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3:27:29 | 查看全部
很久以前,一个小村中有一个名叫阿牛的村民,他每天早上起来,都用三个多小时拜神,他相信“拜得神多自有神庇佑”。他的家摆放着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样的神像。有一天,村长通知村民说:“因为连日大雨,而去水之道淤塞,所以很可能会有洪水暴发的危险,请收拾财物暂时离村,以免人命伤亡。”大部份村民都照指示去做,只有小部份村民仍然不愿离去。阿牛更笑说:“我才不用怕,因为我每天诚心拜神,神一定会保佑我的,我决定不离开本村。”
  
  终于,洪水一发不可收拾,村中所有出路都被洪水淹没了,未能及时离去的村民都爬到屋顶,等待别人援救,阿牛也不例外,爬到屋顶避水势。
  
  就在此时,有一家人乘自制木筏经过,提议阿牛跟他们走,被阿牛拒绝了。不久,有一棵大树漂到他面前,他也不抓住大树作水筏脱险,过了几小时,不知哪儿漂来一只大木桶,阿牛视若无睹,只是口中念念有词,深信水快要退去,计划如何好好答谢神恩。
  
  到了最后,阿牛被洪水淹死了。他的灵魂遇到他最敬拜的神,便怒气冲冲地破口大骂:“神啊!你究竟怎么搞的?我每天诚心拜你,你竟然弃我于不顾,竟然让洪水把我淹死,你究竟怎么搞的?”
  
  神听了他所说的话,便说:“阿牛,我派了木筏、大树、木桶给你,你都没有好好把握,实在令我爱莫能助。”
  
哲理启示:
  
  这是个小笑话,笑过之余,是否也曾深思,在那些被许多人奉为“上帝”的所谓机遇、运气、命运面前,许许多多的“阿牛”们也曾这样坐以待毙,最终落得怨天尤人。一生当中,我们都在渴求机遇,然而,正象上述这些身边的故事一样,我们却常常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机遇,或不知道它会长成什么样子。即使知道,当机遇降临时,又常常没准备好。偶尔真的很有运气抓住一个机遇时,然而又因抓不住下一次运气而告终,或因没有足够的能力和耐力将其不断放大,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直至成功。每个人都会有好运气。机遇面前人人平等,但是是否能抓住机遇,也许并不是平等的。因为,要想天助,必先自助。此正应证中国一句古话:天助自助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3:27:43 | 查看全部
很多看起来很笨,很蠢的办法,却往往是最有效和最保险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一次,丘吉尔与希特勒一起参加了一场欧洲会议。
  
  散会后,丘吉尔和希特勒两人并肩走在一条小道上。很快,他们便来到一个人工水池旁,水池里有许多金鱼正在游动。丘吉尔灵机一动,突然想跟希特勒打一个赌,于是便说:“让我们看看谁能在不用任何渔具的情况下,将池中里的金鱼捕捞上来。”
  
  希特勒一听,顿时也来了兴致:“好呀,让我先来吧。”说着,自视聪明的希特勒便迅速地从警卫腰里拔出一把手枪来,然后对着池中的金鱼连发了好几枪。
  
  收起枪后,希特勒得意地朝丘吉尔使了一个眼色:“睁大你的眼睛,自己去看看吧!”然而,接下来的情况却让希特勒彻底懵了——枪法一流的他居然失手了,竟然没打中一条金鱼。
  
  有些泄气的希特勒只好耸了耸肩,无奈地站到一旁,接下来该轮到丘吉尔了,只见他也叫来了警卫,但是没有拔他的枪,而是对他耳语了几句,警卫听后点了点头便立即跑开了。
  
  就在希特勒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时候,警卫又回来了,只见他从腰间掏出一个装咖啡的空铁罐子,然后将其递给了丘吉尔。丘吉尔接过来后,拿着它不慌不忙地走到水池边,选定了一个位置坐好后,就开始用铁罐子一罐一罐地从池中向外舀水!
  
  希特勒见此情形,立即傻了眼:“你这样要舀到什么时候才能抓到鱼?!”
  
  “是的,但我们又没规定时间,只要我一直这么舀下去,总能将它舀干的,到那时金鱼便能被我捕捞上来!”面对此情此景,希特勒只能无奈地点头认输。
  
  不久后,希特勒就发动了“二战”,一路取胜的他在进攻英国时,希望通过闪电战迅速摧毁英国,但却遭到了丘吉尔带领下的全英国人民的顽强、持久的抵抗。丘吉尔用最基本的防御和反击法,历时好几年,终于打破了希特勒不败的神话,为同盟国在“二战”中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很多看起来很笨,很蠢的办法,往往却是最有效和最保险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3:29:36 | 查看全部
小和尚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做什么?”
  
