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员工今日谈第12期】一张图帮你算算国企老总拿多少?

 楼主| 发表于 2014-8-31 13:27:10 | 查看全部
如此高薪,“国”怎能“泰”,“君”何以“安”?
国企薪酬“失控”要到何时?
盛大林


2008年以来,由于A股巨幅下挫、交易量急剧下滑,“靠天吃饭”的国内各大券商纷纷采取降薪、裁员方式来应对此轮熊市。然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券商——国泰君安证券却大幅提高薪酬及福利费用至32亿元,较年初预算数增长57%,按照国泰君安3000多人的员工计算,平均每个人的收入达到了让同行瞠目结舌的100万元。(据2月4日《每日经济新闻》)

人均年薪100万元,何止是“让同行瞠目结舌”!金融证券本来就是个高薪行业,连同行都瞠目结舌了,其他行业或失业中人恐怕只能满地找“眼珠子”了。

关于国泰君安薪酬的具体分配情况,目前还未得其详。该公司的几位职工表示,他们的薪酬远远没有达到100万。也许,人均百万是由于个别高管“天价”薪酬拉出来的。去年,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年薪6600万元的新闻就曾轰动一时。如果国泰君安也出几个“马明哲”,“人均收入”就会拉升一大截。不过,不管是高管的薪酬“天价”,还是整体的收入“畸高”,国泰君安的“3000人32亿” 都足以“雷”倒绝大多数国人。

如果国泰君安是一家私人公司,旁人即使眼红也说不出什么。然而,不是。国泰民安的第一、二、三大股东分别为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中央汇金公司和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也就是说,它是一家国有性质的证券公司。资产是国家的,利润也是国有资产的增值,职工是政府(全民)聘用的职业经理人,你们凭什么把那么多的钱装入自己的腰包?如此“瓜分”难道不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吗?

如果国泰君安的经营状况很好,薪酬高一些也算是有来由的。市场经济嘛,总要有一些激励的机制。然而,国泰君安的经营业绩并不算好。记者发现,国泰君安2008年各项目实际收入情况较年初预算的完成率普遍不高,其中主要的项目都低于年初预算数,特别是数额较大的业务,年初预算收入超过3亿元的业务均未完成。公司赢利的最大功臣是2008初法人股减持的收益44.75亿元。虽然这笔收益的取得与公司的“果断”决策有关,但它主要是国有资本的功劳,而且巨额减持的行为也不符合公司的“老板”即政府稳定证券市场的要求。

如果全国的经济形势一片大好,国民的总体收入都在上涨,国泰君安的高薪也能让国人容易接受一些。然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自从2007年年底以来,国内股市一路下跌,仅2008年市值就缩水了一半以上;尤其是去年第四季度以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经济局势也急转直下。企业破产增加,失业人数剧增,收入普遍下降……为了“过冬”,不少国企高管开始减薪。可是,国泰君安却反其道而行之。作为国有公司的经理人,如此只顾自己不顾国情、挑战公众的心理承受力,“国”怎能“泰”,“君”何以“安”?

这让笔者想起了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发布的《2006年省情调查报告》。这份报告指出,“当前广东国有企业薪酬管理总体上处于无序和失控状态”。报告直称,“国企定高薪酬、乱发奖金属国有资产流失。”(据2007年7月24日《人民日报》)国泰君安的“人均年薪百万”,不就是“无序和失控”的产物吗?国资如此流失,分配如此不公,国企的薪酬要“失控”到何时?

指望道德自律或良心发现肯定是不行的。即使人均年薪1000万,国泰君安的高管和职工也不会嫌多,甚至心安理得。根本的办法还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形成监督制约机制。不管怎么说,绝不能让“打工者”自己给自己发工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31 13:28:12 | 查看全部
香港文汇报曾在2006年发布内地国企打工皇帝排行榜,中远总裁魏家福以1800万人民币年薪排名第一位。

魏家福
简历
  1950年出生,江苏镇江人。

  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后获得大连海事大学航运管理工程专业硕士、天津大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专业博士。历任中国-坦桑尼亚联合海运公司总经理、中远控股(新加坡)有限公司总裁、天津远洋运输公司总经理、中远散货运输有限公司总经理等职。

  1998年就任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总裁。

  作为一个大型国企的领导人,中远集团总公司总裁魏家福在全球商界受到的特别尊敬。他是被美国商会邀请做演讲的第一位中国企业界人士,也是登上哈佛讲坛的第一位大型国企领导。魏家福一口流利的英语,让美国人大为倾倒。

