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5:17:50

港大如何“秒杀”北大清华时间:2014-09-02 作者:未详 点击:184次   高考结束后,当大多数同龄人正享受这场“人生大考”后的短暂欢愉时,Schemular的“革命事业”却尚未成功——为了理想中的香港大学计算机系,高考后第二天,他就开始网上申请,准备港大的面试。
  
  从2005年香港大学因面试表现不佳拒绝11名省市状元,到2012年在内地本科招生中近40∶1的超低录取率,香港大学正改变着内地高校招生中一些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5:18:04

 另一种玩法
  
  “我叫Schemular,来自天津耀华中学。我喜欢关于计算机的一切,自己设计程序和研究算法……计算机创造了世界,每个程序的组成都那么优雅。对身边的事物,我经常能有一些不同寻常的看法,所以,同学们都叫我‘哲学家’。”
  
  在一家培训机构的模拟面试现场,Schemular用流利的英语做着自我介绍。
  
  相比高考成绩,港大在招生时更看重学生的面试表现。30分钟的面试很大程度上决定你是否会被录取。这种招生方式也破天荒地催生了内地各大英语培训机构的一项新业务——为一所高校专门开设培训课。
  
  自我介绍与话题讨论,是香港大学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每年高考成绩公布后,港大根据成绩划线,达标的申请人才能获得面试资格。香港大学中国事务处发言人坦言,学校对香港学生、大陆学生和国际学生的考核原则都一样——你必须首先在学业上达到最高标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5:18:14

  被“席卷”的中学生
  
  1998年,香港大学首次在内地招生。但那一年,它在内地一共只招到了20几个学生。
  
  此后,港大的老师每年都会在内地不同的城市举办多场招生宣讲,并安排在港大就读的内地学生代表回高中母校交流心得。Schemular就是得益于这样的机会,和港大结了缘。
  
  丰厚的奖学金也是香港大学的重要筹码。2006年的四川理科状元周小天在高考前就被保送至清华大学。成为高考状元后,香港大学立刻为她开出了58万港元的“天价”奖学金。重金“悬赏”下,周小天选择了赴港深造。
  
  时值“史上最难就业季”,香港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人生规划上的优势也是愈发后继有力。北京人大附中的高三学生欣予表示,虽然自己的高考分数应该能确保被北大录取,但她最心仪的学校还是港大:“在香港念书后留港工作很容易,之后出国进修的机会也多,而且在港生活7年可以拿到永久居留权。”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5:18:23

 从分数学生到气质学生
  
  在培训班带的学生多了,李军具有了慧眼识珠的能力:“每次接手一批新学生,我在第一天就能感觉出哪个孩子能被港大录取。”今年,Schemular就是被她看好的几个孩子之一。
  
  在培训课上,李军会着重培养学生的情商,她认为这也是港大看重的一个方面。
  
  “港大喜欢那些骨子里就和学校气质相符的孩子。”李军说,“除了学习成绩之外,你必须明白还有其他重要的事——如何做一个迷人的人——这比只做一个好学生难得多。”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5:18:43

不要给一只鸡取名字时间:2014-09-02 作者:未详 点击:160次   儿时,家里的一只母鸡不愿下蛋,母亲想杀掉它,在这个春节里好好“犒劳”我们一回。母亲不敢杀鸡,只好对她的儿女们说:“想吃鸡肉就自己动手。”其实我们胆子更小,别人杀鸡的时候看都不敢看,可是鸡肉的香味开始在我们的肚子里翻滚,不杀鸡就吃不到鸡肉,想吃鸡肉就要下手狠点儿。我硬着头皮准备去“行凶”,只为了满足日渐干瘪的肚皮。
  
  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与鸡展开了一场搏斗,满头大汗,一地鸡毛。我把鸡摁在木桩上,手里的刀却迟迟不敢落下。鸡在那里不停地蹬腿拧脖,嗓子都哑了。整整一个上午,我的刀也没落下去,鸡已经累得只剩下半口气了,巴不得我手起刀落,迅速免去它的苦楚。最后,我运足气力一刀砍了下去,可是鸡仍旧完好无损地奔逃而去。我惊魂未定,再看手上的刀,原来是自己太紧张,把刀拿反了,只是用刀背剁了一下鸡脖子。
  
