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14:00:00 | 查看全部
故事的多种可能性时间:2013-08-02 作者:未详 点击:374次   有一个故事,一直广为传颂:

  那一年里根遇刺,身为副总统的布什匆匆赶往现场。

  在飞机要降落的时候,有人提出:如果按照常规降落于机场,需要换乘海军陆战队一架直升机,飞抵副总统住所附近的停机坪着陆后,再驾车过去,会浪费许多宝贵时间,不如直飞白宫。

  布什考虑了一下,决定仍按常规行事,理由是:只有总统才能在南草坪着陆。布什坚持着这条原则:美国只能有一个总统,副总统不是总统。
  

  有人认为这是尊重,里根虽然昏迷不醒,代掌国政的布什仍对他执副职礼,这是坦荡荡的君子之行。
  

  是真的吗?人性最光明,人性也最冷酷。

  大侦探波洛早就说过:谁是受益者,谁的嫌疑就最大。

  总统遇刺了,副总统立刻就有了晋升总统的机会——这在美国历史上,是有先例的。这捷径,跟大太太病重,姨太太即将扶正一样,都是叨天之力,求也求不得的。
  

  稍有良知的人,都不能把这隐晦的喜悦表达出来,该请医生,一定不惜国库之力;该鞍前马后,一定前往效劳。甚至,还会表现得更努力更认真,以和自己心里那个见不得光的小人搏斗。可是,有了这么个影子,在细枝末节上,控制不了会露出来。比如说:他需要那么早到吗?拖延一下,让命运自己做主,成败都与他无关。如果总统该是他的,慢一步抵达没什么;如果不是,那么,慢一点喜悦,他耐得住……
  
  我们永远不知道真相了。而任何一个故事都有多种解读方式,所有的行为,都可能同时被诠释成善与恶。周公曾恐惧流言,王莽也曾礼贤下士,《聊斋志异》里的伟大继母细柳逼子成才,曾经不顾名誉,对继子极其严厉——当然也有可能是孩子受凌不过,自行发奋,随后细柳为自己贴金,说自己的一切恶毒行为都来自于高贵的内心……
  
  眼耳口鼻都可能说谎;当64开平方,有两种可能性,一是“+8”,一是“-8”。永远无从知道真相的我们,只能承认这人世的浩繁,人类行为的万般不可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14:00:12 | 查看全部
盲人灯笼时间:2013-08-02 作者:未详 点击:555次 盲人灯笼
  
  某日,一位盲居士到寺院拜访一位禅师。辞别时,因为天色已暗,禅师就给他一盏灯笼,让他照路回家。
  
  盲者谢绝了禅师的好意说:我不需要灯笼,天色无论明暗,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啊。
  
  禅师解释道:我知道你不需要灯笼,但如果你不带灯笼的话,别人也许会撞着你。因此你最好还是带着吧。
  
  盲者居士觉得禅师此话有理,就接过了禅师手中的灯笼。但没走多远,还是被人撞了个正着。盲者对那撞了他的人道:难道你没有看到我手里的灯笼吗?
  
  那人说:你手上的灯笼是灭了的啊。
  
  盲者道:是你没有打灯笼,所以才撞我,怎么会与我盲人的灯笼相关呢?
  
  那人无语,道歉而去。
  
  【趣读我说】
  
  作为盲人,灯笼对于他来说,确实是多余的。禅师给他一盏灯笼,不是让他照亮自己脚下的路,而是要他警示其他的路人,不要莽撞地将他撞倒。但在路上,灯笼被风吹灭了,他却不知,还以为灯笼是亮着的。等到有人撞上了他,他才知道灯笼已经灭了。
  
  其实,他不应该责怪那个撞他的人。他习惯了黑暗,凭着记忆和经验,就可以抵达目的地,就可以回到家。但对于只习惯光明而不习惯黑暗的一般人,若是手中也无灯笼,就很容易撞上别人,甚至掉入沟渠里面。
  
  所以,无论盲者还是不盲者,在夜路上走,都需要一盏灯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14:00:22 | 查看全部
是这样的吗?时间:2013-08-02 作者:未详 点击:469次 是这样的吗?
  
