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2 10:39:20

各有各的乐活时间:2014-08-26 作者:未详 点击:248次   地球人都知道,赵本山坐上价值两个多亿的私人专机了。
  
  各地记者纷纷赶至辽宁铁岭市开原县莲花乡石嘴村,在赵本山的老家开始挖掘新鲜的猛料。这不,还真的挖出了一个。
  
  赵铜锤是赵本山的发小,长大后,赵铜锤和赵本山在种地、养羊之余,不是拉二胡,就是唱二人转,两个人的表演基本功不相上下,在村里所赢得的喝彩难分高下。
  
  后来,赵本山进铁岭剧团时,拉着赵铜锤一起去。赵铜锤拒绝了,说,还是种地和养羊实在,唱戏磨嘴皮子那是虚的。
  
  赵本山上春晚演小品出名后,有人劝赵铜锤别种地、别养羊了,赶紧投靠他去。赵铜锤摇头说,改不了,再说,村里人都进城唱戏、演小品,地给谁种,羊给谁养?
  
  岁月不饶人,赵铜锤一直没有离开石嘴村,娶妻生子,日子过得平平淡淡。赵本山呢,在演艺之路上越走越顺,成了家喻户晓的著名笑星。
  
  人比人,气死人哪,尤其是当年同在一条起跑线上的两个人,出现这么大的差距,自然引起了记者们的极大兴趣。
  
  记者们问赵铜锤,当年你如果跟着赵本山进城唱戏,应该能像他一样大红大紫的,最起码是个小有名气的演员,一个月的收入远远超过种地、养羊一辈子,你现在后悔不?赵铜锤说,不后悔,本山大叔的飞机飞得再高,也要落到地上来。我不羡慕本山大叔的大富大贵,他倒会羡慕我同庄稼、同羊打交道的日子,多省心啊!
  
  赵铜锤还说,本山大叔操多大的心啊,他活得多累啊!有一次,他在上海病倒住院,我心里的那个痛呀,我每天早晨都要对着本山大叔的挂像上几炷香,保佑本山大叔身体快点好起来吧。
  
  记者们转而打电话向赵本山求证。赵本山说,我深刻体会到了“高处不胜寒”的滋味了,用再多的钱,也买不来赵铜锤悠闲自在的乐活日子。我羡慕赵铜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生活,但我根本回不去,因为,我的身后跟着老大一拨儿人。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好好活着,像赵铜锤那样好好活着。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理,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生。赵本山和赵铜锤迥然不同的经历,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其闪光点,都有值得别人羡慕的地方,不必因自己置身底层而哀叹,不必因别人居于高位而自惨。乐乐呵呵地活着,这比什么都重要。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2 10:40:09

智慧刘嘉玲时间:2014-08-26 作者:未详 点击:137次   在一次聚会中,一位娱乐记者问一位作家哪一位女星可以作为女人的人生楷模,是张曼玉、林青霞,巩俐还是章子怡。作家回说都不合适,因为她们的人生都无法效法。如果让他选择,他认为刘嘉玲才更合适,理由是没有谁可以像她那样勇敢而聪慧,从不放弃改变自己的努力。在刘嘉玲的人生里,从来就不存在奇迹,她运气不够好,多次遭遇窘境,可她却让千疮百孔的人生一步步变得鲜活起来,不仅坐稳了广告天后的位置,保持着极高的知名度,而且在徐娘半老的时候嫁给了当红影帝,就连一向刻薄的媒体也送上了罕见的善意祝福。从当初遭人嘲笑的大陆妹到今天荧屏上千娇百媚的万人迷,刘嘉玲的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但她懂得如何经营自己的人生: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2 10:40:21

  面对嘲讽,逆流而上
  
  八十年代初,刚刚中学毕业的苏州姑娘刘嘉玲随家人来到香港。那时的她有一张婴儿肥的脸,不会讲粤语,作风和着装都不够“洋派”。所以她在报名参加无线电台的艺人培训时惨遭拒绝,遭到了本地姑娘们的讥笑,笑她这土得掉渣的大陆妹,竟然还做着成名的美梦。
  
  可是面对嘲讽,刘嘉玲却没有退缩。她用了一年时间学习粤语,然后顺利考入无线电台。电台里全是如花似玉的本港女子,她们的业余消遣就是一起嘲笑这个足够土气的苏州妹子,可是刘嘉玲却始终没有退却,而是努力学习说话、穿衣和演戏,不几年就一举成名,跻身当红影星之列。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2 10:40:40

