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0 20:36:45

修复你的注意力时间:2014-07-16 作者:未详 点击:133次   我们可以细细回顾一下白天的生活:
  
  早上非常不情愿地从床上爬起来,做完一系列杂事,开始上课或者上班。
  
  打开手机或者电脑,作为一个靠谱的人,先查看电子邮件,看看今天有没有新的任务和使命。
  
  查完邮件,你突然被邮箱页面上的一则大衣广告吸引,轻轻一点,页面就到达淘宝。
  
  然后你想起,身边有个朋友好像穿过这件大衣,还上传了图片,你决定去社交网站看一看。
  
  接着你开始刷微博、登录人人网和微信等,然后再次被什么内容吸引,接着看下去。
  
  正在网络世界遨游的你,不经意间瞟了下时间,已经快到中午了。
  
  你暗暗骂了自己几句,恨恨地想下午一定好好工作或学习。
  
  下午你终于能开始工作了,其实你知道自己根本没法平静下来。
  
  总有一种想上网娱乐的冲动,但是自己又在竭力克制。
  
  在这种煎熬中,终于到了下课或下班时间。
  
  如释重负的同时,一种深深的疲累感袭上心头,再看看该完成的任务,却还在孕育之中。
  
  你觉得,这个世界不会再好了。
  
  熟悉吗?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就是生活的常态。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0 20:36:58

 小黑屋里的小人儿
  
  毫无疑问,在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正在享受它带来的便利。我们不用翻山越岭就能看望亲人和朋友,我们不用逛遍商场就能找到心仪的商品,我们不用读书看报就能在第一时间了解整个世界发生了什么,我们不用在图书馆的书架上翻阅就能找到想读的书籍。这一切在很多时候,只需轻轻一点即可完成。社交、购物和获取信息都是如此容易,这世界让人兴奋得不知所以。
  
  于是,你有了一个格外繁忙和疲累的大脑。疲累多来源于注意力的不断转换。想象一下,你的大脑是一间黑暗的房子,外部世界是温暖的阳光,注意力是这间房子唯一的窗户,房子里有一个小人儿在操纵着这扇窗户。当我们集中注意力的时候,小人儿扶着窗户几乎不动,忘情地享受着外界的阳光;当我们需要转移注意力的时候,小人儿抱起窗户转移到房间的另一个地方,等待着阳光来临。以前的日子里,小人儿过得很从容,因为他几乎不怎么移动。而在网络时代,你能想象出小人儿过着怎样悲惨的生活吗?他在不断地移动窗户,有时候还需要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呀跑呀,手酸了,腿麻了,最后却发现其实也没有多少阳光照射进来,屋子里还是黑暗潮湿得厉害。
  
  累吗?当然。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0 20:37:08

 注意力绝对是被人们忽略并被滥用的资源。是的,注意力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是外界环境进入人的意识的大门。什么能够进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以及我们未来的发展,但是能够意识到这一点的人很少。我们花了很多的心思来管理自己的金钱、时间和人际关系,偏偏对自己的注意力这一隐性资源视而不见。是该好好了解注意力的时候了。
  
  40分钟理论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研究表明,人们的注意力和认知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就像一台电脑的处理器一样,如果开启的任务太多,速度就会变慢甚至崩溃死机。就算是专注于一件事,成年人大约只能持续40分钟,儿童能持续专注的时间相对更短。
  
  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随着新媒介的发展,信息爆炸大大增加了人们“分心”的机会,所以人们能专注的时间在缩短。2012年,网络写手“和菜头”曾宣称要退出微博一段时间,并在其博文中写道:“现在这世界基本上是一个由信息碎片所构成的大型显示屏,完整的信息已经非常少见。”想必也是意识到碎片化信息所带来的注意力碎片化,专注能力的下降让其感到焦虑。因为没有了专注力,人们还能完成什么任务呢?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0 20:37:52

