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2 14:13:43

人生的底色时间:2014-08-19 作者:未详 点击:171次   人是有底色的。底色,决定人生的画卷是苍凉还是华丽。
  
  张爱玲的人生底色十分灰,灰得像一个雨天,而她独自在这雨天里,描绘的也都是灰。那灰,还带着银色的冷——她还迷恋这种暗冷的颜色。从来不要求热烈,这一点,不仅她的作品是证明,人更是证明。
  
  底色这东西,有些时候是命中注定。人一出生,就带着某种玄学的味道。有的底色,一开始都烈艳缤纷,是厚的,是带着夺目的色彩的。那是上苍所赋予他的好底色——梁从诫,母亲林徽因,父亲梁思成,这是什么样的人生底色,再差,能差到哪里去?而三代农民的孩子,再怎么用力还是觉得薄。就像川菜,开始总是吸引人,因为麻辣鲜香,这一锅料,要的就是你味蕾的命。吃多了,还是会倦,人生,最终要归到小桥流水——老百姓的一粥一饭、一碟小咸菜、一杯清茶更能引怀思乡,这样的底色,是多年的饮食习惯留下的。
  
  底色会变。
  
  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习惯了阅读在高处的人或事,会让底色加深它的绵密与厚度。少年好友聚会,一般难以再找共同话题,所追忆的,是过去似水流年的点滴。中年的鲁迅和闰土有多尴尬,少年的朋友再见就有多尴尬——所谓时过境迁,是你与他的境遇早就大大不同,你锦衣夜行,晓得湖心亭看雪,他还为生计奔波……你的底色炫目而迷离,他的底色单调到一片惨淡茫然。
  
  人生的底色真是天意。虽然是天意,也有后天恩赐。或许开始底色是那黑棕色,经过一番番努力,也云开,也日丽了。而开始最好的底色,华丽秀美的,经过晕染,或许,已经塌到凌乱不堪了。
  
  记得懵懂少年时,不过是小城中些许顽劣而孤独的少年。独在城上忆吹箫,也不知道该往何处去,心里是一片的茫然。湿漉漉地堆在那里,这湿润的气息至今回忆起来还是记得——或许是灰暗的下午吧,十四五岁的少年,骑着单车四处乱转,无非是破旧的电影院,图书馆……正是四月,电影院里的泡桐开着紫色的花,并无生气。小城照相馆里正拍戏装照,一个人跑去照了一张。——没有想到多年后会喜欢戏曲。
  
  明晃晃的少年时,有好友拉着去文化馆,听着有人唱京剧唱评剧。十七八岁的女孩子,唱着《花为媒》中的报花名那段,我听得心动,想去唱戏——跟着野台班子私奔也好。
  
  那底色,是不安分的,是蠢蠢欲动的。把人逼得啊,想疯了——想逃。
  
  逃到哪里去呢?两条长腿支着自行车,看着有一帮男孩儿在街边抽烟,也想过去,要一根——渴望邪恶和坏的念头从小就有。这样的人生底色,即使以后再想掩盖,也总露出蠢蠢欲动的端倪。
  
  后来看女子抽烟,总想起《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女特务。一定要裹着鲜艳的旗袍,闪着羽片。卷发,涂得艳红的唇与丹蔻,细长的手上一支烟。那是最初所谓坏女人的印象……经过时间的晕染,还是这样鲜明。我见到卷发抽烟的女子便有出奇的好感——如果她再年轻,再有姿色,就分外动心了。
  
  明晃晃的少年终于过去,慢慢有了白发。第一根分外惊心:给我拔下来!几乎恶狠狠地嚷。好像人生有了异味似的——人生是会老的,也会馊下去,哪有芬芳百世?又有几个人是妖呢?人生的底色说到底是越变越凉,越变越冷。他心上的女子,开始着最干净的湖蓝色衫子,到最后,一定是染上饭粒子,又夹杂了别的颜色,头发白了,心也老了、朽了……
  
  但求风动吧。
  
  总有一天,底色会由繁杂转为简单。从前要就要个浓墨重彩,要就要个鲜衣怒马。现在,干净清澈单一就好。
  
  我和旧友在一起,谈书论画,只一杯清茶。屋子里没有暖气,我们呼出的气在空气中冒着白烟。可是非常好,他送我胡兰成的《山河岁月》,朱天文的《淡江记》,我蹲在他的书屋中看他收藏的几万册书,一蹲一下午。偶尔说句话,偶尔半句话不说。
  
