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8 12:37:25

学会随缘,才能活得自在时间:2013-05-19 作者:小小Z 点击:697次   学会随缘才能活得自在
  
  在这个世界上,凡事不可能一帆风顺、事事如意,总会有烦恼和忧愁。当不顺心的事时常萦绕在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面对呢?“随缘自适,烦恼即去。”其实,随缘是一种进取,是智者的行为,愚者的借口。何为随?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恨,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随是一种达观,是一种洒脱,是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练达。
  
  何为缘?世间万事万物皆有相遇、相随、相悦的可能性。有可能即有缘,无可能即无缘。缘,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你、我、他都在缘的网络之中。常言道:“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万里之外,异国他乡,陌生人与你相视一笑,这便是缘。也有的虽心仪已久,却相会无期。缘,有聚有散,有始有终。有人悲叹:“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既然要散,又何必聚?”缘是一种存在,是一个过程。
  
  “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人生有所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无忧。若如此,人生哪里还会有什么烦恼可言?苦乐随缘,得失随缘,以“入世”的态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态度去收获,这就是随缘人生的最高境界。
  
  “随缘”,常常被一些人理解为不需要有所作为,听天由命,由此也成为逃避问题和困难的理由。殊不知,随缘不是放弃追求,而是让人以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随缘是一种智慧,可以让人在狂热的环境中,依然拥有恬静的心态、冷静的头脑;随缘是一种修养,是饱经人世的沧桑,是阅尽人情的经验,是透支人生的顿悟。随缘不是没有原则、没有立场,更不是随便马虎。“缘”需要很多条件才能成立,若能随顺因缘而不违背真理,这才叫“随缘”。
  
  万事随缘,随顺自然,这不仅是禅者的态度,更是我们快乐人生所需要的一种精神。随缘是一种平和的生存态度,也是一种生存的禅境。“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放得下宠辱,那便是安详自在。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凡事不妄求于前,不追念于后,从容平淡,自然达观,随心、随情、随理,便识得有事随缘皆有禅味。在这繁忙的名利场中,若能常得片刻清闲,放松身心,静心体悟,日久功深,你便会识得自己放下诸缘后的本来面目:活泼的,清静无染的菩提觉性。人们获得缘不是靠奋斗和创造,而是用本能的智慧去领悟、去判断。
  
  随缘不变,则是不违背真理。庄子妻死,他知道生死如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运行,既不能改变,也不可抗拒,所以他能“顺天安命,鼓盆而歌”;陆贾《新语》云:“不违天时,不夺物性。”明白宇宙人生都是因缘和合,缘聚则成,缘灭则散,才能在迁流变化的无常中,安身立命,随遇而安。生活中,如果能在原则下恪守不变,在小细节处随缘行道,自然能随心自在而不失正道。
  
  随缘,是一种胸怀,是一种成熟,是对自我内心的一种自信和把握。读懂随缘的人,总能在风云变幻、艰难坎坷的生活中,收放自如、游刃有余,总能在逆境中,找寻到前行的方向,保持坦然愉快的心情。随缘,是对现实正确、清醒的认识,是对人生彻悟之后的精神自由,是“聚散离合本是缘”的达观,“得即高歌失即休”的超然,更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拥有一份随缘之心,你就会发现,天空中无论是阴云密布还是阳光灿烂,生活的道路无论是坎坷还是畅达,心中总是会拥有一份平静和恬淡。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8 12:37:59

忧伤,也是一种美时间:2013-05-19 作者:小小Z 点击:546次   忧伤也是一种美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完美的,所以,每个人的生活里,都会有或多或少忧伤的时候。忧伤,是心灵的一种莫名的酸楚,是动人心弦的美丽。
  