 鸡尾酒效应
  
  关于注意力,很多人会有疑问:为什么我们会注意到一些事情,而忽略其他的事情呢?不着急找答案。现在我们来设想,你正在一个朋友聚会场合穿梭,周围的人在窃窃私语。突然你好像听到有人说到你的名字,但是又没有听清楚他们说的是什么。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选择性注意”的例子。为什么你会对自己的名字如此敏感呢?首先,名字对你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注意力倾向于捕捉那些我们熟悉的信息;其次,受自我中心主义的影响,人对于和自己相关的信息比较敏感,当听到自己的名字时,会不由自主地想:“那两个人在说什么?不会是说我的坏话吧?”这就是心理学中著名的“鸡尾酒效应”。
  
  关于注意力的选择性,心理学家还做了很多实验。其中一个比较经典的实验叫“双耳分听”。心理学家让受试者戴上耳机,耳机的左右两边播放着不同的内容(词语),最后检查受试者对词语的记忆。实验的结果发现,受试者的两耳都能听到一些内容,但是某只耳朵会更占优势。也就是说,注意力确实存在一定的选择性。
  
  存在选择就存在竞争,也许你还没有意识到,注意力已经成为需要抢夺的重要资源。比如网上突然爆出某明星的负面新闻,或有关某明星私生活的新闻。这样的新闻的出现往往意味着最近有这个明星参演的新电影上映或者有他的新歌发布。这是我们都知道的商业炒作方式。有人就问了,既然是宣传,为什么多是负面的?这难道不会引起人们对电影或歌曲的反感吗?当然会存在这个问题,但是商家考虑得更多的是吸引你的眼球,抢夺你的注意力。他们要的是你对这件事产生印象,而民众喜欢关注八卦的心理无疑是抢夺眼球的着眼点。除此之外,因为暴力、色情等内容更容易引发人们的关注,所以很多商家就会利用人性的弱点进行炒作,目标就瞄准了你的注意力和金钱。人们的注意力就像一个幼稚的孩子,会不断被各种刺激吸引并控制,这在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表现得尤其明显。如果我们一味地放纵自己的注意力,使其游走于不同的刺激之中,不再花时间思考和学习,我们会变得疲累,甚至愚笨。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0 20:38:02

 注意力修复理论
  
  生活中有6%~7%的人想集中注意力却没有办法。他们很容易走神,从一个任务跳到另一个任务,他们坐不住,很难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做事情。这种情况在儿童,特别是男孩中比较常见,他们往往是让家长和老师头疼的孩子。这样的问题不仅仅会出现在儿童身上,很多成年人也深受无法控制自身注意力的影响,而这个问题往往被我们忽视。有意思的是,研究发现注意力缺乏的人非常喜欢看电视。研究者在对注意力障碍和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中发现,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对注意力的管理能力越差的人越容易形成网瘾。细想这两个结论,我们不难发现,电视和网络等新媒介给人们提供了分散注意力的机会,对人们的注意力形成了巨大威胁。
  
  注意力分散不仅会影响我们做事情的效率,还会影响我们的精神健康状态。一旦意识到注意力是一种珍贵的资源,我们就要学会好好管理它。环境心理学家Rachel和StephenKaplan在1980年提出了“注意力修复理论”,他们认为人们精神上的疲累多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因此恢复注意力应该成为减压的重点。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要想恢复注意力,甚至提高注意力,就得到大自然中去。
  
  除了到自然中去,在这个信息爆炸、太容易分心的时代里,我们应该学会做自己的主人。针对互联网的利弊,有学者说:互联网让聪明的人更聪明,让愚笨的人更愚笨。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0 20:39:22

名角与名相时间:2014-07-16 作者:未详 点击:127次   20世纪30年代中期,劳伦斯·奥利弗因出演一系列历史剧而赢得粉丝无数,其中一位是费雯·丽,后来成为他的第二任太太。他还有一位特殊的粉丝——当时的风云人物丘吉尔。据说电影《汉密尔顿夫人》丘吉尔看了上百遍,他入睡前总要看一眼《亨利五世》。因为奥利弗把大人物演活了,他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君王心理,让丘吉尔看得如痴如醉。丘吉尔不仅爱看奥利弗演的电影,还是其舞台剧的拥趸,经常去圣詹姆斯剧院观看奥利弗演话剧。他通常会订第4排的3个位子:一个自己坐,一个给女儿玛丽,另一个放帽子。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0 20:39:37