  标有“COSCO”醒目标志的船舶和集装箱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多个港口穿梭往来。中远是全球第四大远洋船运公司,资产逾150亿美元,员工超过8万。目前拥有中远欧洲公司、美洲公司、澳洲公司等几十个在海外实现了本地化经营的全资与合资公司。

  53岁的魏家福出身农家,航运业生涯长达36年。他早年毕业于武汉河运专科学校(后合并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现为武汉理工大学),后深造于大连海事大学获航运管理工程硕士,并从天津大学获得了船舶与海洋结构设计制造专业博士学位。1998年11月,魏家福出任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总裁。

  在大型国有企业走出去的浪潮中,魏家福是那种非常理想化的领导人选:懂得经济和企业经营;了解国际情况,受过国际性教育,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魏家福新的奋斗目标是:以世界500强作标准,到2010年中远发展成世界级跨国公司。

  2002年11月14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主要任职有:
  中国船东协会会长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席团执行主席

  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会长

  中国服务贸易协会首任会长

  中国船东互保协会董事长

  招商银行副董事长

  博鳌亚洲论坛理事会理事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

  美国哈佛商学院亚太地区顾问委员会委员

  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BIMCO)执行委员会委员

  美国船级社(ABS)海运杰出人士国际委员会委员

  巴拿马运河局顾问委员会委员

  新加坡港务集团(PSA)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武汉理工大学航运学院名誉院长、兼职教授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简介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的前身,是成立于1961年4月27日的中国远洋运输公司。1993年2月16日组建以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为核心企业的中国远洋运输集团。经过几代中远人40余年的艰苦创业,依靠智慧、勤劳和真诚,带着光荣与梦想,中远集团已由成立之初的4艘船舶、2.26万载重吨的单一型航运企业,发展成为今天拥有和经营着600余艘现代化商船、3000余万载重吨、年货运量超过2亿吨的综合型跨国企业集团。

  作为以航运、物流为核心主业的全球性企业集团,中远在全球拥有近千家成员单位、7万余名员工。在中国本土,中远集团分布在广州、上海、天津、青岛、大连、厦门、香港等地的全资船公司经营管理着集装箱、散装、特种运输和油轮等各类型远洋运输船队;在海外,以日本、韩国、新加坡、北美、欧洲、澳大利亚、南非和西亚8大区域为辐射点,以船舶航线为纽带,形成遍及世界各主要地区的跨国经营网络。标有“COSCO” 醒目标志的船舶和集装箱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多个港口往来穿梭。

  今天的中远集团,在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航运、物流等全球优质承运服务的同时,还能够为客户提供船舶和货物代理、船舶工业、码头、贸易、金融、房地产和IT等多个行业的服务。

  中远历史

  1961年4月27日,“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在北京宣告成立。同日,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广州分公司宣告成立。4月28日第一艘悬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光华”号客轮,在广州黄埔港举行隆重的首航典礼。随后,“光华”轮驶往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港接运受难华侨回国。

  1964年12月,中远首次按国际惯例利用银行贷款购进“黎明”号货船。这使中远成为中国首家利用银行贷款发展远洋船队的船公司。从此,中远开始按照“贷款买船,赢利还贷”模式,自力更生发展远洋船队。经过40余年发展,船队规模、赢利能力等方面,增长了近千倍:由一支4万余吨的小船公司,发展成位居世界航运前茅的航运公司。中远人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67年5月,中远广州分公司“敦煌” 轮从黄埔起航,开往西欧,标志着新中国第一条国际班轮航线的开通。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中远船队规模大发展时期。到1975年底,中远公司船队总吨位突破500万吨。这期间几乎是每年以近百万吨的巨额数字增长,受到国际航运同行瞩目。

  中国第一艘集装箱班轮、中远上海分公司的“平乡城”轮1978年9月26日从上海港启航,驶往澳大利亚悉尼港。标志着中国远洋集装箱运输经营从此正式开始。

  1979年3月,中远公司与日本饭野海运株式会社在北京签订雇佣中远船员协议,中远总公司劳务输出业务正式展开。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海员劳务外派。

  1979年4月18日,中远上海分公司“柳林海”轮从上海启航抵达美国西雅图港。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艘驶抵美国港口的中国商船。从此恢复了自新中国成立即中断的中美两国海上运输航线。

  1987年6月8日,中国远洋运输公司所属的广州远洋公司计算机指挥调度中心正式运营,标志着中国国际海运开始了计算机指挥船舶调度运输生产的时代。

  1988年11月29日,中远总公司收购“中好船务代理有限公司”英方股份,使之成为中远在英国的独资公司,并于1989年8月18日经交通部批准更名为“中远(英国)有限公司”。这是中远第一家海外独资公司。从此,中远开始了跨国经营的历程。