  其实,生活里,不是因为不快乐才忧伤,不是因为不幸福才忧伤。只是一曲伤感的音乐,一段伤感的文字,一个伤感的画面,一个感人的镜头,就会有淡淡伤感悄悄袭上心头。
  
  常常,怀着一颗易感的心,顶着一路的风风雨雨,走过南唐国破家亡的深刻忧思,走过清丽婉约的平仄伤感,走进纳兰美丽凄绝的饮水词里。一个个美丽凄婉的故事,一行行伤感深情的文字,一年年春愁秋恨的感慨,无不展示着一种令人不忍碰触的忧伤,而这种忧伤,却又打动着一个又一个善感的心灵,让那种或深刻难忘、或淡淡或绵绵的忧伤,慢慢地、慢慢地沁入心肺,丰富着苍白的生活,真实着生活的美丽。
  
  常常,喜欢在安静的午后,或者寂静的夜晚,反复聆听一曲曲伤感的音乐,反复诵读一篇篇伤感的文字,静静地,把心交给这一场忧伤,在忧伤里沉醉,在忧伤里思索,在忧伤里体会另一种别样的真实的美丽。
  
  喜欢这样一种忧伤,喜欢一个人默默地退守在静夜的一角,摒弃一切繁琐,在这样一种忧伤的情绪里,让心思沉静下来,悄悄地整理着纷繁的思绪。然后,将生活里一些或浓或淡的忧伤,用笔下的文字,恣意的释放,让那种心跳或心痛的感觉,在忧伤里,静静的蔓延,绽放成一种极致的美丽。
  
  喜欢这样一种忧伤,喜欢一个人倚窗听雨,看雨丝轻舞飞扬,听雨声滴答轻响,用双手盈握飘洒的冰凉,一丝淡淡的轻愁也会柔柔浮出,就这样陶醉于一种孤独的宁静中,竟是这样的惬意与怡然。
  
  喜欢这样一种忧伤,喜欢行走于萧瑟的秋风落叶里,随着树叶跟风缠绵后的最后忧伤落幕,心绪也在忧伤里徘徊,心烟也随着那一缕忧伤,于风声里飘荡。
  
  喜欢这样一种忧伤,喜欢被一些人、一些事感动着,喜欢被这些情感弄得思绪万千而乐于其中;喜欢一些伤感的歌曲,喜欢沉醉于那种忧伤的旋律里不能自拔。忧伤,就是有着如此捉摸不透的魔力,有着如此无与伦比的美丽。
  
  忧伤,其实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绪。
  
  喜欢这样一种忧伤,只是喜欢,只是沉醉,而不是沉溺。喜欢面对忧伤,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释放内心的烦恼;喜欢欣赏忧伤,在忧伤里体会那一点点的酸甜苦辣。忧伤,并不是痛苦不堪,也不是刻意营造哀愁;忧伤,只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一种最真实的情感表露。
  
  都说“乐观是一种美丽”,其实忧伤,也是一种美丽,一种最真、最纯的美,是一种狂风过后平静的美,是一种经历过后沉静的美,是一种至情至性的美,是一种成熟的美。懂得忧伤,懂得伤感,情感才最丰富,情愫才最温馨,心境才最善良。忧伤,是生活中的绿叶,常常会在不经意间点缀着生活的美丽。
  
  忧伤,虽然有一点点伤感,一点点痛楚,一点点寂寞,但仍然以其独有的美丽,在生活里、在生命里,诠释着人生中精彩的片断。
  
  拥有忧伤、珍视忧伤,人生路上,情感定会丰富多彩,生活定会精致而美丽!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8 12:38:14

生命的人生感悟时间:2013-05-19 作者:小小Z 点击:1791次   生命
  
  任何一个个体生命,都是脆弱渺小,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这个生命承载了思想的重量以后,它就变得坚强而伟大。
  
  一位西方思想家曾经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于死地;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他仍然要比毁灭了他的宇宙更高贵,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而宇宙对此却一无所知。
  
  所以,要使自己的生命变得坚强而伟大,变得有尊严,就必须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做一个时刻思考着的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思想,所以我们对那些思想家充满了由衷的敬仰。即使你一生都在思考,你也许依然成不了伟大的思想家,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不思考的理由。因为只有一个思考着的人,才是一个明白的人,才是一个清醒的人,才会知道自己是谁,自己从哪里来,自己正在做什么,自己究竟要到哪里去。
  
  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人一生都浑浑噩噩,根本不了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只有思考者,才是理性的,才可能远离荒唐。生命是可贵的,但是一个没有思想的生命与一棵普通的苇草无异。
  