 1951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奥利弗表演新剧《恺撒与克丽奥佩拉》。中间休息时,化妆间的门被推开了,奥利弗纳闷是谁这么不礼貌,抬头一看,是首相丘吉尔,奥利弗吃了一惊。
  
  丘吉尔也很惊奇,忙不迭地道歉,说自己在找卫生间。事后丘吉尔对女儿说,我去找厕所,不想找到了奥利弗。后来在一次午宴上,奥利弗被正式引见给丘吉尔。丘吉尔说:“真羡慕你背得了那么多台词,很累吧?”奥利弗答:“确实累,不过演出完成后,我一句也记不得。”丘吉尔会心一笑,说演员就是演员。
  
  很快到了奥利弗的生日,丘吉尔摆家宴盛情款待他,这次奥利弗带上了娇妻费雯·丽。丘吉尔被费雯·丽的美艳征服,送她一幅自己创作的水彩画表示敬意,这是他平生送人的唯一一幅画。女宾退席期间,丘吉尔小声对奥利弗说:“说句真心话,尊夫人确实很漂亮。”奥利弗对丘吉尔的恭维表示感谢。其实这并不是丘吉尔第一次见到费雯·丽,若干年前,他曾在一个公共场合见到她,当时就被她的美貌惊呆了,不知所措,侍从提醒他:“首相何不上前与她握握手?”丘吉尔回答道:“不用了,这是上帝的杰作,我看看就可以了。”什么叫发乎情,止乎礼?这就是。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0 20:39:47

 1965年年初,丘吉尔去世,英国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葬礼。奥利弗受英国独立电视台之托主持葬礼报道,他用低沉的声音解说了全过程。两个男人之间的故事似乎到此为止了,可是不,故事还没完。丘吉尔逝世3年后,一位德国作家写了一个剧本《士兵》,准备在英国上演。该剧认为丘吉尔是二战期间谋杀波兰总理的幕后黑手,同时指责丘吉尔下令对汉堡狂轰滥炸,造成大量德国无辜百姓伤亡。
  
  这件事在英国引起轩然大波,赞成者不少,反对者也大有人在。知名戏剧评论家泰南写了篇文章,先赞扬剧本写得好,继而认为丘吉尔的扮演者非奥利弗莫属。泰南把两个男人做了比较:一个是一代名相,一个是舞台帝王,论气场、论脾性、论才智,全都相符,大不列颠还有谁比奥利弗更适合出演?奥利弗本想躲过这场争论,可是泰南的文章把他推向风口浪尖,他的第三任夫人也极力劝说他出演这难得的角色。他思考良久,终于作出决定。《士兵》最终在圣詹姆斯剧院上演了,不过,丘吉尔的扮演者不是奥利弗。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0 20:40:05

他们的一天时间:2014-07-16 作者:未详 点击:151次   1930年3月2日,83年前的这一天,当时同在上海的鲁迅、胡适、郁达夫、林语堂四位文坛大家各自在做什么?且看他们的日记如何记载。
  
  鲁迅日记:“晴。上午携海婴往福民医院诊。收淑卿寄家用账簿一本。内山书店送来《千夜一夜》一本,二元五角。午后修甫、友松来。往艺术大学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会。夜蓬子来。雨。”这是鲁迅忙碌的一天,家事、文事排满,特别是下午参加左联成立大会,发表重要演讲《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晚上还要接待来访的诗人姚蓬子。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12-30 20:40:15

 
  胡适日记:“储皖峰先生来谈,他说,他集了我的话做一副对联: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少说点空话,多读点好书。此联甚好。他又最称许我集的《楚辞》联:吾方高驰而不顾,夫孰异道而相安?我集《楚辞》还有几副:孰不实而有获?独好修以为常。恐修名之不立,苟余情其信芳。”储皖峰与胡适是同乡,关系亦师亦友。当时胡适任中国公学校长,聘储为大学部教授。储的集联确实浓缩了胡适治学的特色,胡适三副集《楚辞》联则道出了他为人处世的志趣。
页: 2116 2117 2118 2119 2120 2121 2122 2123 2124 2125 [2126] 2127 2128 2129 2130 2131 2132 2133 2134 2135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