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52:23 | 查看全部
南宋年间,一个大雪纷飞的隆冬,有一个人却要远行,出使金国。这人叫薛季益,是代理工部侍郎。南宋时能够出使金国的使者都是重量级人物,如范成大、杨万里,薛季益也是这样一个人。
  
  他有学问,在士林中声誉很高;有品行,典型的强悍之人,总之是最合适的人选。这样的人远行,各部部长都给面子,纷纷赶来为他饯行。
  
  六个部正副部长,总共十二人,刚好一桌。
  
  当时,著名文人洪适也在座,是个副部长。
  
  既然是饯行,薛季益就是客人,无论如何都应坐在客席上。安排座位的是一个叫陈应求的部长,他对着薛季益一拱手,微笑道:“薛兄远行为客,请坐客席。”
  
  薛季益连连摇手:“下官叨陪末座,已是过分,万不敢坐客席。”
  
  原来,南宋人坐席有个规则,和我们今天相同,坐席按官职大小依次而坐,官最大、品最高者坐在客位上。在座者,当时品级最高的恰是陈应求。
  
  陈应求当然不能坐,心里说,过去可以,今天怎么行?如果自己一坐,别人会怎么看自己、评论自己?因此又一次揖让,请薛季益千万别客气,务请上坐。
  
  薛季益无论如何也不上坐,并道:“过去都有顺序,今天为啥不这样?”语言中有点不满了:过去不让我,今天也别让了。
  
  陈应求脸红了,心想,咋的,对我过去坐客席不满,故意找茬?这样一想,态度更坚决,今天这客席无论如何也要让薛季益坐,就说:“今天,薛大人你一定要坐。”
  
  薛季益道:“无论如何,下官不敢坐。”
  
  两人在那儿互相谦让着,语言越来越僵,脸越来越红。在座客人见了都十分尴尬,劝说陈应求固然不好,劝薛季益也好像不妥。一桌欢宴还没开始就要冷场。
  
  这时,一位同事眼睛一转,转头对洪适道:“洪兄才思敏捷,能不能出一典句给这二位大人开解一下?”
  
  宋人喜好谈章论句,听了这话,一时都忘记了揖让,回过头望着洪适。
  
  这是一道难题,仓促之间,用一句话既要切题,又要劝客,还要用典,实在不容易,连陈应求和薛季益也替洪适暗暗着急起来。
  
  洪适一笑,喝一口茶,笑道:“孟子不云乎,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侍郎姑处斯须之敬可也,明日以往,不妨如常时。”这话意思是:孟子说,讲究礼节是看情况的,到哪个地方按哪个地方的风俗,听那儿的长者安排办,你为什么不按照这个说法做,姑且受大家一次尊敬,过了今天,以后再恢复过去的次序不行吗?
  
  话说得很巧妙,首先是规劝,用圣人的话来说,对饱读诗书之人最有说服力。其次,是批评,什么都是灵活的,礼节也是这样,千万别不知变通。再则,暗暗劝说,大家尊敬你,来饯行,千万别扫朋友的兴。
  
  薛季益一听,哈哈一笑,一拱手对陈应求道:“恭敬不如从命。”坐了客席。陈应求也哈哈大笑,入席而坐。一场欢宴,终于开始。
  
  洪适一句话,给尴尬找了个台阶,也给友谊找了个台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52:35 | 查看全部
朱元璋这人,可不像别的皇帝那样少有大志。他很可怜,小时候,父母双亡,到处乞讨;乞讨不下去了,又去皇觉寺当一介小沙弥,木鱼经卷,阿弥陀佛。
  
  最后,沙弥也当不成了,就木鱼一扔,佛经一烧,拿起屠刀,开始革命。
  
  几十年的刀光剑影,几十年的血雨腥风,几十年的浴血奋战,朱元璋的企业做大了,自己也弄张老板椅,往宫殿上一摆,朝上一坐,建立明朝,当了皇帝。
  
  当了皇帝,那感觉特爽,特舒服,也特得意。尤其看到满朝大臣,顶礼膜拜,连称万岁万岁万万岁,朱元璋高兴的,险些血压升高。当然,得意归得意,仍得压在心中,仍得一脸庄重:皇帝,得有皇帝的样儿,不能张狂。
  
