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5:49:49

因为恐慌,所以占有时间:2014-08-31 作者:未详 点击:126次   手机APP大部分是用不到的,只是更新时点一下增加快感。

  微信联系人大部分是不怎么联系的,只是偶尔点个赞以证明我还健在。

  电脑里搜集来的资料大部分是用不到的,只是放在那里等硬盘空间不够的时候慢慢删除。

  因为恐慌,所以会占有更多。

  因为成长,所以会明白很多东西或人不过是萍水相逢。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5:55:30

对于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却必须笑脸相迎时间:2014-08-31 作者:未详 点击:178次   提问:对于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却必须笑脸相迎。这是虚伪,还是睿智?
  
  回答:这是教养,而且人会变化,不喜欢的人不一定会永远都不喜欢,一个笑容有可能让他变成自己喜欢的人。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5:57:28

草木人生时间:2014-08-30 作者:未详 点击:320次   桃树没有因灿烂的花朵坠落而悲痛欲绝,它在等待叶子,它知道自己生命长久的岁月里,是平常的绿色和饱满的果实,而非粉红色的一时惊艳。
  
  白玉兰浓郁的芬芳,让人陶醉地闭上了眼睛,忽略了对它美丽的花形的欣赏。某种特征的过分张扬,对其他优长是无情的遮蔽:一俊遮百丑,一美掩千娇。
  
  芭蕉拼命地扩张自我,叶子变得阔大肥硕,成为雨水的河床、蚂蚁的滑梯,还有人手中生风的扇面。自大的结果是常为人所利用。
  
  含羞草的含羞,源于人注视下的触摸,否则无羞可言。世上许多事,应该检讨的是人的目光与手段。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5:57:43

必然的平衡时间:2014-08-30 作者:未详 点击:230次   俞敏洪在电影《中国合伙人》的首映式上说:“我们三个人打架打得比这个凶多了。”确实,我先采访的俞敏洪,一旁的摄影师都听得倒吸冷气。采访完我对老范说:“你要这么对我,我就掐死你。”可是,等采访完徐小平和王强,事实没变,对俞敏洪处境的理解也没变,但是另一些东西却加深了。是什么呢?比如说,俞敏洪说自己在合伙关系中无能为力,想要像弘一法师那样出家时,作为旁听的人当然只有恻然。等问到王强,他哈哈大笑说:“你放心,老俞要出家也是在新东方的家庙,而且会立刻开个和尚班。”俞敏洪认为上市后徐小平和王强可以套现离开,剩下他为资本市场“一个人送命”,但徐小平说他离开后做梦哭了,“因为老俞不带我玩了”。在三人关系中,至今俞敏洪还是随时被指责、被教导的角色,一听到王强说最近读什么书就紧张,会赶紧补上,还写读书笔记。但王强说他和徐小平都有“老俞情结”——“我心目中他就是精神领袖。”说到这儿,他手一挥:“他从来也不需要听这句话。”
  
  哪种感受是真的?可能都是。
  
  很多因素相互摇晃、碰撞、颠倒、反复,最终,生活达成它自己必然的平衡。就像老范说的:“妙不可言。”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5:58:10

悲观时间:2014-08-30 作者:未详 点击:179次   悲观不是消极,所以自杀的人不是悲观,悲观主义者反对自杀。
  
  悲观是从坏的一方面来观察一切事物,从坏的一方面着眼的意思。悲观主义者无时不料想事物的恶化,唯其如此,他才能最积极地生活。换言之,最不为虚幻的希望所引入歧途,最努力地设法来对付这丑恶的现实。
  
  叔本华说,幸福即是痛苦的避免。所谓痛苦是实在的,而幸福则是根本不存在的。痛苦不存在时之状态,无以名之,名之曰幸福。是故人生之目标,不在幸福之追求,而在痛苦之避免。人生即是由一串痛苦所构成。能避免一分的苦痛,即是一分的幸福。故悲观主义者待人接物,步步为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是悲观主义的真谛。
  
  从坏处着想,大概可以十猜十中,百猜百中;从好处着想,往往一次一失望,十次十失望。所以乐观者天真可爱,而禁不住与现实的接触,一接触希望就泡沫一般破灭。悲观者似乎未免自苦,而在现实中却能安身立命。所以自杀者常是乐观的人,幸福者倒常是悲观的人。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5:58:45

初学者时间:2014-08-30 作者:未详 点击:122次   嘉纳治五郎是讲道馆柔道的创始人。
  
  他年迈时,感到自己时日无多,就把弟子们叫到身边,对他们说,他死后,要系着白带下葬,而白带在柔道里是初学者的标志。
  
  多感人的故事啊。
  
  这位顶尖的柔道大师是如此谦恭,直到去世还保持着初学者的心态。嘉纳治五郎的遗愿,除谦恭之外,更体现了他不断求索的精神追求。
  
  面对死亡,我们每个人都是初学者,就像生命诞生时一样。

  在智者的隐秘之镜里,嘉纳治五郎即使是在成就最高的巅峰时期,依然能够照出他内心深处初学者的心态,看出他对新知识的渴求,感受到他那愿为“愚人”的境界。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6:46:48

争有何意时间:2014-08-30 作者:未详 点击:110次   英国诗人兰德写过一首《生与死》,被我国三位翻译家喜爱并翻译。这首诗的头两句被杨绛译为“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现代作家李霁野译为“我不和人争斗,因为没有人值得我争斗”;诗人绿原则译为“我不与人争,胜负均不值”。
  