  1992年12月25日,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国务院经贸办批准“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更名为“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同意以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为核心企业,组建“中国远洋运输集团”(简称中远集团)。1993年2月16日中远集团在北京宣告成立。

  1995年3月20日,中远与上海沪东船厂在香港签署了建造三条2.7万吨和一条7万吨散装船的合同,这是中远首次采用国外融资、国内建造的方式,建造挂方便旗船。

  1998年2月1日,经国家经贸委、国家税务总局、国家海关总署批准,中远(集团)总公司技术中心正式成为国家级技术中心。

  1998年3月4日--3月19日,陈忠表总裁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在京参加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是中远集团自成立以来产生的第一位全国人大代表。

  1998年3月20日,上海众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中远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表明中远集团国内第一家“借壳上市”的控股公司名正言顺地进入资本市场角逐。

  2000年1月23日至2月2日,中远集团魏家福总裁出访瑞士、德国,参加了在瑞士达沃斯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第30届年会,在此次会议上,中远集团正式被接纳成为世界经济论坛的正式会员。也是中国企业第一次被世界经济论坛的接纳为正式会员。

  2000年5月8日,长滩港在HYATT酒店为中远集团陈忠表董事长举行了“长滩港领航员名誉奖”颁奖仪式。“长滩港领航员名誉奖”曾经颁发给66位政界和航运界著名领导人,其中包括美国前总统里根和香港现任特首董建华先生。

  2001年7月25日,中远(集团)总公司顺利通过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挪威船级社和国家职业安全卫生体系认证中心联合进行的ISO 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OHSASI8001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现场认证审核,成为我国首家获三大管理证书的企业。

  2002年1月8日,中国远洋物流公司在北京宣告成立,重新组建的中国远洋物流公司下设大连、北京、青岛、上海、宁波、厦门、广州、武汉8个区域公司。

  2002年4月18日,中远航运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始挂牌上市交易,标志着中远集团航运核心主业正式登陆中国资本市场。

  2002年11月8日,中远集团魏家福总裁作为正式代表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月15日魏家福总裁当选为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2003年3月3日,中远(集团)总公司党组书记、副总裁张富生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并出席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2004年3月1日起,中远投资(新加坡)晋升海指成份股(蓝筹股)。

  2004年3月9日魏家福总裁获得 “港口领航人” 大奖。 该奖是由长滩港务局于1954 年设立的,专门颁发给为长滩港及加州地区对外贸易和海运事业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知名人士。

  2004年7月15~16日 “首届国际海运(中国)年会2004” 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远洋航务公告、英国德鲁里航运咨询公司三家共同主办。

  该企业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发布的2006年度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名列第二十三,2007年度中国企业500强排名中名列第二十五。该企业在2007年度《财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四百八十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31 13:28:35 | 查看全部
2007年,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税前报酬为963.1万元,中信银行行长陈小宪税前年薪为648.6万元,兴业银行董事长高建平税后年薪为297.6万元。



马蔚华



  中国招商银行行长

  男,吉林大学经济系本科毕业,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南加州大学荣誉博士,高级经济师,现任招商银行行长

  1982年至1985年,在辽宁省计委工作,历任副处长、副秘书长;

  1985年至1986年,在辽宁省委办公厅工作;

  1986年至1988年,在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工作;

  1988年至1990年,任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副主任;

  1990年至1992年,任中国人民银行计划资金司副司长;

  1992年至1998年,任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行长兼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南分局局长;

  1999年3月至今任招商银行行长。

  在《2004年中国金融市场论坛》上,马蔚华做了《加快国际化步伐迎接全球化挑战》的主题演讲。提出了补充资本金的三条途径:首先是宏观上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第二,创造条件减免税负,让商业银行可以用自己的利润补充资本金;第三,应对国际化考验,还需要全社会配合,银行业实行合理收费将是发展趋势。

  2004年11月初,中央电视台与招商银行战略伙伴合作协议在杭州正式签订。双方的合作开创了媒体与金融机构提供整合资源服务的先河,不仅有利于双方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同时将有利于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招商银行简介】

成立于1987年4月8日,是中国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设在深圳。自成立以来,招商银行先后进行了四次增资扩股,并于2002年3月成功地发行了15亿普通股,4月9日在上交所挂牌(股票代码:600036),是国内第一家采用国际会计标准的上市公司。目前,招商银行总资产逾7000亿元,在英国《银行家》杂志“世界1000家大银行”的最新排名中,资产总额居前150位。


