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中企互动】事评——今日诗词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18:31:13 | 查看全部
山石——韩愈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靰。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注解
1、荦确:险峻不平。
2、枥:同“栎”,落叶乔木。
3、局束:拘束。
4、更:再。
译文
山石峥嵘险峭,山路狭窄象羊肠,蝙蝠穿飞的黄昏,来到这座庙堂。登上庙堂坐台阶,刚下透雨一场,经雨芭蕉枝粗叶大,山栀更肥壮。僧人告诉我说,古壁佛画真堂皇,用火把照看,迷迷糊糊看不清爽。为我铺好床席,又准备米饭菜汤,饭菜虽粗糙,却够填饱我的饥肠。夜深清静好睡觉,百虫停止吵嚷,明月爬上了山头,清辉泻入门窗。天明我独自离去,无法辨清路向,出入雾霭之中,我上下摸索踉跄。山花鲜红涧水碧绿,光泽又艳繁,时见松栎粗大十围,郁郁又苍苍。遇到涧流当道,光着脚板踏石淌,水声激激风飘飘,掀起我的衣裳。人生在世能如此,也应自得其乐,何必受到约束,宛若被套上马缰?唉呀,我那几个情投意合的伙伴,怎么能到年老,还不再返回故乡?
赏析
??题为《山石》,但并非咏山石,而是一篇诗体的山水游记。只是用诗的开头二 字作题罢了。诗人按时间顺序,记叙了游山寺之所遇,所见,所闻,所思。记叙时由黄昏而深 夜至天明,层次分明,环环相扣,前后照应,耐人寻味。前四句写黄昏到寺之所见, 点出初夏景物;“僧言”四句,是写僧人的热情接待;“夜深”二句,写山寺之夜的 清幽,留宿的惬意;“天明”六句,写凌晨辞去,一路所见所闻的晨景;“人生”四 句,写对山中自然美,人情美的向往。“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促为人?”是全文 主旨。全诗气势遒劲,风格壮美,数为后人所称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4 08:28:47 | 查看全部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韩愈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只得移荆蛮。 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 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饮奈明何?
注解
1、属:倾注,此指劝酒。
2、九疑:即苍梧山。
3、嗣皇:指唐宪宗。
4、天路:指进身朝庭之途。
译文
薄薄云丝四面散去,天上不见银河, 空中清风飘飘,月光如荡漾的水波。 沙岸平展湖水宁静,声影都已消歇, 斟一杯美酒,我劝你应该对月高歌。 你的歌声过分辛酸,歌辞也真悲苦, 我实在不能听下去,早就泪落如雨。 洞庭湖波涛连天,九疑山高峻无比, 蛟龙在水中出没,猩鼯在山间啼号。 九死一生,我才到达被贬谪的去处, 蛰居荒僻,默默受苦有如罪犯藏逃。 下床常常怕蛇咬,吃饭时时怕中毒, 近海地湿蛰伏蛇虫,到处熏散腥臊。 郴州府门前的大鼓,昨日捶个不停, 新皇继位,定要举用贤能夔和皋陶。 大赦的文书,一日万里地传送四方, 罪犯递减一等,死罪免死改为流放。 贬谪的改为追回,流放的也被召还, 涤荡污秽瑕垢,改革弊端清理朝班。 刺史为我申报了,却被观察使扣压, 命运坎坷,只得移向那偏僻的荆蛮。 做个判司卑职的小官,真不堪说起, 一有过错未免要挨打,而跪伏在地。 当时一起贬谪的人,大都已经启程, 进身朝廷之路实在艰险,难以攀登。 请你暂且停一停,听我也来唱一唱, 我的歌比起你的歌,情调很不一样。 一年中的月色,只有今夜最美最多, 人生全由天命注定,不在其他原因, 有酒不饮,如何对得起这明月光景。
赏析
??唐贞元十九年(803)韩愈与张署皆任监察御史。曾因天旱向德宗进言,极论宫 市之弊,韩被贬为阳山(广东阳山)县令,张被贬为临武(湖南临武)县令。贞元廿 一年(805)正月,顺宗即位,二月甲子大赦。八月宪宗又即位,又大赦天下。两次 大赦由于湖南观察使扬恁的从中作梗,他们均未能调回京都,只改官江陵。先因直谏遭贬,后又受抑于扬恁,适逢中秋良夜,身处羁旅客馆,举头望月之 际,心中感触万分,不能不遣怀笔端了。此笔调近似散文,语言古朴,直陈其事。诗中写“君歌”、“我歌”和衷共 诉,尽致淋漓。开首四句,恰似序文,铺叙环境:清风明月,万籁俱寂。接着写张署 所歌内容:叙述谪迁之苦,宦途险恶,令人落泪。最后写“我歌”,却只写月色,人 生有命,应借月色开怀痛饮等等,故作旷达。明写张功曹谪迁赦回经历艰难,实则自 述同病相怜之困苦。全诗抑扬开阖,波澜曲折。音节多变,韵脚灵活。既雄浑恣肆,又宛转流畅,极 好地表达了诗人感情的变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4 08:37:28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6 08:16:52 | 查看全部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韩愈

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味无清风。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庙内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手持杯蛟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曈昽。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
注解
1、火维:古以五行分属五方,因以“火维”指南方。维:隅落。
2、睢盱:凝视。
3、杯蛟:也作“杯教”。占卜用具。
4、云此句:旧说以半俯半仰者最吉。
5、杲杲:形容日色明亮。
译文
祭祀五岳的礼仪,如同祭典三公,泰华衡恒分镇四野,而嵩岳居中。衡山地处荒远的火乡,妖怪特多,天授予南岳的权力,在那里称雄。喷泄的云雾,缭绕遮蔽了半山腰,虽然有横空极顶,谁能登上顶峰。我来这里朝拜,正逢上秋雨季节,阴暗的晦气笼罩,没有半点清风。心底里默默地祈祷,仿佛有应验,难道不是岳神正直,能感应灵通?片刻云雾扫去,众山峰开始显出,抬头仰望,山峰突兀地支撑苍穹。紫盖峰连延不断,紧接着天柱峰,石廪峰逶迤上延,绵连着祝融峰。严森险峻惊心动魄,我下马膜拜,沿着松柏间一条小径,直奔灵宫。白墙映衬红柱,闪耀着夺目光彩,壁柱上图画模样鬼怪,或青或红。登阶躬背上堂,奉献肉干和酒食,想借这菲薄祭品,表示我的虔衷。管庙的老人,似乎知道神的旨意,凝视窥察我祭祀之意,为我鞠躬。手里持着杯蛟,教导我如何投掷,说此卜是最吉征兆,他人难相同。我被驱到这南蛮荒僻,侥幸不死,衣食刚足温饱,我甘愿至死而终。侯王将相升官欲望,我早已断念,纵使神明要赐福于我,也难成功。此夜投宿在佛寺,我登上了高阁,天上星月被云雾遮蔽,夜色朦胧。猿猴啼寺钟响,我不知天何时亮,东方升起一轮寒日,明亮又红彤。
