生的全部美好幸福;不少人都倾尽一生的精力去追求财富名利欲望,身体消亡的那一刻也没弄明白自己为何而来,应该回归何处,这一世都等于白来。世间大部分人活在这个境界中。第二境界是缘。一些人在物质丰富之时,发现物质只能带给人们一些快乐、一些美好;物质并非能够带给人们全部美好幸福。尤其在物欲横流之时,人们内心常常会充满多愁善感、苦闷迷惘、忧悒伤痛,却不知道如何消解排遣。一些人开始了内心精神的求索,寻求内心精神的宁静、安逸,逐步脱离部分物质控制,有意识地选择放下一些外在物质的东西,开始回归到身体本质层面,明白身体是修行的根基,生命是人生之本,开始珍爱自己、珍爱周围亲近的人,花费精力去修复还原自我的身体和心灵。这些人已经懂得了回归生命,进入到生命的本源。世间少数人活在这个境界中。第三境界是舍。一些人在内心精神修行中,上升到灵性境界,终于悟到一切遇到的人,一切创造的事,一切经历的情,都是为了帮自己完成这一世的修行圆满,每个与自己有缘者都是自己生命的贵人。无论好与坏、对与错,看清了自己经历的一切痛苦都来自头脑的判断分别,人再也不为一切所困扰,没有了执着、痛苦,懂得调控情绪,意识与身体逐渐完整合一,体会到了所谓真正的幸福和快乐所在,心灵开始成长、成熟,知道创造奉献比索取拥有更美好幸福,明了感恩回报是人生最美的幸运与幸福,明白创造奉献、惠泽众生、造福众人才是人生最美好的幸福之道,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世间极少数人才能达到人生最高境界。”
  
  小沙弥听了老方丈这番话,有所开悟道:“师父,你是说人生的境界越高,内心就越宁静,精神就越崇高,灵魂就越高尚,人生就会美好幸福。”
  
  老方丈说道:“徒儿,你知道人生还有三层楼吗?”
  
  小沙弥问道:“师父,人生有哪三层楼呢?”
  
  老方丈说道:“人生有三层楼: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第二层楼是精神生活,第三层楼是灵魂生活。具有第一境界的人居住在第一层楼,具有第二境界的人居住在第二层楼,具有第三境界的人居住在第三层楼,人生的三层楼与人生的三境界都是互相对应的。你知道自己居住在哪层楼吗?”
  
  小沙弥说道:“我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境界?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也不知道自己心住在哪层楼?”
  
  老方丈说道:“这就是你迷惘不悟的根源呀!徒儿,只有明智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身处何境界,才能定位自己、求索人生,才能完善自己、成就人生。只有明智自己到底是谁,自己心住在哪层楼,才能有效地修行自己、造就人生。只有真正地明智人生,觉悟人生,定位人生,修行人生,努力人生,奋斗人生,才能创造大成人生。”
  
  小沙弥瞬间开悟——只有明智人生,觉悟人生,定位人生,修行人生,努力人生,奋斗人生,才能创造大成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11:18 | 查看全部
鹰在追一只兔子。
  
  兔子看见没有什么人可以救它,只是恰巧看到一只蜣螂,便求它援助。蜣螂鼓励兔子别怕,它见鹰将要到来,便请求鹰不要抓走向它求救的那兔子。但是鹰因为蜣螂很小,看不起它,就在它的眼前把兔子吃掉了。
  
  自此以后,蜣螂深以此为憾,它便不断地去守候鹰的巢,只要鹰生了卵,它就高高地飞上去,把鹰卵推滚出来,将它打碎。
  
  鹰到处躲避,直至后来飞到宙斯那里去(因为它是属于宙斯的神鸟),请求宙斯给它一个安全的地方可以养育儿女。宙斯许可它在自己的膝上来生产。
  
  蜣螂知道了这件事,它做了一个粪团,高飞上去,到达宙斯的上面,把这落在它的膝上。宙斯想要拂落那粪,便站了起来,不觉把鹰的卵都掉了下来。自此以后,据说在蜣螂出现的时节,鹰是不造它的巢的。
  
  这故事教人不要看不起人,因为没有人是这样无用的,脸上被涂了泥而不作报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11:28 | 查看全部
《世说新语》中记载,西晋时,有一个叫周处的人,年少时横行乡里,与山中虎、水中蛟并称三害。有人劝说他杀虎斩蛟,其实是希望三害余一。他杀死虎后,入水斩蛟几日不回。乡人以为他已死,正敲锣打鼓欢庆呢,他回来了。这时他才省悟,明白自己以往是多么荒唐。于是立志改过,征战沙场,最终成为忠臣孝子,名扬四海。
  