招商银行2007年营业收入达到409亿元,同比增长65.35%;实现净利润152亿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31 13:28:57 | 查看全部

蔡来兴2006年登上“内地打工皇帝”榜单时年薪700万元
蔡来兴同志毕业于同济大学,曾先后担任上海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兼浦东开发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兼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府研究室主任。1995年10月至今,蔡来兴同志出任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上实集团)董事长。

蔡来兴同志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008年1月,蔡来兴同志再次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蔡来兴同志1995年出任上实集团董事长以来,集团通过经营创新步入超常规发展的轨道,实现了起飞、做大并逐步做强的战略目标。集团资产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已成为上海在海外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综合性企业集团,综合实力在香港各省市“窗口公司”中名列前茅,净资产从1995年31.05亿港元增加至2006年319.32亿港元,累计增幅达928.4%;合并税后利润2006年达16.77亿港元,较1995年5.44亿港元增长208.27%。2007年,集团全年实现利润总额41.07亿港元,比上年大幅增长近1.5倍。集团总资产952亿港元,比上年增加381亿港元,同比增长67%强。股东权益504亿港元,比2006年增加185亿港元,增幅近58%。
  上实集团前15年主要以生产经营为主。蔡来兴同志主持上实集团工作后,对经营方式作了重大调整,着力探索生产经营与资产经营相结合的新路,打通境内外资本市场,10多年来培育了上实控股、上实发展和上实联合等9家境内外上市公司(现为7家公司的控股股东或大股东),先后参与十多家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的上市运作,形成了“上实系”上市公司格局,融投资能力显著增强,从国际资本市场总计筹资400多亿港元投入上海及内地经济建设,成为上海利用外资的重要渠道。
  蔡来兴同志带领上实集团不断加大海外拓展力度,提出了“大联合、转机制、跨越式”的发展战略。通过联合境内大企业、大集团共同“走出去”,将海外优势与境内产业优势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转机制”克服原有机制中的局限性,为海外企业的经营发展注入活力。他还提出了实现“走出去”战略的三个重大转变,即从商品“走出去”转变为优势产业和资本“走出去”;从传统产品经营“走出去”转变为融生产、资产、知识“三个经营”于一体的“走出去”;从中小企业分散“走出去”转变为大企业、大联合、整建制的大规模“走出去”。在深入探索集成经营,上实集团逐步确立国际经贸集成商的战略定位,努力构筑“走出去”海外拓展大平台,真正使上实集团成为上海优势产业、企业、各类要素“走出去”,及上海发展所需资源要素“引进来”的最重要载体、桥梁和通道。
上实集团  
上实集团于1981年7月在香港注册成立,是上海市政府全资拥有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在境内外拥有多家上市公司和直属企业集团;在北美、日本、欧洲、独联体、大洋洲、南非、东南亚、南美、中东等地建有9个海外地区总部,已形成全球性跨国经营网络。
  集团积极发展创新科技产业,不断提升原有传统产业,已形成医药、房地产、国际经贸和崇明东滩生态综合园区等主导产业板块。业务范围还涉及基础设施、信息技术、金融投资、酒店旅游、消费品生产、商业零售和汽车零部件等众多领域。经过二十多年,特别是近十年的跨越式发展,集团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已成为上海在海外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和香港最具地方代表性的中资企业。目前集团总资产已达500多亿港元,为刚成立时的250倍。
  集团经历以生产经营为特征的起步阶段(1981~1994年),资产经营与生产经营相结合的十年起飞阶段(1995~2004年)。近年来,上实集团积极探索以知识经营为主导的发展新路,开始了第三次创业的历程。集团确立“集成商”的战略定位,实施产业、观念、机制、机构和人才全面转型新战略,不断实现新发展、创造新优势。集团坚持“立足香港、依托上海、面向世界、走向全球”的宗旨,自觉服务于沪、港两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其上海海外经济发展的“旗舰”和“大通道”作用,努力建成综合性、实力型、现代化的跨国企业集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31 13:29:20 | 查看全部
王建宙2006年登上内地国企打工皇帝榜时年收入已达653万元
(有传闻其年入已达940万港元,此消息未经媒体证实)
王建宙


  王建宙,现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总裁、党组副书记、中国移动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王建宙出生于1949年,籍贯浙江温州,汉族,拥有浙江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和香港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7年,他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2006年全球最佳CEO”之一;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决定邀请王建宙先生担任2008年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的联席主席。

