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7:16:36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度过自己的青春时间:2014-08-29 作者:未详 点击:208次   身边一个朋友看完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后,哭得稀里哗啦,我看着她就像看外星人一样。她说郑微她们这样的才叫青春,我跟她说,你这样的,也叫青春。
  
  像郑微那样遇上陈孝正轰轰烈烈地爱一场,当然是青春。
  
  像阮莞那样在青春的时候包容了一个错误的人,当然是青春。
  
  像张开那样默默地爱着阮莞,甘愿做一个配角的青春,也是青春。
  
  而你每天早上去图书馆占座位,连着三个月遇到同一个人,今天在你犹豫着要不要跟她打招呼时,她却对你突然一笑,这样的日子,毋庸置疑,也是青春。
  
  我相信生活中大部分的情况,一定不是像郑微这样,而更多的是像张开那样默默地暗恋一个人,从来没让那个人知道;或者是暧昧了很久,最后自己在那里纠结得快要死掉了,却还是没能在一起。在很多电影里,这样的青春只是配角的戏份,而对于每一个身陷其中的人,那都是实实在在的青春。
  
  郑微在阮莞死去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她说生活不是只有感情。
  
  青春也是这样,不是只有经历轰轰烈烈的感情,才算青春。有些人选择不敷衍,努力过好自己的日子,有些人被别人说成装逼却继续自己的旅行梦,有些人被人吐槽为学霸却依旧每天早上去图书馆……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度过自己的青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7:16:48

白松露的“傲骨”时间:2014-08-29 作者:未详 点击:159次   白松露是世界上最昂贵的野生真菌,每454克的价格居然卖到2000美元以上,尽管如此,它还是供不应求,被很多顶极餐厅视为珍宝,把它切成如纸一样薄的小片,撒在银盘里展示。无论你多么挥金如土,也不可能大快朵颐,每次也只能尝到那么薄薄的几片。这个看上去很普通的菌子,为什么竟如此珍贵?有人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原因:
  
  一是因为它对环境的要求非常严格。它只和橡树的根须共生存,这里是它最温暖的家,也许不够美好、不够肥沃,但它就是用全部心思爱着。因此,想要采摘白松露,只能在橡树密集的丛林里。有人曾经将菌种接在新鲜的橡树苗根部,然后小心地浇灌呵护,希望在这个舒适的环境里,它能够茁壮成长。事实上,松露总是“不识好歹”地要么不长,要么就长成没有香味的怪物,松露没了香味,就像人失去灵魂,再也没有任何价值。它虽然不具备人类的复杂感情,但只要阳光、水量或土壤的酸碱值稍有变化,它就敏感地觉察到了,它拒绝离开家园,拒绝被别人操纵。
  
  第二个原因是松露难以被发现,凭人的肉眼和嗅觉根本寻找不到它,它像一个隐士,从不轻易暴露在浮躁的人群中。在意大利,采集白松露需要牌照,挖掘松露的家庭世世代代从事此业,他们被称为“松露猎人”。通常“松露猎人”家里都有一张祖传的松露地图,就好像“藏宝图”,因为松露的生长具有记忆性,即生长过松露的橡树下每年都会再生出松露来。因此,哪片树林中的哪棵橡树下有松露,就成为家族的最高机密。为了保守秘密,这张“藏宝图”就如同中国的武功秘籍。通常是半夜两点之后,他们拿着拐杖和泥锄,带着猎狗,偷偷按照地图指引去挖掘白松露。猎狗只要一发现松露的味道就会疯狂刨土。采集的一个最关键要素,就是一定要把土壤原样埋好,否则下一年就休想见到白松露的影子——你可以采摘食用我,但必须尊重我的一切习惯!
  