  电视新闻中,演艺界某明星因为吸毒被抓,面对摄像头和话筒,他恨不得地上有个缝好钻进去。
  
  昔日风光无限,今日羞于见人。平时不知约束自己,恣意妄为,别人拿来镜子时,才知道自己多么丑陋。可惜已追悔莫及。
  
  曾看到央视一则报道,一个小偷,在车站偷了女大学生高春娜的钱包,在目睹高春娜勇斗抢劫犯的壮举后,深为惭愧,根据钱包里的证件地址,把钱包原物寄回,并附上一封信,落款是“一个曾经学坏的小偷,现在要立志学习的中学生”。我相信,这个良知未泯的中学生,会走好以后的人生之路。
  
  孔子说“知耻近乎勇”,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可能不做错事、不说错话,唯有以耻为镜,看到自己的不足,勇敢面对,才能不断上进。
  
  不同的人,镜子的高低不一样。有的人被绳之以法才对镜知耻,有的人以高尚者为镜而知耻,还有一些人,心中始终悬着一面道德之镜,时时揽镜自照,一动私念,便感羞愧,偶有过错,便自责不已,甚至不算是过错的事,也深为羞惭。
  
  东晋明帝司马绍,有一次向大臣询问司马氏得天下的原因。当听到司马氏当初是如何诛夷士族,树立亲信,杀曹爽夺天下之事时,以手覆面,伏在床上,惭愧不已:“如果真是这样,国运如何能长久啊!”
  
  东晋简文帝司马昱,有一次,他看到田里绿油油的庄稼不认识,问是什么草,左右答是稻。简文帝面红耳赤。回来后,三天不敢见人,说:“哪有靠稻米养活着,却不认识禾苗的人啊!”也许他还想到靠百姓养活却不识百姓疾苦,这实在是一种羞愧。
  
  这两位皇帝:一个为先人的不仁不义而耻,不强辩,不粉饰;一个为自己的无知浅薄而愧。虽然他们在位的时间不长,但历史评价不低,这与他们的知耻应当有很大关系。
  
  常以人为镜、以史为镜,才能明辨是非,有所为,有所不为,活得有尊严、有气节。在知耻者的心中,总有一些东西是做人的根本,是亵渎不得的。
  
  有草名含羞,人岂能无耻?莫让别人拿镜子照你,要主动在心里为自己装一面道德之镜,时时拂拭,莫使染尘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11:38 | 查看全部
陶侃是晋朝著名的大将军,从军四十载威震疆场,虽然名声显赫,却不仅仅是靠打胜仗赢来的。陶侃为人谦虚谨慎,事无巨细,对生活中的小细节也同样用心。
  
  有一年,陶侃在荆州任刺史,需要造一批战船,陶侃便经常去检查工作。他发现造船时,剩下许多竹头和木屑散乱地扔在地上,于是就吩咐手下人仔细地捡了储藏起来。当时有人不理解,认为堂堂刺史太小气,也有人偷偷取笑刺史大人吝啬。
  
  “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余雪犹湿,于是以屑布地”。冬季大雪,雪后结冰路滑,陶侃就叫人把木屑取出来铺在路面上,过往行人安全行走,这时嘲笑陶侃的人才明白了刺史的用意。“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后来,桓温伐蜀时,急需造一批大船,结果没有钉船用的竹钉,陶侃听说后,就把储存起来的竹头竹尾拿出来,做成钉子用来造船。
  
  陶侃位及高官,却十分体谅百姓的疾苦,决不允许有人损坏百姓财物。有一次,陶侃外出巡视,发现有人手里拿着一大捆还没有成熟的稻穗。陶侃很严肃地问,你要用这稻穗干什么?“行道所见,聊取之耳”,那个人满不在乎地说,我走在道上看见稻穗,就随便采了一把。陶侃听后大怒,你不种田,却损坏别人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稻田。然后叫人把他抓起来,用鞭子狠狠抽了一顿。
  
  当官免不了有送礼的,陶侃不同于别人,他是有礼必收。“有奉馈者,皆问其所由,若力作所致,虽微必喜,慰赐参倍”。有人送来礼品,他先是询问这物品是怎么来的,如果是送礼者自己劳动所得的,陶侃就高兴地收下,即使很微小也高兴,比如一块家织布,一篮果蔬等。然后,他给予送礼者安慰赏赐的东西则多出数倍。但是,如果送礼者的东西来路不明,或者不是劳动所得,他就很严厉地斥责,并退还送来的礼品。久而久之,许多不怀好意的人不敢再登门送礼。
  
  大将军却注重小细节,而小细节里却能诠释出真正的人品。盛名之下的陶侃,从不居功自傲,而是谦虚自律勤俭节约,总是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时人曾用“机神明鉴,清廉勤政”八个字概括了他的一生。深受将士和百姓们爱戴的陶侃,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11:49 | 查看全部
裴谞是唐德宗时期的人,由于受到宰相元载的排挤,在朝廷没待上几年,便被下放到地方做官,担任过几州的刺史,后来又回到朝廷,担任右金吾将军,在官场经历了几番起起伏伏的裴谞也悟到了一些为人为官之道。
  
