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603|回复: 22

[已见刊] 【紧急征稿】现征集来自“鸣镝先锋班组”的报道(3)《从前人的肩膀上跨向成功》的

发表于 2014-9-12 11:08:5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紧急征稿


        现征集来自“鸣镝先锋班组”的报道(3)《从前人的肩膀上跨向成功》的读后感,欢迎赐稿!
        参与方式:直接跟帖
        内容要求:阅读原文事迹,结合自己工作谈体会,选一个角度、力求新意,可以深入班组采访、搜集班组员工的观点看法。字数500——1000字。征集到的稿件将在工人日报、《班组天地》发表!
        截稿时间:9月16日

【原文】
                      来自“鸣镝先锋班组”的报道(3)从前人的肩膀上跨向成功


                           ——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鸣镝先锋班组”的带培故事

        陈婧旖是一个进入“鸣镝”班组刚两年的硕士生,可是她很快就开始独当一面:为某型装备设计重要装置,并尝到了成功的滋味……
“新人能够这么快地成长,并很快担当重任,这得益于‘鸣镝’班组长期形成并坚持的带培制度。”8月初记者采访时,该研究所总体室主任朱敏深有感触地说。
        多年来,“鸣镝”班组建立了一套成熟稳定的以老带新机制——带培制度。每当新人来到“鸣镝”班组,组里就会指定一位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带培老师,手把手地领着新同志进入飞行器结构设计的大门。随着师徒关系的不断延伸,前人丰富的设计经验与不畏困难、无私奉献的航天精神在新老交替间接力传递,发扬光大。一代代航天人不断刷新我国再入飞行器设计的新高度,也留下了一段段催人奋发、薪火相传的感人故事。
一套图纸打五遍
        “鸣镝”班组的带培老师,每一位都在飞行器结构设计领域某一方面执牛耳。但师徒间的情谊,却并非简单的仰望崇拜。
带培老师需要针对学员特点制订培训计划,把自己的工作经验以及班组作风传授给新成员,使其尽快融入新工作岗位,同时严把设计质量关,从设计之初就力求“零差错”。黄有旺的代培老师涂建玲就是这样,老师严谨细致的作风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黄有旺第一次独立设计一件地面小产品时,他凭借掌握的知识,很快拿出了设计方案,并将设计图纸提交给涂老师审查。涂老师从设计计算、生产制造、产品使用等方面提出修改意见,甚至对图纸中每一尺寸标注位置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一套图纸打印了5遍,方才得以通过审查……
        “当时觉得本来只是一个试验小工装,没有必要这么认真,觉得涂老师对自己要求太苛刻了。现在回想起,觉得正是这种严谨细致的作风,才能保证航天产品的质量,保证试验的成功。”黄有旺说。
        不试怎知干不成?
        2010年的夏天,李长春来到了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鸣镝”班组。他的带培老师是德高望重的老专家王家庆。“王老师生活中是‘老顽童’,工作上是一个非常严厉、严谨的老专家。自己的学生如果犯了错误,他一定会严厉纠正绝不姑息。”李长春说。
        “记得那是2011年,王老师带着我出差,去调研一个新产品的开发情况,当时我觉得所选的方案太新、困难太大,几乎不可能借鉴到我们的项目中来,于是跟王老师抱怨,想让他另辟蹊径。没想到王老师用非常严厉的口气对我说:‘小李,都还没有开始你怎么就知道不行?不试试去做你什么都干不成!’王老师的这番话当时让我很受打击,心里说不出的难受。那天晚上我们住在一个房间,王老师给我讲述了他这一辈子的辛苦历程,我才知道他为什么对工作的态度如此认真,对创新的事物如此渴望。”
        王老师是上世纪50年代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刚参加工作就扎根我国新生的航天事业,他趁着年轻铆足了劲想干出一番事业。可事与愿违,由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政治动荡,王老师被派去三线,从此开始了近30年的山沟生活:白天放羊干活,晚上仰望星空。即便是这样,他也不忘偷偷捡起自己的专业技术……终于,苍天不负有心人,一个偶然的机会让王老师终于回到了他年轻时奋斗过的航天事业中。从此,他把自己的毕生所学全部投入到工作中来,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作为一个不到30岁的年轻人,我拥有着老一辈航天人无法比拟的资源和条件,试想现在不勇往直前、迎难而上,怎么对得起他们这代人已经逝去的青春?”李长春说。
