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0 20:34:46
和一小块面,倒点儿白酒,滴几滴香油做鱼饵,在自行车上绑上鱼竿,我迫不及待地出发了。玉渊潭公园有离家最近的水面,骑车大概要一小时。路上脑子里不想别的,一心只想尽快把钩儿扔到水里,幻想着钓到鱼那一刹那的感觉。车骑得飞快,到湖边我支好车拿起竿儿,挂上食儿,哪儿管什么叫风线长了、水线短了、浮力大了、千斤重了,扬竿甩线,先扔下去再说。说也奇怪,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越是棒槌越和牌——别看不会钓,扔下去鱼就吃食儿,抬起竿儿就有鱼,不管是窜钉儿、麦穗儿还是小虎头儿,一竿儿一条,虽然个儿都不大,但对我这个初学者来说那简直是意外的惊喜,收获颇丰,不到半小时,把我忙活了一脑门子汗。
正忙得不可开交,就听得身后坡上有人喊我,转身看时,一个男的,四十多岁,推着自行车站在那里朝我招手。没看我这儿正上鱼呢吗!我不情愿地放下鱼竿,走上坡岸一问才知道,来人是公园管理处的,我被告知这地方不是公园的钓鱼区,严禁钓鱼,违者罚款。我傻眼了,谁知道还分钓鱼区和非钓鱼区呀?到这时我才看到岸旁立着“严禁钓鱼”的牌子,无奈只得拉下脸来跟他对付。求爷爷告奶奶,好话说了一箩筐,他看在我是个孩子的分儿上,破鱼竿儿也没有什么没收的必要,最后的处理结果还真不错——竿儿撅折了,鱼也放了,最可喜的是他撅竿儿的时候让鱼钩把自己的手狠狠地钩了一个大口子!该!谁让你撅我竿儿来着!可能是他也觉得这事儿弄到这份儿上挺没劲的,撅完竿儿看都没看我一眼,蹬上自行车回家上药去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0 20:34:58
说实话,撅竿儿、放鱼,一点儿都没有影响我的心情。那竿儿虽说是我自己做的,但真的没有什么保留价值,那鱼他不放我也得放,拿回家不能养也不能吃,还能看着它们死吗?所以我根本就没往心里去。最关键的是我把它们钓上来了,这个体验是最重要的,这个全新的感觉是最让我兴奋的。我高高兴兴地骑车回了家,很长时间都在回味着钓到鱼那一瞬间的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充满诱惑,妙不可言。从此,我的爱好中多了钓鱼这一项。
但是,学生毕竟是学生,沉重的学习压力使我没有时间再尽情地玩儿了,尤其在曲艺团学员班三年的住校学习,哪儿还有条件养鸟、喂狗、轰鸽子、钓鱼?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学校里,每天从早到晚的台词课、声乐课、形体课、观摩课、文化课,早自习、晚自习,早锻炼、晚开会,累得跟臭贼似的,直到学员班毕业回家才算过了钓鱼的瘾。那时,我家搬到了西直门外大街高梁桥,这对于钓鱼者来说有个特别方便的条件,一出楼门就是高梁河,早晨拿着竿儿出门,玩儿到十一点五十收竿儿,绝不耽误十二点吃饭。而且沿河往西走上十分钟就是展览馆后湖对外开放的高钓区,看守鱼池的人对我们这些老街旧邻不敢得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那时我基本上天天泡在鱼坑边儿上。当然,这一切都沾了相声不景气的光。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0 20:35:23
爸爸去哪儿了时间:2014-07-16 作者:未详 点击:156次 近期,一部《爸爸去哪儿》火爆荧屏,5个在台前光芒耀眼的明星爸爸,却被自家孩子的哭闹折腾到手足无措。节目播出后,立刻引来强烈追捧。
亲子问题是关系到祖国未来一代健康成长的大事,当前较为普遍的问题是,一些做父亲的往往忽视甚至放弃了自己的教育责任,致使孩子所受的父性教育严重不足。
此话题一出,再次引来吐槽一片:中国的爸爸是全世界最不负责的爸爸!中国爸爸把孩子的养育责任都推到了妈妈身上!
情况真的如此吗?中国的爸爸们怎么了?该如何改变这种情况?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0 20:35:33
沦陷在父教缺失的时代
新浪网2009年的调查显示,在1988名被调查者中,60。7%的人认为“现在的孩子缺失父教”,仅有13。0%的人认为“父教并不缺失”。在回答“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谁承担了更多教育责任”时,46。9%的人选择了母亲,28。7%的人表示“父母均担”,仅有13。0%的人表示是父亲。
针对北京3~6岁幼儿的父亲的调查发现:80%的父亲认为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天津市1054人的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中父亲“缺位”的情况,母亲是子女教育的绝对主角。
2008年,中、日、韩、美四国的研究者发现:即使正常家庭的父亲也已经远离了孩子。中国高中生将父亲选作第6倾诉对象,排在同性朋友、母亲、异性朋友、兄弟姐妹、网友后,其他3国的高中生也仅将父亲视为第5倾诉对象。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5年“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的数据显示:在被问到“心情不好时,谁最能理解、安慰你”时,仅有10。0%的人选择了父亲;在被问到“空闲时间,你和谁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时,仅有6。9%的人选择了父亲;在被问到“谁最尊重你,让你感到很自信”时,仅有15。5%的人选择了父亲;在被问到“内心的秘密,你最愿意告诉谁”时,仅有8。5%的人选择了父亲。
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这说明父亲在孩子成长中并没有承担应尽的责任。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0 20:35:43
中国的爸爸为什么会缺席
每天早上,中国很多家庭上演着这样的一幕:孩子不愿起床,妈妈作战般催促孩子,爸爸熟视无睹。一个家庭的问题就呈现出来:焦虑的妈妈,缺席的爸爸以及无力成长的孩子。问题的矛头指向了缺席的爸爸,中国的爸爸,去哪里了?