  个人履历:

  198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管理工程系,工学硕士。曾任杭州市电信局副局长。

  1992—1994年浙江省杭州市电信局局长。

  1994—1996.8浙江省邮电管理局副局长。

1996.8—1999.2邮电部计划建设司司长、信息产业部综合规划司司长。


  1999.2—2001.3中国联通公司董事、常务副总裁。


  2001.3-2003.6中国联通公司总裁。


  2003.6—2004.10中国联合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董事长兼总裁、首席执行官。


  2004年10月至11月任中国移动通讯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2004.11 调任中国移动通信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组书记,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董事长、首席执行官。


  2008.05根据电信重组新方案,王建宙任中国移动通信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十六届中纪委委员,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简介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 CMCC ) 简称“中国移动通信”,是根据国家关于电信体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在原中国电信移动通信资产总体剥离的基础上组建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于2000年4月20日成立。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注册资本为518亿元人民币,资产规模超过7000亿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全资拥有中国移动(香港)集团有限公司,由其控股的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在国内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全资子公司,并在香港和纽约上市。
  中国移动通信主要经营移动话音、数据、IP电话和多媒体业务,并具有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单位经营权和国际出入口局业务经营权。除提供基本话音业务外,还提供传真、数据、IP电话等多种增值业务,拥有“全球通”、“神州行”、“动感地带”、“神州大众卡”等著名服务品牌,服务网号为“134、135、136、137、138、139、150、151、152、157、158、159、187、188”共14个号段。
  中国移动通信是国内唯一专注移动通信发展的通信运营公司,在我国移动通信大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并在国际移动通信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国移动通信已建成一个覆盖范围广、通信质量高、业务品种丰富、服务水平一流的综合通信网络。网络规模和客户规模列全球第一。

中移动2007年收入3569亿元

中国移动日前宣布,2007年公司总收入达3569.59亿元人民币(约合504.7亿美元),同比增长20.9%。

  据国外媒体报道,截至2007年年底时,中国移动旗下用户总数已达3.69339亿,净增长6810.7万人。

  据中国移动统计,2007年其网络中总通话时长为18188.9亿分钟。每月每用户平均通话时长为455分钟。

  每月每用户平均收入约为89元人民币(约合12.59美元),基本与上一年持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31 13:29:43 | 查看全部
2007年,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税前报酬为963.1万元,中信银行行长陈小宪税前年薪为648.6万元,兴业银行董事长高建平税后年薪为297.6万元。



陈小宪
  陈小宪 中信银行行长 经济学博士 高级经济师

  1982年至1990年,在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计划处,历任副处长、处长;

  1991年,任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行长助理;

  1992年,任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副行长兼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市分局副局长;

  1994年,任招商银行北京分行行长,2000年,任招商银行副行长,

  2001年,任常务副行长、招商银行董事;

  2004年以后,任中国中信集团公司常务董事、副总经理,中信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中信银行行长,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中信嘉华银行有限公司董事。陈小宪先生同时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教授、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金融专业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中信银行

中信银行(原名中信实业银行)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创立于1987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中最早成立的新兴商业银行之一。

  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先生为首任董事长,现任行长陈小宪。

  成立近20年来,中信银行依托中信集团的综合优势,不断开拓,勇于创新,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05年11月25日,为更好地体现商业银行的经营特色,中信实业银行正式更名中信银行。更名后的中信银行以蓄势疾进的姿态更加贴进市场,把握市场机会,参与国际化竞争,引进国际先进的经营理念、金融技术和管理经验,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社会形象和业界评价显著提高。尤其自2006年以来,中信银行在国内外银行业的各项排名和奖项中名列前茅:

  2006年1月,中国《银行家》杂志公布了该刊物评选的2005年度中国十大金融人物,中信银行陈小宪行长入选。

  2006年3月,由中国《银行家》杂志对国内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排名,中信银行在参评的13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中位居第四位。

  2006年6月,国际金融界的权威杂志英国《The Banker》在京首度发布了“中国银行业100强”排行榜,中信银行以其2005年末的业绩位列中国银行业第七位,同时在资产排名、最新平均资本利润率排名中亦位列第七,最新实际利润增长率排名位居所有上榜银行的第二位。