  日本的白隐禅师,是一位非常有德行的僧人,门徒很多。

  距离他的寺院不远,有一户开布店的人家,店主夫妻都是白隐禅师的信徒。

  他们有一个女儿,年轻漂亮,正是怀春少女的年龄,和邻村的一位年轻小伙恋爱并发生了关系,不久又有了身孕。

  店主夫妻发现后就逼问女儿到底是谁的孽种。女儿深怕一说出来,他的男友会被脾气不好的父亲打死,所以一直不肯说。后来经不起父亲的一再逼问,她忽然想到,父亲最尊敬的人是白隐禅师,因此就对父亲说:我肚子里的孩子是白隐禅师的。店主一听,整个人都呆住了,万料不到竟有这样的事,白隐禅师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情?
  
  店主气愤地找到白隐禅师质问此事。白隐禅师听后,只淡淡地说了一句:是这样的吗?
  
  孩子出生后,店主就将孩子送到了白隐禅师那儿,要他担当抚养的责任。
  
  此时的白隐禅师,已经名声扫地,所有的人都斥责他的不轨行径,但他对此却不作任何辩解。他默默忍受着各种非议,从邻居那里弄到了孩子所需的一切东西,悉心照料着这个幼小的生命。
  
  1年之后,店主的女儿实在受不了良心的责备,便将真相告诉了父母,孩子的父亲其实是另外的一个人。

  店主得知真相后大吃一惊,立即找到白隐禅师,向他表示深深的忏悔,并将孩子领回,同时恳请禅师的宽恕。

  白隐禅师把孩子送还他们,又只淡淡地说了一句:是这样的吗?
  
  【趣读我说】
  
  这样的隐忍和淡然处之的态度,在常人看来,是难以想象的。
  
  白隐禅师在名誉受损的情况下,为什么不去辩白呢?他知道,在真相没有被揭开的时候,辩白不但无用,反而会使得事情更加复杂。更重要的,是会危及那对母子的安全甚至生命。但白隐禅师也深知,真相终究是不会被永久掩藏的。所以,从慈悲的心肠出发,他淡然接受了这无辜降临到他头上的一切。
  
  忍受世人的嘲讽唾骂,艰难地抚养婴儿。这些常人以为苦的事情,他不过是作为一种别样的道场罢了。在这样的道场中修炼,保持住自己的信仰和操守,才是真丈夫、真佛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14:00:34 | 查看全部
一喝成山时间:2013-08-02 作者:未详 点击:602次 一喝成山
  
  宋代大学士苏东坡,是一位国人耳熟能详的大文豪,当然,也是一位在禅宗史上留下许多逸闻趣事的人物。他曾有3首诗表达自己在不同阶段的人生境界。
  
  参禅前: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参禅中: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参禅后: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东坡自此而后,自以为得道悟禅,自视颇高,不要说一般的同僚居士,就是那些有名的禅师,他也不怎么放在眼里,一有机会,就想比试一番。
  
  他听说荆南玉泉寺承皓禅师门风高峻,机锋难触,就脱掉官服,换了便装,扮成一个普通的香客登门求见,想要试一试承皓禅师的修为如何。
  
  一见面,苏东坡就说:听说禅师道行高深,请问禅师,禅悟是什么?
  
  承皓禅师不答反问:请问尊官贵姓?
  
  东坡不由一惊,心想我便装来此,他怎么一眼就看破了我的官员身份了呢?但他还是从容地反攻道:我姓秤。是称天下和尚有多少重量的那种秤!
  
  承皓禅师大喝一声:请问这一喝有多少斤两?
  
  东坡一时无语,难以应对,只好礼拜而退。
  
  【趣读我说】
  
  苏东坡参禅的3个层次,正如青原禅师所说的参禅3境界相类,他说:参禅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参禅后,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禅者经此3关,算是了解了事物的相貌,但并非就真的超脱解放,一劳永逸了。就如东坡先生,解则解了,但却没悟,所以心中还存有许多是非分别,还存有一颗傲慢心。只有到了被人如山一样地大喝一声,瞠目结舌无言以对之时,才算真的明了事理。
  
  不过,东坡居士毕竟不是凡俗之辈,他慧根深厚,悟性超常,虽自恃才情,故意寻衅却失了一颗平常的禅心,但在一喝之下,便知道了进退错对,也算难得。若是换了个没有根性的人,或许还要无休无止地纠缠下去,那就成了一出闹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14:00:45 | 查看全部
福种心田,只与己争,不与人争时间:2013-08-03 作者:未详 点击:663次   会争的人,无意中失去了很多朋友;不争的人,却常获得友谊。交一个好朋友,胜过耕一片好田。
  
