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26:43 | 查看全部
一只蚂蚁来到石头下,它急急忙忙地往上攀爬。这块石头对它来说既陡峭又光滑,蚂蚁爬到一半就掉下来了,于是再爬,便又再掉,爬而又掉,但终于爬过了那块石头;另一只蚂蚁则不然,它绕过石头,走向了它的目的地;第三只小蚂蚁到来,望石而回转,也找到了丰富的食源。
  
  其实生活何尝不是这样,有时需要你有几分定力,需要你“咬定青山不放松”、“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坚守与执著;有时需要你及时调整航向,需要你具备“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灵活与变通能力;有时需要你对眼前的进退、取舍作出理智的选择,需要你有“天涯何处无芳草”的从容与自信——一个华丽的转身,你会欣然发现上帝为你开启着另一扇成功的大门。
  
  必要的坚持,灵活的变通,适时的放弃,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事业成功的法宝,也是人生的智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26:52 | 查看全部
在非洲内陆的水域中,最强大的水生物种莫过于鳄鱼。它们仰仗其庞大的身躯和冷酷的猎杀手段成为纵横交错的河流湖泊中当之无愧的霸主。令人惊叹的是,在鳄鱼的领地,有一种足以与它分庭抗礼的种群,竟是身躯只有10厘米左右的小鱼——非洲鲋鱼。
  
  非洲鲋鱼是鱼类当中的小不点,可是它们的数量多得惊人。一条河流中,其他所有鱼类的总量还不及它们的一半,这种规模优势使它们的生存显得相对的从容和有利。正因为如此,它们变得让自然界中其他生物不可小觑。
  
  同样的生活环境,为什么独独非洲鲋鱼的数量可以超越其他的鱼类呢?其中的奥秘在于非洲鲋鱼独特的繁殖方式。
  
  众所周知,鱼类是将卵产在水里让它孵化的。可是,鱼卵在水里要面对太多的危险。大鱼、水鸟、水獭、蛇、螃蟹等天敌都会把它列入自己的食谱。这也正是其他鱼类的数量难以增加的根本原因。非洲鲋鱼却独辟蹊径,没有将卵产在水里孵化。
  
  到了产卵期,非洲鲋鱼会仔细搜寻,寻找岸边有大树的水域。当它发现有树枝伸到水面,便选择距水面有一段距离的某片合适的树叶作为产房。然后,它尽力从水中跃起,将身子紧紧粘附在叶片朝下的一面,将卵排在上面。卵附着在悬在水面半米高的树叶上,几乎隔绝了所有天空中陆地上以及水里的天敌。随后,它会一直待在这里,不间断地甩动尾巴,以便激起水花溅到树叶上的卵上面,保证卵始终处于湿润状态,直到小鱼孵出落到水里。正因为选择了这种独特的孵化方式,非洲鲋鱼的庞大数量才有了绝对的保障。
  
  生存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而智慧恰恰是解决所有难题的灵丹妙药。不囿于常规,全力求新求异,也许生存不仅会显得比较容易,更会焕发出夺目的性灵之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27:04 | 查看全部
寺院里接纳了一个年方16岁的流浪儿,这个流浪儿头脑灵活,手勤脚快。灰头土脸的流浪儿在寺里剃发沐浴之后,就变成了干净利落的小沙弥。法师一边关照他的饮食起居,一边因势利导教他为僧做人的一些基本常识。看他接受和领会问题比较快,法师又开始引导他习字念书、诵读经文。也就在这个时候,法师发现了小沙弥的弱点:心浮气躁、喜欢张扬、骄傲自满。例如,他刚学会几个字,就拿着毛笔满院子写、满院子画;再如,他一旦领悟了某个禅理,就一遍遍地向法师和其他僧侣炫耀;更为可笑的是,当法师为了鼓励他,刚刚夸奖他几句时,他马上就在众僧面前显摆,甚至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大有唯我独尊、不可一世之势。
  
  为了改变他的不良行为和作风,法师想了一个用来启发、点化他的非常美丽的教案。这一天,法师送了一盆含苞待放的夜来香给这位小沙弥,让他在值更的时候,注意观察一下花卉的生长状况。
  
  第二天一早,没等法师找他,他就欣喜若狂地抱着那盆花一路招摇地跑来了,当着众僧的面大声对法师说:“您送给我的这盆花太奇妙了!它晚上开放,清香四溢,美不胜收。可是,一到早晨,它又收敛了它的香花芳蕊……”
  
  法师用一种特别温和的语气问小沙弥:“它晚上开花的时候,吵你了吗?”
  
