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2 11:08:04

此间少女时间:2014-08-24 作者:未详 点击:212次   我在女校混了两年,逐渐被人视为“前辈”。某天小学妹问:“女校特别无聊吧?”
  
  我沉思3秒,朗朗作答:“如果你喜欢女生,那女校还好。”
  
  我们所谓男女校之间就隔了一条街,等个绿灯走个人行道5分钟时间你就到了另一个世界——特别是气味方面。大家会通过社团或者晚会进行交流促进感情,女校同胞没有外出假的时候可以请男生买东西送过来,假期还会一起外出烧烤游玩,大多时候都是灿烂轻松的青春时光。
  
  我初到女校还维持着一贯哥特风格。少言寡语微笑稀缺,提到日本动漫会异常兴奋。自认为人畜无害,数周后才意识到自己的表现条条中枪。寄宿高中,高一结束了都没有在一起谈心的闺密,好惨啊!
  
  保持信念:就算做不成女神,也不要衰到家!
  
  只要长相对得起观众、为人还算诚恳善良,你就算拿到了女校小社会的通行证。
  
  嘴笨没眼色?没关系,慢慢练!甜言蜜语小礼品总是没错的。熬过几周后我才打听出来一直散布我谣言(比如说我个人卫生有问题、不节俭)的女生是谁——她居然是一见面就要借我电话打长途上QQ的自来熟……知人知面不知心,她乖乖闭嘴是遭我横眉冷对后。
  
  果然像九把刀演讲时大骂“贱人贱人”,感觉很爽。
  
  当然这种天涯吐槽帖中的剧情不会占满你的整个高中人生。实际上你会慢慢遇见各种奇葩,比如买几百块钱裙子却要借钱吃饭的女生,比如永远要和男友在深夜打电话吵架的女生……感情和钱是女校两大永恒的话题。
  
  女生上体育课从不介意走光,从不装脆弱。我们能为了一个飞盘跑满整个操场,能抢球时怒目相视,能跑步时毫不留情。于是慢慢失去了那种“雨滴拨动我心弦”的中二病文艺腔,见到林黛玉葬花般的矫情文字会起鸡皮疙瘩,可以一口气抬水上五楼,习惯了在外面逛街被人叫“阿姨”。你可以给脑海里圣母在上的情节画上大大的红叉,不要手软。
  
  然而,在隔壁的男校里还是有无法在公立学校碰见的传奇人物。
  
  比如某老师自称是JustinBieber的前体育老师,说那小子相当调皮;比如某男生自称是旺仔QQ糖广告上抛媚眼的小胖子,但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把如今运动无力的他和童年溜滑梯的他联系到一起;比如俄罗斯和韩国小孩在学校中文都说不利落,但飙脏话绝对地道;比如某位老师是为数不多的到过古巴的白人,可我忘了她后面说的什么;比如我和朋友都经历了英文说不溜中文也说不好的阶段。
  
  放假时摆脱单一性别的环境,有朋友欢乐地去加拿大参加暑期学校,而我也欢乐地宅在家上网络课程。也有朋友去上雅思、托福培训班并借机接近男生。也可能她们没有去接近,毕竟好多女校同胞在正常环境里表现得冷艳高贵,与在校时判若两人。
  
  当然我还是喜欢我的学校的。送走两届学姐,她们拿着名牌大学录取通知书和奖学金去开道。学妹们还是像初到森林的小兔子一样,对未来充满期待。我就在两者中间,观望整个世界。
  
  (本文作者系我刊通讯员,大连枫叶国际学校高中女校12年级学生)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2 11:08:17

寻梦园时间:2014-08-24 作者:未详 点击:145次   我老是想在梦里见到你,你也想在梦里见到我吗?假如每天都可以见到你,我还是想在梦中再见到你。
  
  旋律振荡着心田
  
  渐渐的,那朵花悄悄地绽放了
  
  睡梦的交响一直没停
  
  因为心灵从来都懂得聆听
  
  好几次舍不得醒来的清晨
  
  都被你悠扬的琴声挽留
  
  智慧之树上,永远周而复始地轮转着一个生命的真相。
  
  我现在还小,可是想做个成人的梦,比如冒险、流浪……可以吗?
  