  第三个原因是到目前为止白松露还没有人工培育的方法。松露和鱼子酱、鹅肝并称为全球三大顶级食材,鱼子酱和鹅肝都已经找到了人工培育的方法,唯有松露只能完全在纯自然野生状态下生长。很奇怪对不对?人类现在掌握的科技已经能够克隆一头牛,甚至开始解码自身的基因,可偏偏拿白松露毫无办法,不管人们怎么努力,怎么套近乎,它始终保持骄傲,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招安”,它和橡树根须之间需要的自然口令人类至今无法破译。它的“人生”是唯一的、无法复制的。
  
  因为白松露的“傲骨”,导致这种生物非常罕见,到目前为止,这种野生真菌只在意大利小范围地方发现,就算是在最好的年份,全年产量也只有3吨左右。也正是因为它的罕见,所以才如此昂贵。白松露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如果你具备了白松露的“傲骨”,也一样会被惜如珍宝。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7:17:00

哪些不平等要容忍时间:2014-08-29 作者:未详 点击:192次   当我们看到当今的社会贫富不均,穷的穷,富的富,消费水平相差十倍甚至百倍时,不平之心油然而生,就想到要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候才发现,解决平等的问题远没有那么简单。
  
  如果仔细分析造成不平等的原因,无非是四方面的。一是起点的不平等:有的人出生于富裕家庭,得到父母的关爱,受到良好的教育;有的人则相反,家里穷,上不起学,或者家庭生变,父母离异。二是天生的条件不同:有的人漂亮,有的人难看;有的人聪明,有的人笨;有的人健康,有的人天生就有疾病。三是个人的抉择不同,导致的后果不同:有的人选择学文,有的人选择学工;有的人选择艰苦努力,有的人选择清闲安逸等等。四是个人的运气不同:有的人命好,处处顺利;有的人命苦,到处碰壁。我们来看看,上面这些导致财富不公的原因中,哪些是可以消除的。
  
  先看出生的家庭条件,这样的不平等,主要是原有的社会不平等造成的。出生的家庭有穷有富,上一代的不平等传给了下一代。这是造成一个人一生命运不同的最主要原因。虽然社会有一些安排,试图减少这种不平等,比如义务教育制度、社会救济制度,但作用远远不够。更激烈的措施,例如把孩子集中起来统一教养,未必是良策,更未必能被疼爱孩子的父母所接受。穷妈妈也未必同意把孩子送给富人家。纠正这一类的不公平,比较稳妥的办法只有改善社会的收入分配,从根本上逐步消除贫富差距的过分扩大。
  
  再看天生的条件。有些家族天分特别高,代代出人才,为人类做出杰出的贡献。我们没有理由为了公平去压制他们,叫他们的贡献和普通人一样。有些人有商业头脑,善于经商,同样为人类做出贡献,自己发了财,也为社会创造了财富。我们不但不应该限制他们,还应该帮助他们,成全他们的事业。有些女孩子长得特别漂亮,她们赚的钱就比别人多得多。汽车展览都要请漂亮女孩做模特,空姐也讲究相貌。难道我们能够改变这种现实吗?天分也好,长相也好,这些天生的区别所造成的收入差别很难消除。
  
  个人的抉择,只能由个人自己负责,绝没有个人的抉择叫别人承担责任的道理。一个人决定去偷盗抢劫,总不能让别人替他去坐牢。一个人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他的成果也不可以让别人去享受。过去我们批评吃大锅饭,就是因为干好干坏一个样,弄得大家都没有积极性,对发展生产很不利,才决定引进市场经济,让每个人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得到自己的劳动果实。可见,由于抉择不同所造成的贫富不均也是不可避免的。
  
  最后说到运气的不同。运气有个人的,还有大环境的。个人的运气包括一生一世中所碰到的人,这些人所做的抉择,偶然性的因素非常多,而且都不是个人所能控制的,所以称之为运气。我们无法用任何手段改变这些偶然因素。大环境的变化包括国际石油价格的升降,碰上宏观调控等等,都会影响一大片人。我们无法将一个人挑出来免除宏观对他的影响,更无法改变整个宏观形势,唯一的结果是听从运气的安排。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7:17:12

为什么不爱鲁迅时间:2014-08-29 作者:未详 点击:171次   喜欢一个人不需要理由,也许就因为那一眼,也许就是喜欢,没道理。不喜欢,甚至说不爱,通常倒要给个理由。
  
  上学那会儿,班里的同学都不爱鲁迅。为什么呢?
  
