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2 11:21:32
小时候的奥巴马生在夏威夷,在印尼上小学,生活并不容易,但他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母亲,“她一直从事她所热爱的事情。她环游世界,在偏远的村庄工作;帮助妇女购买缝纫机和奶牛。或者帮助她们接受教育,让她们在世界经济中取得立足之地。她与各种各样的人交朋友,不管地位高低”。她常常在远离祖国的地方面对孤单、疾病和恶劣的环境,还要让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受到良好的教育。
长辈都给幼年的奥巴马好的影响,善良的外祖父外祖母,还有父亲、继父。
外祖父是这样对别人说奥巴马的:“这个男孩碰巧是我的外孙,他的母亲来自堪萨斯州,而他的父亲来自肯尼亚内陆,这两个地方可不是只隔着数英里的海洋。”奥巴马是这样说的:“对我的外祖父来说,种族问题不再是什么可担心的问题了;即使某些地方还存在无知和愚昧,可以肯定的是,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也会逐渐开明起来。”外祖父“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非常广泛”。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2 11:21:46
父亲见面不多,遥远而亲近,“老爷子,那是(姐姐)奥玛对我们父亲的称呼。不知何故,这在我听来是恰当的,混杂着熟悉和疏远。有一种人们无法彻底了解的自然的力量。”血脉相传的父亲传给儿子男人的自信,“‘自信’这是一个男人成功的秘诀。”他在给儿子的同学们讲课时谈到非洲大陆和自己的生活时说道:“斗争在大洋彼岸……它是在尊严和奴役之间的选择,是公平与不公平之间的选择,是勇于承担和冷漠推卸之间的选择,是对与错之间的选择……”
继父印尼人罗罗面对自己祖国的种种弊端无能为力,“被拉进了一个隐藏的黑暗中”,但他对奥巴马说:“如果你不能变强,那就变聪明并且和那些强者和平相处。但是最好是自己变强,永远做强者。”
青年奥巴马第一次来到生养祖辈的肯尼亚内陆,来到魂牵梦绕的土地,见到那么多兄弟姐妹、亲戚朋友,没有丝毫陌生感。“每个人都惊喜而愉快地欢迎了我,却没显出什么尴尬,仿佛第一次见到一位亲戚是一件每天都会发生的事。”“生命中的第一次,我感到了舒适,感到了那个名字能够提供的坚定身份,在其他人的记忆里它带着完整的历史。”“在肯尼亚没有人会问我的名字怎么拼,或者不熟悉地发错音。我的名字属于这里。我也属于这里。”在祖辈们安眠的地方,奥巴马哭了,眼泪流干后,“我感觉就像被平静冲洗过一样。我感到那个圈终于画圆了”。他是这样说的:“我感觉到的痛苦也是我父亲的痛苦。我的问题也是我兄弟们的问题。是他们的奋斗,也是我与生俱来的权利。”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2 11:21:58
作为新一代的美国人,奥巴马有了比父亲更大的梦想,也有了梦想成真的机会。他写道:“作为儿子应该告诉你父亲这个新世界诱人的东西远比铁路、室内卫生间、灌溉的沟渠和留声机多得多。”奥巴马也时刻没有忘记父亲的梦想,他在就任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中说:“这就是我们自由和信仰的意义,这也是为何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可以同聚一堂在此欢庆的原因,也是我今天能站在这里庄严宣誓的原因,而在50多年前我的父亲甚至都不能成为地方餐馆的服务生。”
麦凯恩出生在美军在巴拿马的基地,虽然儿童少年时代随军辗转各地,但总是生活在美国海军的圈子里,用麦凯恩母亲的话说是“大家都在同一条船上”。麦凯恩写道:“我们这种家庭是在迁徙中生存的,我们的根并非扎在某一地点,而是扎在海军当中。”这样家庭的父亲通常都在海上,无论是和平时期还是战争时期。虽然父亲长期缺席家庭生活,但在生活中占据很重韵分量。“你周围的人,你的母亲,你的亲友,整个海军圈子,也都把你引入同样的轨道。你父亲的生活被打上了勇敢和无怨无悔的牺牲的印记。”“对一个小男孩来说,修饰一个父亲的形象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甚至在这男孩早已成长为男人之后。”麦凯恩这样的海军子弟“也许根本不知道世上还有别的生活方式,从很小的时候起,他就明白必须与父亲同赴使命”。
麦凯恩的祖父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参与指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太平洋战役;父亲二战中是潜水艇艇长,后又指挥了越南战争。他的祖父和父亲是美国海军里“第一拨同为四星上将的父与子”。麦凯恩说:“他们是我生命中最早的英雄,想要赢得像他们那样的荣誉是我这一生的雄心。”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2 11:22:26
