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39:33 | 查看全部
高僧与弟子
  
  一位高僧即将涅槃,他的一位得意弟子跪拜在高僧面前问道:“师父,您离开我后,我应该怎样活呢?”
  
  高僧反问道:“你跟随我修行求道,为谁活呢?”
  
  弟子回答道:“师父,我跟随您修行求道,首先为自己活,然后为他人活,尔后为众生而活。”
  
  高僧说道:“你不是明白了吗?”
  
  弟子困惑道:“师父,我不明白你这话的意思。”
  
  高僧说道:“为自己活,一直地活在自己的梦中;为他人活,一生地活在他人的脑中;为众生而活,永恒地活在众生的心中。”
  
  高僧说完这番话便安息了。弟子跪拜在地,凝望着高僧的形体,崇敬不已。
  
  古往今来,芸芸众生,造就的人生往往也是如此——为自己活,一直地活在自己的梦中;为他人活,一生地活在他人的脑中;为众生而活,永恒地活在众生的心中。
  
小沙弥与老和尚
  
  有一次,一个小沙弥向一位老和尚请教道:“师父,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呢?”
  
  老和尚回答道:“努力修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量。”
  
  小沙弥说道:“师父,您这是说,一个人只要具有大的心量,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实现自己人生最大的价值吗?”
  
  老和尚摇头道:“并非如此。”
  
  小沙弥困惑不已道:“这是为什么呢?”
  
  老和尚说道:“一个人只有不断地修行,努力扩大拓宽自己的心量,让自己具有足够大的心量,才会努力去积累与之相当的能量。如果心量不大,即使有机会积累能量,也不会放在心上。比如读书就是积累能量,心无大志者,看见书就会犯晕,哪还会对这种能量引起重视?在心量和能量之间,心量是基础。一个人只有具备足够大的心量,才具有足够大的能量;他不去运用自己的心量与能量去惠泽天下、造福众生,也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心量与能量,实现自己人生最大的价值。”
  
  小沙弥恍然大悟道:“师父,您是说,努力修行,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量与能量;努力践行,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心量与能量,实现自己人生最大的价值。”
  
  老和尚说道:“是呀!凡事心想事成,修行修炼是基础,行道做到是途径。”
  
  努力修行,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量与能量;努力践行,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心量与能量,实现自己人生最大的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39:44 | 查看全部
公元314年,前赵帝国的征东大将军石勒攻破了幽州州城蓟县,他大开杀戒,不仅处死了一心想做皇帝的王浚,而且将幽州的一万降兵全部屠杀。一时间,人心惶惶,王浚手下的属官们都争先恐后地跑到石勒的营门前请罪,敬献的财宝堆得像小山一样。在这一片喧嚣之中,只有一个人不为所动,他就是尚书裴宪。
  
  石勒很快听说了这事,立刻派人将裴宪召到了自己的帐下,问他说:“王浚在幽州暴虐无道,人神共愤,我现在兴兵诛杀了他,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大家都来庆贺、谢罪,请求得到宽恕,唯独你不肯来,是何道理?你还和王浚同流合污,不知悔改,难道就不怕杀头吗?”
  
  裴宪神色坦然地回答说:“我们几代人都受到晋王朝的恩惠享有荣耀,王浚虽然粗暴凶恶,行为不端,但他毕竟还是晋王朝的封疆大臣,我怎能怀有二心?既然明公不想以仁义教化天下,而一定要用酷刑治理幽州,那么,被您杀死,就是我的本分,为什么要逃脱呢?”说完,一个参拜的礼节都没有,就昂然转身,向外走去。
  
  石勒一愣,赶忙请裴宪留步,亲自下座向他道歉,用对待宾客的隆重礼节来招待他。
  
  后来石勒下令清查王浚及其部将、属官等的家产,发现他们每一家都有巨额的不义之财,唯独裴宪家中只有一百来本书和食盐、谷米各十余斛。石勒闻报,感慨地说:“裴宪真是名不虚传啊,这次战斗的胜利,我不喜得到了幽州,喜在得到了裴宪这样的廉洁、忠贞之臣啊!”
  