  人世间没有什么是比生命更珍贵的。一个人倘若有健康旺盛的生命力,是不会屈服于任何悲剧和苦难的。人充满绝望和悲观,是生命力衰退的表现。
  
  尼采一辈子都在歌唱生命,他认为“生命是一派欢乐的源泉”,在他看来,“生命何其丰富,令人欣羡,而且充满神秘”。因此,他要“拼命地去感受生命的无穷奥秘”。
  
  尼采常常把生命比喻成一个美丽多情的女子、一个妩媚的女子,这个女子“无恒、不驯、恣肆,允诺着也抗拒着,羞怯而又嘲讽,同情却又诱惑。”她让你受尽苦难,可是你又那么心甘情愿。
  
  对你来说,受苦成了欢乐和享受。你口口声声喊着恨她,但是,就连你自己也知道,当你喊着恨她的时候,正是你最爱她之时。
  
  当你爱着她的时候,你发现,生命是多么美啊,生命何其丰富啊。你热爱生命,不仅仅热爱她的幸福和欢乐,还同样热爱她的悲剧和苦难。
  
  一个常常抱怨的人,一个总是神情忧郁的人,是就要被生命淘汰的人。之所以抱怨,是因为已经没有能力包容生命的全部,包括欢乐也包括苦难。这样的人,生命的信心已经消失,生命的滋养已经耗尽,生命的热情已经到了尽头。
  
  一个要在人世间有所建树的人,必定是生命热情的赞美者,必定对生命充满了狂热的梦想,必定是对生命充满感激和报答的人。这样的人,痛苦等同于欢乐,爱等同于恨,缺陷等同于美德,苦难与幸运无异。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8 12:38:27

感受挫折时间:2013-05-19 作者:小小Z 点击:1394次   人生犹如漫长的旅途,坎坎坷坷崎岖不平,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既然它是生活所赐予的,谁也无法逃避,那么,就让我们用心来感受挫折吧。
  
  挫折是一种感觉,不同的人会对它有不同的心理反应。
  
  对于弱者来说,挫折就是一把割心的钢刀,一旦挫折来临,就被吓倒,任其宰割:对于庸者来说,则是一杯满含痛苦的毒酒。其实这样的人本身就是不幸的,他们感受不到阳光的温暖,体味不到生活的甘甜,世上一切的事物在他看来都是未熟的青果,尝到的总是满口的苦涩。挫折对于强者来说是一股抗争的动力,他知道人生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生苦短,不能因一次跌倒而耽误自己的行程。即使伤口流出了血,也要用舌尖舔干;如果跌断了一只腿,就折一根树枝,自己的路还得自己走,走过去,前面是蓝天。
  
  挫折于幼稚的童年,是脱离母体的那声啼哭,是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天真:挫折于热情的青年,是失恋后的眼泪,是使青葡萄变成熟的风雨,是深浅莫测但又必须涉过去的河流:挫折于深沉的成年,是额上的一道道皱纹,是遇到无法理解和接受的事实后牙龈咬出的鲜血,是磨砺人生宝剑的砥石,是热爱生命的原动力。
  
  挫折是跳高运动员将要跨过的那道横杆,是构筑人生大厦的一块砖石,是引导人类从原始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的向导,是炼铁锻钢的炉膛,是孕育了不朽和伟大的母亲。
  
  感受挫折吧,它是人生的一道风景,它会使你懂得生命的意义。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8 12:38:39

人生不能没有秘密时间:2013-05-20 作者:小小Z 点击:451次   A城、B城有两个魔术师,他们师出同门,技艺相当,在各自的城市里都有一批忠实的观众。但他们心中都有一个“秘密”——就是想超过对方,成为最有名的魔术师。
  
  A城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演艺业发达:B城是个中级城市。人口较A城少,B城的魔术师感到了空前的压力,他不断创造最新的魔术,还经常抛头露面,接受媒体的采访。应该说,在“人气”方面,B城魔术师占据了领先地位,但他仍然有压力。
  