受这种荣誉的感召,年轻的海军航空兵军官麦凯恩主动请战到越南,在战争中飞机被击中,跳伞受了重伤后成了战俘,受了许多磨难。由于父亲成了太平洋战区总司令,越南国防部长武元甲还来看过这名特殊的战俘。越南人想先释放麦凯恩,作为谈判的一个筹码。麦凯恩拒绝了,“因为我们当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谁先进来谁先出去,如有比自己先关进来的弟兄还没有走,就要拒绝先行被释放的提议”。这与立功沙场一样,也是军人的信念。
任总司令的父亲每天都“向着北面遥望那个关押着他不见踪影的儿子的地方”。五年多以后,麦凯恩被释放时,父亲已经退役。他的继任者邀请他去菲律宾克拉克基地出席欢迎战俘归国仪式,当得知并非所有战俘的父母都受到邀请时,父亲拒绝了这个邀请。这也是信念的一部分。
奥巴马父亲的梦想之路从一个普通的非洲少年开始,他有机会漂洋过海到美国受高等教育,眼前是一个完全不同世界。财富的差距,文明的冲突,爱情的滋润,他追求、奋斗,也困惑、彷徨。再次回到肯尼亚祖国的他有了新的更大的梦想,当时他是那么年轻,已经在国外受到了那么好的教育,他曾经身居高位,他曾经春风得意,但部落的矛盾使他的处境变得很糟糕,身心备受熬煎,后来境况又有了起色。但是他从来没有忘掉他曾经的痛苦,梦想终究还是梦想,没有成为美好的现实。
麦凯恩的从军经历没有父辈辉煌,祖父和父亲都在战争中赢得荣誉,他是被释放的战俘。但他同样坚守着父辈的信念。许多人从越南回家后,身心都遭受了毁灭性的损伤,但麦凯恩凭着信念开始了新生活,“我总是尽最大努力不让越战记忆阻碍我接下来的生活道路”。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2 11:22:57
两位如此不同的人,同时站在竞选美国总统的舞台上,说明美国是一个海纳百川的社会,而最后当选的是非洲裔美国人,这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正如麦凯恩在竞选失败并祝贺奥巴马当选的演讲中所说:“这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选举,我能够深刻理解这次选举对于非洲裔美国人的特殊意义。…‘我一直相信,所有勤奋工作并努力抓住机会的人都能在美国找到机会。奥巴马参议员也相信这一点。”获胜的奥巴马说:“对于我没有赢得支持的民众,我或许没有得到你们的投票,但是我听到了你们的声音。我需要你们的帮助。”
第一次站在美国总统讲台上的奥巴马说:“我们要为历史做出更好的选择,我们要秉承历史赋予的宝贵权利。秉承那种代代相传的高贵理念:上帝Eta赋予我们每个人以平等和自由,以及每个人尽全力去追求幸福的机会。”
这是信念,也是梦想。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2 11:23:18
明大义时间:2014-07-28 作者:未详 点击:134次 拥有了一颗素直的心,我们就能获得一种高远的眼界,以此来看待事物,就能明大义。
传说在宽永年间负责财政工作的播磨守(播磨地区的长官)康胜做了很多为百姓造福的事情。
有一次,一位富商十分羡慕另一位垄断甲斐(位于今天日本的山梨县一带)手纸生意的商人,便向播磨的官员提出请求说:“请把手纸的专卖权授予我吧,我愿多缴一千两的税金。”
大家都觉得富商的请求两全其美,只有康胜一人坚持反对。富商一直热切地提出请求,过了三年,老中(江户幕府的官职名称)等执政官员也都同意了富商的请求,然而康胜却说:“如果你们能够保证今后世道太平,没有盗贼,我就批准那个富商的请求。”
众人对康胜这话十分不解,于是康胜这样讲道:“手纸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正是因其价格低廉,大家才广泛使用。那个富商说他愿意多缴纳一千两税金,可是这一千两从何而来?如果他提高手纸的价格卖给小商贩,小商贩又再次提价卖给老百姓,手纸的价格就会变得相当昂贵。
“对富人来说,涨这么点价算不上什么,但是对贫苦百姓而言,他们只有涨价出售自己的商品才有足够的钱购买这些手纸。于是,一种商品价格的上涨就带动了所有商品价格的上涨。
“物价上涨会导致许多家庭入不敷出,接着就会有人偷盗。偷盗的人多了,我们做父母官的又该怎么办呢?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2 11:23:29
偷盗源于贫穷。
我们不能为了区区千两的税金就使世间风气被扰乱。增加了税收,就会导致物价上涨。这一点还请大家三思。”
大家都觉得康胜的忧虑很有道理,最后没有批准富商的请求。
作为幕府的官吏,有商人自愿提出要增加纳税额,这是求之不得的事,所以大部分官员都同意。
然而这种想法是片面的。
康胜就不是这样看的,他对这种变化可能引起的后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富商自愿提高纳税看似一件好事,背后却隐藏着深重的危机。这些都被康胜看穿了。
康胜是如何做到如此深谋远虑的呢?