  这样憋,是能把人憋疯的。
  
  朱皇帝终于选择了个时机,将内心的得意,狠狠地释放了一把。
  
  那次,是去看一座未完成的宫殿。到了宫门,朱元璋手一挥,告诉警卫,都别跟着,我自己进去随便转转。于是,扔下警卫员们,背着手,走进了宫殿。
  
  显然,宫殿还没修好,但也快竣工了。宫殿很高大,很富丽,很堂皇,朱皇帝看了,很爽气。
  
  朱皇帝一高兴,就想起自己打江山的事,两种得意摞在一块,更加得意。左右看看,警卫没来,自己一人,就捋着胡须,得意地自言自语道:“我本来拿着刀子沿江剽掠,只想安安稳稳当个强盗,没想到,一不小心,竟弄出这么大的家业。”说完,忍不住嘎嘎嘎大笑一阵。
  
  笑完,终究不放心,抬头一看,脸色煞白。
  
  原来,果然有人。
  
  那个人,是个老头,就骑在宫殿梁间,正在涂漆,显然是个漆匠。此时,他目不斜视,正在聚精会神于手中的工作。朱皇帝的话,他好像没听见。
  
  朱元璋眼睛里,笑意没有了,射出白亮亮的光,刀子一样。他想,自己今天说的话,要是传出去,不等于自己承认自己的土匪出身,百姓要是知道今天这事,该如何看自己;大臣知道后,又该如何看待自己。
  
  朱元璋这家伙,杀个人,在他而言,犹如碾死一只蚂蚁,他的那些大功臣,哪一个不是他举起刀咔嚓咔嚓排头砍过去的,又哪里在乎一个老头子?于是,他抬起头,对着梁上喊:“哎,那位,你下来。”
  
  上面的人仍没朝下望,一心一意,继续着手里的活儿。
  
  朱皇帝脸上的肉颤了两下,放大声音,对着上面大喊:“你下来。”
  
  那人仍忙着刷漆,理也不理。
  
  宫外的警卫们听到喊声,都跑进来,对着梁上大喊:“老头子,圣上让你下来。”众人的嗓门,犹如炸雷,老头听清了,慢慢溜下来,问:“喊什么?”
  
  大家说:“圣上叫你。”
  
  老头点点头,忙走到朱元璋面前跪下道:“臣人老耳聋,没听清圣上呼唤,望恕死罪。”
  
  朱元璋听了,寡白的脸色和缓下来,心里一阵轻松,人一轻松,态度就好了,呵呵大笑,望望左右道:“如此高龄,如此辛劳,理应奖赏。”让人拿来二十两银子,赏给老人,摆着一副亲民的样子。内心里,却长长吁了口气:这样个聋子,能听清什么?
  
  老人接过银子,忙叩头称谢,起身后慢慢出了宫门,擦了把汗,也暗暗嘘了口气。只有他知道,朱元璋的话,他听了个一句不落。也只有他知道,自己一点儿也不聋,耳聪目明。他更明白,今天,自己等于是在刀尖下钻过来的,捡了一条命。
  
  老人是装聋,用自己的智慧拯救了自己。
  
  面对险境,有时,我们就如面对刀尖。让智慧在刀尖上开花,而不是凋谢,还有什么危险不可挫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52:46 | 查看全部
公孙弘在汉武帝时曾任宰相,从一介贫寒布衣到位高权重的宰相,公孙弘走的是以退为进的路线。
  
  公孙弘曾担任狱吏,因为过失而被撤职。回家后他发愤苦读,六十岁时被汉武帝以贤良征为博士,出使匈奴时,因为陈述情况不符合皇帝心意而被免职。七十岁时,公孙弘再次被征为文学儒士,因为博学多才,很快被提升为左内史。
  