       “把基本功练扎实”
        航天产品有着极其严格的质量要求,图纸上一丝一毫的差错都可能酿成现实中的灾难。侯保江刚刚来到“鸣镝”班组时,一身冲劲,想要大显身手。
        在懵懂而强烈的憧憬中,侯保江接过了他的第一个设计任务。“当时非常自信,很快就完成了图纸的设计工作”。侯保江满心期待地把图纸交给了他的带培老师周老师。
        第二天,周老师将图纸交回到侯保江手中,但没有如侯保江所料想的那样给予任何评价。“本以为周老师会以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设计员身份,鼓励一下我,再给一些画龙点睛的修改意见,但周老师只说了一句话:‘小侯啊,我把问题用铅笔都标在图纸上了,你自己好好看看,看完再找我。’”
        打开图纸,侯保江怔住了。图纸上密密麻麻画满了铅笔标记。侯保江仔细一看,不少修改标记都是一个细小的弹簧垫圈开口画反了。这样一个小问题或许并不会影响总体方案的成败,但侯保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盲目自信。当他再次面对周老师时,老师对他说,“想做好设计,必须要把基本功练扎实,基础不牢,将来设计的东西早晚会出问题”。
        老师的一张图纸,让侯保江体会到了航天人工作的细致与严谨,也让他沉静下来,“周老师没有给我什么‘盖世秘笈’,但他教会了我该如何握紧设计的铅笔头。”侯保江说。
       不再畏首畏尾
       与侯保江不同,王巨民刚到“鸣镝”班组时,心理压力很大。因为在设计实践上没有经验,王巨民担心自己业务上的“一穷二白”会被老专家挑剔。
        而王巨民的带培老师,也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航天带头人王家庆,王家庆攻克了我国再入飞行器某关键技术,成为该领域的奠基人。在专家面前,王巨民更“心虚”了。
        王巨民的第一个设计任务是某试验工装,并不是针对正式交付的产品,设计的空间较大,精度的要求也并不太高。但第一次将自己的设计思路落实到具体的产品上,王巨民内心还是非常紧张,“当时对着图纸犹豫不决,不敢下手。”
        设计初期,王家庆老先生从零开始,不厌其烦地向王巨民介绍试验需求、产品的结构形式和特点、结构设计的常用方法、常见问题……师傅的包容与耐心使得畏首畏尾的王巨民渐渐放开手脚。
        图纸出炉后,年事已高的王家庆带着王巨民,下到生产车间指导加工,又进到野外试验场组装试验。图纸上的绞尽脑汁与来回的奔波忙碌,让王巨民内心充实起来,往日的“心虚”一扫而空。“王老师没有替我工作,但他的把关和引领让我真正敢于在图纸上发挥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干事业有时就得“舍家”
        现任组长及红娟十多年前进入“鸣镝”班组的时候,她的带培老师是老组长朱敏。这对女性师徒在业务上不让须眉。然而,对及红娟来说,师傅留给她最宝贵的财富,却是在设计图纸之外。
        带培及红娟时,朱敏的孩子刚刚上幼儿园。一次朱敏带着及红娟出差去某厂生产车间,坐在火车上,及红娟发现师傅的眼睛有些红肿。
细问之下,及红娟得知,师傅的孩子太小,不愿离开妈妈。这次,孩子看出了妈妈要出差,百般地抗拒。
        朱敏骑车送孩子去幼儿园,路有好几条,但最终都要拐到幼儿园门前的路口。一拐到那个路口,孩子就开始哭,朱敏只能骑回去换条路走。最终所有的路都走遍了,孩子还是哭,可一看表,出发的时间要到了。朱敏只能咬着牙,往幼儿园门口骑。
       孩子看妈妈一定要把她送幼儿园,一下就从自行车的车座上跳了下去。顾不上疼,也顾不上站起来,孩子拼命往家的方向爬。看着孩子如此,朱敏心如刀割。可工作不容耽误,她只能强抱孩子,流着眼泪把孩子送进幼儿园……
        听完师傅的故事,及红娟沉默了,师傅的言行告诉她:航天人就得讲奉献,干事业有时就得“舍家”……后来,及红娟接过了师傅的重担,成为“鸣镝”班组的组长。作为女性,她也必须作出和师傅一样的奉献和牺牲……现在,及红娟的“女弟子”陈婧旖已经走上了设计工作的第一线,航天人的奉献和牺牲精神也将继续传承下去……