  老和尚:“砍柴,担水,做饭。”
  
  小和尚:“那得道后呢?”老和尚:“砍柴,担水,做饭。”
  
  小和尚:“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得道前,砍柴时惦着挑水,挑水时惦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3:29:50 | 查看全部
上帝问一个孩子惧怕什么,孩子说惧怕黑暗。

  上帝问孩子为什么惧怕黑暗。孩子说黑暗面目狰狞,像个魔鬼。
  
  上帝又问一个成人惧怕什么,成人说他惧怕光明。

  上帝想,光明温暖、灿烂、慈祥,并非面目狰狞,为什么惧怕光明呢?

  成人说,他惧怕的不是光明本身,而是光明让他看到了自身的阴影和狰狞,让他的阴影和狰狞无处藏身,就像一个无处藏身的魔鬼。
  
  上帝听了后,悟出了一个真理:

  魔鬼,让人恐惧,但光明,能让魔鬼恐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3:30:02 | 查看全部
民国初年,军阀割据。一位高僧受某大帅邀请,前往赴素宴。席间,高僧发现在满桌精致的素肴中有盘菜里竟然有一块猪肉,显然这是对佛的亵渎。他的徒弟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来,高僧却立刻把肉用菜盖起来。一会儿,徒弟又把猪肉翻出来,打算让大帅看到;高僧再度把肉遮盖起来,并在徒弟的耳畔轻声说:“如果你再把肉翻出来,我就把它吃掉!”徒弟受到警告后,再也不敢把猪肉翻出来了。
  
  宴席结束以后,高僧辞别了大帅。归途中,徒弟不解地问:“师父,刚才那厨子明明知道我们不吃荤,为什么把猪肉放在素菜中?我当时只想让大帅知道,处罚他一下。”高僧说:“每个人都会犯错,无论是‘有心’还是‘无心’。如果刚才大帅看见了猪肉,盛怒之下把厨师枪毙或重罚,这岂是我愿见到的?为此,我宁可把肉吃掉,也要保护他们……”徒弟听后恍然大悟,把师父的话牢记心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3:30:14 | 查看全部
一个人不能只随自己的喜好行事,要以顾全社会大众利益为中心。
  
  子贡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学生。
  
  春秋时期,鲁国是一个弱国,它呈现出这样的社会状况:富贵人少,贫苦人多。有很多穷人为了求得生存被卖到周边国家做奴隶。按照当时鲁国的法律,若有人在国外见到本国奴隶并把他赎回来,鲁国政府就发奖金给这个人。子贡用自己的钱在国外赎回一个奴隶,他认为做好事求回报不道德,于是拒绝了政府的奖赏。孔子知道后皱了下眉,温和地纠正道:“你错了!”
  
  相反,一个人失足落水,子路勇敢跳下将他救上岸。这个人非常感激,送给子路一头牛表示谢意,子路毫不客气地把牛牵回家,孔子见到子路对他大加赞赏。
  
  为什么子贡拒绝奖金的高尚行为会受到孔子的批评,而子路接受赠牛的求报行径却能得到嘉许呢?
  
  孔子的人学观点是这样认为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也就是说,只要符合道义,该获取的尽管获取,人们对此是不会反感和厌恶的。子贡以自我标准倡导的善为小善,它影响面小,时间短促,这样的行为将阻碍更多的奴隶被解救,这种小善是“非”。而子路的善为大善,很多社会人士看到做善行不但使人内心光明,而且还可以扬名获利,所以纷纷效仿,鲁国人将因此喜欢救人于危难之中,此是大善,大善是“是”,其影响时间长,覆盖范围广,起到改良世风,教化百姓的劝德作用。
  
  孔子的是非观:一个人不能只随自己的喜好行事,要以顾全社会大众利益为中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3:30:26 | 查看全部
年羹尧细节之处发现重要情报。
  
  公元1723年,清朝大将年羹尧奉命率兵平息青海、西藏等地的叛乱。
  
  一天深夜,将士们都已休息,年羹尧突然下令:所有人立即整装出发,赶到十里之外埋伏。众人都很纳闷,将军为何要在深夜行军。这时,年羹尧传令说:“两个时辰内会有敌军来偷袭,要做好战斗准备。”大家将信将疑,但只能照做。
  
  过了不到两个时辰,敌军果然来偷袭。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年羹尧带着众将士很快击退敌军,大获全胜。
  
