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14:07:17 | 查看全部
段子之人生感悟时间:2013-07-31 作者:未详 点击:1153次   不保留的,才叫青春;不解释的,才叫从容;不放手的,才叫真爱;不完美的,才叫人生。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
  
  假如,从来没有开始,你怎么知道自己会不会很爱那个人呢?其实,很爱很爱的感觉,是要在一起,经历了许多事情之后,才发现的。
  
  爱情就像白米饭,浪漫就像桌上的菜。人饿时,会想着吃饭,但吃完后,更多人喜欢评论菜好不好吃,而忽略白米饭的味道。
  
  什么是幸福?彼此相爱,你的幸福也就是我的幸福。要是我们分开了,你的幸福,说不定是我的遗憾;我的幸福,也许是你的痛楚。幸福是荒废的灵魂遇到爱的邂逅,幸福是没有形态的,幸福是一种境界。
  
  人生最痛苦的煎熬其实是你把希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让自己无能为力。爱情、事业、婚姻、家庭、教育……如是。
  
  仰望天空时,什么都比你高,你会自卑;俯视大地时,什么都比你低,你会自负。只有放宽视野,把天空和大地尽收眼底,才能在苍穹泛土之间找到你真正的位置。无须自卑,不要自负,坚持自信。
  
  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河后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就会成为我们的包袱。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能使生命得到升华,但须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
  
  把时间花在进步上,而不是抱怨上,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你不要担心你买不起房子,比如你进步的速度要高于房价上涨的速度。
  
  年少的时候,我觉得孤单是很酷的一件事;长大以后,我觉得孤单是很凄凉的一件事;现在,我觉得孤单不是一件事。
  
  如果你一听到一种与你相左的意见,你就发火,这就表明,你已经下意识地感觉到你那种看法没有充分理由。你要小心,因为只要一经检查,你这种感觉大概总会被证实。
  
  多少爱情都是这样的——故事的开始:“我会给你幸福。”故事的结局:“祝你幸福。”
  
  小时很羡慕智商高的人。为什么我不是爱因斯坦?为什么我的智商没有远远抛离大部分人?天可怜见,我比我爸和我妈都更希望我是个神童,结果,我们三个人都失望了。而今一点都不羡慕智商高的人,只羡慕情商高的人。智商高不一定快乐,情商高多好啊,宠辱不惊,笑骂由人,那么,人生的烦恼至少可以去掉一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14:07:28 | 查看全部
三言两语记,人生感悟时间:2013-07-31 作者:未详 点击:1019次   三言两语记,人生感悟
  
  流动、走动、活动、运动等等,动而有生气、朝气,动而能进、能生,动能去闷、去息。在动中维持和发展,要坚持动之以恒。在某种意义上说,持之以恒就是动之以恒。
  
  行得善事,虽无善报,心也宽。常有义举,虽无义应,情也满。心行宽者,情常满者,能善能义者——能也。
  
  相信同志,相信同仁,相信同事,尤其在其困难之际。只有相信,才会相助;只有相信,才会相近;只有相信,才会相携。不论发生什么事,对人的相信是最为基本和不能忘记的。
  
  尽量少和斤斤计较者打交道,否则不仅心态不好而且心境会小。
  
  没有长生不老的人,只有常慎补牢的心。
  
  少有常胜的将军,多有常慎的将领。
  
  许多的事,不能情绪化地对待而要理智性地处理。情绪化很可能伤及原则和大局,也易为私欲所驱使。理智性地处事,是服从道理和原则的做法,是大局意识强和胸襟开阔的表现。真的,有时何用火冒三丈且又不在理,让人看了不仅水平太差而且素质太低。
  
  过多的辩护和解释,是一种不虚心和不豁达的表现,效果往往适得其反,辩不了,护不了,解不了,释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14:08:03 | 查看全部
活着与活好时间:2013-07-31 作者:未详 点击:682次   人总是要死的,但人们对死的认识并不相同。
  
  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说:“死是生命的延续。”这一观点太浪漫了,简直有视死如归的意思。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死是一个人的旅行到了终点。”在他的心目中,死是很平常的事。
  
  我们的文史老祖宗司马迁却从社会学的高度来看待这一问题:“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其实大多数人的死,平平淡淡,从从容容,往往介于两者之间——没有如泰山般重,也不会像鸿毛般轻。因为人的价值,就在于他曾经活过和因为他的“活”给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留下过真、善、美的印迹。
  