  有一次我不小心进入了别人的梦境,才知道梦还有那么多款式和花色呀。
  
  梦是天使常住的地方,是人偶尔借宿的地方。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2 11:08:35

墙角的哆啦A梦时间:2014-08-24 作者:未详 点击:176次   在家无聊时,我又看了一遍《钢铁侠3》。还记得第一次跟同学去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整场戏下来,我半点感觉都没有,尤其是最后的结局,男主角小罗伯特·唐尼为什么把自己全部的盔甲都炸了?第二次耐心地看完时,我突然想起我小时候天天看的《哆啦A梦》来了。
  
  前不久,在网上看到《哆啦A梦》的结局预测:一天,大雄像往常一样被欺负后跑回家里大喊:“哆啦A梦!”与往常相反的是,屋子里半点声响也没有,当大雄跑到自己的房间时,在他眼前的哆啦A梦一动不动地躺在墙角。无论大雄如何大叫或敲打,哆啦A梦就是没有反应,直到多啦美来到大雄的房间,他才知道,哆啦A梦没电了。可问题是哆啦A梦的充电器在以前就坏了,如果让哆啦A梦充电,他与大雄在一起时的记忆就会全部删去;如果不让他充电,他就会一直这样“躺”在那里。面对这样的选择,大雄纠结了一段时间:他只是想要哆啦A梦还是要一个朋友?最后他选择了后者,让哆啦A梦一直“躺”在那里,而他心中却萌发了要靠自己让哆啦A梦“回来”的想法。春去秋来,大雄慢慢地长大,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有了自己的家庭。可他童年时期的玩伴都知道,他一直都没忘记一个朋友:哆啦A梦。一天,满头白发的大雄像往常一样在做实验时,夕阳突然照到了墙角的某一个角落,凭着直觉,他把目光投向墙角那个他已经注视了无数次的地方,突然,他的眼里出现了泪光,然后哭着说出了一句:“欢迎回家,哆啦A梦。”
  
  也许,影片中小罗伯特·唐尼的万能盔甲就是大雄的哆啦A梦,是一层缚住自己的茧,只有勇于走出这层茧时,自己才能够真正地蜕变,面对生活。谁不想过这种日子啊,无论有什么问题,只要大喊一声“哆啦A梦”,哆啦A梦就会拿出神奇的道具帮我们解决所有的问题。哆啦A梦,用任意门带我去旅游;哆啦A梦,拿一个道具出来帮我做完这些文件。
  
  其实我们现在何尝不是这个样子呢,有些人虽然长大了,可他还需要不断地依赖自己的父母;电脑的功能已经日益强大,基本上可以满足我们工作、娱乐的需求,我们平时没有事情做时,是宁愿对着自己的电脑不知所措,还是愿意跑出去找一个自己的朋友呢?现在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越来越近了,可是心理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
  
  在大学里,我的一个朋友吃饭时对着手机,走路时对着手机,上课无聊时对着手机,晚上也是对着手机,直到凌晨才睡。一天才24个小时,我们又有多少个小时花在了手机上?大雄与小罗伯特都走出了自己的茧,我们可不可以一天不拿着自己的智能手机?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2 11:08:52

真正的梦想时间:2014-08-24 作者:未详 点击:97次   我小时候有好多梦想。一开始我想做联合国主席,妈妈告诉我,联合国只有秘书长,我觉得自己不能从事秘书事业。后来,我就很想做一个售票员,因为售票员可以每天坐车。再长大一点就想做个记者,做一个文字工作者,还好现在已经完成售票员和一个文字工作者的比较高级的形态。我还有好多梦想要去实现,比如想要做个摩托车车手。
  
  实现做车手的梦想,需要参加比赛,花很多钱。六七年前,我连第二本书的预付都拿出来了,当时书都没写呢。有些家里做房地产的朋友劝我,把钱投资买房子。我完全不这么想,因为当时如果我把这笔钱买了房子,不管你住在二环还是淮海路,若干年后我只是一个房东,而现在至少我完成了自己的一大部分梦想。
  
  真正的中国梦,不仅仅是一少部分人通过一些不得而知的手段挣到了一些钱,我觉得应该是大家都有自己的追求,中国现在的文化,可以在世界范围内真正光荣地和大家一起交流。外国有《阿凡达》,我们有别的东西可以和他们抗衡。
  
