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王瑞平

[解词释义] 中国晚清史【连载】

 楼主| 发表于 2015-4-12 10:50:12 | 查看全部
入境外商到达清帝国境内的第一道关卡是要出示护照,获得许可以后方能通行,这需要得到一名新疆保商——类似中国沿海商埠的“行”商(见第四章)——提供的书面保证,其中言明:“被保人向无债务,其出境后如有涉讼事项,均由保人负责承担”。外商将此文书提交当地伯克,伯克转呈清朝驻军当局。后者留下原件,将汉文译件交给外商。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2 10:51:54 | 查看全部
来自中亚的外商用这种方式取得合法护照后即可前往六城西部和准噶尔经商,但是不准去库车、焉耆、吐鲁番、哈密和中国本土。有些外国人,其中多是浩罕人,但也有布哈拉人、巴达赫尚人和克什米尔人,甚至设法(常是借助于伯克)把商业利润投资于六城土地。外商在清帝国境内购买土地是非法的,然而安集延人显然用银子购买了土地。甚至也有官地流入外商之手。外人拥有的土地主要集中于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和阿克苏地区,它们被租给当地农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2 10:54:19 | 查看全部
六城大概没有类似广州公行那样的官商帮,主要的往来似在外商与六城伯克之间。这种往来基本上是融洽的,偶尔也有过冲突。例如在 1808 年,清朝驻喀什噶尔的参赞大臣斌静污辱了一位“商目”的女儿。其父为浩罕商人,怒而杀女,持头挥舞闯进斌静衙门:他这种公开抗议行动,毫无疑问表明他根本无惧于清朝官府。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2 10:55:40 | 查看全部
塔里木盆地的官员得到外商贿赂,给予外商以特别照顾而减收关税。边境官员有时只检查外商的部分行李。象硝石这样的军用物资是不许卖给外国人的,但也有竟然得以出口的事情(即使这项禁令有重要意义,其有效程度也大有可疑,因为十九世纪中叶的旅行家曾亲见硫磺在浩罕公开出卖,并且看到过 “当地制硝”的情况)。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2 10:58:14 | 查看全部
浩罕人前往麦加朝圣时佩带的那种“中国短剑”②是否也在禁止出口之列,现在还不清楚,不过,走私是十分普遍的,当局一般也不予闻问。玛赫杜姆家族安集延人在六城西部占有的特权地位对清朝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因为外②椿园七十一:《西域闻见录·新疆纪略下》,卷 2 阿克苏”条。参见佐口透: 《浩罕王国的东方贸易》,第 68 页。①曹振镛等编:《钦定平定回疆剿擒逆裔方略》,卷 9 5 页(1826 2 14 日);《钦定大清会典事例》(1818 年),卷 742 11 页。②见伊扎特·阿拉:《中亚游记》,第 4546 页。③参看戴维斯:《英属印度西北边境诸国贸易和资源的报告》第 340 页上记述了浩罕人绑架一名清朝边境官员的材料,可作旁证。①见阿赫麦德·沙:《旅行记》,第 352 页。②沃森:《乌兹别克地区纪要》,载《孟加拉亚洲学会杂志》,卷 3 32 期(1834 8 月),第 378 页。商使六城居民与其先前的统治者(即纳赫什班迪兄弟会的阿法其和卓,当时住在中亚西部)保持着联系。纳赫什班迪家族在布哈拉的发迹已有几个世纪之久,它在中亚的苏菲派各团体当中是最有影响的,因此六城的很多外商都是纳赫什班迪教团的徒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2 11:00:41 | 查看全部
