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中企互动】事评——今日诗词

 楼主| 发表于 2015-9-9 08:17:57 | 查看全部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
作者: 刘长卿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
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注解
1、生涯:犹生计。
2、顾:回看;
3、无如:无奈。


译文
平生那料还会承受优惠的诏书;
世事茫然我只知学唱沉醉的歌。
江上明月高照一排排鸿雁飞过;
淮南木叶零落一重重楚山真多。
寄身沧洲我真喜欢离海滨较近;
顾影自怜白发丛生也无可奈何。
如今我老态龙钟不免为人共弃;
愧对你呵我再被遣要小心风波。

赏析
??作者一生中两次遭贬。是他第二次贬往南巴(属广东)经过江州与二友人话别时写的。诗人虽遭贬谪,却说“承优诏”,这是正话反说,抒发胸中不平。明明是老态龙钟,白发丛生,顾影自怜,无可奈何,却说“寄身且喜沧洲近”,把凄凉伤心掩饰,委婉地发抒不满情绪。全诗虽感叹身世,抒发悲愤,却不敢面对当权,其矛盾心绪,溢于言表。
??此诗或以为是“由南巴回来过江州时作,故首句有‘岂料承优诏’语”。但从末句“犹遣”看来似乎不是诏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4 08:10:46 | 查看全部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释
1、谪宦:官吏被贬职流放。
2、栖迟:居留。
3、楚客:指贾谊,也包括自己和别的游人。长沙古属楚国境。
4、汉文句:汉文帝在历史上有明主之称,但他绐终不能重用贾谊,最后又出谊为梁
??怀王太傅,梁王坠马死,谊因此也抑郁而死。
5、湘水句:贾谊往长沙,渡湘水时,曾为赋以吊屈原。
译文
贾谊被贬长沙,居此虽只三年;
千秋万代,长给楚客留下伤悲。
古人去后,我独向秋草中觅迹;
旧宅萧条,只见寒林披着余晖。
汉文帝虽是明主,却皇恩太薄,
湘水无情,凭吊屈原岂有人知?
沉寂的江山,草木摇落的地方,
可怜你,为何来到这海角天涯?
赏析
??似是作者赴潘州(今广东茂名市)贬所,路过长沙时所作。首联写贾谊三所谪官,落得“万古”留悲。明写贾衣,暗寓自身迁谪。颔联写古宅萧条冷落的景色,“秋草”、“寒林”、“人去”、“日斜”,一派黯然气象。颈联写贾谊见疏,当年凭吊屈子。隐约联系自己而今赁吊贾谊。尾联写宅前徘徊,暮色更浓,秋色更深,抒发放逐天涯的哀惋叹喟。
??全诗虽是吊古,实在伤今,借怜贾以自怜。语方含蓄蕴藉,感情哀楚动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5 08:11:58 | 查看全部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刘长卿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注解
1、汀洲:水中可居之地,指鹦鹉洲。
2、楚客:指到此的旅人。夏口古属楚国境。
3、孤城:指汉阳城,城后有山。
4、角:古代军队中的一种吹乐器。
译文
鹦鹉洲在长江中浮沉,无浪也无烟;
我这楚客思念中丞,心绪更加渺远。
汉口斜映着夕阳,飞鸟都纷纷归巢;
洞庭湖的秋水,烟波浩渺远接蓝天。
汉阳城后的山岭,传来悲凉的号角;
滨临江边的独树旁,夜里泊着孤船。
当年贾谊上书文帝,全是忧心汉室;
他却被贬谪居长沙,古今谁不衰怜!
赏析
??这首仍然是遭贬后抚景感怀之作。诗意与前一首诗相同,借怜贾谊贬谪长沙,以喻自己的遭贬谪。全诗以写景为主,但处处切题,以“汀洲”切鹦鹉洲,以“汉口”切夏口,以“孤城”切岳阳。最后即景生情,抒发被贬南巴的感慨,揭示出向元中丞寄诗的意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6 08:34:30 | 查看全部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解
1、王浚句:王浚,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官益州刺史。
2、千寻句:当时吴国曾于江中锁以铁链,王浚用大火炬将它烧断。千寻:古时八尺曰寻,这里只是形容其长。
3、降幡:降旗。
4、石头: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吴孙权时所筑,唐武德时废。
5、四海为家:意即天下统一。
6、故垒:指西塞出,也包括六朝以来的战争遗迹。
译文
晋代王浚乘楼船自成都东下,
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
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
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
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赏析
??这是吊古抚今,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的情感。诗的前四句,写西晋东下灭吴的历史事实,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最后写今日四海为家,江山统一,象六朝那样的分裂,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全诗寓意深广,言辞酣畅。但诗中不见诗人真情,也少顿挫沉郁,却是一大缺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7 08:41:22 | 查看全部
晚次鄂州——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解
1、估客:商人。
2、舟人句:因为潮生,故而船家相呼,众声杂作。
3、三湘: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愁鬓逢秋色,是说愁鬓承受着秋色。这里的鬓发实已衰白,故也与秋意相应。