  “没有。”小沙弥高高兴兴地说,“它的开放和闭合都是静悄悄的,哪能吵我呢?”
  
  “哦,原来是这样啊。”法师以一种特殊的口吻说,“老衲还以为花开的时候得吵闹着炫耀一番呢。”
  
  小沙弥愣了一阵之后,脸刷地一下就红了,诺诺地对法师说:“弟子领教了,弟子一定痛改前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27:16 | 查看全部
 据传在周王朝太庙的石阶前,曾立有三尊人物雕像,分别为“玉人”、“金人”和“石人”的形象。这三座雕像有什么寓意?为什么会立于周王朝供奉祖先的太庙前呢?还是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这三尊雕像的风采威仪吧。
  
  第一尊为以布匝嘴,表情严肃的铜铸“金人”。用布勒住嘴巴,意为少说多做,惜言如金。胸前勒文“金人”,背后有“无多言,多言必败;无多事,多事必多患”的铭文。教人慎于言行。
  
  第二尊为双手张开,作侃侃而谈状的“石人”。与“金人”相对而立,此尊雕像的用意是教人要仗义执言,敢于伸张正义,立场坚定。面对异端邪说要不屈从,不阿就,心如磐石。石人胸后勒文“无少言,无少事”。
  
  第三尊为一尊“玉人”,为绿衣打扮,象征玉的温润洁净,“玉人”表情温恭,谦谨,不动声色的表情似是在教导人们面对一切都应心如止水,淡然处之。要人们控制内心的欲念,修身养性,克己复礼,洁身自好,方能守身如玉。
  
  历史沧海横流,大浪淘沙。这三尊雕像已无迹可考,或毁于兵燹战火,或长眠于地下。但据记载,孔子曾立于周朝太庙石阶下,抚金人而感叹。出自《说苑》的成语“三缄其口”,其中“三”现在往往理解为“多”之义。其实,真正的意思可能是来源于周太庙前用布绕嘴三周的“金人”形象,是对“金人”的客观描写。
  
  穿越千年,我们仿佛依然能够看到周王朝的历代帝王在袅袅香火中参拜开创基业的先祖,神情恭敬,庄重肃穆。得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难。先王用目窥千里的睿智,为后代子孙廓清了一条通达之路,使周王朝享祀帝业六百余年。这不可不谓“玉人”、“金人”和“石人”的教化之功吧。
  
  而这三尊湮没不可考的雕塑,其包含的精神却源远流长,孕育了一代代的圣贤。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巧言乱德”、“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于仁”。重温孔子这些依然散发着人性光辉的哲言,无不教人慎于言行,管住自己的嘴巴,防止祸从口出。让那些夸夸其谈者原形毕露,褪去假象。再现“金人”风范。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韩昌黎,触龙颜,批逆鳞,犯颜上书,谏迎佛骨,结果“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但其仗义执言的精神,震古烁今,与“石人”无异。
  
  面对前来劝降的宋恭宗和忽必烈,南宋状元宰相文天祥脱口吟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这不正是“玉人”所为吗?守身如玉,高风亮节,纤尘不染,成为彪炳史册的伟丈夫。
  
  “玉人”、“金人”和“石人”所蕴含的精神内质历经时光的变迁,不但没有随风湮没,反而历久弥新,成为儒生、士子、知识分子革命者的精神钙质。朱自清的不食美国的救济粮,闻一多面对反动派的枪口拍案而起,共产党人面对老虎凳、辣椒水等酷刑折磨,严守党的机密,视死如归,这不都是“玉人”、“金人”和“石人”三尊雕塑精神的再现吗?
  