  我最开始是喜欢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有那些我没听过也没见过的动物和植物——叫天子、桑葚儿……那个地方简直就是个巨大的儿童乐园。许多年后的一个黄昏,在苏州的街上,看到大筐里装的小蚕一样的黑红的东西,好奇一问,竟然就是桑葚儿,迫不及待买了一袋回来,吃得满嘴血红,但满心欢喜,那可是鲁迅笔下写到的桑葚儿哎。
  
  后来,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喜欢鲁迅的呢?
  
  学生的判断标准很简单,谁烦我,我烦谁。选入中学课本的鲁迅的文章太烦了。
  
  大概是上初中时,接触到他的杂文。如果不是教科书和考试那么烦,其实,鲁迅的杂文也挺好看的,匕首和投枪,说起来有狠叨叨的味道。比如“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说得多给力啊。
  
  可是,语文老师不会让你停留在表面的文章上。每每学到鲁迅的文章,上课时,手腕子都非常酸——鲁迅先生一句话,老师能让我们抄出十篇含义来。
  
  我同桌阿乔抄得不耐烦,皱着眉头说:“这是不是不够坦率啊,怎么就不好好说话呢?啥事明白着说不就完了吗?”
  
  “那不成,大家名家都不好好说话,不然,不跟你一样了?”身后嘴很欠的瘦子阿宇说。
  
  那个远离了我们的白色恐怖时代,我们听听故事还可以,真要把那些立场与思想弄明白,岂是几堂中学语文课就能解决的?我们常说自己是读书机器,碰到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们更成了抄书机器。抄了还不算完,还要背。只是,背过了,也未见哪一次像样的大考考过如此冗长的分析题。时至今日,找出某篇课文的一段,也真的一句含义都说不出来了。
  
  当然,那时抄的那许多含义也不是白费的。后来,看电视剧《京华烟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那里有赵雅芝啊,还有荪亚、经亚也都很帅气。得知这是林语堂写的,吃惊了许久,他不是很为鲁迅所不齿的文人吗?怎么会写这种东西?
  
  我很认真地问过语文老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喜欢梁实秋、林语堂呢?还有,鲁迅先生的弟弟周作人的文章读着也很好啊。老师涨红了脸,好半天才说:“时代的认知不一样!”
  
  很多年后的今天,我坐在电脑前写这篇小文,我不得不承认,情急之下,我那个语文老师给出的答案,是她说得最对的一句话。
  
  那时候,我常常心存的疑问是,我们没完没了抄的那些含义真的是鲁迅先生的意思吗?如果一个人写文章时,就挖空心思想出那么多含义来,那可真叫累死了。写一篇千字的文章,还要用一万字来解释,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于是,我们不喜欢鲁迅,讨厌学他的文章。
  
  偶尔有比我们更深刻、更有思想的同学说喜欢鲁迅先生,我们会拿现在看人家装小资的目光去鄙视他。
  
  教材选的文章和老师的刻板,阻碍了我们亲近鲁迅。
  
  及至我们可以自由地读书时,读到《阿Q正传》,读到《祝福》,单纯地作为读者去读,理解多少便是多少,轻松加愉快。阿Q的鲜活自不必说,祥林嫂也是有意思的人物,谁再磨磨叨叨,没完没了,一个“祥林嫂”的帽子扣上去,保准就自我警醒了。
  
  慢慢知道了鲁迅先生的更多故事,他跟原配朱安的婚姻,他跟学生许广平的恋情,他对爱国学生的无私帮助,他跟弟弟周作人的恩恩怨怨……这些,都把先生从冷寂而高不可攀的神坛上拉到我们温暖的人世间。
  