  大家不明白将军为何能料事如神,有人问:“当时我们都在军营,并没有收到敌军来偷袭的情报,您是怎么知道的呢?”年羹尧笑笑说:“有人给我送了信,只是你们都没察觉到。”大家一头雾水,年羹尧接着解释:“昨天深夜,我听到雁群飞鸣,猜想一定是敌军行进惊动了它们。大雁喜欢生活在水边,这里离我们最近的水泊有一百多里,是敌军必经之地。雁群飞得快而急,所以我料定敌军会在两个时辰内来偷袭。”大家听完,对年羹尧佩服不已。
  
  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可能隐藏着有效信息,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和利用,就会有所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3:30:43 | 查看全部
很多人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在一个山谷的禅房里有一位老禅师,他发现自己有一个徒弟非常勤奋,不管是去化缘,还是去厨房洗菜,这个徒弟从早到晚,忙碌不停。
  
  但是这小徒弟内心很挣扎,他的眼圈越来越黑,终于,他忍不住来找师傅。
  
  他对老禅师说:“师傅,我太累,可也没见什么成就,是什么原因呀?”
  
  老禅师沉思了片刻,说:“你把平常化缘的钵拿过来。”
  
  小徒弟就把那个钵取来了,老禅师说:“好,把它放在这里吧,你再去给我拿几个核桃过来装满。”
  
  小徒弟不知道师傅的用意,捧了一堆核桃进来。这十来个核桃一放到碗里,整个碗就都装满了。
  
  老禅师问小徒弟:“你还能拿更多的核桃往碗里放吗?”
  
  “拿不了了,再放核桃进去就该往下滚了。”
  
  “哦,碗已经满了是吗?你再捧些大米过来。”
  
  小徒弟又捧来了一些大米,他沿着核桃的缝隙把大米倒进碗里,竟然又放了很多大米进去,一直放到都开始往外掉了。小徒弟才停了下来,突然间好像有所悟:“哦,原来碗刚才还没有满。”
  
  “那现在满了吗?”
  
  “现在满了。”
  
  “你再去取些水来。”
  
  小徒弟又去拿水,他拿了一瓢水往碗里倒,在小半碗水倒进去之后,这次连缝隙都被填满了。
  
  老禅师问小徒弟:“这次满了吗?”
  
  小徒弟看着碗满了,但却不敢回答,他不知道师傅是不是还能放进去什么东西。
  
  老禅师笑着说:“你再去拿一勺盐过来。”
  
  老禅师又把盐化在水里,水一点儿都没溢出去。
  
  小徒弟似有所悟。老禅师问他:“你说这说明了什么呢?”
  
  小和尚说:“我知道了,这说明了时间只要挤挤总是会有的。”
  
  老禅师却笑着摇了摇头,说:“这并不是我想要告诉你的。”接着老禅师又把碗里的那些东西倒回到了盆里,腾出了一只空碗。老禅师缓缓地操作,边倒边说:“刚才我们先放的是核桃,现在我们倒着来,看看会怎么样?”老禅师先放了一勺盐,再往里倒水,倒满之后,当再往碗里放大米的时候,水已经开始往外溢了,而当碗里装满了大米的时候,老禅师问小徒弟:“你看,现在碗里还能放得下核桃吗?”
  
  老禅师说:“如果你的生命是一只碗,当碗中全都是这些大米般细小的事情时,你的那些大核桃又怎么放得进去呢?”
  
  小徒弟这次才彻底明白了。
  
  如果您整日奔波,异常的忙碌,那么,您很有必要想一想:“我们怎样才能先将核桃装进生命当中呢?如果生命是一只碗,又该怎样区别核桃和大米呢?”
  
  如果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核桃是什么,生活就轻松简单了。我们要把核桃先放进生命的碗里去,否则一辈子就会在大米、芝麻、水这些细小的事情当中,核桃就放不进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3:30:58 | 查看全部
迷路不迷失,终有出头日。
  
  日本历史上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禅师叫道元禅师。

  道元禅师是日本曹洞宗的开创者,是日本村上天皇第九代后裔,九岁时就能解读《俱舍论》,当时人们都认为这很神奇。当时的将军请他去镰仓讲法,年轻的道元就以他的口才和禅法征服了许多人。
  
  道元禅师向大众说法,认为专注一心、只管打坐便是禅修的根本所在。

  有的人对他的做法表示疑惑,说他根本不懂禅法,只是一个粗鲁的门外汉。于是便有轻慢的学僧找到道元要跟他辩论如何才是修禅。
  
  于是道元禅师给学僧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将军去打猎,有一天在山里遇到暴雨,找不到回去的路,于是便焦急地在山里到处奔走,心里充满了恐惧,生怕自己会被这暴风雨卷到山崖里去。他急于找到一条出路,在黑暗的山谷里到处奔突,最后不慎掉下了悬崖。
  
  将军在掉下悬崖之后,天亮的时候,才被前来的士兵找到,那个时候将军几乎已经奄奄一息。而事实上暴雨并没有下太久,天也快亮了,将军完全不必急于下山,只需要在原地附近的山洞里稍微避雨,待天亮的时候再下山就安全了。但是将军驰骋沙场,性情急躁,耐不住内心的暴躁,着急回到山下的军营,心火怒烧,便迷失了方向。本来路就在眼前,他却在慌张中走到了悬崖那个方向。
  
  道元禅师于是问学僧:“你觉得将军为什么会迷路?”
  