  时光荏苒,流年偷换。流去的只是芜杂尘埃,时间淬火的思想精华必将在历史长河中赓续传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27:27 | 查看全部
古时候,有个乞丐拾到了一大块金子,他把金子化整为零,分成三十块,藏在各处,要用的时候就拿一小块。于是,他先换行头,然后买来房子,置了田产,又娶了老婆,再后来又捐了官,成为一个体面的人。
  
  那天晚上,他吃完宴席回来,看到门前有一个乞丐,一条腿断了,衣衫褴褛,在寒风中煞是可怜,有气无力地对他说:“先生,你行行好吧,我就要死了,只要你给我养老送终,我一定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
  
  他想起当年做乞丐时的悲凉,同情心顿起,让随从把他抬到家里去,让人给他洗澡换衣,做饭喂药……
  
  那天,奄奄一息的乞丐从怀里摸出一个包裹,感激地对他说:“你真是个好人,我死了,这个就归你。”
  
  打开一看,他眼睛都直了,是一大块金子,和他当年拾到的一模一样。
  
  乞丐接着又说:“原来我有房有地,也是个体面人……”后来,又指着那金子,说,“自从我拾到了它,有人看我整天神神秘秘的,以为我一定发了意外之财,就盯着我,为了得到宝贝,一伙人还打断了我的腿,为了保住这个宝贝,后来我就东躲西藏,过上了不安定的生活,最后沦落到这个地步。”
  
  一个乞丐拾到金子,因为适时地用出去,而成就了自己的人生。一个体面的人拾到金子,为了保全而费尽心机,最终沦落为乞丐。财富就是这样捉弄人。
  
  因此,当我们拥有财富时,我们要把它适时地用出去,而不能吝啬,一味地守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27:39 | 查看全部
据传,宝泉寺的僧人在南涑河边打了一口井。因为井水含有很多矿物质,种地都不用上肥料,青菜长得又肥又大,好吃得很。僧人们在这里吃斋念佛,过着清闲的日子。
  
  寺院附近有一个快要成精的葫芦妖。葫芦妖来到世上后,已经做了99件坏事,只要再做成一件坏事,就可以变成精。他悄悄找到了河里的老乌龟,使坏说:“不能再让僧人在井里打水了,这样下去会把河水弄干的。到时候大家都没法活!”
  
  老乌龟听信了葫芦妖的话,心想,我不如把井给拆掉一半,这样就不能存水了,僧人们也不能继续在这里打水了,河水也就保住了。老乌龟想到做到,立刻施展本领,把井拆掉了一半。水井马上变成了半边井,无法再从里面打水。一边的葫芦妖可高兴了,它马上就要成精了,直夸老乌龟干得好。宝泉寺方丈十分恼怒,却拿葫芦妖无可奈何。
  
  着急间,来了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挥动手中的拂尘,指着半边井喊了一声“起”,那口井虽然还是半边井,但井水立刻神奇地涌了出来,又可以从里面打水了。葫芦妖知道遇上了神仙,非常害怕,转身跳到了河里。宝泉寺方丈想镇住葫芦妖,纵身跳上了葫芦妖的身体。孰料葫芦妖的浮力大得很,在水中挪移不定,方丈三番五次地上去,都被甩到了水中。
  
  那位老太太也跃到了葫芦妖的身体上,任凭葫芦妖如何在水中翻滚,她始终保持优雅的姿势,不落水。葫芦妖折腾来折腾去,筋疲力尽,最终变成了一个葫芦形状的小岛,再也无法祸害人间。
  
  宝泉寺方丈甚是惊奇。这时,老太太现了原形,原来是观音菩萨云游到此。她对方丈微微一笑说:“我送你两个字。”
  
  “第一个字是‘轻’。身无杂念,才能身心轻松,才能在奇形怪状的葫芦上面立住脚。”
  
  “第二个字是‘重’。内心装着老百姓的人,自身才有分量,才能压得住妖气,镇得住邪恶。”
  
  轻和重,是如此的辩证、如此的统一!宝泉寺方丈顿有所悟,遂依此理念治寺,终将宝泉寺打造成了古沂州四大名寺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27:53 | 查看全部
一个青年去请教禅师如何做人。
  
  禅师说道:“你看看我,再看看自己,就知道怎样做人了。”
  
  青年问道:“我怎样看您呢?”
  
  禅师说道:“你看我有几个脑袋、几只眼睛、几只耳朵、几个鼻子、几张嘴巴、几只手、几条腿?”
  
  青年说道:“大师,每个正常人都有一个脑袋、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一个鼻子、一张嘴巴、两只手、两条腿,您也是一样的呀!”
  