  当时因为修建陵墓,朝廷下令禁止屠宰,任何人不得违背。汾阳王郭子仪是朝廷的大功臣,德高望重,权倾一时,炙手可热,被皇帝尊为“尚父”。鉴于以往皇帝被权臣架空的教训,新帝对郭子仪心存芥蒂,始终放心不下。可他家的家奴搞特殊,私自杀羊做菜,破了朝廷的禁令。这事让裴谞知道了,没有给郭子仪面子,赶紧向皇帝打了小报告,弹劾郭子仪。
  
  德宗皇帝当然不会因为这点小事和“尚父”较真,去处理郭府的家奴,但对裴谞的做法却很赏识,认为他“不畏强御”,是个忠臣。
  
  有人就指责裴谞说:“尚父对国家有特殊贡献,你为什么就不能庇护他一下,非要因为这么点小事而弹劾他呢?”裴谞笑了笑说:“您不懂得这里头的奥妙!尚父现在的地位太高,势力太大,皇上刚刚即位,一定会担心尚父有很多党羽,形成了个人派系,对皇权形成威胁,这对尚父来说,是挺危险的事情。现在我拿细小的过失来弹劾尚父,就表示他在朝中没有什么党羽,不会对皇权形成威胁,让皇帝一万个放心。我这样做,弹劾郭公,一方面是为皇上尽了忠,另一方面也保护了大臣,这不是挺好吗?”其实,裴谞还达到了自己的一个目的,他可没说出来:在新皇帝面前表了自己的忠心,取得了新皇帝的信任。
  
  裴谞这一弹劾,既保护了郭子仪,表了自己的忠心,又让皇帝对郭子仪放了心,一举三得,取得了三赢的效果,可谓智慧至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12:02 | 查看全部
对官员腐败,唐太宗李世民曾采取过一种奇葩的处置方法——“颠罚为奖”,对那些受贿的贪官进行“公然奖励”:你贪什么,就奖你什么;你贪多少,就奖你多少,而且当场在金銮殿上“兑现”,让贪官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把奖品背回去。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就曾接受过这样的“奖励”。
  
  一日,长孙顺德正与爱妾花园赏花。有家丁通报,说一个叫郑卫的同乡前来拜会。听说是老乡来找自己,长孙顺德很是高兴。郑卫进来,身后的随从奉上见面礼:数百匹绫罗绸缎。长孙顺德一见这些礼物,脸立刻沉了下来,猜到来人必定是有事想让自己帮忙。郑卫可是个聪明人,见面之后,只字不提帮忙之事,只说这些绸缎是自家所产,想让长孙大人为自己宣传下,到时候再拿走。
  
  郑卫刚走,身旁的爱妾就把那些绸缎披在身上比划着,爱不释手。长孙顺德心知肚明,知道这东西郑卫是不会再拿走的了,架不住爱妾的撒娇使性,顺手就把绸缎赏给了爱妾,让她拿去做衣服。
  
  过了几日,郑卫又来拜访。这次不等郑卫开口,长孙顺德就主动询问有何需要帮忙的。郑卫正中下怀,立刻把自己的难处说了出来。原来这郑卫是个商人,名下有许多水磨,但水源不足,想请长孙顺德帮自己通融通融,在郑国渠上开渠引水。长孙顺德一听,心想:这可是违法的事,郑国渠的水主要是保障农田用水,是不允许私自截流的。但一想到那些绸缎已被小妾拿去做了衣服,他的口气变软了下来:“这个,容我考虑考虑。”俗话说,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后来,在长孙顺德多方周旋和包庇下,郑卫如愿以偿。
  
  郑氏一开先例,很多商人效仿,致使沿岸水磨无数,渠水大量流失,不少农田无水灌溉,乡民怨声载道。俗话说,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得知这件事的源头在长孙顺德,唐太宗大怒,决定要严惩长孙顺德,以戒群臣。可是,采取什么方法呢?他久久地思索着……
  
  第二天,文武百官早朝的时候,唐太宗态度严肃地通报了长孙顺德受贿的事。闻听丑事败露,长孙顺德战战兢兢,不知自己该受到什么样的处置?当听到唐太宗一声喝令:“来人!”长孙顺德一下子瘫在地上,无力地闭上了眼睛。他似乎看到刀斧手正提刀执索凶狠地向他走来。朦胧中,忽听太宗大声说道:“长孙顺德受贿数百匹绢,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家里缺绸缎么!既然他缺绸缎,我们就奖给他绸缎。赐长孙顺德绢五百匹!”还没等他回过神来,只见当差的太监如走马灯似的搬来一摞一摞的绸缎,一股脑地压到他的背上,他欲卸不敢,欲背不能,僵立在那儿。在场的文武官员交头接耳,窃窃私笑,像看把戏一样,对着他指指点点。长孙顺德的脸上是红一阵白一阵,恨不得钻地缝。可是皇命难为,长孙顺德就这样一趟又一趟,低头弯腰,踉踉跄跄地把那几百匹绢背回家。当然了,他可没有傻到真以为唐太宗是要把这些绢“奖”给他的。被狠狠地羞辱了一番之后,他又灰溜溜地把这些绢充了国库。
  