  学僧看着道元禅师,说:“因为将军心性急躁,心气浮动不可安置,所以才分辨不清道路,以致失足掉下山崖。”
  
  道元禅师问:“如何才是安心?”
  
  学僧仿佛有所悟,便说:“身心脱落,安住自心。”
  
  道元禅师说:“将军之所以迷路坠崖,根本便在于此,这是一样的道理。”
  
  学僧这时才明白道元禅师讲这个故事的原因,原来我们都是那个迷路的人,眼前的黑暗和暴雨让我们心浮气躁,不能安心地考虑事情,分不清楚形势,以致仓促之中迷失了自己,酿成了悲剧。
  
  当我们觉得自己迷路的时候,尤其是在沙漠中,千万不要到处乱走,我们需要的是让自己停下来,休息一下,让心安定下来,慢慢地辨明方向,这才是最佳的办法。
  
  迷路的时候不要着急,心浮的时候让心安定下来,你就会感觉天地开阔很多。道元禅师的禅法如此简单明了,但却为我们指出了正确的路。而道元禅师作为日本古代历史上有名的禅师,他的禅法并不是那样驳杂,却是简简单单,本本分分。这大概就是参禅、做人的大境界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3:31:13 | 查看全部
宓子践是鲁国人,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这一年,齐国对鲁国大举进攻。齐国国力强盛、军队战斗力强悍,鲁国戍边部队节节败退。
  
  战火很快烧到鲁国单父地区,这时,宓子践是该地区“最高行政长官”。面对强敌,除了加强防御工事,还有件事让他很揪心:正值麦收季节,广袤的田野上,大片麦子已经成熟。再过数日,就能收割入库。不过敌军来袭,这些粮草却可能成为对方的补给。
  
  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向宓子践提出诚恳建议:“麦子马上要熟了,应该赶在齐国军队到来之前,让老百姓们去抢收。建议让男女老少齐上阵,不管是谁种的,谁抢收了就归谁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嘛。”手下的官员们也在一旁附和:“几位老人家说得对,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齐国军队长途奔袭,粮草运输问题肯定让他们的主帅头痛。如果无法抢走麦子做军粮,他们的粮食供应就会有问题。时间一长,一旦后方无法源源不断地供给粮食,他们就会缺粮。到那时候,他们就会不战自退。这或许是击退齐国军队的好办法。”尽管乡中父老和属下再三请求,宓子践却不肯这么做。几天后,齐国军队风卷残云。才两三天工夫,单父地区再也看不到下垂的麦穗。
  
  很多人埋怨宓子践,说他不听劝告,让敌人劫掠乡邻辛苦一年的劳动成果。消息传到鲁国都城,大贵族季孙氏也异常震怒。他专门派使臣赴单父地区,向宓子践兴师问罪。宓子践对使者说:“麦子被敌人割走,明年还可以再种出来。如果我采纳众人的观点,让人们去抢收麦子。对那些平时吊儿郎当、不愿意劳动的人来说,可能不劳而获,凭空得到不少好处。”
  
  听到这里,使者的怒气消下去不少。助长不劳而获的风气,似乎不是什么好事。见使者脸色多云转晴,宓子践继续说:“要是我下令抢收,百姓们能抢回来一些麦子。等到敌兵退去,那些不劳而获的人,便会期盼敌国入侵。如此,民风会变得越来越坏。其实单父地区一年的小麦产量,对于鲁国强弱的影响微乎其微。鲁国不会因得到单父的麦子就强大起来,也不会因失去这点小麦衰弱下去。与其助长这种侥幸心理,还不如让敌兵抢走这些粮食。因为前者才是危害我们鲁国的大敌,是几代人的大损失,而后者只是疥藓之疾,短时间内就能恢复过来。希望您能把我的想法,向季孙大人禀明。”
  
  果然,季孙氏得到使者回复后,不仅没有处分宓子践,反而还重重嘉奖他一番。
  
  让敌军割走麦子,只是有形的、短期的损失,而让民众产生侥幸得利的心理,却是无形的、长久的损失。开了不劳而获的先河,需要花上更大代价去弥补,真可谓得不偿失。在有形和无形、短期和长远的方寸之间的取舍,宓子践作出正确的选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