  天地重开,春风送暖。他写毛笔字给我,烟霞渐渐升起,我点了一根烟,他笑着说:你底色厚了。
  
  应该厚了。心里始终应该有点什么?无关爱情,无关岁月,无关这疼痛与甜蜜,只有这一点点寂寞,一点点风声,一点点月下独自的情愫……
  
  就像下雪日,我一个人走出去。天地茫茫,雪后日出的干净清冽以及雪后空旷的原野都是我所迷恋的。我知道这迷恋是为什么?因为那底色的干净与清冷——到底,清与冷才是人生的底色,穿越于那茫茫的雪中,一个人发发呆,暗含着多么陡峭的心情。
  
  三岛由纪夫的《春雪》,是一场安静的描写。有雪这样的背景作为底色,踩上去,无非是个飞鸿雪泥,无非是个马蹄声乱……还能如何?
  
  这样一想,天地洞开。世上有植物繁荣,次序生长,心里有光阴,日月长回。人生画卷,一一展开,那底色,会越来越简单,这简单,才是人生真味道。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2 14:13:56

《吕氏春秋》:一字千金时间:2014-08-19 作者:未详 点击:81次   战国末期,吕不韦只不过是一名商人。他用商人的眼光看官场,觉得自己大有作为。他当时做出了一个举世皆惊的大动作,做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他不惜巨资,耍花招把作为人质的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投桃报李,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吕不韦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了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吕不韦也非等闲之辈,他也知道他的政治资望太浅,难以服众。他深知自己只有提高声望,才是让百官服气的最好办法。但怎样才能提高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战国时,盛行一种“养士”的风气,权势高的人都喜欢招揽各种人才,把他们养在家中,随时为自己效力。这些投靠权贵的人被称为“门客”。吕不韦养了三千门客,在这么多门客之中,各个阶层、各种经历的人都有。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就为此召集门客进行商议。
  
  有的门客建议吕不韦统兵出征,灭掉几个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以此来树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对说:“这办法有百害而无一利,即使把仗打胜了,回来也升不了官,因为没有比丞相再高的职务了。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太大了,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败,结果会适得其反。”
  
  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学问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先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一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
  
  吕不韦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命令门客立即组织人员撰写。门客们收集众说编写了一本厚厚的书,题名为《吕氏春秋》。全书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在这本书里,天文地理,风土人情,神仙白狐,古今治乱都写到了。
  
  书写好后,吕不韦下令把书挂在首都咸阳的城门上,同时宣告:谁能够增加或者减少这本书中的一个字,相国赏他千金。可是,几天过去了,始终没有一个人提出这本书的不足之处。由此,吕不韦的名声大振,连秦王也不得不佩服得五体投地。
  
  《吕氏春秋》真是完美到增减一个字都不行吗?不是的。那为何就没有人提出来呢?有人说,吕不韦当时是权势显赫的相国,这本书又是他立意要标榜自己,用“吕氏”名义写成的,人们有意见也不敢提出来。其实不然。这本书在后人看来有很多的错误,而在当时还真是难以挑出毛病。如果真的有一眼就能看出的错误,难道那么一大帮门客都是吃白食的,都看不出来吗?就算是指出个一二来,吕不韦富可敌国,赏他千金也只是皮毛,相反,他还可从另一个角度彰显他的言而有信。更何况在那时,还有什么比信誉更重要的呢?事实上,他“一字千金”的卖点就是让众人知道他做了一件多么伟大的事业,让人对他不得不另眼相看。这本当时无懈可击的《吕氏春秋》,为吕不韦赢得了成功。
  
  当名誉和地位受到威胁时,有的人学会了明哲保身,学会了见风使舵,学会了随波逐流,学会了对皇恩浩荡的依赖。更有甚者,学会了虚伪、阿谀奉承、不知廉耻、学会了以效忠和检举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与其这样活着让众人唾骂,不如像吕不韦这样,在智慧中求生存。他虽然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业上确实是做了件大好事,他的名字也因此而千古流芳。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2 14:14:07

易中天别出心裁排座次时间:2014-08-19 作者:未详 点击:105次   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易中天文集》共16卷400多万字,内容涉及文学、美学、艺术、文化、历史、哲学和时事。对于易中天来说,能将自己近年来的呕心沥血之作结集出版,是他一直以来的最大心愿,现在终于顺利出版,甚至要比走红《百家讲坛》更让他高兴。他决定举办一个《易中天文集》首发式,以示庆贺,并敲定了被邀嘉宾的名单,其中有当官的,更多的则是学者。
  