  把伤痕交给时光
  
  很多时候,命运都分外残酷,它并没有因为刘嘉玲付出的努力就对她分外眷顾,反而常常同她开玩笑。相恋多年的男友迟迟不肯向她求婚,而“东周刊裸照事件”又在她心上狠狠插了一刀。一时间,刘嘉玲再度沦为大家的笑料,有人担心她会一蹶不振,就此颓废下去。谁知她却勇敢地站出来发言和面对,带着满满的勇气。
  
  过去的不堪并没有击垮这个内心强大的女子,再度投入到工作中时,她依旧努力。多年过去了,时光早已抹平了当年的伤痕,沉淀下来的只有历久弥香的优雅。人们这时才惊讶地发现:原来把伤痕交给时光去抚平,亦是一种智慧。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2 10:40:50

做爱情里的驱魔人
  
  梁朝伟是个充满艺术气质的男子,举止浪漫且异常敏感,他常常陷入自我的遐思,飘飘然如在云端。这时候,只有刘嘉玲这烟火红尘里的俗世女子能将他唤回人间。所以他将她形容为自己的驱魔人,对她的依恋程度不言而喻。
  
  生活里的刘嘉玲给予了伴侣足够的理解和包容,她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来经营自己的爱情,从不给对方施加太多的压力。正因为有了这份信任,他才将她视作此生最亲的人,愿意在她青春不再的时候迎娶她,给予她一个迟来的承诺。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2 10:41:03

 以我心换你心
  
  许多明星对狗仔队极度厌恶,抱怨他们打扰了自己的生活,动辄就呼吁粉丝们一起讨伐媒体。而刘嘉玲和媒体之间的关系却处得如同朋友,她体谅他们的不易,不计较他们曾经嘲笑过自己,也终于通过自己的真诚换来了媒体的善意。
  
  不少明星为了不受打扰,都选择在结婚时严防记者,而刘嘉玲却将婚礼的全套照片免费发给媒体,并主动提供若干细节,好让记者们有办法交差。平时在接受记者访问时,刘嘉玲也是有问必答,给记者充分的素材去做版面。刘嘉玲的大度和体贴让记者们感激,她也因此交到了不少媒体界的好友。所以在她陷入困境的时候,媒体齐齐地跳出来维护她,激烈指责那些恶意的中伤。
  
  刘嘉玲这个默默积蓄力量改变自我,不怨不怒、不卑不亢地经营着自己人生的女子,终于,她扭转了命运的败局,傲然地怒放成了演艺界的传奇女子。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2 10:41:17

刘翔的“七上八下”时间:2014-08-26 作者:未详 点击:184次   2011年4月13日,在北京体育大学参加有关活动的“飞人”刘翔,向外界透露了他的一个惊人动向:起跑技术已经从原先的“八步”改为“七步”上栏,并且将在5月15日的黄金大奖赛上海站采用这一新技术。
  
  所谓“七步上栏”或者“八步上栏”指的是从起跑到第一个栏架之间13。72米的距离中,选手所跑的步数。目前世界110米栏最快的两人:美国的奥利弗、古巴的罗伯斯,采用的都是七步跑———那是一种对选手身体素质及爆发力要求很高的技术。
  
  而刘翔,从12岁练110米栏项目开始,到现在已经16年了,他一直采用的是“八步上栏”技术。刘翔今年28周岁,对于一个田径运动员来说已是高龄,况且刘翔已经凭着自己的“八步”拿下过奥运会冠军、世锦赛冠军、亚运会三连冠,改写过世界纪录,尽管他经历过伤病以及北京奥运退赛等挫折,但刘翔都挺过来了,至今仍不失为110米栏的世界顶尖选手,那刘翔为何要迎难而上,决心改变自己多年的技术呢?
  
  刘翔小时候,他的爷爷为了接送他上学,在70岁的年纪去学骑自行车。这件事给刘翔的触动很大,他一直记得爷爷的教诲:“没有什么事是不可以改变的,如果你决定改变,就一定要做好。”
  
  在去年亚运会夺冠后,尤其是今年2月参加完德国两站室内赛后,刘翔的感觉还不错,认为自己还是行的,但他同时认识到,要想突破和超越,光有这点感觉可能还不行。所以,在从德国比赛回来后,刘翔主动找到了师傅孙海平,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想从起跑上做文章,我觉得‘七步上栏’是一门技术,罗伯斯和奥利弗都掌握了,我也应该去尝试一下,通过‘八步’改‘七步’,去掌握新技术,去缩小前半程与他们之间的差距。”
  
  孙海平一听,内心非常高兴,不过,孙海平十分清楚其中的难度,十几年的习惯,突然要改,能做到吗?他提醒刘翔说:“因为这个改变涉及神经系统,很多形成了条件反射,要改变的难度是非常之大的。”不料,刘翔回答说:“罗伯斯和奥利弗都能改成功,而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而最近我又发现一名身高只有180cm的跨栏运动员也可以采取7步上栏,那么我刘翔为什么不可以呢?”
  