  公孙弘见闻博广,每当议事时,他总是先把事情详细陈述出来,然后让皇帝自己去选择,如果遇到不同意见或者遭到同僚们的驳斥,公孙弘亦不争不辩。
  
  公孙弘位高权重,生活上却很节俭,常盖布被,一时传为美谈。时任主爵都尉的汲黯有些看不惯,于是对武帝说:弘位三公,俸禄甚多,然为布盖,此诈也。汲黯认为公孙弘是哗众取宠,没有必要装节约。公孙弘听了也不争辩。
  
  武帝就问他,汲黯说的是不是事实呀,你怎么不争辩呢?公孙弘老老实实地回答:汲黯说的是事实,但武帝却认为公孙弘是谦让,对他很信任。
  
  有一次,公孙弘和众大臣在朝廷外商议事情,可是上朝奏请皇帝定夺时,公孙弘临时改变了想法,所陈述的事情与众大臣意见不符。汲黯很生气,当庭斥责公孙弘: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背之,不忠。汲黯认为,你和我们商议了,就得按商议的结果奏明皇帝,可你却临时背叛了众人的意思,实在是不忠呀。
  
  面对汲黯的指责和众人的误解,公孙弘也不争辩,默默地独自承受着。后来,皇帝就问公孙弘,“事实证明你所陈述的事情是对的,可当大臣们诘难你的时候,你为什么不争辩呢?”公孙弘淡定地答道: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汉武帝听了连连点头,认为公孙弘很谦虚。
  
  公孙弘出身贫寒,面对仕途沉浮宠辱不惊,与人交往不计小节,最终封侯拜相,靠的却是不争的智慧。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不争是一种智慧,不争才会拥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53:18 | 查看全部
有一天,子贡气呼呼地对孔子说:“老师,齐桓公杀了管仲的主人子纠,这个管仲不但不为主人殉死,反而去辅助齐桓公。在我看来,管仲大逆不道,是不仁龌龊小人!”
  
  孔子听后微微一笑,问:“有一棵树栽在路中央,阻碍人们通行方便。有人拿斧头把树砍断了,作为树主人应该在砍断树的地方再栽一棵树,还是主动地帮助砍树人把树挪移走呢?”
  
  子贡沉思须臾,答:“倒在路上的树妨碍人们通行,当然要把树挪移开!”
  
  孔子继续微笑着说:“树、树的主人和砍树人三者的关系就像子纠!管仲和齐桓公之间的关系一样,管仲辅助齐桓公何错之有?”
  
  子贡听后一愣。
  
  孔子解释:“管仲之举乃真正仁德之举。因为,仁德是爱与善的具体表现,诚与忠的的闪现流露,不仅镶嵌在个人修养上,更要表现在一个人的心界上。管仲辅助齐桓公后,使齐桓公称霸诸侯,国富民强,老百姓享受着他带来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还像以前一样生活,贫困潦倒,苛捐杂税压得百姓生犹如死。这是你和我愿意看到的凄惨景象吗?”
  
  子贡听后豁然开朗:“仁德是以拥抱天下人的情怀为己任,以别人的幸福为个人付出辉映,从而提高全民素质与素养的饱满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53:41 | 查看全部
有一天,子贡气呼呼地对孔子说:“老师,齐桓公杀了管仲的主人子纠,这个管仲不但不为主人殉死,反而去辅助齐桓公。在我看来,管仲大逆不道,是不仁龌龊小人!”
  
  孔子听后微微一笑,问:“有一棵树栽在路中央,阻碍人们通行方便。有人拿斧头把树砍断了,作为树主人应该在砍断树的地方再栽一棵树,还是主动地帮助砍树人把树挪移走呢?”
  
  子贡沉思须臾,答:“倒在路上的树妨碍人们通行,当然要把树挪移开!”
  
  孔子继续微笑着说:“树、树的主人和砍树人三者的关系就像子纠!管仲和齐桓公之间的关系一样,管仲辅助齐桓公何错之有?”
  
  子贡听后一愣。
  
  孔子解释:“管仲之举乃真正仁德之举。因为,仁德是爱与善的具体表现,诚与忠的的闪现流露,不仅镶嵌在个人修养上,更要表现在一个人的心界上。管仲辅助齐桓公后,使齐桓公称霸诸侯,国富民强,老百姓享受着他带来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还像以前一样生活,贫困潦倒,苛捐杂税压得百姓生犹如死。这是你和我愿意看到的凄惨景象吗?”
  