  这是我高中时代,与父亲蹲在芦笋园里挖芦笋时,父亲叮咛我的一句话。从此,我就带着这一句话,在我的生活领域中,作为我待人处世的标杆。
  
  与人“争”,常伤和气;与己“争”,可以转化激发潜能的动力,而成为争气的人。父亲所谓不争的人,其“不争”,指的是不与人争的修己功夫。
  
  待我步入社会,我常修养自身,提醒自己待长辈“谦恭”、待平辈“谦让”、对晚辈“谦逊”,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只与己争,不与人争”的人。

  于是,我交到很多好朋友,工作也很顺心,从此“福种心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14:00:54 | 查看全部
一个人可以带着抱怨走过整整一生时间:2013-08-03 作者:未详 点击:761次   丹尼尔就要被绑赴刑场了,他还在一个劲地诅咒这糟糕的天气。

  他想这是他最后的一段路了,上帝理应给他一个晴朗的日子。

  然而,天公不作美,透过牢狱上方那一扇天窗,丹尼尔始终看到的是天空那一张阴沉的脸。
  
  两个小时之后,牢狱的铁门哐当作响,丹尼尔知道自己要上路了。

  来带丹尼尔上刑场的是一个红头发、小个子的狱卒,他眯缝着一双鼠眼,肮脏的小胡子微微上翘。

  丹尼尔觉得狱卒的长相很滑稽,最后一段路程,要与这样一个猥琐的人走去,他怎么也开心不起来。
  
  监狱通向法场,要走过一条迂回曲折的羊肠小道。

  丹尼尔跟在狱卒后面,两个人都走得十分艰难。

  原本阴沉沉的天空,开始飘起雨丝来,羊肠小道更难行了。
  
  “噢,真该死啊!该死的天气,该死的路。唉,我怎么就那么倒霉……”丹尼尔忍不住发起了牢骚。

  这时,狱卒回过头来,狠狠地瞪了他一眼:“你又在抱怨什么?要知道你去了就不用回来了,而我还得原路返回,我才比你更倒霉!”丹尼尔望了一眼狱卒,突然浑身发起抖来……
  
  最后一段路上,丹尼尔才看清了自己的真面目。

  原来,一个人可以带着抱怨走过整整一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14:01:08 | 查看全部
给自己找块屋顶时间:2013-08-04 作者:未详 点击:490次   突然想到屋顶。现代人还有屋顶吗?每个人站在每个人的头顶,每个人躺在每个人脚下,林立的高楼彻底压缩了人类的自我空间。我们不敢去想象,楼下的空地对我们还有什么意义,所有的一切都是属于公共的,所以我们更倾向于躲进自己的巢穴里高歌或者沉默。我们更不敢想象的,还有屋顶。
  
  屋顶,是一个诗意的名词,它连接蓝天与星空,它让我们享受自然与微风,无论我们坐着还是躺下,它都代表着自由与幸福。享受过在屋顶上快乐的人,是不会忘记那种感受的,它是世界的高处,是人生的高处,是心灵的高处。
  
  于是童年便如此深沉而持久地徘徊在我们的文字里。
  
  在经历了人世近三十多年的颠簸后,我突然固执地对童年有了无数幸福的定义。有时带儿子走在乡间的小巷子时,总是忍不住向一些小院里张望,一排排的平房或简或繁,或整洁或凌乱,它们总是让我想起自己童年的故居。我给儿子指着屋顶上的鳞瓦,告诉他雨水光临时,屋檐下就会形成一串串的水线。我们做孩子时,最喜欢的就是伸出小手,任凭雨水淋湿了头发与身体,一次次从那水线下跑进来跑出去。
  
  想起雨水,也便想起了无数个暗自醒来的清晨,一场倾盆大雨在清晨恰到好处地结束,窗子外是雾蒙蒙的潮气,几声鸟鸣在窗前的柳树上跳跃,水珠滴滴答答从屋檐下坠落。童年总是透着一股子寂寞与安静的气息,成长是如此意味深长的一个过程。
  