  2006年6月,中信银行获得ASIAN BANKER主办的 “2006年度亚洲零售金融服务卓越奖” “战略及执行卓越奖”。

  2006年6月,在比利时安特卫普举行的FCI年会上,中信银行被评选为最佳出口保理商服务质量进步奖,成为中国第一家获得FCI奖项的银行。

  2006年6月,中信信用卡客服中心荣获由中国信息协会、亚洲客户服务协会、广东省信息协会、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共同主办,中国最佳客户服务评选组委会具体承办的“2005-2006中国最佳客户服务评选活动”之“中国最佳客户服务中心奖”。

  2006年6月,中信银行“出国全程通”金融产品获得由《经济观察报》和香港管理专业协会联合举办的“2005-*2006年度中国杰出营销奖”银奖。

  2006年7月,英国《The Banker》杂志中“世界1000家银行”的最新排行榜中,中信银行一级资本排名再度提升12位,从2005年的200位升至188位,同时总资产排名也由152位升至134位。

  2006年8月,中信银行被亚洲货币(“AsiaMoney 2006 FX POLL”)评为中国地区最佳外汇交易服务银行,这是外汇交易服务领域最具权威性的一项评奖。

  2006年9月,在“首届上海陆家嘴金融文化节暨第三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2006年会”上,陈小宪行长获“2006年中国十佳金融新锐人物”奖,同时中信银行亦获“2006中国十佳金融成长机构”奖。















中信银行2007年净利润大增122%

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末,中信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78.38亿元,较上年增加100.08亿元,增幅56.13%;中信银行资产总额为10112.3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043.77亿元,增幅43.06%。每股收益为0.23元,较上年增加0.11元,增幅91.67%。

  年报分析指出,中信银行2007年的营业收入增长主要源于生息资产规模的增长及相应平均收益率的上升。2007年,共实现净利息收入261.70亿元,同比增加96.97亿元,增幅58.87%。与此同时,非利息净收入增势强劲。去年全年,共实现非利息收入16.68亿元,同比增加3.11亿元。特别是由于股市的火爆,代理基金手续费收入和理财产品手续费收入的增速突出,同比增速分别达到了1390%和3612.5%。有力改善了中信银行的收入结构。

  在优化信贷结构的政策引导下,中信银行的贷款业务也相应进行了调整。加大了对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等重点地区的贷款投放力度,同时,加快从受经济波动和宏观调控影响较大行业的退出,将小企业授信业务试点扩大至总行营业部、杭州、南京、苏州、宁波、福州、厦门7家分行。

  此外,年报披露,由于存款准备金率的多次上调,该银行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平均余额已从2006年的569.04亿元人民币上升到2007年的840.35亿元人民币。且超额准备金平均余额占存放央行款项平均余额的比重较上年有所下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31 13:30:08 | 查看全部
中国神华:两位副总裁郝贵和王金力年薪均为304万元;陈必亭因不在上市公司领薪水,年薪未知

陈必亭简介
出生年月:1945年籍贯:
职位:
毕业院校:
经历
陈必亭,男,1945年生,大学本科学历。现任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董事长。曾任中国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团委书记;安徽省团委副书记;江苏省盐城市常委、副市长;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兼省计经委主任、党组书记;江苏省副省长;神华集团公司总经理。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以下简称神华集团),是于1995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按照《公司法》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是以煤炭生产、销售,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煤制油及煤化工,相关铁路、港口等运输服务为主营业务的综合性大型能源企业。


  神华集团是全国最具竞争力的综合性能源企业,实施多元化的发展战略,矿、路、电、港一体化开发,产、运、销一条龙经营,拥有54个累计生产能力为2亿吨的煤矿,全长为1369公里的运转能力为1.28亿吨公里的铁路专用线,1608万千瓦装机容量的电厂,煤制油和煤化工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神华集团开创中国煤炭行业新纪元,成为全球最大的煤炭销售商,获得中国工业企业最高荣誉“中国工业大奖”。煤炭生产能力、单产单进等指标创世界纪录。

  2006年,神华集团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十六字”方针,积极推进“五型企业”建设,强化管理、加快创新,经济效益稳健攀升, 安全生产保持先进水平, 中国神华市场表现优异,电力装机容量跨越式增长, 煤直接液化工程建设完成节点目标, 路港能力大幅提升, 自主创新成效显著,实现了神华事业“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神华集团锐意改革,创新发展,并购了宁煤集团公司,重组了非上市科技企业。上市公司取得丰硕成果,中国神华成为2006年度国际资本市场表现最好的上市公司之一。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积极稳妥推进。截至2006年底,神华集团在册员工150447人,资产总额2464亿元。