  然后,我们爱过了张爱玲,爱过了林语堂,爱过了跟他同一时代的那么多的文人墨客,我们终于还是对鲁迅先生心生敬意——能够让笔端生出匕首与投枪的作家是有风骨的。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不是只有老师告诉你的那个标准版哈姆雷特,是吧?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7:18:17

不是我想穿越时间:2014-08-29 作者:未详 点击:90次   前两天看电视,我无意间看到一部古装剧,男主角冲女主角大吼一声:“你不要这么歇斯底里好不好!”我一下子笑喷了。“歇斯底里”这个词,别看它四字一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好似一个成语,其实是英文“hysteria”的音译。一位中国古代大侠居然说出了弗洛伊德的术语,这可有点穿越的嫌疑。
  
  不过我很能理解编剧。“歇斯底里”这个词已经彻底融入现代汉语,我们在用它的时候,根本不会意识到这是个音译词,写剧本时笔下一滑就写出来了,实属无心之过,因为确实不会多想。电视剧里类似的情况有很多,《封神榜》里,姜太公落魄之时仰天长叹:“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这话说得一点也不错,“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前头必然要加“古人云”,已经形成了定式。但姜太公说出这话来,就特别好笑了——姜子牙是西周初年人,孟子活跃于战国时代,对孟子来说,姜子牙才是不折不扣的古人呢。
  
  新《三国演义》里,刘备一张嘴,就说出顾炎武的名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自然也是忘了把现代汉语习惯抛开的结果。我曾举过一个极端的例子,荀彧对曹操道:“袁绍久有大志,称帝之心路人皆知。主公切不可单刀赴会,以免大意失荆州。我举荐一位奇才,此人姓郭名嘉,智谋过人,江湖人称小诸葛。虽是初出茅庐,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他已非吴下阿蒙……哈哈,说曹操,曹操就到!郭嘉你来了?”这是个虚构的例子,但从中可以看出,古代题材的影视剧小说创作,如果不仔细考虑成语典故形成的年代,会呈现出怎样的喜剧效果。
  
  当然,这话说得简单,实现起来却相当艰难。中文最有魅力的地方,是它积淀了许多成语、习语,每一个背后都隐藏着各种典故和内涵。看到不切实际的计划,只消“缘木求鱼”四个字就足以点出本质;看到别人居心叵测,轻轻说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就够了,不必再多说什么,用起来既精炼又准确,还文雅。
  
  但在从事历史题材的创作时,这种语言的丰富性就很令人头大。我们所习惯的许多表达方式,都是古代不同时期演化而来。如果题材稍微选得早一些,很多成语和词语尚未出现,就容易犯穿越的错误。“不越雷池一步”是东晋才产生的典故,写三国的作品就不能用;“明日黄花”是苏轼的句子,唐朝的武则天根本说不出来。
  
  最近有一个朋友做了一款游戏,时代背景是商周交替之际。我当时就跟他说,你选这个背景可真是太有勇气了,那个时代太古老,几乎所有现在通用的成语、典故和名人名言都彻底作废,不能用,一用必穿越。你若打算戏说还罢了,若要严谨考据,台词几乎没法写。他不信,我扳着指头给他算,近的不说,只说远的,“少壮不努力”来自乐府,“沐猴而冠”是骂项羽时第一次出现,“举一反三”、“后生可畏”是孔子发明,“相濡以沫”是庄子言论。《左传》里有“有恃无恐”,《诗经》里有“他山之石”,再往前翻,《尚书》里有“无稽之谈”,《周易》里有“匪夷所思”“自强不息”,这些差不多是最古老的成语了,但对于商周交替的时代来说,还是没法讲——商纣王那会儿,《周易》还没成书呢。
  