  我家门前有一棵极老的柳树,离房门很近,所以我们常常站在屋顶上伸手揪下一根根的柳条来。我家的屋顶不需要登梯子爬上去那么费劲,因为是当年的兵营,临山体而掘,像是梯田般的房子与院子,从侧面的小斜坡走上去,就是自家的屋顶了。孩子们常常站在屋顶上向下俯视,与尚在院子里的孩子你来我往地打招呼,不一会儿便都凑到了屋顶,所以若家中有人,屋顶上永远都是杂沓而纷乱的脚步声。
  
  记得有—次,一个孩子捉到了一只壁虎,装到了玻璃瓶中,大家都对它会不会头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一伙人便不停地将瓶子踢来踢去。当然现在想想也实在是残忍,那一幕便是在屋顶上发生的。那时除了每家的院子里是铺着红砖的地面,只有屋顶是平坦而干净的,常常是一大群孩子并排躺在屋顶上,阳光透过合着的眼皮,暖暖地却又深深地直钻进心底。房子本身就是山的一部分,于是吆喝一声便齐齐地上了山,待采得大把的杏子与毛桃回来,并不急着回家,在屋顶分享够了才肯罢休。
  
  现在我们还有屋顶吗?
  
  我们没有院子,没有屋顶,我们不能惊扰楼下的安宁,也不愿意被楼上的响声打扰。我们活在无数的规矩里,活在无数的紧张与小心里,我们看似拥有了更自由的生活,但是我们也失去了很多自由的快乐。活在密闭与交织的网里,我们常常觉得离真实的生活越来越远。
  
  在《肖申克的救赎》里,安迪与狱友一起修葺监狱的屋顶,并且与狱警达成交易,获得在屋顶上喝酒的权利。这时他觉得自己是个自由人,是万物之主。
  
  能够站在自己的屋顶是一种自由,正如熊培云所说:自由在高处。高处原本是鸟儿的家园,是飞翔,是广阔;是树木的天空,是力量,是伸展。也许我们再也找不回失去的屋顶,但幸好我们还有心灵的屋顶,只要你愿意,你就能够登上时光的梯子,看到高处的风景。
  
  只有飞翔过的鸟儿才知道,自由是多么可贵,只有站在屋顶上的人才知道,天空是多么广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14:01:21 | 查看全部
写在中年边上时间:2013-08-04 作者:未详 点击:726次   有一天,在网上看到一句话:佛曰,放弃也是一种美。年轻时,以为坚持的人是勇者,多年后却发现,勇往未必直前,适时适度的放弃,何尝不是一种坚持?迂回,是前进路途中一段必然的过程。很多时候,远离了话语权,便悟到了人生无意的可贵。不想累了,不想表演,不想再去接受改变,浅浅地活着,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当人生承载过太多责任、又曾经很有担当将那些责任背在肩上,负重行进多年,自然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在又冲又闯的季节,粗茶淡饭都咽得,生猛海鲜也吃得,想象人生是充满游历色彩的旅程。再难都愿意赤脚过去。路过一半时,发觉人生的意义原来不只是奔波在路上,路边的风景同样是美丽的,有情调的,轻松的,闲散的,不会使人那么累的,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倘若遇到了可能让自己陷落的劳心事,第一反应是:“不,别靠近!”更不想面对,不是没有勇气,是不想让人生重复过。心,包裹得久了,遮着捂着成了恒定的姿态。然而,不过一种姿态而已,没有什么力度,很多事物还要横冲直撞地过来,拦都拦不住,只好在内心反复告诫自己,会过去的,万事万物都会淡了去、老了去。这种老,有着深秋的味道,是北方成熟的玉米地里赭褐的色彩,也有着南国冬季树木旧叶被新叶替掉的神情。有些悲壮,有些英雄末年的样子,有些中国传统文人画淡泊清高的意境。薄雾中,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蕴涵了大雪纷飞、独钓寒江的千万孤独。老,可浓烈如火,亦可清淡似水。
  