  神华集团紧紧围绕“开疆拓土、重整河山,做强做大、打造辉煌”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本质安全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创新型、资源节约型、和谐发展型的“五型企业”建设,将逐步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能源企业。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矿电路港航一体化、产运销一条龙经营的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煤炭企业,是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四个跨世纪重要工程之一。 2008年中国神华集团收入1406亿元人民币;利润总额383亿元,增长28.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31 13:30:26 | 查看全部
中国太保2007年报显示, 2007年净利润为68.9亿元,其董事长高国富年薪295万,总经理霍联宏年薪277.6万


高国富,太平洋保险董事长。2006年9月15日,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召开第四届董事会2006年第三次临时会议,高国富当选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四届董事会董事长。


  事实上,高国富出任太平洋保险董事长一事早无悬念。8月初,上海市委、市政府已任命高国富为中共太平洋保险集团委员会书记,而太平洋保险集团原董事长王国良则调任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公司党建督察员,并提名为上海仪电控股集团监事会主席。9月5日,高国富通过保监会的任职资格审查,正式出任太平洋保险董事长一职。

  今年刚满50岁的高国富曾担任过共青团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青联副主席,后担任过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开发公司总经理,上海万国证券代总裁,上海久事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及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不少业内人士都对高国富掌印后的太保集团寄予了厚望。来自政府的支持,与高国富积累的从业资源,都将为太保集团的未来发展打通更多的通道。例如高国富曾掌管的上海城投拥有上海世博土地控股有限公司31.9%的股份,而后者受上海市政府委托,负责收购储备和经营管理世博会控制区域的地块及一系列土地开发利用及工程建设。将于2010年举行的上海世博会将创造保费约1亿元的保险商机,正成为众多保险公司争夺的目标,太保无疑占有先天的优势。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是在1991年5月13日成立的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保险集团公司,总部设在上海,注册资本77亿元。


  公司投资设立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国太平洋(香港)有限公司等海外机构,还投资了太平洋安泰人寿保险公司。2007年度,公司保费收入742.36亿元,较上年增长32.5%,其中人寿保险业务保费收入为506.86亿元,较上年增长34%,根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在中国人寿保险行业排名第三,市场占有率达到10.2%。2007年度,财产保险业务保费收入为234.74亿元(不含太保香港子公司),较上年增长29.4%,根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在中国财产保险行业排名第二,市场占有率达到11.2%。2007年度,公司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68.93亿元,较上年增长58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31 13:30:45 | 查看全部
垄断下的金融机构高薪是揩全民的油

2009-2-11 每日经济新闻

    最近社会各界围绕金融机构高管高薪的争论,其实质是如何在转型社会中,找到一种既符合社会公意又符合市场激励机制的薪酬体制。

    大众关心的是如此之多的薪酬是否名至实归地到了中国第一流的创富人士手中,还是借由华丽的大衣到了坐收垄断红利的低能者手中。与其说大众嫉妒高薪,不如说是在关心责权利相等的边界,是在为中国经济未来的效率着想,为中国经济的健康着想。

    国泰君安事件是一个样板,期间折射的诸多现象,体现出在市场经济转型社会坚持相对正确的薪酬激励机制是多么艰难国泰君安数次澄清,其实说的就是两句话,我们没有实际拿到那么多现金;计提是常规做法,其他企业同样高薪同样计提,为什么揪着我们不放?

    一个普遍的错误并不意味着错误不是错误,意在辩解的澄清当然是澄而不清。国泰君安没有解开以下要害问题:

    第一,员工高薪是否与其创利能力匹配?公司第一、二、三大股东分别为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中央汇金公司和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毫无疑问属于国有企业,目前注册资本47亿元。剔除出售法人股的收益,净利润11亿元左右,只有此次计提的薪酬和福利费用32亿的三分之一。追溯历史,公司盈利多数来自于对外投资,这意味着主营业务能力非常薄弱。

    第二,计提部分最终归结到何处。计提不发放理由牵强,计提就意味着已经作为公司费用中列支,只是发放的时间待定而已。现在放和今后放有什么本质区别,如果不发放而隐藏利润,这样的以丰补欠是否合理?意在何为?