  人们发现,杀人不眨眼的石勒居然也有所敬畏,他每见到裴宪时都会躬身起立,满怀敬意。正是这样的敬畏,让石勒成为了后赵的开国皇帝,开创了当时北方最强大的国家。
  
  三国时,曹操统一北方后,声威大振,匈奴派使者前来晋见。面对这扬我国威的外交场合,曹操对自己的相貌有些不太自信,便找了一位大臣来代替自己,他则扮作侍卫,手握钢刀,站立在坐榻旁边。事后,曹操派人问匈奴使者观感,使者回答说:“魏王俊美,丰采高雅,而榻侧捉刀的那个人气度威严,非常人可及,是为真英雄也!”
  
  在这个著名的“捉刀”的典故中,被曹操找来代替自己的人,就是名士崔琰。崔琰让曹操如此看中,不仅是因为他长得漂亮,而且他的耿直让曹操也十分敬畏。
  
  建安十年(205年),曹操打败袁绍后兼任冀州牧,有一次,他查看冀州户籍档案后,十分高兴地对众人说:“昨天查核户籍,人口有三十万之多,冀州可称得上是大州了。”他转头问身边的崔琰说:“你看这里能征兵多少啊?”崔琰面色沉重地回答说:“现在九州分裂,袁尚、袁谭兄弟二人大动干戈,冀州地区尸骨遍野。没有听说王师以仁政为先导,访问民风民俗,救民于水火,反而却算计甲兵多少,把它当成头等大事,这难道是我们这个州的百姓所期望于明公您的吗?”
  
  听到他的回答,在座的人都不禁大惊失色,要知道曹操的脾气可并不怎么好,作为一个刚从袁绍手下被招募来的人,怎么敢如此说话呢?谁也想不到,曹操肃然动容,当即起身向崔琰表示歉意。
  
  建安十八年(213年),魏国初立,曹操在曹丕与曹植之间立谁为太子一事上犹豫不决,于是秘密探访大臣们的意见,许多人都闭口不敢言,就是有意见,也是采用密奏的方式,只有崔琰公开回复说:“我知道《春秋》有长子当立的大义,并且五官中郎将曹丕仁孝聪明,应当承继大统。崔琰将用死来坚守这个原则。”
  
  曹植,本是崔琰哥哥的女婿,崔琰的谈论让曹操赞叹不已,说:“崔琰公道无私,高风亮节,怎么敢不听从他的意见呢?”随后便宣布立曹丕为太子。
  
  石勒和曹操都称得上乱世中的枭雄,他们最可怕的地方,不仅在于相信铁骑与刀剑,而且对公道正义心怀敬畏,这让他们不但征服了城市和土地,更征服了人心。在这世上,你所敬畏的东西,正是你内心力量的源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39:54 | 查看全部
明朝督察院长官王廷相,在一次接见新任御史张瀚时说:“我昨天乘轿遇雨,有个穿新鞋的轿夫,开始他小心地循着干净的地方落脚,生怕弄脏了鞋。后来一不小心踩在泥里,从此再不顾惜,什么地方都踩下去。”王廷相接着说:“居身之道,亦如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极佩服此言,以后终生不忘,一直作为为官的信条。
  
  可见,“慎始”,是一种定力,是一条“高压线”。“慎初”关乎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关乎一个人的政治前程,关乎一个人一生是不是大有作为。在这个故事中,这个轿夫是一个悲哀的角色,下雨天,一不小心“弄脏了鞋”之后,本应该像没有弄脏鞋一样,甚至应该更加小心,选高一点的地方走,选干净一点的地方走,而不应该“一不小心”,就放松了对自己的严要求,就什么也不顾忌。此时,再脏的地方也敢走,再浑的水也敢蹚,有泥的地方也敢踩。
  
  “君子慎初”,固然难得。而一不小心,“破韧”后,仍不自卑、不自弃、不放弃原来的信仰和坚守,自修“破初”带来的“伤口”,不是更难得吗?过去,有一句话,叫做“浪子回头金不换”;而对于只是不加小心,只是一时不小心,或者只是一时疏忽大意的“破初”,更难得的是及时回头,及时改正,及时修正,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谁也没有资格,更没有理由对他们说三道四;恰恰是这样的人,更真实,更值得人们尊敬,更能起到示范作用。
  
  很多时候的“破初”,就像窗户纸被捅破了一道缝隙。此时,若是能够及时修补上,甚至只需粘上一层纸,就是没有恢复原样,也并不影响使用效果,也并不影响美观。但是,如果对这道缝隙视而不见,或者不理不睬,不闻不问,任其发展下去,很快就会导致“破窗效应”。此时,就不再是“一道缝隙”的小问题了。看看那些让人惊讶的“大老虎”,看看那些“小官巨贪”,不都是自“破初”之后,像那位轿夫一样对自己不再加以节制造成的吗?
  