  走在中年边上。对于眼前纷乱的人生景观不容易再产生好奇。不再相信缘分这种自欺欺人的浪漫东西。世间有聚有散,是人知道好歹,会比较。能形成自我的判断和选择,最后认定,所以有合有分,而不是靠那些虚空的自我安慰来维持情感。正如人和人的关系,常常联络,貌似关怀着,却未必交付心,谓之无缘。有冷暖在里面,有付出在里面,便有取舍在里面,人心是一杆秤。同青春告别,更加依赖的是身边离自己最近的人,他和你像天生的左右手,相握时竟有握着自己的感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其实并不是难的事。生活中琐碎而实实在在的小事累加,形成了一种推动力,让原本不相识的两个人越走越近,漂泊的心选择此处而非彼处安全着陆。深厚的感情应像左手牵着右手,不设防,自然而亲切。
  
  中年。一个忙碌的人生季节,路还长,要走,没有更多的时间让人怀旧。此时的忙,除了事业,更多的是要忙着去陪孩子、妻子和双方父母。别以为上有老下有小很辛苦,其实充满着幸福的味道。如果人到中年,若上无老下无小,岂不孤单?人到中年的忙“三陪”——陪读书的孩子看书,陪忙碌的妻子解闷,陪远在南方的父母打电话聊天。
  
  人到中年,关键是要有中年人的从容。从容是一种境界,一种素养。在我的解读里,从容应是一棵树,是树,就不能养在花盆里。因为花盆是浅肤而贫瘠的,注定是养不出从容的。既然是树,也当然不能长在温室里。因温室的局促同样供不起它的大气。
  
  我们看惯了这样的情景:瘸腿面对崎岖山路,却硬要鼓一腔“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自信。其实,除了添一些虚张声势自欺欺人的热闹以外,还会得到什么有意义的东西呢?天知道,有一条路走到黑的,的确也谱写了动人心弦的悲歌。一旦从容呢?从容之树干枯了,从容哪是竭尽全力、捉襟见肘、疲于奔命、全身心投入所能留住的呢?我们奉劝瞎子安心练琴,就是提醒他不要冒充千里眼,自不量力挑战那无解的题来做。无眼人操持有眼人才能做的事,不出从容,只出窘迫。我们能养公鸡来打鸣儿,叫我们按时起床,却千万不要指望它能给我们生出太阳——前者是它力能及的事,它能够胜任;后者,无疑就是强人所难了。即便它修炼三生也没有这个造化呀。故心有余而力不足,哪还谈得上什么从容啊。硬要说有,就像“谁说鸡毛不能上天”那样,也都是些空具躯壳的错觉罢了。
  
  消化不良的人,面对丰盛的晚宴无法从容;囊中羞涩的人,在琳琅满目的珠宝店里找不到从容;文盲拿着唱诗班的歌本运足全力,恐怕也不会有琅琅上口的从容。轻车熟路才能从容,得心应手才能从容,通今博古才能从容。富足盈余才能从容,能干胜干才能从容,厚积薄发才能从容——从容是一种能力、一种经验、一种自信。从容看上去漫不经心。其实是有准备的。从容从来就是一种积累、一种素质。这世上可学的东西很多,唯独素质是不好学的。许多时候,从容几乎是不能学习的,它只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功夫。刻意追求的从容,很可能是貌似平静而内心却平添几许压力从而更为踌躇的德性。从容需要厚实的基础。就像一棵树,它的枝繁叶茂,仅靠可见的树干是完不成的。没有地下与它树冠大小的树根,它想支起的那片绿荫的想法几乎是一场梦。
  
  从容是一种境界。人的伟大,就在于它的心能装下整个世界。但人的伟大还在于他能将一根针看成擎天大柱,将一盆水看成一片海洋,甚至从中去见到太阳。没有前者,他会被自己的自卑所淹没;没有后者,他会被自己所吞噬。我们所说的从容之心,何尝不是指我们在这自大与自卑之间的认知调节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匪夷所思的现象:腰缠万贯甚至亿万者,常常在几个小钱面前拿不起放不下;手握党和人民赋予重权者,也屡屡在金钱和美女面前折了腰、当了俘虏。这些商人和官员把个人利益看得太大了。把钱看得太大,也就把自己看小了。小在大的面前,当然也就没有从容可言——检讨我们的作为,多少本该从容的人为什么活得拘谨?多少能够从容的事为什么做得呆板?不是我们没有能力,不是我们力不从心;我们缺的是心,缺那无所谓的境界。我们的从容,大都被我们永无止境的贪欲,还是换个好听的字眼吧——进取心蚕食了。如果我们把我们所求的看得淡些,再淡些,我们将会减去多少踌躇,增加多少从容呢?
  