  从译作来看,三位文人对“不争”都有自己的理解。杨绛不屑于争,李霁野认为没有人值得他去争,绿原认为争的结果没有意义。一个云淡风轻,世外高人,没争就知道争的无价值;一个仍有入世之意,只是没找到争的对手;一个似乎经过了沧海桑田,最终判定人生无胜负。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被三位分别译为“我也准备走了”,“我愿悄然长逝”,“它一熄,我起身就走”。是啊,我们每个人均有一个终点,物质上的争有何意呢?但在人生的意义上,争一争又何妨?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6:48:05

舞蹈家时间:2014-08-30 作者:未详 点击:140次   从前,有个舞蹈家带着她的音乐师,来到别尔卡沙的王子的宫殿。她被准许入宫,她就伴着竖琴、长笛和齐特拉琴的音乐,在王子面前跳起舞来。
  
  她跳着火焰的舞蹈,剑和矛的舞蹈;她跳着繁星之舞和宇宙空间之舞;然后,她又跳着风中花朵之舞。
  
  跳罢了舞,她站在王子的宝座前,向王子鞠躬致意。王子吩咐她站得近一些,然后对她说道:“美丽的妇人、优雅和赏心悦目的女儿,你的舞艺究竟学自何方?你是怎样以你的节奏和你的韵律,驾驭一切自然力的?”舞蹈家再次向王子鞠躬致意,然后回答道:“伟大而仁慈的王子殿下,我不晓得怎样答复你的垂询,我只知道一点:哲学家的灵魂居住在他的头脑里,诗人的灵魂深藏在他的内心中,歌唱家的灵魂回荡在他的喉咙里,可是,舞蹈家的灵魂流贯于她的全身。”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6:48:21

活得简单时间:2014-08-30 作者:未详 点击:189次   齐白石到老还忘不了童年在河边钓鱼虾的情景,晚年给于非闇画的《钓虾图》上题了一段忆旧的话,说他五六岁时在老屋星塘岸戏耍,浅水中见到大虾而不可得,拿了粗麻线系上棉絮为饵沉入水中,虾足钳饵,线一拉上来,虾也跟着出水了,比钓鱼更有趣:“儿时乐事老堪夸,衰老耻知煤米价。怜君著述钓鱼趣,何若阿芝絮钓虾。”
  
  晚年的齐白石一边耻知煤米之价,一边画出贵虾之图,恋旧的意兴更比常人复杂得多。

  有座古庙里有一位炜师傅当年常对我说:“想得简单、活得简单才会长肉。”

  可惜,追求人生简单并不容易。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1 16:48:33

爱的表达方式时间:2014-08-30 作者:未详 点击:238次   那时我在电台做情感节目主持人,痴男怨女的故事听了不少,深知孽海情天就在身边。
  
  那一晚,是情人节特别节目,由听众发来短信,我代为念出。节目五地联播,五个城市的听众共同见证爱的誓言。短信大多很无聊:我爱你,今天爱你,明天爱你;今生爱你,来生爱你。语文教育到小学二年级就停了吗?词汇量贫乏到只有几个字。
  
  “××加油,我们会一直陪着你。”我问了下见多识广的导播,某某是一位刚有点儿名气的男歌手。难道爱只能用这么几个字表达吗?
  
  时至午夜,我疲乏得必须伸个懒腰。广告时段,我看到这样一条短信:“小萌,代问你妈妈好,祝她万事如意。如果你想过来玩几天,你就来,我买个空调放你房间。”有个故事呼之欲出,在这短短几行字里。
  
  我凭直觉判断:离异家庭,两口子曾打得不可开交,可能早就仇深似海,现在只能讪讪地通过第三方传话。当然,也许他根本就没有前妻和孩子的联系方式。
  
  这是午夜后的第一则短信,夜空屏息等待。我念出这条短信,话音已落,却意犹未尽。不能评判、不能建议,我想了想,用心地说:“如果你有一个不在身边的亲人,如果你准备了一份可能给不出去的压岁钱,别让遗憾留在心头,给他,或者给我,发个短消息吧。”
  
  一颗小石子扔在浩瀚的宇宙里,会激起星暴吗?霎时间,屏幕上的短信像长了脚一样,嗖嗖地滚动起来,那么多人有那么多按捺不住的话要说。
  
  “很抱歉我去年年头说要赚40万,但我没有赚到。谢谢你一直没有提这件事,还假装忘掉。明年,我会把年头欠你的全补上。”
  
  “妈妈并不是要管你上网,妈妈只是害怕外面的坏人。妈妈前一段听说你们学校有人跳楼了,妈妈再也不逼你了。”
  
  “我的腿有毛病,你真的不介意吗?如果你介意,就告诉我吧,我撑得住。但你要是真不介意,该多好呀。”
  
  我念得喉咙干涸,不时要转过脸去咽口水。导播几次向我做手势,示意要插入广告。节目就快结束了,但屏幕上的短信,仍然像飓风中的海潮一般,涌进,涌进,涌进……
  
  那一晚收到的短信,足足用了3期节目才全部播完——我说的“全部”,是刨掉了我认为的“无聊短信”。
  
  后来,台长特意就那一期节目找我谈话,说监听的老同志反映良好,说听众打分很高,说这样的节目以后要多做。他反反复复用到一个字:这样子,很“正”。
  
  正?是正点、正好,还是当时没流行起来的正能量?我想,都包含了吧。
  
  我高兴,我不止是爱批评,不止是有温情,我还曾经“剪刀替针做媒人”,串联过人间的情意。
  
  我也很希望,后来,小萌去了爸爸那里。
页: 1838 1839 1840 1841 1842 1843 1844 1845 1846 1847 [1848] 1849 1850 1851 1852 1853 1854 1855 1856 1857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