  嘉宾的座次排序让易中天犯了难。他想起此前发生的两件事:一次,他受邀参加一所大学的校庆仪式,他发现,坐在主席台上前几排的,均是显赫的党政官员,而该校几位名教授尽管都已白发苍苍,却被挤到最后一排作为点缀,许多为该校作出巨大贡献的老教授,却连上台的资格都没有。这让他很是反感,曾想以退场作为抗议,硬被朋友劝住,才勉强熬到了仪式结束,连饭也没吃就走掉了。他后来说:“改革的道路非常艰难,如鲁迅先生所说,就像搬动旧屋子里一件东西都会流血。都说中国知识分子清高有骨气,而一旦让知识分子充当冲破旧思想旧观念的勇士,有些人便嘴上一套行动上另一套,成为‘两面人’,亵渎了知识分子这一神圣的名号。”还有一次,他去参加一个婚宴,婚礼仪式开始后,竟按职务大小宣读来宾的名单,并依次安排座位。那顿饭,他用“令人作呕”予以总结。
  
  经过苦思冥想后,一个绝美的嘉宾座次排序方案在易中天脑中形成,并决定付诸实施。
  
  2011年5月22日,《易中天文集》首发仪式在北京举行。主持人在请出主角易中天后说:“请允许我按照易先生别出心裁的设想,以年龄为序介绍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第一位是著名法学家、84岁的张思之先生,第二位是82岁的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易中天接着主持人的话茬儿说:“张思之先生是我非常崇敬的人,他的风度、正直、善良、良知,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以他84岁的高龄和著作等身的学术成就,理应排在第一位。而茅于轼先生则是学术界公认的正直而善良的好人。我这次到北京来,给他发短信说我要拜访他,他说我也可以去看你,我说天底下哪有先生看学生的道理,当然是学生拜见先生。茅先生马上回一条短信:我主要是怕你在北京不认识路。想得这么仔细,这样一位正直的、善良的老人,值得我们所有人崇敬。”话音刚落,引来掌声如潮。主持人继续按年龄宣读嘉宾的座位顺序,尽管有些被邀嘉宾官位显赫,却因年龄较小的原因,座位仍被排在了后面。
  
  易中天的“另类”座位排序,引起媒体的极大兴趣,纷纷向他打问此做法的目的,易中天只说了一句话:“就是借此破一下‘官本位’的固有思维。”
  
  有媒体如此评论:“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易中天学识渊博,敢于对许多社会热点问题仗义执言,被冠以“公共知识分子”的美誉。这对许多知识分子来说,可能难以望其项背。但他以实际行动在自己文集首发仪式上打破“官本位”的勇敢举动,不仅发人深省,更值得学习和借鉴。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2 14:14:19

勇于挑战的黄晓明时间:2014-08-19 作者:未详 点击:88次   持有180万股华谊股票、身家过亿的内地一线小生,告别老东家华谊兄弟,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又迎来了人生的另一个梦想起航。工作室大手笔签下《幻城》《做单》两部小说的影视版权,自己又出演《精忠岳飞》中岳飞一角,实现了他一直想演的角色。一个接一个梦想,一步一步地实现,黄晓明走得沉稳,走得脚踏实地,勇敢地挑战着一个又一个的梦想高度。
  
  可是曾经的黄晓明却是一个内向、羞涩的“漂亮木头”,极度的不自信,不会演,一上台就紧张。曾经在学校和赵薇第一次搭戏,演一对相亲的男女。下台的时候,赵薇跟他说:“晓明,你的嘴唇在抽搐!”
  
  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没有什么机会出演好的角色。而和他要好的赵薇、陈坤却一夜成名。那段时间,他和别人合租房子,不好意思向家里要钱,每天吃的是方便面,睡的是沙发,看不到希望,情绪坏到了极点。更糟糕的是,还经历了一次大的车祸,大痛后,他大悟,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如果自己永远在镜头前放不开,永远不能把自己的经历和情绪在镜头面前表达出来的话,就不能做一个真正的男人,一定得豁出去,要做好,对得起自己的家人,对得起自己。
  
  从那以后,他接了很多片子,但反映都不好,还被评为烂片。对此,黄晓明说,做一个演员,当然是要尝试各种不一样的角色,我希望每部戏都不一样,每个角色都有突破。我一直相信一个说法:有烂的戏,没有烂的角色。如果角色的光彩没出来,不是那部戏的问题,是演员自己的问题。当记者问他:你觉得你的问题是什么?他说,我的问题就是有点太矫枉过正了。我太想甩开大家对我单一的印象,想改变戏路,想证明自己。太刻意了,太较劲了,不松弛,反而不好。记者说:那你就做适合你的啊!
  