  进入中年才明白,朋友就像水中鱼。深水层和浅水层的鱼永远也不会在一起。富和贫、官和民,草根和显贵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因为各自对人生的感悟不同,最关键是他们对待世界和自然的心思不同。即使富和富、官与官、显贵和显贵结帮结对、称兄道弟,也是心中筑有防火墙,因为有利益,有分别,有取舍,有轻重,有顾虑。能分出三六九等。尘世利益纷争之心蒙蔽了真情。
  
  进入中年才知道,没有人是不可以替代的。没有东西是必须拥有的。懂得这一点,当你身边的人不再簇拥你,或是说你失去了世上最爱的一切时,你方可释然:这是自然规律啊,没什么了不起的。人来到这个世上本来就是一个过程。有平静也有震动,有幸福也有痛苦,有高潮也有低落,有辉煌也有失败。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态,该享受幸福的时候就尽情享受,该承受的苦难就勇于承受。
  
  其实,真正的人生也许就是平淡的人生。尤其是人到中年,不要给自己太多的要求,不要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人到中年,更多渴求的是平安健康。所以,当你拥有健康而平安的人生时,千万不要埋怨自己人生很平淡,因为你已经拥有了幸运的人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14:01:32 | 查看全部
人生感悟,活法时间:2013-08-06 作者:未详 点击:282次   在回首往事77年的时候,我最喜欢的一个词叫做“活法”。
  
  我经历了伟大也咀嚼了渺小,我欣逢盛世的欢歌也体会了乱世的杂嚣,我见识了中国的翻天覆地,也惊愕于事情的跌跌撞撞。有时候形势的波谲云诡令人晕眩,有时候祸福说变就变。见过上层的讨论斟酌,也见过底层的昏天黑地与自得其乐。我感受了呵护的幸运与“贵人”的照拂,也领教了嫉恨者明枪暗箭的无所不用。
  
  然而这些只能叫遭遇,只能叫命运,这仍然不是活法。遭遇是外在的,而活法全在自身的选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这是遭遇,而“回也不改其乐”,这是活法。本来是习惯性满分与第一名的好学生,一心要飞蛾扑火般地献身革命。少年得志地当着团委的小领导,一下子着了文学创作的迷。骤得大名后紧接着是一个“倒栽葱”。住进了高等学校的新房突然决心全家迁徙新疆。官至“尚书”了却坚决回到写字台前。17岁的时候被人认为是30岁,而76岁了仍然在大海一游就是1公里。这是活法,这是个性,这是屡败屡胜的不二法门。
  
  我的活法积极而且正面,我的挫折与悲观是我积极与正面的起跑线。一个经历过如许挫折与悲观的人,结果摒弃的是不切实际,获得的是且战且进的一步一个脚印。
  
  我参加了那么多,掺和了那么多,为此冒了不知多少次傻气,付出了不知多少代价。不知我者谓我聪明绝顶,知我者为我的傻气洋溢而摇头。
  
  一辈子不断地更换着我的活法,对于生活与活法,我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14:01:41 | 查看全部
活生生的美丽,很难久留时间:2013-08-06 作者:未详 点击:379次   活生生的美丽,很难久留。用泥精工烧成一朵瓷花,美丽至极,而且只要保管得宜,这种美丽可以维持一千年或一万年。
  
  但是,鲜花——真正有生命的花朵,美丽就无法久留。几天、十来天,已是极限,接踵而来的,自然是生命的自然规律——凋谢。
  
  没有力量可以使鲜花——有生命的花不凋谢,也没有力量可以使凋谢了的花再恢复鲜艳美丽。
  
  一切有生命的、活生生的美丽,从花到人,从植物到动物,都一样。
  
  在同是美丽的时候,有生命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假花怎能和真花相比呢?泥塑的美人又怎能和活色生香的真正的美人相比呢?
  
  能不能久留是一回事,美丽是不是真正的,又是一回事。世事难两全,大抵如此。有人说天地间的事物全充满了缺憾,倒也不无道理。
  
  你是要真正的、活生生的美丽呢,还是要久留的、没有生命的美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