  真正的梦想到来的时候,那是一种不能形容的东西,那些你在犹豫的事物,都是可以抛弃的。想想自己小时候到底还想做什么事情,在尽量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慢慢去做,说不定你就会发现:完成了一些梦想是让人特别高兴的一件事。
  
  我不是特别喜欢所谓的成功学,人应该像他本来的面貌。如果等到老的时候再跟小时候对比,发现自己已经面目全非了,那样的话可能挺悲剧的。其实这都取决于你自己想要什么,看你自己开心不开心,看你一觉醒来是不是带着笑容。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2 11:09:03

莫高窟的挣扎时间:2014-08-24 作者:未详 点击:126次   人生从未如此文化苦旅过,前一段时间,我重走了丝绸之路。真是苦旅,戈壁沙漠再辉煌壮丽,一成不变的景色看久了,即便王维也吟不出什么新的诗句。
  
  西域的入口是敦煌,僧人求法之旅从这里开始。当我在大马路上饥寒交迫接近绝望的时候,看到有夕阳霞光的地平线处就是敦煌,当时场景就像电视剧《西游记》的一幕,我好激动,脱口而出想说的是:“大师兄,你快看,那就是敦煌。”
  
  进了城,《西游记》里面奇诡的神秘文明,变成了现代化的摩登小城,紧凑洁净,饭馆的霓虹灯闪烁。擦肩而过的很多都是外国人,场景让人有点穿越的感觉,它仿佛又变成了丝绸之路上中西贯通的重镇,异国商贾云集,胡人遍布。
  
  到敦煌当然是为了看莫高窟。我去之前,就有很多人告诉我:“莫高窟一定会让你觉得失望的。”乍一看,确实是如此,这里和中国其他旅游景区没有区别,到处都是戴着墨镜和遮阳帽、满脸不耐烦的排队游客。人群里最大声的永远是小朋友的哭嚎,吵着要回家。
  
  但我并没有失望,因为原本也不是为了寻找民族自豪感而去。
  
  400多个洞窟只开放了20多个,看完感受最深的是:美的事物总逃不过重重磨难,以及它自身求生的挣扎。
  
  第一重磨难来自于自然。这里的雨少风大,强风把沙子吹到崖面。天长地久,入口处设置的窟檐逐渐磨损,失去了遮蔽阳光的功能。莫高窟高大,俯仰天地,却在很长时间内是一副衣不蔽体的模样。
  
  第二重磨难来自于宗教变迁。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历过4次灭佛的劫难。最早是北魏太武帝:“各地有造佛像者诛,有经书焚烧,有僧侣悉坑之。”敦煌由于偏远,不仅没有受到废佛令的破坏,反而成为中西僧侣和教徒的避难所。他们把信念附在一斧一凿里。
  
  到了11世纪,新疆部分地区开始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僧侣预感到遭受劫难的可能性,就把数万件经书和藏画放在17窟中近千年。17窟就是著名的藏经洞,早就被洗劫,经书和佛像都不在,只有当时藏经和尚洪辩的雕塑,孤寂地守着空无一物的洞窟。
  
  第三重磨难是“不懂”。大部分洞窟中的佛像都在清朝重新修过。绝美的壁画围簇下,往往是呆滞死板的佛像,脸被涂得红红白白,一点表情都没有,眼珠是琉璃珠子,亮得又假又可疑,毫无动人之处。
  
  开放参观的洞窟里,只有隋朝修的一窟佛像从未被重塑过,3座佛像,分别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低眉的是弥勒,慈悲带笑,婉约悲悯至极。窟顶是直坠而下的飞天,飞天总是成双的,窟壁四周是涂满金粉的千佛像,现在金粉金箔脱落了大半。在这样的洞窟前,人一进去就有下跪的欲望——出于对美的诚惶诚恐。
  
  第四重磨难是“不惜”。藏经洞被发现之后,当时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成了千古罪人。历史上真实的王道士,虽然不懂,但是他爱惜。他先是看到官府在运输过程中将他至爱的经书损坏,看到送给当地官员的精品文物下落不明,然后他才变成了所谓的“卖国贼”。
  
  到了“文革”时期,当时莫高窟的48位工作人员分裂成大约12个革命派系,成天激烈内斗,所幸他们都同意一个原则:不能碰莫高窟。据说他们为了保护莫高窟,钉死了莫高窟所有的出入口。
  