  “说改就改,必须完成!”刘翔给自己下达了死命令,马上付诸行动。除了按照师傅制定的“一整套改造计划”认真训练外,刘翔还非常注意从一些生活细节上来配合调整,他以前穿裤子是先伸右脚,然后左脚,而自从改七步上栏后,他现在则是先左脚,再右脚。
  
  八步变七步,也许只有千分之一秒的差别,但是对于十几秒的110米栏来说,它却关乎最后的成败。孙海平在介绍这一新技术的“亮点”时说:“以前,刘翔八步上栏,中间要调整一步,就好比中间有个小碎步,不能太发力,否则就直接冲到栏架前了,那第一个栏就不是跨了,而是跳栏了,而现在改成七步后,就不用倒脚了,可以比较顺脚地跨第一个栏。这样一来,就可以相应缩短起跑到上栏的时间,起跑尤其是前3个栏好起来后,就可以更好地衔接后面7个栏,会越跑越快!这就是新技术的优势所在。”
  
  功夫不负有心人,梅花香自苦寒来。目前,经过两个月来的艰苦训练,刘翔的“七步上栏”技术已经初步练成,经过多次测试,效果不错,成功率已达到了80%。这也标志着,刘翔从此成为了中国第一、世界第四能够使用该技术的运动员。
  
  得知刘翔“七上八下”的成功,人们无不为他这种敢于挑战、勇于超越自己的精神所感动。一位翔迷说:“刘翔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在面临瓶颈的情况下,勇于转型,积极寻求突破,他的这种自信、敬业和不服输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相信刘翔一定能重回世界巅峰,夺取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胜利!”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2 10:41:30

董卿的家教时间:2014-08-26 作者:未详 点击:80次   央视当家花旦、著名主持人董卿,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曾说到这样一个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记,一直难以忘怀。她说,每天无论多么繁忙,回到家,她必看的一份报纸是《人民日报》。
  
  董卿的话,让记者好生困惑,于是问道,你一个主持人,又不是从事政工工作的,为什么喜欢看《人民日报》呢?
  
  听到记者疑惑的问话,董卿的目光中泊满了深情,她说道,这份报纸其实是我父亲亲自给我订阅的。说起来,自己与这份报纸还是很有缘分的。那一刻,董卿的思绪仿佛陷入到一种遥远和过往的回忆中,娓娓述说起来。
  
  1995年年底,当时她还在浙江卫视当主持人。她的父亲是上海人,他很想让女儿回到上海来工作。一天,他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则东方卫视招聘主持人的信息,于是,他立刻打电话告诉女儿,让她把那天《人民日报》上的招聘启事好好看看,准备参加上海卫视的招聘。
  
  董卿听了父亲的话,心里感到很纠结。一是她当时在浙江卫视工作如鱼得水,有自己的节目,另一方面,内心里还隐隐地担心自己会被人才济济的上海卫视所淹没,有一种忐忑和不安。但是最终没能阻挡亲情的催促和召唤,她还是寄出了自己主持节目的录像带。
  
  没想到,董卿竟顺利地被上海卫视录取了。到了上海卫视以后,父亲亲自为董卿订阅了一份《人民日报》,并语重心长地对她说,作为一名主持人,必须要有敏锐的政治头脑,把握正确思想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当好一名合格的主持人啊!
  
  董卿从父亲的目光里,看到的满是期待和鼓励。她感到了一种力量和坚强。没想到,这一订阅,竟是十五年。在这些年里,董卿早就养成每天阅读《人民日报》的好习惯,就是调到中央电视台,一份《人民日报》也随着董卿,订到了她在北京的单身宿舍里,也把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牵挂和关切之情带在了身边。
  
  作为独生子女的董卿,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对她不宠不惯,十分重视对女儿的教育和培养。她的父母都是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的高才生,对董卿的教育主要从学习、锻炼和劳动这三方面,一点也不放松和马虎。
  
  在董卿还没有洗碗池高的时候,父亲就让她站在板凳上洗碗。冬天水很凉,也要坚持让她洗。上学后,每天早上都要让她进行长跑锻炼,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父亲对她说,只有一个好的身体,将来才能更好地工作和学习。
  