  鸡没杀成,倒把鸡吓破了胆儿,它每天提着一副哑嗓子东窜西窜地躲着我。说来也怪,自从受过惊吓之后,它竟然开始下蛋了,而且是一天一个连着下,从不间断。大概它也想明白了,哪一天下不出蛋来,就还得挨宰,所以就这么拼命往外“挤”蛋,挤一天算一天。而我呢,鸡肉没吃成,却可以吃到香喷喷的蛋炒饭,幸福的滋味无法言说。
  
  然而终于有一天,这玩命下蛋的可怜的鸡积劳成疾,一命呜呼。我们于是为它做了祷告,希望它到天堂以后不再这么辛苦。
  
  过完年后的某一天,母亲直愣愣地瞅着我,像有了灵感一样地惊叫道:“三儿,咱家那只黑鸭子7天没下蛋了,要不要……”没等母亲说完,我抱着头撒丫子跑开了。
  
  令我记忆深刻的还有一只跛脚的黄母鸡,它是乡下的亲戚送给我们的。它的一只脚在送来的时候,因被绳子勒得太紧坏死了,脚趾都掉了下来。家里人都很心疼,我不知道鸡有没有表情,我感觉它一定很疼很疼,对它也就格外优待。
  
  它的适应能力很强,没几天就能用另一只爪子一瘸一拐地走路了,后来,它居然还能追、能跑、能上树睡觉。
  
  这只鸡在我家大概待了两三年,我不许任何人杀它。
  
  但它是一只鸡,该来的还是要来。一天中午,我放学回家发现它还是被宰掉了。当时我就哭了,那天的鸡肉我一口没吃。
  
  我不吃自己养过的鸡,也不买市场上的活鸡,我觉得如果因为我要吃它就导致它被杀是我的罪过,心里会很不好受。
  
  在市场上常常会看到一些自作聪明的小贩,把小鸡崽儿涂得五颜六色,这样的小鸡被买回家后,一般两到三天就会死掉。多鲜活的生命,转眼间就凋谢了。而造成它们不易存活的罪魁祸首,就是那些花花绿绿的染料。所以,不论孩子怎样哀求我买几只这样的小鸡,我都会断然拒绝,因为我不想让孩子把一个鲜活的生命当玩具。
  
  动物和人一样,它们有生命,甚至有感情。它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不仅仅是让人吃、让人玩。也许我无法做一个纯粹的素食者,但我会善待身边的一切生命,它们的存在会使这个世界充满温情。
  
  我的朋友办了一个养鸡场,他告诉我,虽然养鸡场里都是些待宰的鸡,但你千万不要给它们取名字。有了名字,它们就不再是按斤两衡量的利润,而是舍不得拿去赚钱的宠物了。
  
  想一想,的确如此。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5:18:59

我心里无畏无惧,无迷无惑时间:2014-09-02 作者:未详 点击:153次   今年7月20日是一代功夫之王李小龙逝世40周年纪念日,赤手空拳在好莱坞打出一片天地的他,让“KungFu(功夫)”一词写入了英文词典。
  
  下面这封给友人曹珍珠的信,李小龙写于1962年,是他抵美的第二年。那时候他还一文不名。
  
  亲爱的珍珠:
  
  这封信可能有些难以理解。它包含着我的梦想和我的思考方式。总的来说,可以说是我的生活方式。要准确记下我的感受是困难的,因此读起来可能会更让人迷惑不解。然而,我仍然想写下来,让你了解一下这方面的情况。我想尽量地用清晰的语言表达清楚。我希望你读这封信的时候,敞开你的心扉。在读完之前,不要下任何结论。
  