  “破初”是人生中的“第一次”。不管你事先意识到没有,还是事后自己察觉到了,都会有一种忐忑不安,都会处于一种不知所措的徘徊之中;此时,如果能够觉悟、觉醒或者像“曹鼎不可”那样畏惧法律的尊严,而收手,而回归正道,是一种最好的选择,最明智的选择。没有了第一次的“侥幸”,也就没有了以后的第二次、第三次,“破初自修”有什么不好?
  
  在“慎初”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和警觉的时候,我们也要理直气壮地为“破初自修”的勇气和做法点赞、叫好。“知错就改”,自我修正总比“一不小心踩在泥里,从此再不顾惜,什么地方都踩下去”要好,要好得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40:04 | 查看全部
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太祖皇帝,当年,他统一女真各部时,历尽了千辛万苦。有一回,他率兵攻打翁鄂洛城,城中的两个首领鄂尔果尼和洛科,先后用暗箭射伤了他,鲜血直流,昏迷过去,险些丧命。数日后,努尔哈赤的军队攻下了翁鄂洛城,俘虏了鄂尔果尼和洛科。众将士要为努尔哈赤报仇,想把这两个人碎尸万段,却被努尔哈赤拦住了,他说:“两军交锋的时候,大家都在尽最大努力取胜,所以他们才会拿箭射我。他们的行为,只不过是忠于职守而已。所以,怎么可以因为他们用箭射伤了我而处死他们呢?这样勇敢的人,不但不应该受处罚,而且还应该受奖赏才对!”随后,努尔哈赤下令,封赏了这两个人。消息传到了女真各个部落,大家对努尔哈赤的大度称赞不已,于是万众归心,纷纷前来归顺。多年以后,努尔哈赤终于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丰功伟业。
  
  赏赐自己的仇人,既是一种大度,也是一种聪明的处世智慧。连自己的仇人都赏赐的人,一定是一个英明的圣主,所以值得依靠和信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46:58 | 查看全部
秀才找到大师,告诉大师他一直在贩卖布匹,去年在邻县又开设了一个店面,售卖的布料质地很好,门面也在县里繁华地段,总之什么都和我们县里的其他店面差不多,可生意就是一直很冷清。
  
  大师沉思片刻,带着他来到山脚下。山脚下通向后山有两条路,一条路看上去荆棘不多,道路平实,而另一条则荆棘满地,几乎看不见路。大师问秀才:“施主,这两条路只有一条通向后山,你看是哪条?”秀才认真观察了一下,略有所思地回答:“当然是路面平实的这条。”“为什么呢?”大师问。“这条路荆棘少,而且平整,那肯定是走的人多,走的人多了,那就说明这是通向后山的路啊。”秀才胸有成竹地对大师说。
  
  大师一笑,对秀才说:“施主,空口无凭,不如走走试试,到时候定会知道哪条路是通的。”秀才一听,大师是在怀疑他的判断,那一定要证明给大师看。于是,秀才选择了平整的这条路。
  
  傍晚时分,秀才回来了,一脸茫然,对大师说:“大师,对不起,我判断错了,这条路是死路。”大师轻笑不语。“可为什么它如此平整呢?难道不是走的人多吗?”秀才又有些不解地问。
  
  大师又是一笑,对秀才说:“你想想,如果你走另外一条路,走一遍就可以过去了,可现在走上了这条路,知道是死路以后还要返回来,来回走两遍,当然就把这条路踩得很平整了。这就像你做生意,怎么做一定要思考好,不一定遵循老套路。有时候,经验会失算,可能害死人。”
  
  秀才听后,顿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47:12 | 查看全部
晏婴是我国春秋时的政治家,齐国三朝卿相。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勇义笃礼。他内辅国政,屡谏齐王,竭心尽力拯救内忧外患的齐国。有一次,晏婴和景公及群臣到故纪国的纪地游览,手下人无意中捡到了一个精美的金壶,送给景公。以求获得景公的赏识。
  