赏析
??写贬谪放还途中游衡山,谒祭南岳,求神问卜,借以解嘲消闷,抒发对仕途坎 坷的牢骚,表现对现实的冷漠心情。诗的开头六句,写衡山的形势和气象。先总写五岳,再专叙衡山;半山云雾,绝 顶难穷。“我来”八句写登山。先写秋景晦明,再写默祷感应,始得晴空峰出。暗寓 宦途坎坷反复。“森然”以下十句,写谒庙,是全诗中心所在。以祭神问天,申诉悒 郁情怀。最后四句写“宿寺”酣睡,表现旷达胸襟。全诗写景、叙事、抒情如水乳交融,通诗一韵到底,读来铿锵和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6 22:15:34 | 查看全部
《登高》
作者: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解】: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韵译】:
天高风急秋气肃煞,猿啼十分悲凉;
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飞回。
落叶飘然无边无际,层层纷纷撒下;
无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身在万里作客悲秋,我常到处漂泊;
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登高台。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鬓如霜白;
困顿潦倒精神衰颓,我且戒酒停杯。

【评析】:
??这一首重阳登高感怀诗,是大历二年(767)在夔州写的。“全诗通过登高所
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前
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首联着重刻画
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
??全诗八句都对,句句押韵。金性尧以为“是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
之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9 11:06:20 | 查看全部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王焕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赏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0 08:13:19 | 查看全部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译文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
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
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0 08:40:05 | 查看全部
感谢老师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1 08:19:23 | 查看全部
塞上曲·蝉鸣空桑林——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注释
  (1)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
  (2)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3)入塞寒:一作“复入寒”
  (4)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5)共:作“向”。
  (6)游侠儿:指恃勇气、逞意气而轻视生命的人。
  (7)矜:自鸣不凡。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译文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
  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
  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
  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
  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赏析
  这首乐府歌曲是写非战的。由征戍边塞不回,而告诫少年莫夸武力,抒发非战之情。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这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寒蝉、桑林、萧关、边塞、秋草都是中围古代诗歌意象里悲情的代名词,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反战主题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铺垫。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并州都是唐代边塞之地,也是许多读书人“功名只向马上取”、“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诗人从这些满怀宏图大志的年轻人身上看到的却是“皆共沙尘老”的无奈结局。末两句,以对比作结,通过对自恃勇武,炫耀紫骝善于驰骋,耀武扬威地游荡,甚至惹是生非而扰民的所谓游侠的讽刺,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前面讲的幽并客的时候,作者还没有什么贬意,字里行间里还隐约可见对于献身沙场壮士的惋惜之情。用“游侠儿”来形容那些只知道夸耀自己养有良马的市井无赖,作者的反战情绪有了更深层次的表达。
  本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讽喻市井游侠,又让人看到了唐代锦衣少年的浮夸风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11 18:41:38 | 查看全部
4学习交流.gi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