  我想起清洗竹简上泥土的场景:当把竹简放入清洁剂中,字开始浮现,有的字开始从竹简表面脱落,像是在逃生。天下没有永恒的事物,美的文明不被发现就没有意义,可它暴露的一瞬间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就像“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一样,它必然要经历更多的磨难,几番挣扎求生才能活下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2 11:09:16

你是想读书,还是想读完书时间:2014-08-24 作者:未详 点击:118次   以前,读书前会很想读一本书,但实际读书时,经常是“想读完书”,而不是“想读书”。这种想法让我的生活变得很痛苦,当做一件事想着快点做完时,我的心思其实已经不在这件事上了,整个生活变成急不可耐的煎熬。
  
  这个问题在大学时困扰了我很久。我没有意识到这本身其实是一个价值观问题,以至于我常在一些时间管理的书中寻找答案。那些书都只能让你更高效地“做完事”,却不能让你在做的过程中更投入一分。
  
  直到后来离开学校,我才豁然开朗。摒除心中的杂念,全部精神专注于当下,摒弃过去,摒弃未来,任何多余的念头都可能使你正在做的事情不纯粹。这叫“正念”。
  
  想想看,你去旅行,那你是为了旅行和生活本身呢,还是为了旅行回来能增加一点谈资、写一篇游记呢?答案是显然的。人生也是一样,如果你一心只等着功成名就、家财万贯、衣食无忧的那一天,就好像你旅游时只等着回去写游记和炫耀一样,旅行本身就失去了意义。
  
  生活就像这样的旅行,我们今天读的每一本书,写的每一个字,迈的每一步,做的每一件事,就是这趟旅行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不能专注于它本身并享受这种过程,那整个生活就会变得焦虑不安。
  
  回到读书上来,现在我觉得对书的“量”的强求是完全无意义的。如果我在读一本书时专注于其中,不仅可以获得远比匆匆翻过更深入的东西,而且还能为人生增加不曾虚度的有趣有意义的几天或几小时。
  
  网上有个很好的问题:大学两年读了大概两百本书,为什么感觉读书的价值还是没有体现出来呢?有个精彩的回答道出了个中缘由——书不在于读完它,而在它成为你人生的一部分。
  
  大学时,一位很有才华的心理学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让我终生难忘:“很多同学喜欢说自己一天能读多少页的书,有些人一天能读50页,有些人能读100页。可是一旦你以‘页数’为单位来度量读书这种行为时,从一开始你就错了。”
  
  同理,如果你用读了多少本书来形容你的读书经历,这种思路从一开始就错了。
  
  如果你认真读到了书里去,当你沉迷于书中绚烂多彩的世界,当你的观念被翻天覆地地革新,是不会在乎甚至会完全忽略掉今天读了多少页、今年读了多少本的。
  
  当我们看手表的时候,常是快等不及了;当我们数书页的时候,常是快看不下去了;当我们念叨看了几本书的时候,常是连书名都记不全了。所以,数多少页、多少本这种行为本身,就说明你已经败了。很多时候,一个人对待知识和思想的态度,就体现在用什么东西去丈量它。
  
  阅读是一种享受,但如果读完一本书,没有新的体验、完全不同的视角和观点,不能让你的思维有所改变,特别是读完一本好书之后,想不清楚、说不清楚、写不清楚,也从来没有行动过,那你看书就是在浪费时间。
  
  学而悟道,有时候一本书就够了,有时候1万本都不够。这取决于你读了什么书,更重要的是,你是如何读的:你有没有读进去,把自己活埋在里面,又有没有读出来,敲打出一个新的自己。
  
  一本值得读烂读透的书,需要你去5遍、10遍地读烂读透它。于是所谓的200本,你不是读少了,而是读多了、读水了、读浅了!其实你的状态一点都不特殊,你和许多人一样,以为自己在读书,其实是在集邮。
  
  最后,建议你重新拿起一本你最崇敬的书,换一种方式,再读一遍、两遍、三遍……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2 11:09:27