  B城电视台有一档综艺节目,邀请魔术师去表演。导演提出一个要求,希望魔术师表演后,告诉大家魔术的道具、手法等。导演说,如果你这样做,那将是一个爆炸性的新闻,会吸引无数的观众,收视率可能刷新建台以来的纪录。
  
  魔术师觉得这是一个彻底战胜A城魔术师的机会。每个周六晚上。魔术师准时出现在节目中,他总是先表演一个魔术,然后把道具、手法等等魔术技巧告诉观众。
  
  果然,这档节目一开播,就吸引了大量的观众。魔术师破解魔术之法让节目赢得了很高的人气。
  
  节目进行了三个月,魔术师几乎把自己能完成的魔术全部解密了。魔术师发现,不论是导演,还是观众。对他的节目都不是那么感兴趣了。一天,导演找到他,说:“这档节目马上就要撤销了。以后你不需要来台里表演了。”
  
  魔术师很失望,但又不得不接受这个决定。
  
  魔术师又回到剧院表演他的魔术,但是他发现,每次表演完成,自己再也得不到观众的掌声了,而且观众也越来越少。有一次,一个坐在前排的观众大声说:“这个魔术我也会做,你就不能玩点新花样吗?”
  
  魔术师非常震惊。后来,他得知,他的许多魔术秘密已在电视台解密了,人们对他的魔术再也没有神秘感了。
  
  魔术师此时才醒悟过来,自己干了一件愚蠢至极的事情。
  
  不久,魔术师离开了B城,不知道去了哪里,而A城的魔术师的名气越来越响,创办了自己的魔术演艺团,还受邀参加了国外的演出。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8 12:38:54

关在门外未必都是坏事时间:2013-05-20 作者:小小Z 点击:743次   爬上6楼,取钥匙开门,反复旋转,门就是打不开。一向听话的门此时就像不认识我似的,板着脸,极为严肃。折腾了近一个小时,我彻底投降了,觉得特别郁闷,被拒绝的滋味真是难受,尤其是原本很听话的东西忽然对你置之不理,原本可以回家享受的温馨也荡然无存了。站在门外,犹如隔着千山万水,那道门,就是铜墙铁壁。
  
  细细地搜寻墙上的小广告,右侧不远处就有一则开锁的。拨打电话后,很快就赶过来的开锁师傅很专业,仔细地用钥匙试了两圈,就下结论,锁芯坏了。弹不回去。师傅在那里用专业工具卸锁,我站在一边等待。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开锁的师傅满头大汗,我也站得腿脚酸软,忍不住埋怨,要是待在家里多好,即使锁坏了,也可以坐在沙发上安心等待。开锁的师傅笑了,锁在屋里会更加烦躁,前些天。有一家也是门锁坏了,女人在家,男人下班回来在门外,都急。男人急着想进去,女人急着想出来。那家的防盗门很特别,锁很不容易开,反复寻找原因,反复失败,女人在屋里急得哭泣不止,男人在门外团团乱转。
  
  这也许是另一种围城吧?城里的想出来,城外的想进去。
  
  前天看到一则史料,特别有趣,若细细体悟,又会让人欲哭无泪。一个步行的人要去远方,他多想能够搭上一辆顺风车啊!然而,没有车肯载他。也巧,就在他行到半途时,巧遇一辆载人的货车,上面一群人下来小解,等他们结束爬上车时,他也跟着爬上车,因为他隐约看到车上的横幅有他要去的地方的名字。不曾想,这是一辆拉着右派去劳教的车。等他发现车停在劳教所的门口时,他不干了,辩解说他不是右派。谁能证明他不是右派?虽然名单上没有他的名字,可混在一起就绝不会是什么好人,嚷嚷也没有用。这一关,就是十年。等他出来,右派平反,却又没有人承认他是右派,找不到任何证据证明他曾是右派啊!他就这样被送去劳教了十年,却是唯一被关在门外的右派。
  