  禅师问道:“脑袋、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腿,它们主要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青年说道:“脑袋主要是用来思考,眼睛主要是用来看,耳朵主要是用来听,鼻子主要是用来呼吸,嘴巴主要是用来吃饭与说话,手主要是用来拿东西,腿主要是用来走路。”
  
  禅师说道:“脑袋长在人的头上,人是用脑来思考天地万事万物的,人首要的是用脑来生活,脑袋主宰人的一生,人只有一个脑袋,人凡事必须三思而后行,谨言慎行,才能把握人生。人有两只眼睛,它们都是平行的,它告诉我们应该平等看人,平心看物,人必须睁开眼睛,眼看四面八方,才能看清天地世界。人有两只耳朵,一只长在左边,一只长在右边,它提醒我们要倾听正反两方面的声音,不能偏听偏信一面之词,方能正确理会人间世界。人有一个鼻子、两个鼻孔,人依靠它来呼吸天地间新鲜空气,释放自己心灵的废气。人有一张嘴巴,它不仅用来吃饭,而且用来说话;人必须吃尽人间酸甜苦辣,才能享受真正的人生;同时病从口入,祸从嘴出,它警示人说话要慎重,做人要稳重,方能四平八稳。人有两只手,一只手用来劳动创造,一只手用来抓住拥有,人要把握机遇,抓住时光,创造财富,才能拥有美好人生。人有两条腿,人不仅要走前人走过的路,更重要的要开创自己的人生之路,人生的前景才会宽广辽阔呀!”
  
  青年心情舒畅道:“大师,听了您这番教诲,我真是茅塞顿开啊!”
  
  禅师却平静地问道:“你刚才能够看见我的外表,现在能否看到我的内脏?”
  
  青年如实回答道:“不能。”
  
  禅师神情庄重道:“我有一个心脏,它有两个心房,它时时刻刻提醒我——凡事不仅要为自己着想,而且也要为他人着想,才能心想事成;我有两叶肺,它告诉我在世上要广泛地与人交心通气,才能心平气和、遂心如意;我有一个胃,它既要吸收美好的东西,也要消化不良的东西,才能健康成长;我有不少弯弯曲曲的肠子,它启示我人生的路曲曲折折,凡事不畏曲折,才能走向远方;我内脏还有很多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它们昭示我——生命中的每个人都是我的可贵之人。”
  
  青年欣喜若狂道:“大师,你这深入浅出的解说,真让我受益匪浅。”
  
  禅师依然沉稳平和地问道:“你能够看到我的模样,现在能否看清自己的模样?”
  
  青年诚实回答道:“不能。”
  
  禅师说道:“是呀。人可以看到别人的表面,却很难看清别人的内心;你能够看到别人的模样,却很难看清自己的模样,做人不容易呀!”
  
  青年问道:“大师,你刚才给我讲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你能否告诉我做人最重要的是哪一点呢?”
  
  禅师说道:“我开始不是就告诉你了吗?”
  
  青年问道:“您告诉我什么呢?”
  
  禅师说道:“你看看我,再看看自己,就知道怎样做人了。”
  
  青年恍然大悟道:“是呀。看清别人,认清自己,认真做人,方能智慧一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28:46 | 查看全部
《阅微草堂笔记》里有这么一个故事:纪晓岚的父亲纪容舒任南新仓监督时,仓库的后墙无故倒塌了。挖开来一看,发现死鼠足有一石多,大的体形几乎像猫一样。原来,墙倒是因为老鼠长期在墙下打洞,繁殖越来越多,洞就越打越大,以至于墙下全被掏空了,地面承受不了这么大的压力,墙终于倒塌了。纪容舒的同事福海说:“当老鼠破坏别人房屋,扩大自己的洞穴时,可能忘了自己的洞穴也依赖房屋而存在吧。”福海讲的道理很简单,很多东西是相互依存、一损俱损的。
  
  战国时期,韩国派使者求见赵王,欲将城邑十七座,纳入赵国。赵王非常高兴,就召见平阳君赵豹询问意见。赵豹说,现在秦国正蚕食韩国土地,而韩国之所以不把上党让给强秦而主动送给赵国,实质上是想嫁祸给我们。然而赵王没有采纳赵豹的意见,终于导致秦赵之战,赵国惨败。
  