  当然,这有点苛求了。别说现代人,就连很多古代大文学家也犯这毛病。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动辄大笔一挥:一声炮响(三国时还没火药);吴承恩写《西游记》时,里面出现了许多明代官职;许仲琳的《封神演义》里,殷商时代的商纣王居然在女娲庙里题了一首七言律诗,算得上是个超级大迷糊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7:18:28

害怕改变时间:2014-08-29 作者:未详 点击:112次   我们害怕改变,是因为我们认为,经过了这么多的努力和牺牲,已经懂得了我们目前的世界。
  
  即使这个世界不是最好的世界,即使我们对其并不一定完全满意,但至少,它不会给我们任何令人不快的惊奇。
  
  我们不会出错。
  
  必要时,我们将会做一些微调,以便让一切继续保持原样。
  
  我们看到,山总是屹立在同一个地方。我们看到,老树被移植后,通常会死掉。因此,我们就会说:“我们想像大山和老树那样,牢固而受人尊重。”
  
  尽管如此,在夜晚,我们会醒过来,不由得想:“真希望我能像只鸟,只要想去,随时都可以去访问大马士革和巴格达。”或者是:“真希望我能像风,无人知晓它来自何地又会前往何方,而且它可以不做任何解释就改变方向。”
  
  但是,到了第二天,我们就会记起,鸟总是既要逃避猎人的猎杀,也要逃避被强于自己的鸟类捕食,而风有时也会被卷入旋风中,毁灭其周围的一切。
  
  梦想我们将来会有大量的时间去旅游,而且我们终有一天会去旅游,这是好事。这会让我们感到开心,因为我们有能力去做更多的事情。
  
  梦想本身并无风险,危险的事情是想将梦想变为现实。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7:18:38

假期的欢乐时间:2014-08-29 作者:未详 点击:65次   我最大的乐趣是黎明时去迎接草地的苏醒。我手拿一本书,离开尚在沉睡的屋子,轻轻推开栅栏。草地上覆盖着一层薄霜,无法坐下去;我踏着小路,沿着被爷爷称为“庭园”的种满奇花异木的花园散步。我边走边读书,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滋润着我的皮肤。那一抹笼罩大地的雾霭逐渐消散;紫红色的山毛榉、蓝色的雪松、银白色的杨树闪烁发光,像天国的清晨一样晶莹。我独自一人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和上帝的恩惠,同时由于腹中空空,想起了巧克力和烤面包的美味。
  
  沐浴了阳光的紫藤散发着清香,蜜蜂嗡嗡地叫着,绿色的百叶窗打开了。对于别人来说这是一天的开始,可是我同这一天已经秘密分享了一段漫长的时光了。家人互道早安后吃早餐,然后我到木豆树下坐在一张铁桌旁边做我的假期作业。这对于我是愉快的时刻,因为作业很容易;我好像在用功,实际上却陶醉于夏日的喧闹:胡蜂的嗡鸣、珠鸡的咕咕声、孔雀的哀叫、树叶的飒飒。福禄考花的芬芳和从厨房里飘来的焦糖、巧克力的诱人香味混杂在一起,阳光在我的作业本上投下了朵朵跳动的圆圈。这儿,每件事物和我自己都各得其所,现在,永远。
  
  将近中午,爷爷下楼了,两道白颊髯之间的下巴刚刚刮过。他拿起《巴黎回声报》,一直读到吃午饭,他喜欢有分量的食物:鹧鸪焖卷心菜、烤子鸡、橄榄炖鸭、兔里脊、奶油馅饼、水果馅饼、圆馅饼、杏仁奶油馅饼、烘饼、樱桃蛋糕。当菜盆托放着《角城之钟》时,爷爷同爸爸逗趣,他们争先恐后地说话,他们笑声朗朗,时而背诵名句,时而唱歌。往事的回忆、奇闻轶事、名言警句、家传的笑料……都是他们谈话的素材。饭后,我通常和姐姐一道去散步。我们跑遍了方圆几公里内的栗树林、田野和荒原,荆棘刺破了我们的手脚。有时,我整个下午待在花园里,如痴似醉地读书,或者凝视地上慢慢移动的阴影和翩翩飞舞的蝴蝶。
  