  别人经历了这次苦难,终于迎来了光明,他呢?要先证明自己不是右派,还要证明自己被拉进去做了十年右派,这真是难以解释的黑色笑话。
  
  著名作家王小波生前名不见经传,他是标准的自由撰稿人,作品得不到主流认可,图书难以出版,就连评论家也鲜有人关注他的作品,即使偶有人评论,也多是不得要领地持否定态度。他是一位被关在门外的作家,然而,他的文字,他的幽默,他的风格,还是打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继而,被真正的学者发现和褒扬,他在死后变得炙手可热。
  
  有些时候,关在门外未必都是坏事,没有必要为进一个门花费过多的功夫与精力。尽情地去做自己认为值得的事,执著地追求自己的信仰,不必在意别人的态度,即使关在门外,也一样可以做出辉煌的成就。而人生中,更不能为了贪图一时的便利,失去了分辨是非的机会,那是需要用长久的人生去赎取的。倘若关在门外,就好好地欣赏门外的风景,在门外经营自己的一片天地,也一样别有滋味。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8 12:39:10

围棋对管理的启示时间:2013-05-21 作者:小小Z 点击:1243次   眼睛不能光盯着别人,要多看看自己;
  
  要知道,有舍才有得;
  
  战斗是必要的,但是并非每场战斗都是必需的;
  
  含而不露、引而不发是积蓄力量的好手段;
  
  收兵的技巧比战斗的技巧更难;
  
  处于优势的时候要低调,不必挑起新的头绪;
  
  该放弃时就要放弃,算清楚得失就可以;
  
  胜利就是属于你的比属于别人的多;
  
  有些东西是定式,要背下来才能应对自如,这样可以使自己不至于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落伍;
  
  有些棋是别人输给你的,有些则是你赢别人的。不要太指望前者,那叫侥幸。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8 12:39:22

别被“万一”吓跑时间:2013-05-21 作者:小小Z 点击:523次   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段文字:18岁读大学,问你理想是什么,你说环游世界;22岁读完大学,你说找了工作以后再去;26岁工作稳定,你说买了房子以后再说;30岁有车有房,你说等结婚了再带老婆一起去;35岁有了小孩,你说小孩大一点再去;40岁孩子大了,你说养好了老人再去,最后,你哪儿也没有去。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很容易把未知的事物想得很艰难,把自己困住。曾经,我被自己的想法困住许多次。现在回头看看,总觉得那些恐惧其实没有根据,也没有必要。
  
  第一次上网购物前,我以为网络购物非常危险,生怕要是遇上了“万一”,“万一对方收了款却拒绝寄货给我,岂不当了冤大头?”“万一收到瑕疵品,对方又拒绝让我退货怎么办?”“万一对方是诈骗集团,那我的个人资料会不会外泄?”于是迟迟没有尝试。但后来渐渐发现上网买东西比逛街方便很多,于是开始习惯另一种实体以外的购买方式,而且觉得不必出门好便利。
  
  第一次出国旅行前,我以为出国旅行很难,不但人生地不熟,而且深信必须具备用英语对答如流的程度才能问路。所以刚开始只想做个跟屁虫,跟着朋友排好的行程走,当个走马看花的观光客。
  
  “万一迷路了,会不会露宿街头?”“万一别人听不懂我问路怎么办?错过火车是不是就永远回不了国?”后来我发现出国旅行并不如旁人说的那么困难,于是开始以自助旅行的方式闯荡世界,至今也糊里糊涂走过五大洲,要是没有踏出第一步,也不会有那么多难忘的体验。
  
  所以实际的情形,总是和尝试前的空想不一样。演讲时,我常常被问到同样的问题:出国旅行或女生一个人旅行,如果发生万一呢?我喜欢这个回答:“为什么要为了万分之一,而放弃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呢?如果做好万分之一的预防准备,是否就不必放弃原本很棒的人生经验呢?”
  