  其实,对于贪官,唐太宗深恶痛绝,认为“贪腐不除,社稷不稳”。“颠罚为奖”的处治方法,看上去“很温柔”很奇葩,却让贪官比“挨刀子”更难受。精神行刑有时候更有震慑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13:47 | 查看全部
李靖是唐初著名的军事家,在与突厥征战中屡获奇胜,为唐王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也因此遭到了小人的陷害。
  
  在他担任岐州刺史期间,有人给唐高祖李渊递交了一份状纸,告发李靖想谋反,并列举了大量罪证。唐高祖李渊看到后信以为真,立即命令御史刘成前往岐州缉拿李靖归案。
  
  御史刘成非常了解李靖,知道他是个忠贞不二的人,决不会有叛逆之心,但是,在那个年代,要想证明一个人冤枉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皇帝李渊已经做出有罪推论的情况下。明知是诬告,但却一时想不出为李靖辩白的办法,刘成心里非常着急。
  
  情急之下,刘成只好请求与原告同行,想看看这位诬告之人一路上会不会露出什么破绽,顺便可以随时掌握情况。
  
  一路上,这位诬告者行事十分小心,想要找出破绽十分困难。于是,刘成一到歇脚的时候就翻开这封诬告者编造出来的状纸,想从中找出蛛丝马迹。一天,他再次打开状纸研究状纸上列举李靖谋反的每一条“罪证”。看着看着,刘成忽然心中一亮,既然是诬告者自己编造出来的,如果再复述一遍就有可能出现前后不合的地方。何不利用这一点抓住诬告者的把柄呢?
  
  于是,刘成命人马立即上路,半天也没歇脚,正当所有人都累得满头大汗时,刘成忽然惊慌失措地对告状人说:“不好了,不好了,你写的那份状纸由于助手玩忽职守丢掉了。”然后立即拿起鞭子抽打主管行李的人。
  
  丢了状纸咋办?寻找状纸已是不可能,于是御史亲自找到告状之人道歉,并请告状者再写一份。无奈之下,告状者只好照办。
  
  告状之人写好后立即交到刘成手里。拿到新的状纸,刘成立即拿出那份所谓已经丢掉的原状进行对比,果然不出所料,两份状纸错漏百出,出入很大。于是,刘成马上调头回京将此事上奏李渊。李渊知情后大怒,立即召诬告者问罪。就这样,一场诬告阴谋败露,李靖将军有惊无险。
  
  以谎识谎,看似荒诞,却不失为一种良策。生活中,面对一些看似无法破解的难题,我们不妨打破原有思维,从侧面入手,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13:57 | 查看全部
韩国的古书,说过一个小故事。一位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瞧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朵边,低声细气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
  
  黄喜很奇怪,问,你干吗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
  
  农夫答道,牛虽是畜类,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是大声地说这头牛好或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来我的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很难过……
  
  由此想到人,人们常常以为只有批评才须注重场合,若是表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形下都是适宜的。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
  
  批评和表扬的主要驰骋疆域,应该是人的力量可以抵达的范围和深度。它们是评价态度的标尺而不是鉴定天资的分光镜。不宜的批评和表扬,如同太冷的冰水和太热的蒸气,都会对我们的精神造成破坏。
  
  山野中的一个农夫,对他的牛,都倾注了那样淳厚的爱心。人比牛更加敏感。因此无论表扬还是批评,让我们学会附在耳边,轻轻地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14:08 | 查看全部
一个人跑到释迦牟尼佛面前哭诉。
  
  “我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成功,这是为什么?”
  
  佛告诉他:“这是因为你没有学会布施。”
  
  “可我是一个穷光蛋呀!”
  
  “并不是这样的。
  
  一个人即使没有钱,也可以给予别人七样东西:
  
  第一,颜施,你可以用微笑与别人相处;
  
  第二,言施,对别人多说鼓励的话、安慰的话、称赞的话、谦让的话、温柔的话;
  
  第三,心施,敞开心扉,诚恳待人;
  
  第四,眼施,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别人;
  
  第五,身施,以行动去帮助别人;
  
  第六,座施,乘船坐车时,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他人;
  
  第七,房施,将自己空下来的房子提供给别人休息。”
  
  佛最后说,“无论谁,只要有了这七种习惯,好运便会如影随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