■本报记者 刘津农 北梦原《工人日报》(2014年08月30日 03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2 11:22:31 | 查看全部
航天人的奉献和牺牲精神我们也应传承

  

        读了《工人日报》班组天地版块连载的“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鸣镝先锋班组’事迹”,说实话对我的触动很大。都是班组的员工,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性质虽然不同,但是我们敬业爱岗的方式应该是一样的;我们所学的知识不同,但是我们对工作技能的渴求和向往应该是一样的。从这三期的事迹报道中,我似乎又看到了爱企如家的“铁人王进喜”,看到了钻研技术的“许振超”,看到了播撒爱心的“郭明义”。
       其实每个岗位都可以做出一番成绩的,就看我们应该怎么诠释自己的工作。锦州开元石化公司磺酸盐车间班长杨立新在班组例会上说:“班组就是一个小家,如果大家心往一处,其利断金。如果大家各怀心腹,那只能是一片散沙。”一个班组是企业最小的细胞,但是众多的班组就组成了企业的未来。杨立新说的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这个道理班组的每名员工都懂,但是如何做好自己,在这个集体中感受到温暖同时,其实每个人的奉献和牺牲精神也尤为重要,只有处理好舍和得的关系,才能让这个“小家”牢牢抱成团。
        开元公司电气检修队工程一班班长、技师,中国石油职业技能竞赛金牌得主王猛说:“一个团队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团结、进取、奉献,有了这种精神,什么困难都能突破。”其实“鸣镝先锋班组”正是在用行动践行着航天人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在哪个企业都是值得推荐和崇尚的,当然更应该落到实处去践行的,不管再小的班组,不管再少的成员,只要大家都能秉承着这种“团结、进取、奉献”的精神,什么工作都难不倒,什么样的班组都会成为模范班组,当然光说不行,得脚踏实地去做。
    航天人的奉献和牺牲精神我们也应传承和发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2 11:48:40 | 查看全部
本期欢迎大家继续赐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2 12:19:30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2 13:32:47 | 查看全部
读后感能在工人日报发感到很高兴,感谢老师们对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2 16:20:17 | 查看全部
                       细节决定成败
川煤集团广能公司李子垭南煤矿   •李晓波

        读了《工人日报》班组天地版块连载的“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鸣镝先锋班组’事迹”, 对我触动最大的是他们对工作质量的严格要求。8月30日《从前人的肩膀上跨向成功》中写到,“航天产品有着极其严格的质量要求,图纸上一丝一毫的差错都可能酿成现实中的灾难。”而周老师对“在懵懂而强烈的憧憬中”航天新兵侯宝江交出的第一份图纸的修改,其中 “不少修改标记都是一个细小的弹簧垫圈开口画反了。”,“这样一个小问题或许并不会影响总体方案的成败”,则让我深深明白了一个道理:细节决定成败。
       作为班组操作人员,我们工作中一个细微的失误,在平常时看来也许仅仅是鸡毛蒜皮的事情,对整个工序,整个工作都并不会造成什么影响。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造成了我们在工作中粗枝大叶、偷工减料,殊不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失误,最后常常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2009年1月13日16时40分,笔者所在的企业采煤一队一名班组职工朱联喜在5226采煤工作面上出口以下24米处打眼时就因未按规程要求,在打眼前清找残管残药,结果中了低于“被雷劈”的几率打在了瞎管上引爆了残药,导致丧生。
        “老师的一张图纸,让侯保江体会到了航天人工作的细致与严谨,也让他沉静下来,‘周老师没有给我什么盖世秘笈,但他教会了我该如何握紧设计的铅笔头。’”航天人的一张图纸让侯保江明白了很多,也让我们管中窥豹看到了航天人的严谨与细致。细节决定命运:你的某些做事风格、形式、习惯必将会影响你自己的方向。班组就象一个人一样,你选择了什么样的方式去做事,就决定了你将走向何处,将决定了你和你的班组最终会收获成功,还是失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2 16:48:38 | 查看全部
                       “带培制度”给新员工插上腾飞的翅膀