价值观才是稳定的货币时间:2014-08-24 作者:未详 点击:212次   我童年时生活在美国中西部小镇奥马哈。伴我成长的房子建于20世纪初,1958年父亲花费31500美元买下了它。房子是很普通的独栋小屋,没有围墙,从厨房的后门出去,就到了别人家。我们养了两只猫,还有一条叫汉密尔顿的狗。外祖父母住在只隔两个街区的房子里,我总是步行到外祖母家,等待我的是加了糖果的冰激凌。父亲至今还生活在那栋小屋里,80岁,每天高兴地开着用了20年的车去上班。他说自己幸运,不是因为有了巨大的财富,而是他可以做他喜欢的事情。如果你现在某天晚上去我父亲家,可能跟我8岁时看到的场景是一样的:父亲穿着普通的睡衣,坐在同一把椅子里,吃三明治和炸土豆条,享受生活。
  
  我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我刚记事的时候,正赶上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民权运动时期,我的父母积极参与其中。母亲从来不羞于表明自己的立场,她在汽车保险杠贴纸上写着“好人不分肤色”。一天早上,我们发现有人在“不分肤色”上打了个叉,并潦草地改成了“白人”。全家人都很震惊,父母很沮丧,他们并没有向我解释更多,只是他们的情绪感染了我。尽管当时的我并不理解这些事件背后的复杂性和可怕的历史因素,但我父母的表现形成了我的价值观。宽容是我在家中学习到的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我们的童年生活和普通的美国孩子没有什么区别。那时父亲还没有这么大的名气,也不算富有。我要给家里做杂务,才能挣得很少的零用钱。直到我20岁,父亲积累的财富才被世界津津乐道,但父亲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我父亲一直跟我们说,幸福快乐是你要追求的,金钱是跟随着你的幸福和工作而来的,而不应该引领你的工作。要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最好你的兴趣能够养活自己。
  
  在家里,母亲主要负责我们生活和教育的具体事务,而父亲则起着“精神领袖”的作用。父亲在家工作,长时间待在书房里,全神贯注地研究大量的深奥书籍。虽然他的“手稿”中写的可能是市盈率和管理绩效分类等内容,但他可以轻松达到沉思入定的境界。父亲的书房没有“禁止入内”的牌子,但我们也很少打扰他。特别顽皮的哥哥也曾被象征性地关过“禁闭”,但我从小就很安静,也很听话。父亲常常穿着卡其布裤子和一件破旧的毛衣从书房里走出来,身上带着一种几近圣洁的平静。他常常鼓励我们去发现自己的兴趣,并且专注其中。
  
  我是一个音乐人,曾经为了演出到处募集资金。很多人听到我的姓氏,知道了我是“股神”的儿子。他们总会问我:“沃伦·巴菲特的儿子还需要募集资金吗?”实际上,父亲从未给过我大笔的金钱。我需要募集90%的资金,而父亲只会出10%。父亲非常赞同一句话:“有时你给孩子一把金汤匙,没准却是一把金匕首。”他认为有能力的父母给子女的财产应该能做任何事,却远远不够无所事事。
  
  我也曾向父亲借过钱。那是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30岁的时候,我向父亲借钱买房。他说,借钱给我会破坏我们纯洁的父子关系,自己贷款买自己还。当时我很生气,可是很快我就理解了父亲。他那么做是因为爱我和尊重我。
  
  众所周知,早在2006年,我的父亲就将他的大部分财产,大约370亿美元捐给了比尔与梅林达·盖茨基金会。他还设立了3个“10亿美元”的慈善捐赠基金,分别由我们3个孩子进行管理。在此之前的3个月,父亲跟我们有交代,比尔·盖茨基金会有很好的架构,有充分的人力资源,能把这个慈善的事情做得更好。已经50多岁的我,虽然肩负着10亿美金的庞大数额的管理责任,但这笔钱最终还是要捐出去的。巴菲特家族没有设立庞大的信托基金,我们兄弟姐妹3人在年满19岁后,每人获得了一笔数额非常有限的财产。我继承的是我祖父留下的9万美元。
  
  在我看来,价值观才是稳定的货币。自由、平等、言行一致、专注和幽默,都是从父亲身上学到的东西。我们兄弟姐妹3人,哥哥是农场主兼摄影师,姐姐是家庭主妇,我是一个音乐家。很多人问我们,为什么不去继承父亲的事业?我用父亲对我说的一段话答复:“儿子,咱们俩其实做的是同一件事。音乐是你的画布,伯克希尔(沃伦·巴菲特的投资公司)是我的画布,我很高兴每天都在画布上添几笔。”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2 11:10:00