玛赫杜姆家族是玛赫杜姆·依·阿扎姆的子孙,他们在清代以前就在东突厥斯坦的纳赫什班迪教团中占有统治地位。玛赫杜姆和卓家的两大派即黑山派和白山派,在那时就已在争夺教团的领导权。白山派联合准噶尔人而在1755 年基本上消灭了他的对手黑山派以后,又促成了满人对六城的征服。纳赫什班迪教团的某些支派没有抵抗清军,清朝便加封几位不属阿法其派(白山派)的玛赫杜姆和卓为贵族,要他们迁居北京。库车的纳赫什班迪教团的和卓——即阿勒沙德·阿丁(全盛时期约在 1450 年)之后代,他们和印度的纳赫什班迪教团(穆扎德之后裔)同清朝显然没有冲突。但是在 1759 年,两位主要的白山派和卓曾被迫逃往巴达赫尚,并且死在那里。六城人跟随他们外逃者有几千 户,其中大多数后来都定居于浩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2 11:03:15 | 查看全部
这些外逃的喀什噶尔人,以及被逐的黑山派和白山派宗教领袖,通过在新疆经商的商人与其六城同胞保持着接触。黑山派在叶尔羌的势力尤其强大,早年黑山派的和卓们便葬在叶尔羌的莫卧儿汗的古黄金墓地。在喀什噶尔西南部、英吉沙尔与和阗的居民中,黑山派也占优势。他们指望浩罕境内马儿亦囊地方的和卓能成为宗教领袖,每年都向他们奉献。白山派的主力是在喀什噶尔及其东北城镇,还在阿克苏和库车。1800年时他们期待被清朝赶到巴达赫尚的不儿罕·阿丁和卓的子嗣能进行宗教领导。不儿罕·阿丁之子穆罕默德·阿明便是众所周知的萨木萨克:此人曾遍游中亚西部,晚年定居于浩罕境内,死于 1798 年或稍晚的时候。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2 11:04:21 | 查看全部
清政府为争取浩罕协助保持边境安宁,每年都向浩罕统治者馈银一万到五万两,②还赠送大量茶叶,以酬答浩罕对萨木萨克的控制。但是许多来往的商人和柯勒克孜人都是白山派的追随者,他们使萨木萨克同他的六城人民保持着联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2 11:06:32 | 查看全部
萨木萨克遗有三子:穆罕默德(马哈木)·玉素普、张格尔和巴布顶。玉素普居长,1797 年似曾率领一支柯勒克孜军袭击新疆边境而被清军击走。在萨木萨克死后,约在十九世纪之初,有个玉素普和卓(可能就是这个穆罕默德·玉素普)曾访问埃及、沙里佐尔和巴格达;他在巴格达,曾被当局逮捕,后未经解释原因便交给了英国领事,由英领事把玉素普和卓作为犯人押送印度。这位和卓在孟买脱身后逃往巴士拉,后往色拉子,以后又到德里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2 11:08:24 | 查看全部
他在德里兰设法得到哈札儿政府的恩遇。但是,“他一直念念不忘,只要有可能就要当国王。”玉素普和卓同约穆特和戈克兰的土库曼人结盟,在 1813 年进攻哈札儿。①季姆科夫斯基:《经蒙古至中国的旅行记》,卷 2 77 页,注 1(七和卓中四人被杀,两人被清俘获,仅萨木萨克一人得脱);甘科夫斯基:《杜兰尼人的帝国》,第 3132 页。哈特曼:《察哈台汗的终结与和卓在喀什噶尔的统治》,载作者所著《伊斯兰东方》,第 314 页。②其数目自二百到一千元宝不等。见库兹涅佐夫:《论张格尔运动的反动实质》,第 77 页。佐口透:《十八和十九世纪东突厥斯坦社会史研究》,第 410 页;佐口透:《17601820 年白山派和卓的复兴》,载于《亚洲学报:日本东洋文化研究所通报》,14 1968 年),第 15 页;阿布杜·卡里姆·布哈里:《17401818年中亚史》,谢弗法译本,第 217218 页;瓦里哈诺夫:《全集》,卷 2 172317 页;纳里夫金:《浩罕王国史》,A.多藏法译本,第 132 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