  景公得到金壶很是喜欢,拿在手里细细把玩。这时景公发现金壶里面还刻着“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八个大字。于是他自认为很聪明的老毛病又犯了,很是认真地说:“吃鱼不吃另一面,是因为讨厌鱼的腥味;骑马不骑劣马,是嫌它不能跑远路。”众人无不随声附和,赞叹景公理解深刻。
  
  晏婴在一旁默然良久后说道:“臣觉得这八个字里面包含的是治国的道理。‘食鱼无反’是告诫国君不要过分压榨百姓;‘勿乘驽马’是告诫国君不要重用那些无德无才的人。”景公有些不服,反问道:“纪国既然有这么好的名言,为什么还亡国了呢?”晏婴答道:“臣听说,好的名言应该高悬于门上,牢记不忘,并且要去做。纪国却把名言放在壶里,不能经常看见,更不会去做,能不亡国吗?”景公若有所悟,频频点头。并对随从的大臣们说:“大家要记住金壶里的格言。”
  
  晏婴这一句:“好的名言应该高悬于门上,牢记不忘,并且要去做。”不仅仅言简意赅,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一位臣子的忠义情怀。正所谓“言为心声”,试想在晏婴的内心深处如果没有一种为国为民的胸怀,又怎么能说出如此打动人心的金句呢?
  
  好的语言,不在于辞藻是否华丽,而在于字里行间是否有足够的蕴藏。而晏婴也告诉我们好的格言不能埋没,而是应该牢记不忘,并且身体力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47:24 | 查看全部
 宋朝时有个叫鲁宗道的官员,性格耿直,工作认真。有一天,宋真宗找他议事。太监马上赶到府上,等了好久他才回来,而且喝得醉醺醺的。太监急了,皇帝找你有事,你却喝酒去了,如果皇帝知道实情肯定会大发雷霆,你快想想怎样保住自己的脑袋吧。
  
  果然,宋真宗很不高兴地问他为什么迟迟才来,鲁宗道就实话实说:“老家来了一位朋友,而我家里没有喝酒的杯子,没有办法招待,所以就去酒馆。我不知道皇帝召见我,所以来迟了,耽误皇帝时间实在有罪。”宋真宗听完,不仅没有怪罪他,反而很欣赏他的诚实,后来还提拔鲁宗道做了大官。
  
  寇准19岁的时候就中了进士。但当时的宋太宗偏偏有个习惯,在选用官员时,喜欢先问问年龄,如果年纪太轻,便以经验不足为由而不予重用。有人偷偷告诉寇准,虚报一下年龄,以便将来好做官。寇准却不肯,坦陈了自己的年龄。因为寇准实话实说没有弄虚作假,最后也得到重用,并成为一代名臣。
  
  东汉时的刘昆做过江陵县令。有一年民房起火,火势凶猛难以扑灭。这位县令急得扑通跪下,祈求老天爷让大火熄灭吧。说来也巧,突然天降大雨火就灭了,于是人人称奇。后来刘昆调任弘农太守,本来那个地方闹虎患,结果他一来,那些老虎背着小虎全跑掉了。
  
  有一次,汉武帝就问刘昆,你做县令时,有呼风唤雨的法力吗?你做太守时,老虎为什么都吓跑了,你有什么神奇的本领吗?换作别人可能要吹嘘一下,借以抬高自己。可刘昆却实话实说:“回皇上,那只是碰巧罢了。”大臣们哈哈大笑,皇帝却没有笑,认为刘昆是忠厚之人,并叫史官将这段历史记录下来。
  
  第五伦是东汉名臣,为人质朴胸襟磊落。有一次,一位同事问他,你有私心吗?第五伦说:“以前有人送我一匹马,我没有接受,但每次选拔人才时,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这个人,虽然最终没有选他。我的侄子生病了,晚上我会起来好多次去探望,但回到床上我能很快入睡,如果是自己的孩子生病了,我即使一次也不去察看,夜里也肯定会因为挂念而睡不着的,所以我也是有私心的。”如此实话实说,古今也是少有的。
  
  做人难,说实话更难,但若说了实话,心里就会轻松无比,无任何负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47:56 | 查看全部
一支自毁的温度计
  
  一支温度计,气温一上升,它里面的水银也随之上升;气温一下降,它里面的水银也随之下降。
  
  温度计为自己能随时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而自豪。
  
  一日,温度计不小心掉进了一个盛满热水的锅里,热水的高温使温度计里面的水银迅速上升,很快突破了温度计的顶端,随着“嘭”的一声响,温度计炸裂了。
  
  一粒炫耀的微尘
  
  一缕风,把一粒微尘轻轻扬起。不断升高的微尘,开始飘飘然起来:人群都在我的脚下,我是多么伟大啊!
  