  我想,生命只有一次,很珍贵。而死,很多人都是怕的。伟大的诗人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但依我看,生命都化作荒草尘泥淹没了,哪还有爱情可以演绎。写过名著《红与黑》的司汤达长眠于地下,其墓志铭只有九个字:“活过了,写过了,爱过了。”可以看出他还是把“活”——生命放在第一位的。仔细再想,会发现生命是上帝在每个人账户上存放的一笔定额储蓄,生前没有人知道它究竟有多少,却每天都在开支消费它,直到有一天出现赤字。尽管不少人知道,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然,不管愿意不愿意,谁也不能避免。但当死神扣响门铃,阎罗派人索命时,一般人都是怕的。“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此之谓也。因而,“养病除疾无良方,静心敛气延生命”。不少人就想出了种种办法来延年益寿。人们深知健康是生命的本钱,你可以向银行贷款,却不能向健康透支,一旦透支,就没有偿还的可能。有人追求健康,是为了生命活得爽快;有人追求名利,竭尽努力,是为了活得舒适。这就使得我们每个人乘坐在生命的列车上,想法各有不同。列车啸啸,车轮滚滚,有人上车,有人下车,循环往复,但都得遵循这一亘古不变的秩序。汽笛一叫,终点一到,所有生命以外的东西都得统统卸下。生前或许你还低吟高诵:“且将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生命终结,你肩扛手提的所有功名利禄,全得撒手抛下,因为“生命号”列车谁也改变不了它的行车路线:这是一趟单程列车!
  
  常说:昨天是已作废的支票,明天是没发行的债券,今天才是靠得住的现金。重要的是活着。活着,就会从年轻走向衰老,走向死亡。但生命可以时时奏出动人的乐章。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说得好:“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春,好比百灵鸟,有他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如此看来,尽管生命短暂,但活在世上还是应该有所为。“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这是文雅的诗人们的说法。中国的老百姓实在又都是哲学家,他们说“来去都是赤条条,生活如意是首要”。这种淡泊超然显然是需要的,但他们更是严律自身:“做人就要做事,活着就要干活。”话朴实如土,清淡似水,但这种大实话胜过大哲学。盛年不再来,一日难为晨。大抵人在年轻时有凌云之志,很想做一番事业,而到年老时却感到桑榆已晚,垂垂暮矣,结果碌碌无为而终。依我看,一个人在年轻时应该有他的理想与抱负,年老时也应该有他的追求和作为,境界各异,这样的人生才算是完整的。便如同一首完美的乐曲,既有盎然的序曲、瑰丽的华彩、婉转的间奏,也有激昂的高潮、悦耳的尾声。
  
  生命从零开始,最后又归于零。其中,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过程则是最有意义的,也是我们唯一能够把握的。好比一个圆圈,从终点又回到起点,圈中的无数点点就是生命的印迹。那么,扎扎实实走好自己的路罢,即使有时候迎着风霜刀剑,有时候还有暗枪冷箭,默默忍住悲痛吧,匆匆赶路要紧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14:08:15 | 查看全部
访谈之上帝时间:2013-07-31 作者:未详 点击:415次   “进来吧。”上帝对我说,“你要采访我?”
  
  “如果你有时间的话。”我说。
  
  他笑了,好像连胡子都在笑,他说:“我的名字叫‘永恒’,而且无所不能,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我?”
  
  “对你来说,我的问题毫不陌生,人类的哪一点最让你感到惊讶?”
  
  他回答说:“人类厌烦做孩子,急于长大成人,但过后又渴望返老还童;人类用健康换取金钱,但过后又用金钱来修复健康;人类焦虑地思考着未来,但遗忘了现在,就好像他们既不是为现在活着也不是为将来活着;人类活着的时候,好像永远也不会死去,等到他们死去的时候,就像从来没有活过……”
  
  他拉起我的手,我们沉默不语。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我问道:“再问你一个问题,行吗?”
  
  他以微笑作答。“作为父亲,在新的一年里,你会要求孩子们做些什么呢?”
  
