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wxpzp

[已见刊] 【紧急征稿】现征集来自“鸣镝先锋班组”的报道(3)《从前人的肩膀上跨向成功》的

发表于 2014-9-16 23:07:28 | 查看全部
“带培”要“真带实培”
读《从前人的肩膀上跨向成功》有感

“新人能够这么快地成长,并很快担当重任,这得益于‘鸣镝’班组长期形成并坚持的带培制度。”8月初记者采访时,该研究所总体室主任朱敏深有感触地说。(来自“鸣镝先锋班组”的报道(3)从前人的肩膀上跨向成功《工人日报》2014年08月30日 03版)
通读全文后,当看到“鸣镝”班组对每一名新进员工都会指定一位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带培老师,而且手把手带领,心贴心培育,让新进员工在前人丰富的经验与不畏困难、无私奉献精神的养育下,不断成长,直至成为企业的栋梁,真正让带培制度做到了“真带实培”。让笔者作为一名在一线岗位工作了20多年的普通职工,感触颇深。
笔者所在单位是一所国有大型企业,其对新进员工的“传帮带”培育制度的完善、指导人员的能力均处优良之列。但是近几年来,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力量却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就是没有没有将制度落在实处,真正的“真带实培”。
具体分析来看,一方面是落实制度的僵化。一个好的制度在制定后,其执行者是人,如果各方执行人只为满足制度所规定的条款执行,那就造成了上级送一个新进人员到班组,班组按程序委派师傅带徒弟,并签订师徒合同。学徒期满,由班组填写学徒期人员意见,师徒双方签字认可,这整个流程就全部完毕了。然而,师傅怎么教的,徒弟是怎么学的,班组是怎么监督的等等问题都无人过问。另一方面是大环境的误导。这个大环境是指企业的文化理念、人员的价值观、各级组织的责任意识等等,试想一下,一个只会工作不与徒弟交流的师傅,怎么都能带好徒弟;一个只为生产考虑,对职工思想不重视的班组,怎么能产生一个好师傅;一个将新进人员看出瓷娃娃的企业(大学生就直接进管理岗位了),又怎么能培育出优秀的员工呢?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鸣镝”班组的带培制度的成功,就在于“真带实培”。担任带培老师的专家们用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影响着学员们的思想和行动;用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磨砺着学员们的棱角;用自身积累的丰富经验,指引着学员们前进的方向;用真心的鼓励与期望,让学员们成为各自岗位上的精兵强将。(游震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7 07:50:37 | 查看全部
传承和奉献的力量令人敬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17 09:28:37 | 查看全部

回 21楼(ahui) 的帖子

李老师的小小说写得精彩,此番征稿参加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