  一只飞过的小鸟听到后,不由提醒微尘道:风吹起的,常常是一些轻浮的东西。
  
  飘浮在空中的微尘,最后落到了海里。随着微尘在海中不断地下沉,微尘又开始炫耀起来:海可以载起巨大的冰山,载起万吨的巨轮,可无法载起的是我啊!
  
  一条游过的小鱼听到后,不由轻轻一吸,把微尘吸进了嘴里。于是,大海中,再也听不到一粒微尘炫耀的声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48:56 | 查看全部
 选贤任能一定要坚持正直原则。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改变了齐国的落后面貌,富国强兵,齐国一举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由此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不过对于怎样选拔人才,齐桓公并没有不十分明确标准。
  
  一天,齐桓公在管仲的陪同下,来到马棚视察养马的情况。他一见养马人就关心地询问:“你觉得哪一件事最难?”养马人一时难以回答。其实,养马人心里是十分清楚的:一年365天,打草备料,饮马溜马,调鞍理辔,接驹钉掌,除粪清栏,哪一件事都不是轻松!管仲在一旁见养马人尚在犹豫,便代养马人回答说:“以前我也养过马,依我看,编排用于拴马的栅栏这件事最难。为什么呢?因为在编栅栏时备用的木料往往有弯的也有直的。如果想让所选的木料用起来顺手,使编排的栅栏整齐美观,结实耐用,开始的选料就显得很重要,下第一根桩的时候尤其要慎重。如果在下第一根桩时用了弯曲的木料,随后你就得顺势将弯曲的木料用到底,像这样弯曲的木料之后紧接着使用弯曲的木料,那些笔直的木料就难以派上用场。相反,如果一开始就选用笔直的木料,继之必然是直木接直木,曲木也就派不上用场了。其实,选拔人才同编栅栏选料的道理是一样的,国家在起初选拔肩负重任的人才时,必须慎重行事,从一开始就把握正直的标准,以便今后按这样的标准选贤任能。”
  
  听了管仲的这一番高论,齐桓公深为佩服,确定了以正直作为国家选拔贤才的标准,世代相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49:08 | 查看全部
用马鞍和药材换来属下数十年的忠心,裴行俭觉得很值,在他心中“人”最重要。
  
  裴行俭是唐代名臣,曾任尚书等要职。一次,他打算用犀角、麝香等名贵药材做成药丸,便派令史骑着皇帝赏赐的骏马,带上随从去买药。
  
  令史第一次骑这么名贵的马,忍不住在路上扬鞭驰骋,不料到了药铺才发现,镶着宝石的马鞍不小心蹭坏了,顿时冷汗淋漓。损坏御赐的马鞍,这是何等的大罪?令史越想越害怕,于是,让随从去买药,自己偷偷地溜走了。
  
  随从买齐药材,在回来的路上却不留神被盗。犀角和麝香都价值昂贵,随从自知无法交差,也逃跑了。
  
  裴行俭听说此事,十分难过,责令手下务必把他们抓回来,不久,两人被抓回裴府。他们一见裴行俭,立即下跪。谁知,裴行俭亲手替他们解开绑绳,惋惜地说:“你们怎么能因马鞍和药材而逃命呢?马鞍坏了可以修补,药材被偷也能再买,可你俩逃跑,我还怎么弥补?世上什么东西都可以丢,唯有人丢了再难找啊!”听了这番话,两人都很感动,发誓会一辈子效忠于他。不久,两人戴罪立功,置办回来更好的药材。
  
  到了晚年,裴行俭对两人说:“我用马鞍和药材,就换来你俩数十年的忠心,所以你们给我的回报远远超过我的损失啊。”令史和随从老泪纵横,不知说什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