恐怕得归功于他视野开阔,高瞻远瞩,着眼全局,深明大义。
而明大义则是因为他拥有一颗素直的心。
康胜若不是对社会动态和百姓生活了解得细致入微,恐怕也难有这样的高瞻远瞩。
康胜能够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因为他能以一颗素直的心来观察和应对种种问题。
在这里,我还想给康胜的高见补充一点:偷盗的增多会导致物价的进一步高涨。因为管制犯人的官吏也要增加,家家户户门上的锁也会增加,于是支出增加,物价再涨。
可见社会治安的恶化也会导致物价飞涨。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2 11:23:45
先来二十克时间:2014-07-28 作者:未详 点击:107次 去沈阳采访,电话联系一个老板。
老板:“你采访收钱吗?”
我:“不收钱。”
老板:“记者采访哪有不收钱的?”
我:“真不收钱。”
老板:“那你肯定是冒牌记者。”
我:“我的确不收钱。”
老板:“有好多记者开始也说不收钱,采访完就暗示我给钱。”
我:“我可以保证。”
老板:“你们这种花招我见得多了。”
我:“我是从北京来的,大老远就想采访您。”
老板:“就是北京来的记者才收钱最多,我还得帮你报差旅费。”
我:“您能相信我一回吗?”
老板:“我被记者收钱收得都快扛不住了。算了,不接受你采访了。”
我:“如果我收钱,您可以打110把我抓走。”
老板:“……那我考虑一下。”
见到老板,客气几句。突然,他说:“你真不收钱?”我说:“真不收钱。”
老板:“那,那我现在开始接受你采访吧。”
我:“那我们开始吧。”
采访完毕。
老板(暗示):“你看现在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我:“没什么了,谢谢您接受我的采访。”
老板:“我从来没遇到过不要钱的记者,您是哪个单位的?”
我:“这跟我在哪个单位没关系。”
老板:“你真不要钱?”
我:“我说过好几遍了,不要。”
老板(勃然大怒):“我知道了,你想写负面报道!”
我:“那您的意思是?”
老板:“我明白。这样,我给你点钱,你就写成正面的了。”
我:“我没想写成负面报道。”
老板:“笔在你手里,我哪儿知道。”
我:“您是被蛇咬怕了吧?”
出门,与老板道别。
走出二十米,后面有人追过来。
经理:“老板说送你两条烟。”
我:“不用客气,我不要。”
经理:“一点意思,请收下。”
我:“我不抽烤烟。”
经理:“那您抽什么,我去换。”
我:“白面。”
经理:“富强粉行吗?”
我:“行,先来二十克。”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2 11:23:57
一把小提琴,一个不灭的希望时间:2014-07-28 作者:未详 点击:205次 将“二战”期间在纳粹集中营以及犹太人区所使用过的所有小提琴加以维修、复原,这已成为阿姆侬·韦因斯泰的一项使命。如今,距离“二战”结束犹太人解放已走过整整65个年头,他终于将这些小提琴聚集在一起,来奏响那记忆中挥之不去的乐章。
2010年1月26日,伦敦的清晨冷风瑟瑟,寒意正浓。在西岸的市政大厅里面,包括伦敦市市长以及全市32个行政片区的官员在内的一批显要人士正齐聚于此,在“二战”大屠杀纪念日这一天缅怀那些在战火纷飞的伤痛年代中逝去的灵魂。小提琴演奏家查理·西姆捧起一把装饰有犹太教大卫星的小提琴,他演奏的曲目是瑞士籍犹太作曲家欧内斯特·布洛克的作品《大美名组曲》的第二乐章。乐曲缓缓地奏响了,哀婉的旋律似乎在轻轻呜咽,仿佛向人们诉说着无尽的沧桑与悲凉。奏毕,整整60秒的时间人群鸦雀无声,而后,则是由敬意与感叹中进发出的雷鸣般掌声。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22 11:24:09
阿姆侬·韦因斯泰这次共带来了8把小提琴,刚才用来演奏的这把正是其中之一。这位来自以色列的修琴师已足足花费了15个春秋找寻并修复这些在“二战”中使用过的小提琴,如今已经收集到了24把。这些琴都是“二战”期间犹太人使用过的,无论是在欧洲的犹太人区,还是在纳粹集中营内,还有那藏身避难于东欧密林之中无数个被恐惧追逐的日日夜夜中,都曾有过它们流水般的旋律。它响彻于千千万万听众的耳畔,揭开了他们于历史中一路走来的沧桑与痛楚,见证了那当年无法想象的苦难与恐慌。流淌的音符背后是一段段令人惊叹的往事,那是关于勇气的故事,也是关于力量的故事。阿姆侬将它们称为“希望之琴”。
收集到第一把希望之琴,已经是40多年前的事了。那天,一位男士带着一把小提琴走进了阿姆侬的工作室,他的名字叫什么早已忘记,只记得他当时说道,当年曾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为排队进入毒气室的人们演奏,用的正是这把琴。“我们的演奏都是被迫的,”男士告诉阿姆侬,“音乐可以让集中营内关押的人们从恐慌与躁乱不安之中渐渐安静下来,这样一来,纳粹兵数人头就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