   央企与国有控股金融机构、投资管理公司的高薪一直是众矢之的,很多金融机构一方面补充资本金,另一方面发着高薪;一方面显示出投资能力的低下,另一方面显示出无度的贪婪。

    基金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市场基金净资产规模达到17326.5万亿,占A股流通市值规模的38.7%。全市场共有基金公司59家,基金产品441只,平均单个公司管理资产规模294亿元,平均单只基金资产管理规模39.3亿。因此,尽管市场出现大幅波动,但对于基金管理费的收入达到552.5亿,平均单个基金公司管理费收入为9.36亿。因此,虽然基民们受到了不小的损失,基金公司收入仍然极高。尽管基金公司高管们收入少了,但最低年薪也仍可达百万左右。这是典型的低能高薪案例,也是通过高额管理费对投资者的财富的“窃取”。

    许多券商同样如此,主营收入不行,通过法人股等投资倒是获益极丰,可见这些金融机构获得的是制度性红利,甚至是寄生在二级市场上的寄生者。国泰君安是大券商中的典型,在2000年后的资产重组过程中,公司曾以置换方式获得中国石化、大众交通、申能股份等几家上市公司法人股。这是政府资源,也是政府将一二级市场的差价收益让度给了这些券商,这些所谓的投行家们应该感恩。

    公司以每股2.50元的价格获得中石化5.87亿股国有法人股,占其总股本的0.68%。2007年底持有中石化股权为5.79亿股,至2008年03月31日,减持中石化股份达2亿股,每股价格为18元左右。如此离谱的大小非与二级市场的差价,说利益输送都算是客气。通过套现成为利润通过再分配进入员工腰包,这无疑是窃取普通投资者的财富。

    竞争力低下的国有企业、金融机构员工高薪,是在揩全民的油,从长久来看,会危急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为平息社会对国企高管过高薪酬的质疑,去年底,国资委公布有关股权激励封顶的通知,明确设定国企高管股权收益原则上不得超过授予时薪酬总水平的40%,而银监会向银行提出去年高管年薪上限参考为150万元。财政部办公厅印发了《金融类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于金融机构员工薪酬也有规定。这是政府及时的补漏之举。

    不可否认,限薪不是根本办法,高素质、充分竞争中拼杀出来、能够创造财富的人才理应获得高薪,但披着市场化外衣其实靠政策施舍度日的人应该排除在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8-31 13:31:05 | 查看全部
靠纳税人贴补的国企,有什么理由奢华
王毅

--------------------------------------------------------------------------------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2-06    [打印] [关闭]
    美国媒体2月3日报道,奥巴马已决定,对接受联邦政府大笔金融救助款的企业高管设立50万美元年薪上限。除这50万美元和应得股息之外,不得再有奖金等补偿。他定于4日上午宣布这一决定。在接受救市款的企业中,规模最大的分别是花旗集团、美国银行、美国国际集团、通用汽车公司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这5大企业都面临严重问题,它们的高管年收入也都远超50万美元。(《新京报》2月5日)
    对于下限薪令的原因,奥巴马是这样说的:“如果你接受纳税人的帮助,你就有责任不过奢华生活。”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充分的理由。尽管美国的一位薪酬顾问称,这一限薪规定相当严厉,可能留不住高水平管理人才,但若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当金融危机已危及企业生存、这些大企业必须依赖纳税人的钱方能渡过难关时,限薪令的发布无疑来得正是时候。

    由奥巴马的限薪令,我不由得想到近期也接受过国家财政补贴的国内一些大型企业:《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11月27日报道,国资委表示,将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支出196.3亿元,用于支持特大自然灾害中损失较重的中央企业灾后恢复重建,其中就包括电力公司。据悉电企获得的补贴至少应该在100亿元以上。与此同时,中国东航与中国南航将分别获得30亿元的政府注资,而国航则获得100亿元的政府注资。而且,因受金融危机波及,国内其他一些领域的大型国企,也极有可能获得国家财政的扶持。

    无论是国内五大电企集团,还是获得注资的三大航空公司,其企业高管与普通工作人员的年薪,都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获得财政补贴后,虽有电企高管表示将降薪酬,但此后便不了了之,似乎更像是一场秀。

    两相对比,同样是受国家财政扶助,美国包括花旗在内的五大企业就必须接受奥巴马的限薪令,国内接受财政支持的国企数量更多,但除了少数几家主动做做降薪姿态外,其余各家均默不作声。显然,当此全球金融危机之际,仅期望靠企业高管的道德自律来降薪,并不现实。所以,我们也有必要颁布一个限薪令,对那些拿着纳税人的钱渡过难关的国企予以制度上的约束。

    所有的国企都不能一方面在危机中享受着国家财政的高额补贴,一方面却又给自己的员工,尤其是高管继续发放高得离谱的薪酬。倘若国内一直难有限薪令出台,无异于拿着纳税人的钱为这些国企高薪酬埋单,这是所有纳税人都不能容忍的。特殊经济时期的国家财政补贴,是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的救命钱,对那些获助的大型国企,有关部门理当拿出一个限薪政策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