  好的谋生手段有两种:一种是勤奋工作,另外一种是靠想象力(当然也是一件费劲的事)。事实上,劳动和节俭产生能力,但是幸福,比如说累积财富,则是要敢于想前人没有想过的事,才能获得此回报。在美国,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专业领域都注重创意。创意使美国变得与其他国家不同。同理,一个好的创意也会使人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是功夫。这种艺术对我的性格和思想的形成,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我既把功夫看成是一种体育,也把它看成是一种思想上的训练。它既是一种防身的手段,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在所有的武术形式中,数功夫最佳,从中国衍生过来的柔道和空手道只是功夫的基本形式,现在却在整个美国蓬勃发展起来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乃因为没有人听说过“功夫”这种崇高艺术,也没有合格的教练。我相信,我常年的训练,能使我当之无愧地成为一名合格的功夫教练。当然,我还需要花很长时间来磨炼我的技艺和性格。因此,我的目标是创立第一所功夫学院,逐步把它扩展到全美国。完成这一使命,大约需10到15年的时间。
  
  办功夫学院的理由不仅为了赚钱,还涉及很多其他想法,比如:我要让全世界都知道这门中国艺术的伟大之处;我喜欢教学和帮助他人;我想赚些钱,让家人过上富裕的生活;我想做些有创新意义的事情。最后一点,也同样是最重要的,功夫就是我自己的一部分。
  
  我知道,我的想法是正确的,因此,结果将会令人满意。我根本不担心回报,现在只需要启动机器,全力以赴。我的付出将以我的回报和成功来衡量。在电机天才查尔斯·斯坦因梅茨博士去世之前,有人问他:“在接下来的25年,哪一门科学会做出最大贡献?”他停下来思考了几分钟,然后回答说:“精神的实现。”当人类真切地意识到,他们自身蕴藏着巨大精神动力,并且开始将这些力量运用于科学、商界和生活中时,人类未来的进步将无可限量。
  
  我感觉,我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和精神动力,比任何信念、抱负、信心、决心、远见都要强大。我的脑袋被这种主导力量像磁铁一样吸引了,我能把握这种力量。
  
  当你把一块小石头掷进湖水中,小石头将激起层层涟漪。这情形正如我把想法付诸实践一样。目前,我可以把现在的思想付诸未来的行动中,我已经看到了我的未来。我在做梦(切记,现实的梦想者从不放弃)。我现在一无所有,只能寄居在地下室狭小的空间内,但是,一旦我的想象插上翅膀,我就可以看到一幅美丽的图画:一幢五六层高的功夫学院拔地而起,功夫学院的机构遍布全美各地。我不会轻易地失去信心,我想象自己能轻易地克服所有的障碍,克服困难,实现“不可能”的目标。
  
  我不知道是不是上帝的作用,我感到这种巨大的力量,这种未开发的潜能,这种富有活力的东西,就蕴藏在我身上。这种感觉妙不可言,任何体验都无法与这种感觉相比。它如同一种强烈的情感,加上信念,但比它们更有力量。
  
  总而言之,我的计划和所做的一切,都旨在发现生活的真正意义——寻找平静的心态。我知道,我所拥有的一切,并不一定能使我保持宁静的心态。不过,如果我专心致志地真正实现自我,而不是进行思想斗争,我就一定能做到。为了获得宁静的心境,道教中“无为”和禅宗“净心”的教导是宝贵的资源。
  
  很可能有人会说,我太刻意追求成功了。当然,我并不是这样的。你要知道,我做事情的意志来自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一定能做到。我心里无畏无惧,无迷无惑,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
  
  珍珠,成功只属于那些想成功的人。如果你没有确立目标,那么,你如何能实现目标呢?
  
  诚挚的问候!
  
  小龙
  
  1962年9月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5:19:15

舌尖上的记忆时间:2014-09-02 作者:未详 点击:172次   @咆哮女郎柏邦妮:最近搜集食物故事,讲一个关于肉脯的故事吧。20岁初来北京,住在北影厂招待所,一天吃一个盒饭度日。有一天,北影厂传达室小黑板写着我的名字,小小包裹,打开一看,是四两靖江肉脯。晓微给我寄的。舍不得分人,每晚熄灯后含在嘴里,黑暗中无声咀嚼,十分香甜也十分幸福。肉脯的味道是童年朋友挂念的味道。
  
