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cmfrjtly

[已见刊] 继续征稿:【来自“鸣镝先锋班组”的报道(2)】高效的科研能力是怎么来的 ?

发表于 2014-8-28 11:04:30 | 查看全部
十八双挽紧的手臂围绕着一个目标

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令世界瞩目,面对一个个非凡成就的取得,人们不禁要问:高效的科研能力是怎么来的?8月23日工人日报来自“鸣镝先锋班组”的报道,不仅为我们找到了答案,而且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
“一个仅有18名成员的班组,却能长期引领我国再入飞行器及远程火箭弹结构设计的先进水平,并且屡有重大发明、创新”。这的确让人惊叹,仔细研读“鸣镝班组”的做法和经验,让我们又感到取得这样的成就也顺理成章,当然顺利成章的背后是他们持之以恒的追求:面对激烈的技术和市场竞争带来的巨大管理压力和创新压力,他们没有退却,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几代人的提炼,“鸣镝先锋班组”总结出了一套非常适用、十分有效的班组管理制度——“拓扑结构管理法”。
这一方法让十八双挽紧的手臂围绕着一个目标,各尽其能,同心协力,使集体的智慧最大化,工作中聚集的正能量最大化,实现攻坚克难,技术创新就有了底气和支撑。
从航天班组的事迹中,我们能够感知,他们是一个团结进取的班组,管理规范的班组,目标清晰的班组,创新成功的班组。这也是“拓扑结构管理法”带给鸣镝班组的实实在在的效能。
在创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今天,航天鸣镝班组的经验给我们带来了鼓舞,我们也希望能有属于我们自己班组的“拓扑”。
找到自己的“拓扑”必须要有团队意识,不能自顾责任田。在许多企业一线班组,我们经常看到、听到这样的现象:同在一个班组,多数人还在干活,个别人就在一边闲聊抽烟了。班长一说,人家理直气壮地回答“我的活干完了”。这样的回答看似合情合理,其实背后折射出的就是团队意识薄弱,班组管理不到位,每个组员在“拓扑”中位置和作用定位不清,彼此缺乏应有的沟通互动。所以我们要强化团队意识,不能只扫门前雪,把整个班组形成合力,抱拳出击,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
找到自己的“拓扑”必须要有创新意识,不能只是按图索骥、埋头苦干。虽说我们许多企业的一线班组是从事操作层面的工作,与航天鸣镝班组的工作有一定的反差,但创新的起源多半是来自一线班组,因为一线生产最能感知技术的优劣,最能发现存在的问题。对此,中铁三局桥隧公司郑徐板场场长王海员深有体会,他说:“航天铭镝班组高效的科研能力和先进的班组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是在一线生产高铁(郑州到徐州)轨道板,看似冷漠呆板的混凝土加工,其中的奥秘多着呢!不动脑筋、不思创新,要生产出符合高铁线路铺设的轨道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航天班组的事迹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希望高铁和航天一样成为中国先进技术的象征。”我知道,王海员场长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是和他的工作成长经历密不可分的。他从事高铁轨道板生产已经十个年头了,从郑西高铁到京沪高铁、从沪昆高铁到如今的郑徐高铁,他当过技术员、班组长、副场长、场长,如今他和他的团队不仅能够生产出优质的高铁轨道板,而且不断创新生产工艺和设备,获得国家技术专利2项,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都不断得到提升,成为高铁轨道板生产的专家级技术管理人才。
找到我们班组自己的“拓扑”,像航天鸣镝班组那样,十八双挽紧的手臂围绕着一个目标,在一个充满人性温暖和科学管理的氛围中,去努力拼搏,去实现我们班组的创新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8 11:39:59 | 查看全部
引用第3楼登高的温石于2014-08-23 17:45发表的  :
积极到班组征集反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8 12:15:56 | 查看全部