  雨天,我们留在屋子里。如果说我对人为的约束感到痛苦,可我对大自然的限制并不反感。客厅里有绿色长毛绒的扶手椅、挂着黄色纱幔的落地窗,我在那儿是很惬意的;在大理石壁炉上、在桌上、在餐具柜上,摆着许多逝去岁月的纪念物:羽毛日益脱落的鸟类标本、日益干缩的花朵、光泽日益暗淡的贝壳。我爬上凳子,在书架上搜寻。我在那儿总会找到一本未曾读过的詹姆斯·芬尼莫尔·库柏的小说,或者一期旧的《风光画报》。客厅里还有一架钢琴,好几个键已经不响了,弹出的声音也不大协调。妈妈翻开摆在谱架上的《大莫戈尔》或《让·内特婚礼》的乐谱,唱起爷爷爱听的歌曲,爷爷同我们齐声重复着副歌。
  
  如果天晴,我晚饭后再到花园里兜上一圈。我望着头顶银河璀璨的星斗,呼吸沁人心脾的玉兰花香,窥伺横掠长空的流星。随后,我手执蜡烛上楼安寝。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7:18:48

声音是有温度的时间:2014-08-29 作者:未详 点击:180次   几天前,我们单位一个晚辈同事敲我的办公室门,进来后问我:“我给您发了短信,不见您回复呀?”我说:“对不起,我没听见,有啥事你说吧。”可她说:“您还是看短信吧。”说完就走了。我打开手机短信一看,原来是她老爸从杭州来看她,她的老爸也是我多年的文友,想今晚聚一下。你说这傻孩子,本是个有温度的事儿,就不能当着我的面多说几句话,在同一个楼层办公,还要发个短信,多寒凉!
  
  当声音作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表达的媒介时,那它就是生命气息的音频与节奏。一个人专门说给你的话是有温度的,就算是说给公众的声音,也比一条标语更有热量。
  
  深圳戏剧家协会主席、诗人从容女士去年在北海诗会期间到涠洲岛采风。深夜,在万籁俱寂的宾馆,一个温馨的声音把她从梦中惊醒——窗外响着“倒车,请注意”。在别人听来,这是中国所有卡车通用的提示音,但于从容就不同了,这是她妹妹的声音。那是一家音像公司在20多年前请她妹妹录制的,当时给了她妹妹十几元钱的辛苦费,如今这声音成了卡车无偿使用的提示音,传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就连远在南海深处的一个小海岛都能听到她的声音。但从容的妹妹因病早早地就告别了这个世界。那天恰巧是从容妹妹的生日,从容在这么一个陌生、孤独的地方以这种方式再次听见妹妹的声音,她确信妹妹永远活着!因为妹妹的声音是一句温暖的提示音,从容的家人也从没想过要主张这“声音的著作权”。
  
  记忆能伴随我们一生,声音能让记忆有温度。《环球人物报》记者杨扬在英国采访到这样一段故事:在伦敦地铁线上有个普通车站——堤坝,许多人经过时会驻足片刻,听一听地铁提示音“小心空隙”,品味这声音的温暖。这句话是英国演员奥斯瓦德在20世纪50年代为伦敦地铁录制的,然而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多的地铁站采用电子提示音,取代了奥斯瓦德的录音。2007年,奥斯瓦德去世后,伦敦只有“堤坝”站还在播放他的录音,于是,他的妻子玛格丽特便经常坐在“堤坝”站里,一遍一遍听丈夫的声音。2012年11月,玛格丽特发现,丈夫的声音被电子提示音代替了。伤心的她给车站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这句录音的磁带。车站得知原委后,决定开始重新播放奥斯瓦德的录音。
  
  声音的温度,被当今的人们忽略了。其实温暖的人际关系是不能缺少声音的。我们能面对面说话的时候,最好就不要用QQ,我们能打电话的时候,就不要用短信。谁都不拒绝温暖,谁都觉得孤独,可为什么谁都不想说话了呢?
  