当夫妻情感出现问题时,内心孤独的妈妈不自觉地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甚至用注意力将孩子裹挟,造成孩子和妈妈之间的过度依赖。当家庭不那么需要自己时,爸爸则将注意力转移到工作上。孩子因此更多地生活在一个只有母亲的世界里。
原始社会中,爸爸会带孩子出门打猎,孩子很小就被爸爸带着去探索世界。现在却完全不是这样,爸爸没能在家庭中扮演重要角色,而是在家庭关系中成为一个影子式的角色。对妈妈和孩子来说,爸爸缺席了;对爸爸而言,家庭甚至沦为了旅馆。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0 20:35:53
教育孩子的矛盾,掩盖夫妻矛盾
这种家庭状况难道单纯是由工作太忙造成的吗?当然不是。
这种现象隐藏的是家庭问题:父母或者夫妻间存在矛盾。无论是教育孩子,还是夫妻间情感生活的部分,出现问题后没办法进行良性的交流和沟通,往往导致男人以工作来逃避问题,女人则以照顾孩子来掩盖问题。
孩子被母爱过度包围,和爸爸关系疏离。妻子的关注点转移了,从而忽视了夫妻间的感情问题。教育孩子的矛盾,让家庭维持一种平衡。可妻子那本应由丈夫承担的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那么,孩子也承担了一部分成人的角色,家里会出现小大人,或者孩子会进入那种拒绝成长、依赖性强的状态,没办法探索社会。
家庭对孩子的娇惯,让男人觉得在家里没有自己的位置,更觉得心灰意冷。最终,成为一个怪圈,一个恶性循环。一直持续下去,形成麻木的平衡,它掩饰了很多问题,让婚姻能够维持,但是,这绝对不是一个有活力、有弹性、有生命力的家庭。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0 20:36:03
父亲的淡出是个复杂的问题
现在婚姻的不稳定使女人对婚姻的依赖、对丈夫的依赖减弱了。此消彼长,母亲便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父亲继续被往外推。
从整个世界的社会分工,到传统文化,到家庭观念、今天的应试教育,及现在婚姻的不稳定等多方面因素来看,父亲的淡出已经不是孤立、单一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在农业文明中,孩子的生活技能是要向父亲学习的,比如说木匠手艺是祖辈传下来的,必须服从父式教育和管理,这是农业社会的特点。但是到了工业社会,到处都可以获得知识,父亲的作用被削弱了。
另外,应试教育导致在孩子成年前,父亲和孩子的交流无从下手。孩子整天就是学习,母亲照顾孩子的起居似乎就可以了。
还有,就是中国的家庭关系。西方国家夫妻关系是第一关系,所以丈夫和妻子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是等同的。但在中国不同,在中国第一关系是亲子关系,第二关系才是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中,显然母亲与孩子更亲,本来就摇摇欲坠的父子关系,又被挤了一下,父亲进一步“退居二线”。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0 20:36:15
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家庭中父爱和母爱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从一战开始,到二战期间,很多女人从家庭走入了社会,承担了一些原来由男人承担的工作。
二战结束之后,问题出现了——女人要不要回归家庭?虽然没有结论,但实际上很多女人已经走出家庭了。
这种情况下,西方出现了男人的回归。以前男人是不太管家的,二战后,慢慢就强调男人回归家庭。这是一种平衡,也是一种补充,在无形当中把父亲的地位给凸显出来。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0 20:36:22
缺席的父亲将导致……
父爱的缺席将影响下一代,并带来恶性循环,所以,中国女人对于丈夫的缺席,不要仅仅是愤怒或者冷漠地指责。
在父爱缺席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将来会使问题延续。一个被母亲过度照顾的男孩,长大结婚后,内心仍然是个男孩,很难承担丈夫或者父亲的角色。这样的男人在中国大有人在,他们进入婚姻,就会造成恶性循环。小时候太擅长做小孩,他就会一直做小孩。另外一种情况是,小大人似的孩子,他假装自己像一个父亲,但是他内心没有成熟的部分会逐渐暴露,于是,中国盛产各种各样的“老男孩”。
女孩长期生活在妈妈的照顾下,她学习到的就是如何做妈妈,她不知道如何做个真正的女人。老是跟孩子在一起的妈妈,很难去呈现她女人的一面。这样的女性不知道怎么跟丈夫去交流,她只会去做最擅长的事情:照顾孩子。或者,她让长辈去照顾孩子,她继续做个小女孩。丈夫就会发问:妻子在哪里?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0 20:36:31
系统地看问题,才能解决
中国这几代的男人和女人都不懂如何处理情感问题,这是中国社会最大的危机。男人把生活的焦虑投射到工作上,女人把焦虑投射到孩子上,他们都无法正确处理自己的问题。父亲缺席,孩子可能出现问题,但这绝对不仅仅是男人的问题。
父母、男女都要思考,到底该怎么做,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恢复些乐趣,多些轻松,多些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