  @小熊和大狗跳舞:高三的时候暗恋一个男生。高考最后一天买了一袋三粒装的费列罗巧克力。英语考试中,还在盘算待会鼓起勇气送给他。考试完了,默默走在他后面,却怎么也不敢叫住他。印象里,只有他穿着格子衬衣的背影在我眼中渐渐消失。巧克力已经在我手心里融化。剥开尝一尝,那滋味热滚滚的甜腻,像极了青春的味道。
  
  @野兽儿D:在我的记忆里,只吃过一次我爸做的菜。那时他买了上好的牛肉,在厨房里一手端着菜谱,一手拿着锅铲,还不让我靠近,自己神秘兮兮地折腾了一晚上,终于让我吃到了他超有自信的煎牛排。结果牛排非常非常硬,我还是开心地大嚼大咽吃掉了,因为我想,这辈子可能只能吃到一次。那时候他已经病危了。
  
  @造梦的Mars:17岁。有一段时间,很执拗地每天用保温桶带早饭给隔壁班喜欢的人。有时是街角店家的线面,有时是家里昨晚熬的海带排骨汤,有时是……总是在教室门刚开启而那人未到时,小心地放在课桌上。偷看对方吃着,是每天幸福的时刻。毕业时,我坐在那张书桌前发呆了很久。
  
  @John-和光同尘:高二时的冬天,鼻炎病情加重,痛苦不堪。坐在前排的女生因为脾气乖僻没有朋友,可是她用很细的笔写了辛夷花炖豆腐的方子夹在书里给我。后来她教我辨认海洋生物,与我聊雷光夏、渡边淳一和卡夫卡,和我结伴去水库探奇。奇怪且温暖的辛夷花气味弥漫那个冬天,我开始尝试去理解本色、自持、孤独、自由这几个词。
  
  @fiona王猫猫:小时候单亲,跟着妈妈过,生活清苦,妈妈脾气不好,我曾经认为她很不爱我。她是世界上最在乎分数的母亲,我考99分也会挨打。每天放学回家米饭上不论有什么菜,碗底总会垫个荷包蛋。挨训后的我常在惊吓中哭着吃完那个荷包蛋。30年过去了,她长眠在九龙山,再也不会得知我的好强与优秀。那个荷包蛋让我回味她的爱。
  
  @肖基本_qdc:我18岁前没在外面吃过早餐。妈妈每天早起给我做早餐,米粉面条粥馄饨馒头包子水饺不重样。如果是米粉面条,就肯定会提前一晚用牛骨或猪骨炖汤,早起用木耳肉丝炒红油臊子。有一样甜汤记得最深,用桂圆干、荔枝干、红枣、枸杞、红糖煮汤,鹌鹑蛋另外煮熟,剥好后再一起煮,又甜又香,这是长大后再也找不到的味道。
  
  @我爱嘉轩:吃货的故事太多,反而无从讲起。只是想下周末回家看爸爸妈妈,哪怕只有两天。想起高中时,妈妈一星期里面有3天起个大早,做好吃的饭菜,骑20多里路的自行车送到学校给我,菜往往还是热的;而她再骑车回去给学生上课,时间紧迫的妈妈总会空着肚子饿到中午。写到这里,眼泪夺眶而出!其实不想写出来的!
  
  @舔哥:一直觉得外婆身上有魔法。不管是包子、饺子、烧饼、卤面,还是家常小菜葱花煎蛋卤鸡腿,都是无法比拟的美味。记得旧旧的装饺子的竹筐,她沾满面粉的手,坐在小马扎上看我吃的笑容。我永远失去了那美味和笑容,再也吃不出那样的美好。原来食物和人一样,无论如何都回不到从前。
  
  @0427-0609:复读那年,我一门心思学习,妈妈每个星期来看我,饭盒摞得老高,有我喜欢吃的红烧鱼,仔细地配上毛豆,有挺贵的大虾,有鸡鸭鹅肉,每次她都一块不留地盛给我,连米饭上都搁着蒸熟油炸过的地瓜。每次看着我吃,妈妈就很满足,不会在我吃饭的时候,聊学习上那些有压力的话题,那一年的饭菜特别香。
  