                   河南濮阳市中原油田采油二厂     初卫平

       《工人日报》班组天地版块连载的“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鸣镝先锋班组’事迹”,对我的内心触动很大。一名合格称职的老员工,一定要用心去发现每一名员工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带动新员工尽快掌握业务技术知识,用自己的爱心、暖心、知识、技能,为新员工插上腾飞的翅膀,帮助新来的员工在人生海洋中扬帆远航。
    “‘鸣镝先锋班组’的‘带培制度’和我们的‘传帮带’大同小异,曾是我们班组的‘传家宝’。我们班以前在培训新员工时,就是采用这种传统的‘传帮带’制度。可惜的是,这种制度我们执行地不够坚决,慢慢失去了效应,现在我们必须要重新捡起来!”河南中原油田采油二厂管理一区维修班班长周锦程拿着报纸,说起话来掷地有声。
     学习“鸣镝先锋班组”事迹,该班准备制定一个具体、周到、全面的带培体系,每名老员工要切实负起责任来,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业务技能教给新员工。要使新员工时刻感受到家的温暖,及时解决他们在成长中遇到的业务上的困惑和困难,逐步在富有经验的老员工的带动下迅速成长,在成长的道路上要允许他们犯错误。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有一种把工作干到极致的负责精神,使新员工尽快顶上来。
    在采访中, 该班班长周锦程始终相信,有道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新员工要勇于接过老职工的“衣钵”,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经验不断刷新新的记录,切实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本职岗位上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总之,让班组始终保持旺盛的“帮带体系”,使每一名员工都能像‘鸣镝先锋班组’那样,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成长、成材、成功,从而逐步走向辉煌,这才是班组员工学习‘鸣镝先锋班组’事迹”的最大收获和启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2 17:24:11 | 查看全部
传承和奉献的力量令人敬畏
——读《从前人的肩膀上跨向成功》有感
山东能源新矿集团华丰煤矿:陈良栋

    读罢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鸣镝先锋班组”的带培故事,心里很受触动,由衷地对他们肃然起敬,“后人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远眺,人类才得以智慧和进步”,正是有了无数像“鸣镝”班组一样的航天人的传承和奉献,我国的航天事业才得以突飞猛进、捷报频传。

    虽然“带培制度”在全国各行各业的班组并不鲜见,但是真正能如“鸣镝”班组般一以贯之地执行到位的却仍是少数,从“一套图纸打五遍”、“不试怎知干不成”到““把基本功练扎实”、“不再畏首畏尾”,这一段段催人奋发、薪火相传的感人故事让我为之感慨,“鸣镝”班组的带培制度不仅教授新人技术,更是一种航天人的精神传承,把航天人注重细节、精益求精、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一代代传承下去,“前人”在传授业务的同时,更教会了新人做事的态度和做人的准则,也正是得益于此,“鸣镝”班组才使得新人快速成长、担当重任,才使得新人勇往直前、迎难而上,从而凝聚起团队无坚不摧的强大合力。

    “干事业有时就得‘舍家’”,讲的是现任组长及红娟和她初进“鸣镝”班组时的带培老师朱敏的故事,朱敏为了不容耽误的工作,强抱起从自行车上摔下来、哭着往家爬、不愿上幼儿园的孩子,流着眼泪把孩子送进幼儿园。这个故事让我感同身受,为之动容,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可是身为组长的朱敏的确有工作和生活矛盾的时候,这时,朱敏选择了工作,与其说是她的个人行为,不如说是航天人的浓厚氛围熏陶了她,这是她的惯性行为使然,因为航天人早已造就了奉献的品质。