让创新成为班组腾飞的“孵化器”——读《高校科研能力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让创新成为班组腾飞的“孵化器”——读《高校科研能力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持续关注了最近两期的来自“鸣镝先锋班组”的报道后,笔者深受启发,深切感受到了“鸣镝先锋班组”以创新为基础,发挥员工创新的激情和活力,从源头上拓展了班组员工创新能力的提升。
   “鸣镝先锋班组”之所以获得巨大的成功,笔者认为该班组不仅总结出了一套非常适用、十分有效的班组管理制度——“拓扑结构管理法”。同时,该班组在通往新科技、新技术的领域中不吃老本,不断创新进取,持续推动着创新发展,让创新理念成为班组循环发展的“助力器”,更成为班组每名职工的义务、职责和权利。
     笔者在河南中原油田采油二厂管理一区维修班采访中,看到很多员工围绕“鸣镝先锋班组”成功之道议论纷纷。该区维修班副班长郭金明说:“鸣镝班组建立的环型拓扑结构管理方法,循环持续地推进着技术创新,应该是我们下步学习的榜样。”
    郭班长的话使我想到,要使班组员工真切地关注创新理念,就要使员工在创新的过程中有成就感,要用新的理念,新的方式,不断激发员工创新潜能,必须关注员工的内心需求,尊重员工的意见、建议,使创新能像“鸣镝先锋班组”那样,切实在广袤的班组中开花结果。


                                             河南中原油田       初卫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8 13:38:54 | 查看全部
“创新四性”打造高效团队

———读《高效的科研能力是怎么来的 ?》有感

        读了《高效的科研能力是怎么来的 ?》一文后,笔者对“鸣镝先锋班组”总结出了一套非常适用、十分有效的班组管理制度——“拓扑结构管理法”印象颇深,所谓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理由,“鸣镝先锋班组”的高效的科研能力恰恰是其建立了一套适合自身且有效的管理法,从而创造出的航天工业的奇迹。                         
        环型拓扑结构管理:循环持续推动创新。体现的是创新的持续性。很多时候我们所以没能取得成功,不是因为我们不曾努力,而是我们在中途放弃。“鸣镝先锋班组”的成功就在于其通过技术总结、技术传承和新技术应用的循环持续地推进着技术创新。
        网状拓扑结构管理:凝聚众力创造奇迹。体现的是创新的协作性。任何成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团队中的每个人置身于团队的共同价值体系中,团队目标才能实现。“鸣镝先锋班组”将设计生产的各个环节以及每个环节涉及的细节进行梳理,形成网状拓扑,相互协作,相互补位,保证科研、生产的顺利进行。
         星型拓扑结构管理:人才成长的 “ 打磨器 ”。体现的是创新的多元性。大海不拒细流,故能成其大;泰山不却微尘,故能成其高。“鸣镝先锋班组”尊重个体成长,尊重个体表达,使每个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展现,意见得以充分表达,最终集众人之长,登科技之巅。
         总线型拓扑结构管理:固化制度确保成功。体现的是创新的目标性。当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那么这个团队就是不可战胜的。“鸣镝先锋班组”以成功为总线,班组的所有制度都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从而走出了一条动态、开源的道路。

(西安铁路局西安东车辆段:胡小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8-28 13:41:57 | 查看全部
“高兴劳模创新工作室”:让最重的列车开的更稳


8月27日,太原铁路局十大杰出工作室 “高兴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高兴认真学习完8月16日《工人日报》上的文章《精益求“新”,鸣镝长空壮国威》后,十分佩服地说道,“好样的,我们与人家相比差距太了啦,主要差在创新的方法上!”
“俗话说, ‘冲动是魔鬼’,重载列车运行最怕的是冲动,列车运行产生的纵向和横向力是非常大的,人体如感觉到的冲动,列车都会发生断钩等行车事故。感觉稍大一点冲动,列车就会脱轨颠覆。 ”减少列车冲动是开行3万吨重载组合列车的关键,也是“高兴劳模创新工作室今年最重的一项课题。”“高兴劳模创新工作室”的5位成员发挥各自技术特点,分工负责,合力攻坚。边工作,边创新。创新室桌子上长长的运行图,厚厚的资料,翻了又翻,画了又画。在机车上实作研究,向专家请教,结合自己操纵的心得,再对机车黑匣子的上万个操纵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比对,并在模拟台上试验,反复修改,再征求专家领导和司机们的意见和建议,做到优化再优化,能少摞一把闸就少摞一把,能不停车充风就不停车。比如,延庆~下庄间,开始是3把闸,后发现这样制动力严重不足,速度下降缓慢,下庄进站后缓解速度过高,导致下庄~茶坞间再制动时充风不足,会造成列车失控颠覆脱线事故。所以,改成2把闸,必须提前至297K+000米,速度掌握在68KM/H摞闸,确保在下庄站内速度控制在33~38KM/H缓解,使列车安全运行。工作室不仅团体创新能力强,个人也得到了发展,老大哥景生启获铁路总公司机务比武第一名,成为全国劳模’。(湖东电力机务段 冯原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