  @蜜丝亦:高中时候,父亲每周几乎有一半时间早起给我煮挂面。他先起床,洗漱完把面下好才叫我起床。一碗面的调料只是油盐辣椒味精酱油,但觉得味道总是很好。外出念大学,毕业后去北京工作,总是在很想家的时候模仿父亲早起煮一碗挂面,也只有油盐味精辣椒酱油。这是父亲留给我最日常的最温暖的家庭味道。
  
  @Lethe-京泽:那一年我10岁,第一次吃大闸蟹,是爸爸买给病重的妈妈的。只有四五只,一只20块钱的样子。妈妈舍不得吃,她只是坐在我的对面,看着我吃。她穿的衣服,她的表情,连同大闸蟹的美味,都在我的记忆里定格。后来她不在了,我爱上了吃大闸蟹,即使每次都会吃出一脸痘痘。
  
  @Maci:小时候住在姥姥家,姥姥总会煮藕粉给我吃。用奶锅把水烧开,小心地剥开用薄纸包着的方形藕粉块,放进去慢慢地搅动,待颜色逐渐变成半透明色时撒入一点桂花,一碗清甜软糯的藕粉就煮好了。我会吃得很干净,甚至会弄到脸上。那种藕粉现在已经很少能买到了,但是那种味道一直伴我成长。这些都是姥姥给我的爱。
  
  @15楼的姑娘:那年高考,也是非典时期。学校封校,上午下了课从楼里出来跟着人群去食堂,一抬头看到爸妈熟悉的身影出现在校门口。他们递给我一个袋子,里面装着洗得干干净净的油桃,爸爸说这是院子里的油桃树结的第一批熟了的桃子,当时眼泪就涌了出来。后来搬了家,小院也荒芜了,每次看到油桃就会想起那棵树和有苦有乐的日子。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5:19:35

爸爸,原来你一直是对的时间:2014-09-02 作者:未详 点击:330次   有时候,人会意识到,原来自己的父亲一直是对的。这是长大成人过程中的一部分。
  
  关于维持平衡的生活
  
  我父亲常说——
  
  保持平和与平衡是最难的。最难做的事,往往最值得去做。要总是保持平和。
  
  我意识到他是对的,当生活变成大杂烩。当学习、工作、交友和一切交织在一起时。
  
  ——扎哈拉(加拿大)
  
  关于遵从指示
  
  我父亲常说——
  
  我离家那天,父亲宣布要给我一些忠告。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我仔细听着,以为会有关于人生的哲学,结果他说的是:“大多数罐装和包装食品,标签上都会有做法指南。照着那个做。”当时,这似乎没什么意思。
  
  我意识到他是对的,当我第一次给女朋友做饭,就是照着面条包装上说的来做的,她对我的厨艺感到惊讶。
  
  ——克利斯·琼斯(英国)
  
  关于学习新事物
  
  我父亲常说——
  
  你应该每天学一样新东西。
  
  我意识到他是对的,当我离开学校后,不用每天被迫学习一样新事物了,我轻松极了。我意识到,可以待在家里整天看电视,或去探索新主题。爸爸一辈子都在了解新事物,他身体不如从前,但头脑还像以往一样敏锐。
  
  ——克里斯蒂(苏格兰)
  
  关于女朋友太多
  
  我父亲常说——
  
  我13岁时,喜欢上一个女孩,我们经常见面。后来,我遇见了朱莉。我被她迷住了,但不想放弃另一个女孩……所以,我问父亲该怎么办。他回答:“有一个女人,意味着一堆问题,你想要两个,一定是疯了。”我当时接受了这个忠告,最后选择了初恋。但当我长大成人后,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
  
  我意识到他是对的,当我30来岁时,有一段难忘的关系。我们像所有恋人一样,有好有坏,都是我父亲提到的那种“问题”。但我们相爱,甚至计划结婚。有一天夜里我喝醉了,跟另一个女人上床,愚蠢地毁掉了这一切。女朋友立即跟我一刀两断,我简直糟透了。那时候,我记起了父亲的忠告。
  
  ——卡恩(德国)
  