把我的故事和大家分享时间:2014-08-23 作者:未详 点击:227次   他出身于韩国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小山村,从小爱好写作和画画,然而由于父亲在朝鲜战争中受到枪伤导致了慢性病,不仅丧失了劳动力,而且耗费了家中很多的积蓄,这使得家庭一贫如洗。
  
  9岁那年全家移居汉城,繁华的都市,让他看到自己与周围的同学差距太大,这让他逐渐变得自卑、自闭起来,不希望任何人进入他的世界。
  
  一天上午,语文老师让同学们以“拥有”造句,大家都兴致勃勃,有的说:“我拥有一辆新的自行车。”有的说:“我拥有一个大的书房。”轮到他发言了,他知道自己家里从没有过像样的东西,从小是自己走山路回家的,因为害怕父亲无故的斥骂,村头的厕所是他学习和躲避的天堂———“金基德,轮到你了。”老师微笑着叫了他的名字。“我,我,我拥有很多故事。”他说完低下了头,那一刹那,他用余光瞥了下四周,前面的同学们都因为他那与众不同的造句转过头来看着他,老师也对这个学生的回答感到新奇:“哦?金基德,你拥有很多故事吗?能和大家说说吗?”老师走近他问道。他微微抬了抬头,又低了下去。“同学们,我们给金基德一点掌声好吗?”顿时教室里掌声四起。他涨红了脸,再次抬起头。
  
  他讲述自己夏夜抓萤火虫那欢快的场面,引来班级那些城里孩子的一片羡慕;当他讲述自己经常受到父亲痛骂而吓得躲到厕所,偷拔后院的大白菜充饥时,班上所有同学包括老师都因同情他而掉下了眼泪。“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把掌声送给金基德同学,感谢他和大家分享了他的故事。”
  
  下课后,老师把他叫到了办公室:“金基德,你讲的故事很生动、很真实,你语言、人物的描述都很形象,你不是爱写作吗?写作就是把你的故事说出来啊,这样你可以和大家分享你的故事。”“真的吗,老师?写作就是把我的故事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吗?”他半信半疑地问道。“对呀,这样别人才能知道你,你看今天同学们听了你的故事,一堂课给了你两次掌声,是不是很开心啊?你甚至可以把你的故事写下来,这样整个年级、甚至整个学校的同学都能分享你的故事,给你鼓掌呢?”“那太好了,我要把我的故事和大家分享。”
  
  那天回家的路上他异常兴奋,不停地对路面说着什么,似乎溪流和小草都是他很好的聆听者,他对自己说,这些应该记下来,应该记下来……他怕自认为很漂亮的语言,很快就蒸发掉。慢慢地他不再自卑,变得合群。他在学校也被称为“故事大王”。
  
  然而因为家境贫寒,他不得不辍学去工厂打工,在收容所里干了5年的体力活后他决定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用身上所有的钱买了张去巴黎的飞机票。1993年,从巴黎回国后,他的剧本《画家与死囚》获得剧作教育协会最佳剧本奖。1994年,《二次曝光》获韩国电影委员会最佳剧本奖,2011年5月23日,在第6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他执导的《阿里郎》与德国导演安德里亚斯•德里森执导的《停站间》并列获得最佳影片奖。
  
  “我要把我的故事和大家分享”,他做到了,从一个自闭的少年到与整个世界分享他的故事。别人分享着他剧中人物的酸甜苦辣,他分享着别人给他掌声四起的成功。当你自闭心扉的时候,你的世界只有阴霾,而当你敞开心扉,和大家分享你自己的故事时,你会发现外面阳光灿烂、色彩纷呈。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2 11:10:14

收废品老人的账本时间:2014-08-23 作者:未详 点击:114次   周日,我正在家里做家务,突然传来敲门声,开门一看是经常在小区里收废品的老人,老人说:“你家的饮料瓶子、废纸该卖了吧?”我到阳台一看,里面果然堆满了大大小小的饮料瓶,4岁的女儿天天都喝三四瓶酸奶,几天下来瓶子就积攒不少。我说:“来得正是时候,真该清理清理了。”老人来到阳台,边查边往袋子里装瓶子,一会儿工夫,阳台就被清理干净了。
  