4、更堪:更难堪,犹岂能再听。
5、鼓鼙:本指军中所用大鼓与小鼓,后也指战事。
译文
云开雾散,可以望见远远的汉阳城;
估计起来,这孤舟还须一日的路程。
商贾们白日睡觉,是知道风平浪静;
船夫们夜里呼喊,才发觉水涨潮生。
鬓发衰白,与三湘的秋色交相辉映;
离家万里,一片归心伴着明月前行。
我想起家业,早已随战争荡然无存;
那堪再在江上,听到频繁的军鼓声?
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抒怀的。作者安史之乱时,曾作客鄱阳,南行军中,路过三湘,次于鄂州,而写了这首诗。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颔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颈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尾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这首诗只截取飘泊生活中的片断,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诗中流露厌战,伤老,思归之情。全诗淡雅而含蓄,平易而炽热,反复咏育,舒畅自若,韵味无穷。“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是动中写静,静中写动的名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17 08:43:17 | 查看全部
感谢李老师分享!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8 08:46:11 | 查看全部
赠阙下裴舍人——钱起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常悬捧日心。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注解
1、上林:上林苑。
2、紫禁:皇宫。
3、长乐:唐宫。
4、霄汉:指高空。
译文
二月时节,上林苑的黄鹂活泼飞鸣;
初晓的紫禁城,洒下一片浓浓春阴。
长乐宫的钟声,消失散落花树丛外;
春雨中龙池旁的柳色,也更浓更深。
春季阳光和暖,驱散不了穷途之恨;
仰望霄汉,常怀程昱梦中捧日之心。
十多年来,我献赋皇上却未得赏识;
而今白发苍苍,愧对你华簪裴舍人。
赏析
??这首是投赠中书舍人裴某的,诗中抒发了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目的在于向裴舍人请求援引。诗的前半首写景,写的是皇宫苑囿殿阁的景色,借以烘托裴舍人的身分和地位,受宠得幸,随皇帝行幸上林,临朝紫禁城,在长乐宫草诏,随皇上起居龙池。虽无一字写裴舍人,却句句恭维,不露痕迹。下半首自伤不遇。先说自己生不逢时,“阳和不散穷途恨”;再说自有捧日之心,愿为朝廷服务;可是十年献赋,却不遇知音。含蓄婉转,保持身分。“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也是“标雅古今”的名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21 08:14:41 | 查看全部
宫词——薛逢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遥窥正殿帘开处,袍袴宫人扫御床。
注解
1、十二楼:指一清早宫人就在梳妆以待幸。
2、望仙楼:意谓望君如望仙。
3、水滴句:指铜壶滴漏,古时计时仪器。
4、袍袴宫人:指穿着衣袴的宫女。
译文
大清早,宫妃们在十二楼打扮梳妆;
登上望仙楼台,盼望着临幸的君王。
兽形门环紧锁宫门,内心十分凄怆;
铜龙漏斗越滴越慢,坐待更觉日长。
发髻梳理完毕,还要对镜反复端详,
重换一件罗衣,注意加熏一些麝香。
远远看见,正殿闪动人影启开珠帘;
看见短袍绣裤宫女,正在打扫御床。
赏析
??这是一首宫怨,内容是代写宫妃的怨恨的。诗一落笔就写宫妃企望君王来幸,然而从早到午,百般打扮却不见皇帝到来,于是越发觉得度日如年。最后发觉宫人打扫御床,说明皇上准备降幸正宫,企望已经破灭,猛然觉得自己远不及那些洒扫的宫女接近皇上,心里益加怨恨。
??全诗对人物的心理状态,刻画极其细腻、逼真。首联总写望幸之意以后,以下三联即把这种“望”的心情,融化在对周围环境的描画,对人物动作的状写,以及对人物间的外境的反衬之中,生动地反映了宫妃们的空虚苦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22 08:12:18 | 查看全部
同题仙游观——韩翃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注解
1、五城楼:《史记·封禅书》记方士曾言:“黄帝时为五层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命曰迎年”,这里借指仙游观。
2、宿雨:隔宿的雨。
3、丹丘:指神仙居处,昼夜长明。
译文
在仙台初见,迎候仙人的五城十二楼;
正是风物凄凄,一夜滴答的秋雨才休。
山色空?,和远处的秦地树丛相连接;
近处传来捣衣声,报告汉宫已经深秋。
稀疏的松影撒落神坛,更显道观清静;
小草铃芳扑鼻,犹衬出山洞小径深幽。
不用再到别处去寻找,世外仙境所在;
人间也有神仙居住的地方,名曰丹丘。
赏析
??此写道士的楼观,是一首游览题咏之作。首联点明时地,切中题目“仙游观”。颔联写观外景物,先是“见”“秦树”,后是“闻”“砧声”。颈联写观内景物,先写高处“空坛”的静,后写低处“小洞”的幽,点明是道士居处。末联引用《远游》之语,称赞这地方是神仙居处的丹丘妙地,不用再去寻觅他方了。全诗语言工美秀丽,音调宛转和鸣。但内容却是空泛而无多大深意,只可吟咏,不可玩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23 06:30:37 | 查看全部
各位老师早上好,大家一起加油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