  ——要知道他们无法做到人见人爱,但能想方设法惹人喜爱。
  
  要知道建立诚信需要多年,而毁掉诚信只需要几秒。
  
  要知道最珍贵的是他们生命中的人,而不是他们生命中的物。
  
  要知道与人攀比是不明智的,总有人比你强,也总有人比你差。
  
  要知道富有的人并不是拥有最多的人,而是需求量最少的人。
  
  要知道他们应该控制自己的态度,否则态度就会控制他们。
  
  要知道伤害我们挚爱的人只需几秒,而为他们疗伤却需要多年。
  
  要知道宽恕是需要付诸行动的。
  
  要知道有很多人是深深地爱着他们的,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
  
  要知道幸福是唯一不能用金钱买到的东西。
  
  要知道虽然他们偶尔可以心情烦躁,却没有权利使身边的人也心情烦躁。
  
  要知道伟大的梦想不需要飞翔,只需要脚踏实地。
  
  要知道真正的朋友很少,找到这样的人,便找到了真正的财富。
  
  要知道沉默是金,祸从口出。
  
  要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谣言,终将收获阴谋;种下仁爱,终将收获幸福。
  
  要知道真正的幸福不是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而是学着满足于已经实现的目标。
  
  要知道幸福是一种决定。
  
  要知道两个人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要知道那些不计后果、始终诚实守信的人,人生之路会走得更好。
  
  要知道当朋友向他们哭诉时,他们应该尽力去抚慰朋友的伤痛,尽管他们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予。
  
  要知道守爱的人,会使爱流走;给爱以空间的人,会与爱人携手百年。
  
  要知道尽管“爱”有很多不同的涵义,当它被过分夸大时,便会失去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14:08:34 | 查看全部
一步与半步时间:2013-08-01 作者:未详 点击:482次   说来不可思议,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就蕴含在人们的一个普通动作里。这就是行走,即日常所说的走路。
  
  男男女女,从小到大,从生到死,走了一辈子,除了开始那一步,每跨出一步,前进的只能是半步,无一例外。迈出右腿,必须依靠左腿支撑全身;迈出左腿,则必须依靠右腿保持平衡。每前进一步,一定要将半步留在后面,仿佛不这样,就不能获得半步前进的“势”。
  
  而尊严、严谨、性灵、信仰、理想、情操,这些人之所以成为人的要素,都蕴藏在一步与半步、半取半舍里。
  
  迈一步,进半步,留半步,就因为除了目标、手段、速度,人还要考虑到人应该拥有的尊严。有尊严的举止,有尊严的谈吐,有尊严的风度,有尊严的生活,都是人与人交往的信用券或者通行证,都是能否被这个整体接受、信赖的桥梁或平台……德,是社会人共同制订并遵守的契约,它负载着人的尊严。要不,古人怎么说“厚德载物”?而且不是一点点,要求的是“厚德”。如果不考虑人应有的尊严,只盯住目标而不择手段,就会出现信任背离现象,这叫德不配位。
  
  迈一步,进半步,留半步,就因为除了目标、手段、速度,人还拥有人特有的智慧和严谨的思维。而这些智慧、严谨的思维,都是建立在对自身的把握之上的。把握自身,才能把握世界,主宰世界,运筹、协调万物,所以它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内心”这一顺应自然、主宰世界平衡的三大哲学命题之一。迈一步,进半步,留半步,正是人类掌握自我、控制自我艺术的真实写照,是人类生存、发展哲学的最简朴、最形象化的诠释:善于掌控自身,不能说什么都能获得,但能够使拥有的不会失去。
  
  我们不能因为迈一步只能前进半步而气馁,而推卸责任,为惰性开后门。你可以将幅度迈得大一些,再大一些,让前进的半步扩展到最大限度;你可以迈得快一些,再快一些,将双腿转换频率提到最高档,最大限度地加快前进半步的节奏;也可以让步子迈得稳一些,再稳一些,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
  
  有个词叫“起跑线”,眼下,不少人正为这条起跑线上的输赢而烦恼,被牵着鼻子走,这都是因为没有把一步与半步的哲理悟透。生而为人,只要把迈一步只能进半步而必须留半步的道理悟透,将进半步留半步的技巧运用、发挥到极致,也就把握了自身,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成为名副其实的万物之灵。
  