  这时,他才领悟到:真正有自信的人,不需要刻意去证明自己。在你应该在的位置,演你合适的角色,就挺好的。在此后的七年里,他从崭露头角的小帅哥,变成大明星。他的粉丝越来越多,电影越来越多。他和媒体的关系微妙而尴尬,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微妙而尴尬。似乎除了“帅”,很难想到第二个形容他的词,甚至有人说他不是演技派。对于那些怀疑、嘲笑,他做的不是言语上的抨击,而是用一个又一个作品来回答观众的质疑和不屑、挖苦和讽刺,他甚至自嘲很“二”。
  
  电影《风声》《赵氏孤儿》,电视剧《新上海滩》《暗香》让他的演技真正地脱离了青涩,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成熟,成为华谊一哥。成为内地一线小生的他并不满足,他又开始挑战自己,离开造星大工厂、很多大腕儿导演云集的华谊,成立了自己的团队,选购自己喜欢的、想做的作品。
  
  记者问:对于演员来说,有一个大的公司可以依靠其实还是蛮有保障的,尤其是像华谊这样的公司,不知道你离开华谊时有没有挣扎过?他说:有过,其实我挺挣扎的,因为华谊一直都对我很好,但是当演员挺被动的,这一点,不当演员的人不太了解。这个圈子里每年都有很多新的演员出道,最后能成名的,能成功的可能只有一两个,甚至没有。所以当你像菜市场里的菜一样被挑来挑去时,会有被摧残的感觉。他要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当上老板的他,又要当演员,诸事繁多,可见压力之大,他自我调侃说:“给自己个英文名,叫压力山大。”他说非常感激在“华谊”这几年的历练,非常不舍得离开那样一个温暖的小窝。但很多事情到了一个阶段,作为一个男人就该顶上去。虽然我还不敢妄言这个决定是否正确,但我会由衷地感恩。
  
  这才是作为一个男人的志向和大气,相信勇于挑战的他,一定会再迎来人生的又一次辉煌。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2 14:15:02

大师的脑袋想什么时间:2014-08-18 作者:未详 点击:225次   1951年2月,爱因斯坦在美国波士顿麻省综合医院接受最新脑电图检查。研究人员请他思考科学问题,以便绘下天才的大脑电波图。
  
  爱因斯坦遵嘱在心里解一元二次方程,指针立刻剧烈上下震荡。研究人员正欢呼自己有幸目睹绝世天才大脑电波的现场直播时,指针忽然趴窝了。研究人员赶紧上前问他老人家正在思考什么顶级科学问题,让如此精密的仪器都莫测高深。
  
  爱因斯坦回答说:“听见雨声,忽然想起雨鞋忘在家里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2 14:15:14

喃喃时间:2014-08-18 作者:未详 点击:174次   生命中一定要有所热爱。不见得我们能够将自己热爱的事情作为职业,但一定要有一件事,它是我们在所有其他人、事、物上付出时间与心力的充分理由;它是我们作出任何努力的发心所在;也是我们整个生命之流的导归之处。若没有它,我们将活得漫无目的,鸡零狗碎。
  
  每一天都是无尽岁月里无法挽留的一天,每一天都是无穷变化中无法复制的一天,每一时一分一秒、每个刹那亦是如此:一如往常的无常,一成不变的变化,一旦了解关于时间的真相,感慨将变得莫名其妙,祈求也难免言不由衷。安立一个时间的刻度,只为了记取:除了当下,别无其他。
  
  愿无法独善其身的我们,能够自净其意,努力成为时代洪流中的一股小小清流。要相信,无论你愿不愿意,我们都是同一池浑水,但也要相信,我若清澈一点,你便同样清澈一点。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2 14:15:24

大画微博一时间:2014-08-18 作者:未详 点击:92次   人如果不顾一切地规避危险,追求自己的利益,满足欲望,与动物就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了。
  
  孤独是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是放弃自尊。
  
  能让别人看到的“思索”一般都不成熟。思索是默默的、悄无声息的探索,是在不知不觉间完成的。
  
  人要守住内心的某种严整性,始终如一,真是一场苦斗和拼争。能做到的不过寥寥,但仍应坚守值得坚守的这一切。


  年轻人最大的迷失是什么?是没有意识到你可以为梦想去折腾。不为梦想行动的人,空有一个年轻人的身体,却没有年轻人的灵魂。人的一生自由选择的时间只有10年,自由的时光要用来寻找生命中真正的自我认同。人生是不断累积确定性的过程,再不尝试就老了。
  
  ——袁岳
  
  不一定会因为赚很多的钱而富有,但可以因付出的善念而使心中富有。
  
  各人有各人理想的乐园,有自己所乐于安享的世界,朝自己所乐于追求的方向去追求,就是你一生的道路,不必抱怨环境,也无须艳羡别人。
  
  所谓成长,就是实现独立生存、完成独立思考能力的自我奋斗;所谓成熟,就是对内消除傲慢、对外消除偏见的自我修行。
  
  ——石述思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2 14:15:33

你忽略过什么时间:2014-08-18 作者:未详 点击:535次   将要出嫁的女儿开始搬家。先提走了三箱衣服,再拿出一盒化妆品和两个枕头、四个玩偶。最后,搬走了自己房间的小电视。
  
  一直为女儿拉着门的母亲看见小电视,突然掩面而泣。
  
  女儿呆住了,匆匆把电视放下,过去安慰母亲:“妈,你怎么了?”
  
