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王瑞平

[解词释义] 中国晚清史【连载】

 楼主| 发表于 2015-4-12 18:33:13 | 查看全部
对社会升迁现存渠道的压力,无疑地促成了清代中国政治行为的特殊型式—一即庇护制网络结构——的形成,在这个结构中,在庇护者与被庇护者的关系中负担的义务比他们在政府工作中通常承担的要多一些。庇护网结构有它传统的社会关系的根源。这种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亲属关系和同乡关系。共同的家庭纽带或者共同的乡里关系是与陌生人交往时应用的第一原则。它被用来确定社会的亲疏距离和等级制度,也被用来办理公务和确定相互间的义务。在没有这种纽带的情况下,通常就制造假亲属关系来代替它。②盛朗西:《中国书院制度》,第 155156 页。③1733 年上谕,载同上书,第 132 页。④傅路特:《乾隆时期的文字狱》(纽约 1966 年重印版),第 474961 页。⑤盛朗西:《中国书院制度》,第 217219 页。关于当时人的观点,例如可看阮葵生:《茶余客话》,卷2 61 页;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第 18 卷。①何炳棣:《中华帝国晋升的阶梯》,第 242 页。关于书院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见孟森:《清史讲义》,第 390391 页。②关于任命制度,见瓦特:《中华帝国末年的县官》,第 5155 页。关于荐举制度,见吕元聪:《清代初年的翰林院》,(伦敦大学博士论文,1968 年),第 206207212213 页。要得到荐举有时得付钱;梅茨格:《清代官僚政治的内部组织》,第 323324 页。这种关系是非正式社会交往的基础,也是常设性社会组织——从诗社到秘密会社到商业行会——的支柱。在学界和官场上,教育和考试制度也维系着同样的庇护人—被庇护人的关系,在这里上级就是先生(“老师”),下级就是学生(“门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2 18:35:01 | 查看全部
“老师”不仅包括学校中的教师,也包括政府官员,即乡试和会试中的主考官,以及各省的提学。在非私人的制度中搀进些私人关系,这一趋势在社会交往中的各个方面都有所表现。这种趋势在行政和公务中至少都被认为是发挥效率的潜在障碍,而从最坏的方面说它被视为腐化的根源。这样结合起来的私利能够破坏行政中的公益或者商业企业中的集体利益。招权纳贿、任人唯亲、裙带关系以及所有馈赠和小恩小惠,是中国官场的通病,而这种事实是被接受,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是被体谅的。所以问题不在于消灭这些陋习,而是如何把它们限制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2 18:36:59 | 查看全部
    这种妥协需要比政府力所能及的更细心的平衡。通常的办法是由官方禁止一切行贿、馈赠和徇私枉法之举,因为假定:凡是继续偷偷摸摸地干的事,就能够把它们保持在可容忍的范围之内。因此,新皇帝登极时总是布告天下禁阻这种种弊端和搞这些活动的派系。那些被认为是国家官吏之间搞结党营私的行为,要受到弹劾和惩治。凡是这些政策被严格执行的时候,不论在任何情况下,即不论在社会上和官场上,都不可能又要讨好上官而又不冒遭到批评的危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2 18:39:22 | 查看全部
一纸便条、一句话、一次访晤,都可能使这一行动的主、客体双方招致疑虑。自然,由于社会交际从来不会禁绝,甚至严厉的禁令也不能阻止形成政府所反对的那种私人的政治和社会联盟。因此,测量官场腐败到什么程度的好方法是看私人的派系纽带在某一时期公开表现,甚至夸耀到了什么程度。这反映在和珅官邸外面的干谒者门庭若市这一丑闻上,也反映在一位官员的言论中,他在赞誉另一位显宦的品质时说,他的门内没有私人干谒者。官场和学界中庇护人-被庇护人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吏治混浊时代的变本加厉,对庇护人和被庇护人来说都变成了一个负担。许多官员拒绝当提学,因为这个差事有过多的政治义务。许多及第的士子没有得官,因为他们忽视,或者更糟糕的是拒绝了向有权势的官员表表例行的“敬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2 18:41:06 | 查看全部
据说,中国的黄金时代是师即吏而吏即师的时代。十九世纪是教育腐败的时代,这正是因为它与官场风气联系太紧之故。由于老师是庇护人,而门生是被庇护人,也就明显地包含有政治义务在内。当然,政治关系的确立可以通过向要得到其恩宠的人送礼,并自称为他的学“门生”。用这种方式,虽然不光采,但可以变成权势人物的“门生”,即使前者年岁较轻和学识较浅也在所不计。①①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卷 6 6 页;徐珂编:《清稗类钞》,卷 7(《师友录》)第 65 号第 810 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2 18:43:09 | 查看全部
嘉庆的改革