  起跑线,在你双腿迈动的那一刻,公平公正的上帝就给你划定了,只是你能否发现、领悟与接受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14:08:48 | 查看全部
快乐,无需注明时间:2013-08-01 作者:未详 点击:360次   不知是因为闲居他乡,还是缘于人已中年,我发现最近真正能让自己感动的,不再是宏大的史诗和经典的剧作,而是过去曾视而不见的生活细琐。前天去附近一家超市,看见一个只有两三岁的小姑娘,正踮起脚站在卖腌渍鲑鱼的柜台前,好奇地用手指蘸了蘸生鱼块,然后伸出舌头小心翼翼地舔了一下手指。腥咸的味道让她做了个鬼脸,然后发出一串银铃般清脆的笑声。这一举动激发了孩子内心不为成人所解的好奇心,小姑娘竟开始乐此不疲地穿梭在各个柜台之间,对自己能够触及的各类腌制食品,无论酸甜苦辣和生熟,逐一先蘸后舔,笑声盈耳,一脸喜色……孩子那纯粹得甚至没有任何意义的快乐,让我早已变得麻木的内心里产生一丝颤动。我忘记了购物,一直傻愣愣地站在那里盯着她看,以至于孩子的母亲以为碰上了心怀不轨的坏人,疑惑地瞪我一眼,急匆匆地拉着孩子走开了……孩子的世界是简单的,一只爬行的蜗牛足以让他们消磨半天的光阴,几粒普通的石子就能给他们催生出一脸的灿烂。类似这样的情景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只是我们历经沧桑的心早已空洞而粗疏,看遍红尘的目光早已恍惚而飘散。我们瞻前顾后,追古思今,唯独遗漏了当下,忽视了眼前。我们沉陷于仪式,去简就繁,偏偏忘记了人生的纯粹和真实。
  
  人生多有被称羡的得意之时,什么金榜题名啦、洞房花烛啦、独中头彩啦、加官晋爵啦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但在我看来,无论当事者是开怀畅笑,还是窃窃自喜,内心却都免不了生出一丝别样的情绪:或是出人头地的扬眉吐气,或是苦尽甘来的悲喜交加,或是鸿运当头的迷惑惊愕……而这些情绪都是与真正意义上的快乐无关的。在世务俗累缠身的成人世界里,我们早已经习惯了对意义的探究。人生一切的一切,无论动机、过程还是结局,都逃脱不了来自公众的评判,都被人为地赋予了各种各样意义的色彩。笑要有笑的理由,哭要有哭的道理,举手投足,一招一式,都无法做到随心所欲,都要顾及别人投向你的审视的目光。这些目光纵横交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形成了成人世界里的束缚、限制和重压,让每个人不是缩手缩脚、无法舒展,就是动作夸张、形同演戏。《儒林外史》中考到一把年纪的范进,穷困潦倒,屡遭嘲笑,甚至连杀猪的老丈人对他都看不上眼,动辄吆三喝四。范进就是一个在世俗目光大网中被囚禁得几近窒息的典型,一朝忽然中了举人,涌上心头的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愉悦,而是悲喜交加、五味杂陈,所以失足跌倒并发起疯来,就成了在所难免的悲剧结局。
  
  人们常以“无欲则刚”来进行摆脱贪欲、回归本真的自警,但真正能实践者却大乏其人。这并非人们自身的意志不够坚强,而是陷身于世俗的束缚时间太久,已经对天真和单纯没有了清晰的记忆,忘记了快乐是生命存在的本能或者天性之一,而是动不动就自觉深沉地陷入思考:我为什么而快乐?这样的快乐有什么意义?
  
  一种需要注明意义的快乐,还会是真正的快乐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14:10:16 | 查看全部
最可怕的感觉,或许是等等等时间:2013-07-23 作者:未详 点击:772次   等
  
  最可怕的感觉,或许是等等等。
  
  等长大,等成名,等放榜。
  
  等来电,等来信,更不用说,等那人回头。
  
  一生中人不知要花多少时间在等的上头,而生命,偏偏又由宝贵的时间组成,等的感觉,又这般难受。于是一些聪明人,宁可他负人,不可人负他,绝不心急,永远姗姗来迟,让人等他。
  
  等是一种渺茫的感觉,全然被动,独个儿,沉默地忍耐,地老天荒,到头来究竟有什么报酬,等与被等之人,都不甚了了。
  
  有时等得太久,不得不继续等下去。
  
  因已投资太多,不等到底的话,牺牲更大。
  
  等错了的机会是很大的,颇冒风险,排队轮候往往显出一个人的运气。
  
  有时,排哪一队,便是该长龙最慢。
  
  假使不等,更是一点希望也没有,需要很决绝的性格才做得出来。
  
  所以讲,三十六着,走为上着,不再等待,把命运重新掌握,要干什么立刻动手。
  
  推开门,呼吸新空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14:10:30 | 查看全部
行,住,坐,卧时间:2013-07-23 作者:未详 点击:619次   我常想:理在何处?在浩繁的经卷里,我们噬到老一如书蠹?或是在春风秋雨里,我们一吸一呼都是篇幅?还是在升斗小民、邻里老妪身上,举手投足,自有道理门派?
  