  系好袋子,付完零钱,老人从衣兜里掏出笔和本子,在本子上记着什么。每次老人收完废品,都会拿出账本,记录着什么,让我很是好奇。我走上前去问:“大爷,每次你都记账,我看看你都记了啥?”老人不好意思地笑了,从老人手中拿过已经翻得卷了页的日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栋楼每个单元每个楼层的地址,地址后面标记着时间,有的标着圆圈,有的画着问号,看得我云里雾里。老人看出我的疑惑,就解释说:“现在收废品的多了,也不好干,所以我就主动上门,把这些家里废品多的记录下来,每隔一段时间,废品积攒差不多了,就上门回收。”我指着账本上的问号和圆圈问:“这些符号代表着什么?”“有时家里没人,我就画了问号,第二天再来,有人的就画圆圈,避免总敲人家门,影响人家休息。”
  
  我满含敬佩地说:“大爷,你真是个有心人。”老人有些腼腆:“家里就靠我一个人,还要供个大学生,干一行就悟一行,想比别人多赚钱,就要多琢磨、多付出。”
  
  老人的话让我深受感触,360行,行行出状元,每一个行业都如金字塔,站在塔尖上的卓越者,往往比同行付出了更多的智慧与辛苦,他们在每个细节中寻找胜出的突破口,凝聚起超越的力量。
  
  小区里经常来收废品的人,但每次见到怀揣账本的老人,他的车装得最满,每次都满载而归。每次见面,老人都热情地和我打招呼,表情镇定自若,自信泰然。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2 11:10:24

用微笑击败生命之痛时间:2014-08-23 作者:未详 点击:348次   葬礼上,琴一直面带微笑,她淡定的笑容击溃了我之前忧伤的堤坝,一瞬间,我突然明白,原来人生的苦难不必用泪水去迎接,还能换一种方式去面对。
  
  琴是我曾经的同事,十年前,我们同在一所小学教书,那时,年轻漂亮的她让人羡慕,事业上顺风顺水,家庭中诸事如意,最喜欢的便是她走到哪里都带着的银铃般的笑声。教学生活是紧张而枯燥的,大部分教师业余时间都在抱怨,学生如何调皮、家长有多么难缠,领导整天派任务,家人不懂得体贴等牢骚。只有她是个例外,她总是静静地听,间或掺几个理解的笑容。
  
  琴的快乐像装进一只杯子,满溢得都要时时流淌出来。业余写作的我喜欢观察各种人的性格,她爱笑,学生考得理想她笑脸相对,成绩不好她也微笑鼓励,领导表扬或批评她都一笑而过。那时,我刚上班,有许多困惑和烦恼,她送我一句禅语:“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后来,我调离了这所学校。一转眼,十年过去了,十年间,人生有多少风雨变幻,听说,琴的丈夫得了绝症,一米八的大个子,就这么轰然倒塌,像遮住了半边天空般阴暗。我不敢同其他人一起去探望,我时时在脑海里想象琴灿若玫瑰般的笑容,曾那样温暖与明艳地照亮我的生活,我无法面对一朵玫瑰的凋零。
  
  在痛苦中挣扎半年后,琴的老公终于走了,死亡对于离开的人是一种解脱,却给生者留下无尽的遗憾,四十岁的年纪,有多少幸福来不及品味,有多少烦恼可以分担,就这样早早退出人生的舞台。
  
  我怀着忐忑的心迈进了琴家的大门,空气中弥漫着忧伤的味道,灵堂的布置也极简洁,我一脸沉痛去面对琴,却意外地发现她嘴角微微翘起,仍是那么美丽淡然,“你来了,姐妹们在里屋,快进去吧。”我嘴里喃喃地想说些安慰的话,琴却拉着我的手,“什么也不用说了,我都明白,他也希望我好好地活着。”
  
  很长一段时间过去,琴的笑容与话语仍浮在我的脑海:“好好活着……”是啊,在岁月漫长而摇曳的光阴里,我们可曾认真考虑过这件事,在悲痛面前,一颗受伤的心灵仍能发出微笑是多么勇敢而无畏。
  
  张爱玲说过:“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虱子。”有那么多烦恼与苦痛伴随着人生,让我们执著于此无法自拔,可我们不只是来世间受苦受难的。微笑是疗治人生伤口的一剂良药,当苦难向我们袭来,悲伤只会让人更加脆弱无力,要学会直面风雨,用笑容来击败生命之痛。
页: 1855 1856 1857 1858 1859 1860 1861 1862 1863 1864 [1865] 1866 1867 1868 1869 1870 1871 1872 1873 1874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