  关于充实人生
  
  我父亲过去常说——
  
  他有三条忠告:1。关键不是知道什么,而是知道谁;2。人生有高潮和低谷,高潮时不要太高兴,低谷时不要太低落;3。总有更强的,也总有更弱的(所以,参见第二条)。
  
  我意识到他是对的,当我得到第一份工作主要靠关系。我不情愿地承认,或许爸爸说得对,关键不是你知道什么,而是你知道谁!至于第二条忠告,那是随着年岁的增长而得来的。人很容易只盯着自己没有的,但生活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管好自己拥有的。
  
  ——黑泽尔(美国)
  
  关于教育
  
  我父亲常说——
  
  上学不会提高你的智商,但能让你的智商变得更锋利。
  
  我意识到他说对了,当我已经毕业了。
  
  ——露丝·斯宾塞(英国)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5:19:54

走上音乐这条路时间:2014-09-02 作者:未详 点击:104次   走上音乐这条路,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可爱。当年对我来说,这是非常绝望的事情,因为我只能把这条路走好,只能用这条路照顾自己。如果我当柜台小姐,一定当天就被辞退。我不懂得待人接物,我什么都不会,只会无中生有、去创作音乐。这不是什么光彩的梦想,只是求生的本能而已。
  
  我们家的小孩退路很少,不只是外在条件退路少,精神条件退路更少。你要自己承担在青春期就做的决定,你必须一路扛着它。这种危机意识,造就了年轻时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少能耐,有没有可能借助练习、经验累积,让自己更熟练;这种危机感,现在反而变成我的安全感,我用年轻岁月把唯一的专长,磨出成绩来。
  
  年轻人不要听旁边的人说,现在这个年代哪个行业热门、哪个行业最能温饱,就一窝蜂地去做。要去想想,你做什么事情最有创意?你最能为哪件事情投入热情?
  
  最怕的是,你没有花心力去打磨想做的事情,它永远只是半成品。一直困在别人口中的“你好像不错”、“你好像有潜力”,但始终没看到这份潜力变成真实。
  
  初中、高中接触到音乐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是没有能力的人。但喜欢音乐后,我发现自己很擅长创作音乐,却依然无法获得赞赏。亲友、老师还是希望我循规蹈矩,希望我有仪态风度。
  
  这反而加速了我叛逆期的来临,但累积到某一程度,我发现这世界上没有乖或不乖、对或不对,只有愿不愿意坦承接受“我就是这样的人”。
  
  我学习坦然接受自己——永远看起来没有担当,不懂得一板一眼做事。然后,接受困扰我许久的跳跃式思考,把这个特质变成观察生活的资本。然后,花时间和心力打磨它,变成在社会中求生的工具。
  
  人生很多事情如人饮水,我只能鼓励年轻人试着喝水,尝试自己去喝各样的水,而不是只会彷徨问人:“你如何喝下这一口水的?”“你当初怎么会开始咬冰块?”
  
  我怎么喝水、为什么咬冰块,对你一点帮助都没有。我只是一个你觉得“好勇敢,敢咬冰块的人”。与其问我,不如你自己咬咬看。人生的很多经验,是只有你自己可以体验、别人夺不走的资产。
  
  所以年轻人不需要典范,要典范做什么?年轻时,我受黄春明的影响很大,但是我没有要过他一个签名,或去听一场座谈会。他对我的意义是,透过知道他如何思考,我在想是不是也可以活得跟他一样自在。
  
  当不再羡慕别人的时候,就是有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然永远无法脱离羡慕别人。很多年轻人花太多的时间却仍觉失落,失落感会成为认识这个世界的阻碍。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5:20:06

鲁迅一生读过多少书时间:2014-09-02 作者:未详 点击:197次   鲁迅一生读过的书籍,涉及中国的经、史、子、集和外国的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宗教等,可以分为四大类:

  国学书籍1552种,

  现代书籍496种,

  西学书籍1189种,

  综合书籍996种,

  共计4233种。

  考虑到有些书一种多册,鲁迅一生读书应在万册左右。

  鲁迅读书精勤不懈,说他是“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绝非夸张。
页: 1833 1834 1835 1836 1837 1838 1839 1840 1841 1842 [1843] 1844 1845 1846 1847 1848 1849 1850 1851 1852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