  理在何处?
  
  至少,在佛光山上,我想:理字遍满虚空,却又历尽人事。
  
  从托钵拾箸开始,理在一饭一粥。
  
  从着衣穿鞋开始,理在言行容止。
  
  在这里,没有所谓“上课”、“下课”、“放假”、“休假”,唯有不把“理”字当成课堂学问、腹笥珍藏,理才能活泼泼地濡沐众生,举手投足,法华生香。
  
  刚来山上,总惊于师父们的行止从容,不疾不徐。尤其那次黄昏,遥见依日法师阔笠、僧袋,一袭长衫微裼而过时,更令我惊觉:芸芸众生之中,错身而过者何止千万,怎不见一人如他?宛若秋风游移,又不见一叶飘落!一步一履,端的是止水之风。
  
  因而,我开始体会:寺院中所谓“行、住、坐、卧”,不仅只是恪守的规矩,它更是生活的实践;无一不是出自衷心。发而为行,行如止水之风;为住,住是苍翠古松;为坐,坐如暮鼓晨钟;为卧,卧似无箭之弓。
  
  也许,正因为师父们喻理于生活的境界,才更让我汗颜吧!自己读圣贤之书所学何事,有时仍不免以蝼蚁为戏,置之于死。比诸依空法师窗下展卷,目遇书蠹,犹能一掌托起,窗前轻呼送行,我纵是学富五车,也抵不过他理字一身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14:10:44 | 查看全部
4个研究生,中国、俄罗斯、日本和美国时间:2013-07-24 作者:未详 点击:4485次   一位美国教授招了4个研究生,他们分别来自中国、俄罗斯、日本和美国。

  一天,教授给他们出了一道题:一只杯子里盛有非常贵重的液体,但杯壁上出现了一个漏洞。请问,用什么办法才能使液体不流出来?
  
  俄罗斯学生说用激光枪进行焊补;
  中国学生说可以利用吸引力的原理发明一种吸嘴,吸上去很牢靠;
  日本学生说只要把杯子斜放一下,液体就不会流出来;
  美国学生说,我没有去想办法,但我愿出50美金购买他们的点子。

  美国学生看似没办法,但实际上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这位美国学生的做法,不由得让人想起比尔·盖茨的一番话:“我编软件比不过公司的高手,经营比不过公司里的理财顾问,管理比不过公司里的行政总管。如果把我们公司里顶尖的20个人才挖走,那么我告诉你,微软会变成一家无足轻重的公司。”
  
  看来,一个智慧超人的人,是善于收罗天下精英、集他人智慧于一身者,是无功之功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14:10:54 | 查看全部
天才不离地时间:2013-07-24 作者:未详 点击:605次   过去我也迷恋速读,希望能做个一目十行的人。可是当我已经能看得相当快的时候,却产生一个困惑——那些美丽的诗篇和深奥的哲理,只有我慢慢吟咏和细细推敲,才能有收获,如果“一眼带过”,似懂非懂、学而不精,岂不是要错过许多精华?
  
  今天在报上见到一则美联社的消息,感觉太妙了!消息大致是这样的——
  
  英国出现了一位5岁就能把脑中旋律化为音符、12岁就为伦敦交响乐团作曲的神童。但是当这位名叫厄博的孩子3月1日发表作品《无言之歌》,获得2000观众的掌声,而被赞美为“莫扎特第二”时,他的母亲却很严肃地说:
  
  “看,莫扎特的下场,是34岁就潦倒而死。这世上最危险的就是把孩子捧得太高,可能让他到下个星期,都没办法恢复到脚踏实地。”
  
  各位年轻朋友,每当有人赞美你是天才时,请看看自己的脚,有没有实实在在地站在地上。

  你不可因此而轻飘飘地飞,反而要走得更实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