    由此可见,好制度能否得到强大效力关键在于落实,“鸣镝”班组的带培制度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大的作用,根本在于他们有着为祖国航天事业蒸蒸日上而不懈奋斗的决心和毅力,有着多年来共同打造的精细管理、创新突破的班组作风,同时,他们在带培制度执行上,并非千人一面,生搬硬套,而是保持了制度的灵活性,充分发挥了师傅的自主权和独立权,使制度执行更具人性化,创造出了人人拥护制度、人人维护制度、人人践行制度的良好环境,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鸣镝”班组的带培制度为何多年来得以成熟稳定运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2 21:31:32 | 查看全部
<优秀带培,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
      石家庄百纳利安驾校  孙建国
     看完《从前人的肩膀上跨向成功》的文章后,我感慨万千。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鸣镝先锋班组”的带培故事,让人感到,让人感慨。在带会徒弟饿死师傅的现代不良风气面前,为什么他们就能将带培坚持下来,并且还做得如此好呢?
     首先得益于师傅的奉献精神,如果他们没有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是不敢这样做的。试想如果总是怕别人超越,肯定会保守,更斤斤计较于一时的得失。正是甘于奉献,才真心实意带出优秀的徒弟,才能让他们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在我们办公室,作为一名老办公,我对新人也是呵护有加,将自己知道的一切都毫无保留地交给他们,因为他们是我的助手,他们的强大,我们的整体工作才能做好,做精,做强,才能将办公室工作做的滴水不漏,相对完美无缺。而对于那些没有奉献精神的人,我也曾淘汰过他们,比如自己干过的工作不注意积累,不在电脑中留下任何痕迹和资料。这样只怕给别人创造方便的人,我毫不留情地淘汰了。因为团队的强大离不开大家的相互奉献。
      第二得益于师傅的不断学习和创新,他们将学习和创新作为不竭的源泉和动力,才敢在时代潮流中,奋勇拼搏,追潮争先。可以这样说,我敢教给他们是因为我在不断地学习,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地充电,我愿意与他们一起奋进。
      第三得益于先锋班组的优秀机制。在机制上确保了那些带徒弟的师傅仍然可以发挥更大的能量。他们始终在一起进步,就如同一条战舰上的每个人一样,团队的优秀需要每个人都优秀起来。一日为师,终身为“富”,不能让那些甘为人梯的人被踩在脚下,也给他们风光和出路。
      所以,任何一个班组要想强大起来,必须将几代人的共同心血凝聚起来,变成活的有机体。要搞好新陈代谢,这样才能使一个团队更有生命力。没有积累的班组不会强大,没有好的带培机制的团队也不会永远争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3 09:05:51 | 查看全部

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求职者的首选

黑龙江省桦南县曙光小学 万弟娟
读完“鸣镝先锋班组”的报道(3)《从前人的肩膀上跨向成功》,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新人的带培老师,这一项企业文化深深地打动了我。
作为新人,能够得到优秀的老师指点,对新人适应胜任工作大有裨益。还记得刚参加工作那年,大学里学到的知识,不足以让我应对繁难的工作,为此,我特意根据工作岗位的特点要求,进入到赫赫有名的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系函授学习。同普通的上学不同,本次学习,我是带着工作上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而工大教授的教学水平也是一流的。那是一次很愉快的学习体验。虽然总体学习时间并不长,但却很快让我掌握了知识技能,从而在工作上独当一面。
可以说,这次短短的函授生涯,对我的帮助,要比全日制大学影响还要大。所以,对待学富五车的老师,我天然就有亲近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看过文中的案例,深为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鸣镝先锋班组”的老师高尚师德所打动。一套图纸打五遍,黄有旺的代培老师涂建玲严谨细致的作风;不试怎知干不成?德高望重的老专家王家庆;“把基本功练扎实”,为学生一个个修改微小标记的周老师;不再畏首畏尾,展现包容与耐心的师傅王家庆。从各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当代航天人的风采。
有师如此,无论职场新人本身条件如何,都能快速高效的成长。文中没有提到待遇薪水,但这并不影响求职者的判断,良好的发展前景,对任何求职者都有着莫大的吸引力。如果我是求职者,我定当会首选这样的企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