嘉庆帝认为,掐断了和珅的庇护制网络结构的花朵,它的根株便会自然枯萎。他逐步地撤换并贬斥了和珅在各省政务中的一大批有权势的追随者。他对和珅时代仍保持廉洁的那些在乾隆时期被重用的顾问们再次表示信任,此即他从前的师傅朱珪、军机大臣董诰和前都御史刘墉。他号召公开批评政府中的问题,命令官员们可以直接和秘密地给他上奏议,不须求助于曾经成为和珅影响的中心的军机处。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2 18:44:59 | 查看全部
与此同时,他还强调,他决定要祛除军机处的私人阴谋活动,派了一位御史来监管军机处的科室。③但是,上层行政的改革不能医治十九世纪官僚制度中根深蒂固的弊病。省级行政是如此腐化,致使嘉庆帝在掌权六年之后尚未恢复乡村的秩序,尽管他下狠心要根除秕政。嘉庆帝把他们的改革集中在两方面:撤换官员和节约开支。和珅时代大部分省一级高官都已被撤换。1799 年初尚在其位的十一个身居要职的官吏中,六个被迅速撤换:他们是驻南京的总督、陕甘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和云贵总督,以及漕运总督。次年又撤换了河道总督二人。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2 18:46:43 | 查看全部
这些改革是把和珅的老朋友换成了原来反对过他的人,在许多情况下,他们曾因和珅的关系受到过贬谪。例如,取代景安为湖广总督的吴熊光,曾经因和珅于 1797 年用了计谋而未能保持军机处的职务。1799 年弹劾和珅的一位副都御史之兄高书麟,因与和珅冲突而被贬往西部边疆地区任职。和珅死后,高书麟当上了云贵总督。其他官员都由朱珪荐举到各省任职:王秉韬被任命为河南的河道总督,荆道乾被任命为安徽省的新巡抚,阮元则被任命为浙江省的巡抚。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2 18:48:34 | 查看全部
在这次改革中下台的这些省级官员,都受到御史们为响应皇帝重新广开“言路”——对政府进行批评的传统渠道——而上呈的弹劾奏章的指控。③但是,皇帝左右的一位满族亲王却认为,嘉庆帝早在这时以前就已经听信了忠言,并且在消除和珅集团的行动中乾纲独断地作出了决定。④根据最近的考察,嘉庆时代开始了汉族官员在清朝省一级政务中占支配地位的局面,而这种种族比例的变化原来被人们认为开始于太平天国叛乱的时期。⑤因此应该注意到,许多满族御史是属于 1799 年响应改革的号召和提出弹劾的人。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2 18:50:35 | 查看全部
这个时期的任命中是否考虑了种族界限,这还是一个尚待研究的问题。至今尚远远没有证据表明,嘉庆初年的改革是执行了一条种族主义的路线。1799 年迅速接连发布的新任命在事实上是否预告省一级行政在进行一次真正的改革,这一点还不太清楚。所有新的被任命者都是和珅时代官僚政②《大清仁宗实录》,卷 37 27 页。③梁章钜编:《枢垣记略》,卷 14 910 页。①清史编纂委员会编:《清史》,卷 193 29342935 页。②关于这些变化的引人入胜的讨论见于昭梿的《啸亭杂录》,卷 10 3336 页。③《大清仁宗实录》,卷 37 22 页。④昭梿:《啸亭杂录》,卷 1 23 页。⑤凯斯勒:《清代省一级领导班子的种族成份》,载《亚洲研究杂志》,卷 28 3 期(1969 5 月),第 499 页。①昭梿:《啸亭杂录》,卷 10 3639 页。治的一部分,而不管他们是否属于和珅集团。况且和珅集团中许多被撤职的人员,以后又出现在其他官位上,或者准许他们保留爵位舒舒服服地退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