  如果你还录下了你的爱人当年说给你的第一句“我爱你”的情话,你再听听,看看这个声音会不会让你觉得温暖。你比较一下,看看你微笑着说的一句话,会不会比手机微信上发出的10个“哈哈”与“笑脸”更有热度。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7:19:04

一只叫帕秋的鹦鹉时间:2014-08-29 作者:未详 点击:112次   活了87年的英国鹦鹉帕秋是目前公认的世界上最长寿的鹦鹉,它数度易主,可能是世界上见证过最多悲欢离合的鹦鹉……
  
  生命终点的“再见”
  
  帕秋的第一任主人是个名叫温妮的7岁女孩儿,她家在英国什罗普郡的一个小村子里。妈妈有时会把温妮带到自己打工的庄园,温妮经常跑到花房,和里面那两只金刚大鹦鹉玩。
  
  1925年的一天,温妮又来到花房,此时雌鹦鹉去哺育小鹦鹉了。庄园主人克利夫10岁的儿子弗兰克突然进来,对着温妮大叫道:“快来人啊,温妮把雄鹦鹉杀死了!”温妮想躲,猛扑过来的弗兰克一下扑空,鸟架上的雄鹦鹉被他重重地压在了身下……克利夫当即炒掉了温妮的妈妈。当天夜里,受到惊吓的温妮发起了高烧——她患上了可怕的肺结核。
  
  得知事情的真相后,克利夫带着弗兰克来温妮家道歉。一同被带来的,还有那对鹦鹉的孩子。温妮给小鹦鹉取名帕秋,有了帕秋相伴,温妮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1925年秋天,温妮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弥留之际,她含着泪对帕秋说:“我要走了。”一直金口难开的帕秋突然清晰地说了一句“再见”……
  
  温妮去世后,她的父母忍痛卖掉了帕秋。这之后,帕秋虽几经易主,它和温妮的故事却口口相传下来。
  
  1939年,帕秋来到了伦敦西部的巴斯小镇,22岁的汉斯把它当作生日礼物送给了自己暗恋的女孩朵拉。那年9月,英法正式对德宣战,汉斯应征入伍。此后,朵拉每天都关注着战况,根本无心侍弄鹦鹉,帕秋被孤零零地丢在门外。
  
  1940年5月,英国制订了远征军的撤退计划。朵拉决定,汉斯一回来,自己就向他表白,但她苦苦等回的是汉斯已死于敌机轰炸的消息。沉浸在悲痛中的朵拉开始向帕秋诉说她对汉斯的思念,就在她哽咽难语时,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朵拉,我爱你,等我回来,嫁给我好吗?”说话的是帕秋!害羞的汉斯不敢自己表白,把这句话教给了帕秋,然后把它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朵拉。最终,朵拉一生未婚,一直精心照顾着帕秋,直到1991年突发心脏病去世。
  
  只想安稳度过此生
  
  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时,朵拉把帕秋托付给了剧作家米勒。1992年,米勒去好莱坞发展自己的事业,便带着帕秋来到了美国,他也因此与当时并不得志的演员金·凯瑞结识并成了朋友。
  
  金·凯瑞很喜欢帕秋,每次来米勒家都要逗逗它,可帕秋一见到他,就扇动翅膀大叫:“走开!走开!”金·凯瑞却歪着脑袋对帕秋说:“等我有机会主演电影,非拉你去给我跑龙套不可。”
  
  1993年,华纳公司决定投拍影片《神探飞机头》,金·凯瑞在影片中饰演宠物侦探艾斯,对于其中的鸟演员,金·凯瑞早就相中了帕秋。帕秋被带走时,一个劲儿冲着米勒大叫“救命”。
  