  上中学时,每年放寒暑假,父亲就要董卿出去打工。她到商场当过营业员、到宾馆当过清洁工、到广播站跑过腿……这些使董卿养成吃苦耐劳的品质。
  
  母亲总是给她列出必读的清单。《简•爱》《呼啸山庄》《战争与和平》《红楼梦》《儒林外史》等等。
  
  长大后,董卿才发现,读这些大部头的中外名著,全靠当年的“童子功”。现在每每回想那一幕,董卿总是无限感慨母亲让她养成坚持阅读的好习惯。阅读,使她内心变得更丰富;阅读,使她变得更聪颖。
  
  董卿从小天资聪颖,上小学时又跳了两级。在学生中,一直是个“小不点”,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儿的“小不点”,德智体各方面都出类拔萃。
  
  在这个刚柔并济的家中,良好、温暖的家风,将董卿培养成一个知书达理、勤奋守责的人生底色。就这样,一路走来,董卿凭着自己的聪颖和勤奋、坚强和努力,为自己的人生不断增添一笔笔绚丽多姿的色彩,在广大观众中,树立了青春、活泼、乐观的形象。
  
  董卿的成功,离不开良好的家教。董卿充满深情地说道,父母对我刚柔并济的家教,给我插上一双坚强的翅膀,飞过高山、飞过险滩、飞向远方……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2 10:41:42

海清:懂得为“婆”作准备时间:2014-08-26 作者:未详 点击:196次   有句俗话叫做“媳妇熬成婆”,这话用在海清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海清因为演媳妇而成了“国民第一媳妇”,如今苦尽甘来,一下子变成了富“婆”,事业上也达到了巅峰。这不禁让人要问:其中的奥秘究竟是什么呢?
  
  2011年海清首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主演了小品《美好时代》,广受好评。2010年3月应大导演陈凯歌邀请与葛优搭档,出演了亿元巨片《赵氏孤儿》中程婴(葛优饰)媳妇一角,完成了“大品”,那再上个小品也就不在话下了。
  
  那么陈凯歌又为何会选中海清,甚至因为她的档期问题而不惜改变拍摄计划呢?
  
  原因并不复杂。在此之前的2006年至2009年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她成功地塑造了胡丽娟、安娜、郭海萍和毛豆豆等一系列媳妇形象,各具光彩,个个堪称经典,因此赢得了“第一媳妇”的美誉。对此,再大牌的导演又如何能视而不见呢?
  
  2006年,海清从电视剧《双面胶》迈出了“第一媳妇”最关键的第一步。
  
  《双面胶》长22集,拍摄时间只有52天,但是质量过硬,口碑甚好。导演滕华涛说,这部电视剧取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挑选到了最好的演员。而作为默默无闻之辈的海清又是如何进入滕华涛导演法眼,一下子成了“最好的演员”呢?说来也简单。当初滕华涛导演到北京电影学院去挑选演员,表演系黄磊老师就推荐了海清,并且说女1号胡丽娟非她莫属。
  
  老师推荐学生,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可细想一下,似乎又有些不“正常”。表演系里黄磊有那么多美女加才女学生,那他为什么就单单推荐海清呢?说来更简单,因为海清最值得推荐。
  
  1997年信心满满的海清如愿以偿地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可表演系才子如林,美女如云,竞争异常激烈。
  
  想到自己的“先天条件”没有优势,海清给自己拟定了计划:学业争第一。从入学开始,海清每天都把时间用在背台词、揣摩表演等基本功上。在影视圈这个名利场,很难想象,她竟然在四年之中没有外出拍过一部戏,四年如一日,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在老师黄磊的指导下踏踏实实地钻研着角色,打磨着自己的专业素质。她说,虚度四年我会后悔一辈子的,我没有理由不努力。2001年毕业前夕,著名导演丁黑力邀她参演《致命邂逅》,她因专心排演毕业大戏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这个名利双收的好机会。正因为如此,大学四年她的专业成绩始终保持第一,独领风骚。
  
  当初滕华涛导演为《双面胶》选最好演员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台词能够一遍过的。
  
  海清在回忆拍摄这部戏时说,当时感觉非常累,因为台词量非常大。她和涂松岩之间有一场长达14分钟的对话,台词足有5页纸。一般遇到这种情况至少得一天才能拍完,但是我们只用了一两个小时就搞定了。说来好像很容易,可是没有绝对的真功夫是无法“一遍过”的。
  