  表面上韩国把战争转嫁到了赵国,计谋实现了,然而这种损人的方式固然可以一时利己,却也给损己埋下了祸患——苏轼老爸苏洵评论:“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只可惜,各国都是各怀鬼胎,最后被秦国一一击败。
  
  如此说来,利己首先要保证不损人,只要是损人的行为,其结局一定会损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28:58 | 查看全部
法海寺的天慧禅师有两个得意弟子,一个叫无明,一个叫悟明,他俩的品德智慧难分伯仲。
  
  有一天,天慧禅师准备外出云游,临行时专门召见这两个徒弟。他对这两个弟子说:“我要云游四方,可能要过几年才能回来。我有两件宝贝,你们替我好生保管。”
  
  天慧禅师随即交给无明弟子一本心经书,交给悟明弟子一本禅经书。
  
  无明弟子拿到宝贝,小心翼翼地将它锁进了一个铁箱子里,隐藏在寺院一个神秘之地。
  
  悟明弟子拿到宝贝,每天专心致志地钻研禅经,他不仅将禅经背得滚瓜烂熟,而且钻研得透彻心明。
  
  第二年春季,天降滔天洪灾,将法海寺冲得翻天覆地。无明与悟明带着众僧人仓惶逃生,才侥幸逃过灭顶之灾。
  
  灾后不久,天慧禅师回来,看见法海寺一片狼藉的情景,询问无明与悟明两位弟子,自己交给他俩的宝贝在哪里?
  
  无明说道:“师父,你交给我的宝贝,我想方设法将它隐藏在最隐秘的地方,谁知一场前所未有的洪水降临,将寺院冲毁,那件宝贝也被洪水冲得不知去向。”
  
  悟明弟子说道:“师父,你交给我的宝贝,我千方百计将它隐藏在心底,虽然滔天洪灾冲毁了寺院,但你交给我的宝贝已经完好无损地保存在我的心里。”
  
  天慧禅师对两位弟子说道:“宝贝只有保存在心灵里,才能永生珍藏。厄运天灾可以毁掉很多宝贝财富,但它很难毁掉心灵里丰盛的智慧精神财富。我现在老了,从今天起,方丈之位由悟明接替,希望你能够重新振兴法海寺,将佛法佛道发扬光大。”
  
  法海寺在悟明弟子的领导下,不仅很快得到了修复,而且香火也日益兴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8 11:29:08 | 查看全部
一个青年作家向慧明禅师请教道:“我从小就喜爱文学,希望自己在文学方面能够取得大成就,成为文学方面的红人。我一直用心努力奋斗,然而却事与愿违,这是为什么呢?”
  
  慧明禅师反问道:“你是怎样用心努力的呢?”
  
  青年作家愁眉苦脸道:“我在校读书时,总是希望自己写的文章在全班甚至全校拿第一,与别人比智慧;我走向社会,在一家杂志社做编辑,凡事争强好胜,处处希望比别人强。我感到自己活得很苦很累。”
  
  慧明禅师说道:“你是希望自己在文学上有所建树,成为真正的文人吗?”
  
  青年作家说道:“是呀!这正是我的心愿。”
  
  慧明禅师说道:“我现在赠送给你一句箴言。”
  
  慧明禅师说着便在纸上写道:“穷者不可比富!富者不可比智!智者不可比惠!!!”
  
  青年作家看后说道:“老师,惠应该是智慧的慧,你是否写错了呢?”
  
  慧明禅师说道:“是惠泽天下的惠,而并非智慧的慧。做真正的文人应该是惠泽天下,而不应去慧比天下。”
  
  青年作家困惑不解地问道:“这是为什么呢?”
  
  慧明禅师说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你一味地追求比别人富贵,比别人才智高超,但总有人比你富贵,总有人比你才高,那样你就会越比越累、越比越苦,你的心胸就会越来越狭窄,最终苦了自己。相反,如果你追求创造比别人好,贡献比别人大,奉献比别人多,比是否能够惠泽天下,即使你没有达到目的,你的心胸也是开阔的,心情也是愉悦的,你的成就必然独特非凡。”
  
  青年作家听了豁然醒悟——
  
  心态不同,思想不同,精神不同,境界不同,其成就必然迥然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