  子贡听后豁然开朗:“仁德是以拥抱天下人的情怀为己任,以别人的幸福为个人付出辉映,从而提高全民素质与素养的饱满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53:51 | 查看全部
有一天中午,叶猴看见树獭在果树上睡觉,便对着树獭高声大叫不已。
  
  树獭被叶猴的叫声惊醒,它对叶猴说道:“朋友,我正在做一个美梦,梦见树上一个成熟的果子掉落到我的嘴巴边,我正想吃这个美好的果子,可惜这个美梦被你的叫声叫跑了。”
  
  树獭说完这番话,又开始呼呼大睡起来。
  
  叶猴指着树尖上成熟的果子,说道:“你这个懒家伙,你只要站起来动动手脚,就会摘到树上成熟的果子,如愿以偿地吃到甜美的果子;然而你懒得出奇,只会一味地做梦,你就一直做着美梦吧。唉!你如果一直躺在树上做梦,你也许会完成一个美梦;你如果现在在树上努力做事,你就会实现一个美梦。”
  
  人生往往也是这样——你一直躺着做梦,你也许会完成一个美梦;你如果现在努力做事,你就会实现一个美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54:04 | 查看全部
在职场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被上司质疑和误解的经历。这时,大多数人想到的就是辩解,然而如果上司已经认定是你的过错,那他必然料定你是辩解,因此而打断你:“我不想听你的解释。”让我们无从为自己辩解。
  
  唐朝名将尉迟恭,纯朴忠厚,勇武善战,一生戎马倥偬,征战南北,驰骋疆场,屡立战功。因其性情憨直,居功自傲,见到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常常当面讥讽他们,议论其长短,有时甚至在宫廷之上厉言争辩,于是和这些人的关系逐渐恶化,后来有人竟然诬陷他将要谋反。
  
  有一次,唐太宗闲来无事,半真半假地问尉迟恭:“有人上书说你要谋反,有这回事吗?”他本以为尉迟恭会矢口否认或者为自己辩解,没想到这个历史上著名的猛男应声答道:“是啊,我也听说我要谋反了,自从追随陛下南征北战,浑身上下伤痕累累,年轻时候没想反,现在天下太平,我也老了,就有人怀疑我要谋反了?”说完这老家伙居然马上脱光了衣服,露出满身的伤痕。这下太宗可下不来台了,马上安慰道:“看看你,咋还是这臭脾气呢,咱俩谁跟谁啊,快穿上,快穿上,可别得瑟感冒了!”
  
  我们看,尉迟恭先“认”后“辩”,反而让唐太宗始料不及,因而轻松化解了唐太宗对他的误解,扭转了对自己的不利局面。
  
  所以,在职场上,当我们面对质疑时,如果能学尉迟恭,先“认”后“辩”,反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54:16 | 查看全部
从前,一棵小草、一棵枞树、一棵铁桦树同日而生,它们有缘生长在一起。小草时常被枞树与铁桦树遮盖庇护,枞树却被铁桦树遮盖庇护,它们在一起和睦相处。
  
  一年以后,小草枯萎而死。小草临死时叹息道:“我只能承受小苦小难,造就了平平凡凡的一生,最终成了一棵平凡的小草。”
  
  十年以后,枞树被山民砍掉做了房屋的木梁。枞树临死时悲叹道:“我能承受大风大雪的摧残,却无法抗拒刀具斧头的砍伐,造就了非同寻常的一生,最终成了一棵栋梁之材。”
  
  铁桦树被人移栽到一处寺庙,成了人们顶礼膜拜的镇寺之树。百年以后,铁桦树颐享天年,衰老而死。铁桦树临死时庆幸道:“我既能承受大风大雪的摧残,也能抗拒刀具斧头的砍伐,我一生不知承受了多少独特神奇的苦难,才造就了杰出的一生,最终成了人们崇拜的神奇之物。”
  