  至此,海清媳妇熬成婆的奥秘一目了然了:她在进入自己所从事的领域之前,已经把准备工作做到最好,同时又得到权威的肯定和赞赏,那么,熬成“婆”只不过是个时间问题。
  
  其实,职场上的“媳妇”们都想着熬成“婆”的那一天,可注定有太多的“媳妇”将永远是“媳妇”,因为不少“媳妇”根本就没有为做“婆”做任何的准备。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2 10:41:53

做一个有“心”的职场“萝卜”时间:2014-08-26 作者:未详 点击:197次   晓梦是一年前大学毕业到这家公司实习的。刚进来的时候,主管跟她谈话说,与她一起进来的还有三个女孩,在实习期内,只有表现突出者才能留下。
  
  主管的话让晓梦有些沮丧,但她是一个不甘服输的女孩,作为一个名校高才生,她对自己的最终胜出有足够的自信。
  
  晓梦所在的这家公司是她所在的这座城市的一家知名企业,作为一个不拿工资的实习人员,她们几个人的工作挺清闲,平常的时候也就是打扫一下卫生,做些复印、打字、整理材料、接接电话的工作。
  
  但晓梦是个聪明的姑娘,作为职场新人,她深知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她没有像其他姑娘一样,在闲得无聊的时候上网聊天,而是暗暗决定做个有心人,用空闲时间学些真本事。
  
  于是,之后的日子,晓梦利用去各个科室送材料的机会,留心观察各科室老员工的言谈举止和工作方式,每次去营销部送材料,晓梦都会借故多待一会儿,就这样日积月累,竟然还真让她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营销谈判技巧方面的东西。
  
  而要向客户推销公司的产品,对产品不熟悉可不行。为了熟悉产品,晓梦主动要求下车间锻炼。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个月的磨炼,晓梦很快便掌握了公司主要产品的所有工序,每天穿行于车间,累并快乐着。
  
  公司技术部与生产车间紧挨着门,为的就是在生产环节出了问题,技术人员能及时进行处理。技术人员去车间指导工人生产,帮工人处理一些技术上的问题的时候,为了学技术,晓梦软磨硬泡要求领导让她在技术员旁边观摩,给技术员打下手。看着晓梦好学上进,领导也挺喜欢她,于是每次对她都是“有求必应”,准许她去“偷师学艺”。
  
  一次,车间的一台机器发生了故障,工人来研发部找技术员来修理,领导派了一位技术员去处理,技术员鼓捣了一阵子,没有检查出毛病所在,丢下工具去研发部向领导汇报,请求技术增援。但巧的是,正好那天技术人员都派出去了,找不到可以修理机器的高手,车间主任急得团团转。而那段时间,正好公司接了一个大单,为国外一家贸易公司加工生产一批建筑陶瓷,为了能赶在客户规定的时候交货,工人们加班加点已经连续干了三个昼夜。如果这台机器修不好,将直接影响交货的日期。到了约定的时间不能按时交货,公司将要赔偿客户很大一笔违约金。
  
  看着车间主任着急的样子,在一边观摩的晓梦主动请缨,要求让自己试试看能不能修好。车间主任上下打量了她一下,用不信任的语气说:“就你?你行吗?”
  
  晓梦谦虚地说:“我知道我不是专业人员,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修好,但让我试试吧,说不定能修好呢,权当死马当活马医吧。如果我真的修不好,技术员来了再让他们修理就是。”
  
  车间主任觉得晓梦说得在理,于是,便放手让晓梦去折腾。晓梦将机器仔细检查了一遍后,发现这台机器与她之前修过的一台机器的毛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于是,她便按照记忆中的修理程序,依葫芦画瓢进行修理。经过二十分钟的鼓捣,晓梦终于让那台机器重新轰鸣了。
  
  看着机器又投入了生产,车间主任挺高兴,冲晓梦竖起了大拇指:“这黄毛丫头,真行!是块料!”晓梦搞定机器的事,很快便在工人之间传开了。总经理听说这事后,也对晓梦刮目相看。3个月试用期结束,晓梦毫无悬念成了最终胜出的那个人。
  
  职场里一个萝卜一个坑,作为新人,要做一个有“心”的职场萝卜,努力去找属于自己的那个坑。如果总是找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个“坑”,萝卜很快会被晒成萝卜干,最终遭受淘汰的命运。
页: 1848 1849 1850 1851 1852 1853 1854 1855 1856 1857 [1858] 1859 1860 1861 1862 1863 1864 1865 1866 1867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