  “我看到电视,忍不住了!”
  
  “电视?”女儿不解地说,“那是我自己买的啊!”
  
  “我知道,我只是哭电视,不是哭你拿走电视。”
  
  母亲又抽搐了一阵,平静了,缓缓地说:“当年,你小的时候,我们穷,没有电视,一家人总坐在客厅聊天。然后,买了电视,一家人还是聚在客厅,虽然眼睛都盯着电视,但在播放广告时还能聊几句。后来,你们都大了,买了自己的小电视,吃完饭就躲进房间,看自己喜欢的节目,不过我还能从门缝里看见你们。”

  沉默了一下,母亲摇着头、咬着唇说:“你搬家,妈为你织的毛衣全留在柜子里,妈亲手画的送你的画也留在墙上,你却没忘记拿走这小电视……”
  
  女儿愣住了,想到过去二十年的种种,突然紧紧抱住母亲,相拥而泣。
  
  亲情不容易被遗忘,只是容易被忽略。
  
  忽略等于遗忘!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2 14:15:43

夜读絮语时间:2014-08-18 作者:未详 点击:87次   昨日,烦恼,所有的烦恼,都转过身,离去了。
  
  这是不是好事呢?当然是好事。
  
  不过,你也应该看到:烦恼既然可以离去,也就可以再次回来。幸福和快乐,也是一样。
  
  你幸福吗?你幸福,但这一切会过去。
  
  我快乐吗?我快乐,可这一切也会过去。
  
  若是只需轻敲一下电脑上的Enter键就能远离痛苦的话,就能远离死亡的话,该是何等美好的事情。
  
  可惜,若是只是若是,觉悟总是来得太迟。
  
  觉悟得早就能够真的再活一次吗?
  
  人若真能再活一次,所感受的会是什么?
  
  是消磨。
  
  为什么?
  
  说不出,但感受的是消磨。
  
  感受就像在雨天,一个人在屋里枯坐着,听着雨声“哗哗”地从早到晚下个不停,一个节奏,一个声音,那日子乏味得又在侵蚀你的心。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12 14:15:53

大凉山深处时间:2014-08-18 作者:未详 点击:223次   没有走进大凉山,你无法知道那里有多贫困。
  
  为了看看北京来的记者,山里的人不惜打着手电筒,走上三四个小时的路。火塘边,一下子像过年一样热闹。那些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大山、连普通话都不会说的女人们,用手指拧着裙角,窸窸窣窣地坐在门前,时不时向门里探一探头,却都害羞得不敢进屋。
  
  一个15岁的男孩辍学在家,没有出去打工,是因为爸爸在6年前去世了;一个70多岁的阿婆带着孙子孙女,也来看我,告诉我,孩子的妈妈难产死了,爸爸去矿上打工,也死了。死亡,被这样轻描淡写地说出来,扎得人心口生疼。山里的生活单调而又原始,县城什么样,城市什么样,这一切的一切都只存在于他们的想象之中,连期待也没有。
  
  我开始后悔,后悔在东莞和深圳时,那样轻巧地问那些大凉山的孩子、那些工厂的童工“为什么不读书”。在凉山的现实中,生存都是一个难题,读书与教育无疑是奢侈的,而所谓的文化与传承,更是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
  
  当地的一个老师告诉我,在昭觉县,人们谈论起初中生吸毒,就像讨论吃土豆一样轻松。女孩子留在山里,唯一的出路只有嫁人,重复母辈的生活。有时候,读完初中再结婚都是一件幸运的事。这里是否可以给孩子们一个正常的成长环境,仍值得讨论。
  
  不得不承认,无论对于家庭还是个人,打工都是摆脱深度贫困的最佳途径与最快渠道。究竟是要让孩子们留在山里读书还是外出打工?我至今也无法给出答案。
页: 1865 1866 1867 1868 1869 1870 1871 1872 1873 1874 [1875] 1876 1877 1878 1879 1880 1881 1882 1883 1884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