  人生往往也是这样——吃得小苦小难,造就普通凡人;吃得大苦大难,造就突出人才;吃得独特神奇苦难,造就杰出人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54:27 | 查看全部
有一位画家的作品获得了大奖,画家也因此成了名人。他自己倒没觉得有什么了不起,可他画画的那五根手指头却开始不安生起来,吵吵嚷嚷地争着要做老大。
  
  大拇指抢先发言:“我最大!人们在夸奖别人时,总是会翘起我——大拇指,说‘你最棒!’主人画画的时候,我也总是独当一面,出力最多,我是最棒的代表,自然最大。”
  
  食指哼了一声,不以为然:“说到主人画画,怎么能少了我的功劳?要说霸气,那我就更牛了!古代的君王都拿我来指点江山,我食指所到之处,尽是王上,说我是权威的象征,谁能有二话?所以,我最大!”
  
  中指挺了挺高大的身躯,左右看了看,神气地问大家:“我不想废话,我只问一个问题,我们五个指头站起来的时候,谁是最高、最核心的那个?大伙看看,哈哈哈……答案不必我说了吧!”
  
  无名指虽然在画画中不起作用,可它也有话说。只见它不慌不忙,优雅地舒展了下自己秀美的身材,特意显露出纤纤细腰上的金戒指:“谁最重要可不是自己说了算的,你们只要看看,主人把最贵重的饰品戴在哪了。嘻嘻……现在,你们说,谁最大呢?”
  
  几位“老大”显摆完,最后轮到最不起眼的小指了,大伙笑着齐声说:“你就不用说了。就乖乖地做小弟吧。”没料小指一声佛号,高声念道:“阿弥陀佛!主人信佛,礼佛是他每天必做的功课,当我们参佛的时候,谁离菩萨最近呢?是我!所以,我才是最大的那个,因为我靠近万能的佛祖。”
  
  就这样,五个手指都说着各自的理由,谁也不让谁,最后把画家给吵醒了。画家听了又好气又好笑:“你们五个,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大家只有齐心协力,紧密配合,才能成就大事。反之,谁都想当老大,结果谁也当不成老大,本身将是一把没用的耙子,别说握笔了,一粒黄沙只怕也抓不住啊。”
  
  听了画家的话,五个手指顿时息声了,都惭愧地低下了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55:32 | 查看全部
凡事简单点,简单才是智慧。
  
  古时有一位知府新上任不久,他想考察一下手下的三位官员,向朝廷举荐一位。一天,他坐在正堂召集三人开会,开完会对三位官员说:“我需要一根针,你们准备一下。”说完,便走出了正堂。
  
  “知府新上任,只要一根针,这是什么意思呢?”三位官员都摸不准头脑。
  
  第二天,三人都没来办公,知府便差人询问三人去处。不一会,差人回来,向知府报告说:“大人,李官员昨天买了一根杵,正在家里光着膀子磨针,要告假一段时间。”知府听后,点了点头。又问:“那刘官员呢?”“刘官员昨晚已经启程,不知道去哪买针线去了,估计两天之后回来。”官员听后,点了点头。接着又问:“那王官员呢。”“王官员父亲生病了,正在家中照看,这几天不能来。”官员点头不语。
  
  三天后中午,知府正在府衙办公,李官员来了,对他说:“大人,您说需要一根针,为了表示我的诚意,我特买了一根杵,日夜在家打磨,需再过两天才能给您。”知府听后不语。晚上,李官员来了,小声对知府说:“大人,在下买了各种针数十种,而且买了数十种线,供大人使用。”知府听后,不言语。
  
  隔天知府审完案,王官员来上班,见了知府赶忙走上前,对知府说:“大人,前些天老父生病在家照看了几日。你要的一根针我从家里拿来了,您看合不合适,如不合适,我再到街上买。”知府笑了,对王官员说:“很好,我要的就是这个。”
  
  第二天,知府便将王官员举荐给了朝迁。李官员和刘官员很不服气,私下里打听知府为啥这样做。知府差人对二人传话:“我只要一根针,没让你们想得那样复杂,凡事简单点,简单才是智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