  影片公映时,米勒看到了帕秋的演出。一向讨厌金·凯瑞的帕秋居然主动飞到了他的肩膀上,原来金·凯瑞使用了“美男计”——帕秋主动飞向的并非金·凯瑞,而是另一只雄鹦鹉。金·凯瑞凭借这部影片一炮走红,在他的推荐下,帕秋参与了多部影片的拍摄,成为好莱坞的“鹦鹉明星”。
  
  2000年,迪士尼公司投拍《102斑点狗》,里面需要一个鹦鹉角色,制片人爱德华立刻想到了帕秋。已经75岁高龄的帕秋当时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但因爱德华一再保证会给帕秋最好的照顾,米勒最终点头答应了。
  
  摄制组移师英国时,米勒赶去机场送行,帕秋对米勒表现得很不舍,米勒安慰它:“很快你就会回来了,以后我再也不会让你离开我。”当时,米勒没想到这是他与帕秋的永诀。
  
  来到英国后,帕秋顺利完成了大部分拍摄任务,但拍摄进行到收尾阶段时,帕秋突然病倒了。兽医为帕秋开了些药,并告诉爱德华,帕秋现在的年龄相当于一个百岁老人,如果带它返回美国,它很可能会死在途中。
  
  得知帕秋的情况后,米勒非常自责,但当得知它正在什罗普郡时,米勒又觉得这也许是天意,因为什罗普郡是帕秋出生的地方。权衡再三,米勒决定让帕秋留在英国,53岁的丽贝卡成了帕秋的新主人。
  
  在丽贝卡的精心照料下,帕秋的病慢慢痊愈了。但因为上了年纪,它的脾气变得暴躁,对食物也非常挑剔,稍有不满就会用翅膀将食物扫落在地。每当这时,丽贝卡都会换上一份它最喜爱吃的核桃。
  
  媒体得知世界上年龄最大的鹦鹉居住在什罗普郡时,蜂拥而来。但当丽贝卡把它带到摄像机前时,帕秋就会猛地飞上去用嘴狠狠地啄击镜头。丽贝卡感慨道:“看来,帕秋已经厌倦了闪光灯下的生活。”此后,丽贝卡拒绝了一切上门拍摄或采访帕秋的要求,帕秋在什罗普郡平静地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12年。
  
  2012年7月的一天,帕秋像往常一样,对要出门的丽贝卡说了声“再见”。当丽贝卡回到家中时,发现帕秋静静地躺在鸟笼里,停止了呼吸……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7:19:17

你自己时间:2014-08-29 作者:未详 点击:125次   在这人世间,只诞生过一个人,只死过一个人。
  
  说别的统计数字,实在多余。
  
  就像是汇集雨水的气味和前天夜里你的梦境一样没有意义。
  
  那个人就是尤利西斯、亚伯、该隐,那布下星斗的始祖,那修建第一座金字塔的人,《易经》卦相的记录者,在亨吉斯特的剑上用北欧古字母刻下铭文的铁匠,弓箭手埃纳尔·坦巴尔斯克尔维尔,路易斯·德·莱昂,孕育出了塞缪尔·约翰逊的书商,伏尔泰的园丁,站在“比格尔号”船头的达尔文,毒气室里的一个犹太人,以及还活着的你和我。
  
  只有一个人死在了伊利昂、梅陶罗河、黑斯廷斯、奥斯特利茨、特拉法尔加、葛底斯堡。
  
  只有一个人死在了医院、船上、荒山僻野、弥漫着温馨和爱情的卧室。
  
  只有一个人看见了辽远的曙色。
  
  只有一个人嘴里体验到了水的清凉、果味和肉香。
  
  我讲的是那独一无二的人,讲的是我自己,是永远都生活在孤独中的人。
页: 1843 1844 1845 1846 1847 1848 1849 1850 1851 1852 [1853] 1854 1855 1856 1857 1858 1859 1860 1861 1862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