  如果过马路发生车祸的几率是万分之一,是不是就要为了万分之一的危险,而每天死守在家不出门?还是过马路前留意停看听?如果我选择了最安全的途径,不离开自己的舒适圈,不出门旅行看看这个世界,可能到了今天,我还是以为金发碧眼的外国人都讲英文。
  
  与其“恐惧”,不如做好万分之一的准备,去享受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开心,我希望将来有一天,当我老得走不动时,看着充满世界各国回忆的照片时,对自己说:“还好!趁年轻时去过了。”而不是怨叹:“为什么当年我没有去?”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8 12:39:36

抱怨,弱者和懒惰者才干的事-比尔·盖茨给年轻人提出过11条忠告时间:2013-05-21 作者:小小Z 点击:725次   比尔·盖茨给年轻人提出过11条忠告。
  
  盖茨的第一个忠告是,世界充满不公平,你不要想着去改造它,而是要去适应它。他还有一个忠告:世界不会在意你的自尊,人们看到的只是你的成就;在你没有取得成就之前,切勿过分强调自己的尊严,因为尊严来自于实力。
  
  盖茨的第一句话很值得玩味。一上来就告诉你,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你千万不要整天去抱怨它,而要去适应它。如果一个人的眼里只有不公平、不公正、谁不遵守规则,他所看到的就是不公平和不公正,好像整个世界都是不公正的。而且,当人的念头总被那些不公平、不公正的事情所纠缠的时候,他的状态就会非常糟糕,因为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
  
  一个人心有不平,他就会抱怨、评判,就会以一个完美的准则来评判周围的事物,尤其是评判周围与他相关的一些事情,这样他满目所及可能都是不公平。这不是说真有那么多不公平现象,而是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意识雷达”,一旦产生了“这对我不公平”的念头,他就只能看到不公平的事情,而不会注意那些公平、美好的事情。这就像说一个人的老婆怀孕了,他就会看到街上的孕妇多起来了。其实并不是这段时间里增加了很多孕妇,只是他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
  
  一个人的“意识雷达”里如果有不公平、不公正的念头,就往往什么都不做,他并没有去改变现状,而只是在抱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他把抱怨当成了改变现实的一种手段。在生活中有些人就是这样,一见面就开始抱怨,老板、同事、配偶甚至天气都是他抱怨的对象,但他从没想过怎么去改变它。所以抱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惰性。我们说寻求公正是一种心理病,实际上它就是一种持续的心理惰性。通过发泄不满、找到不公平,为自己的不努力、不作为而寻找各种借口和托词——这事儿怨不得我,怨谁呢?怨别人。
  
  一个人陷入这种状态以后,他就会既不满又等待,但等到什么时候、等什么东西他又都不知道,也没有真的想过,就像《等待戈多》的主人公一样。他的批评和抱怨并不意味着他有实质性的见解,也没有表明他有一种要改变现状的意向。
  
  不抱怨并不是闭上嘴不说话,不是逆来顺受,更不是要容忍不公正、丑恶的现象和坏人坏事,甚至去为虎作伥。关键是要直面现实,要想着怎么去解决问题,对于要做些什么,心里要有数,这叫作管理。抱怨不是管理,它只是抱怨而已,所以批评家和评论家往往是不受欢迎的。在一个组织乃至一个社会里,批评家往往也是不受欢迎的。比如,影评家挣的钱远不如导演挣的钱多,股评家挣的钱远不如基金经理挣得多。因为在这些领域里,前者不如后者对社会的贡献大。《快公司》杂志的一篇题为“如何面对公司里的批评家”的文章说,英国著名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埋葬的诸多英国历史名人中,没有一个是评论家。
  
  一个人如果处于闲散、无所事事或准无所事事的状态,就会产生非议或对周围的一切指指点点。所以一个单位内如果有很多人在非议别人,那只能说明这个公司冗员太多。如果一个公司忙到人手永远都不够,哪有时间去抱怨别人,去指责生活不公平?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在抱怨世界的不公平,那你肯定是个闲人,起码在这个阶段比较闲,说明你还不够努力。

为生歌唱 发表于 2014-8-28 12:39:48

求人不如求己时间:2013-05-21 作者:小小Z 点击:804次   朋友告诉我:结交高层次朋友,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捷径。可是,朋友是互逆的,天下没有单向朋友。朋友是互通有无,相互受益,既滋生共鸣,又容易产生情感震荡的共同体。有则寓言说,一天,一只蚂蚁对大象说,我爱你。大象激动得仰天狂呼,我是世上最幸福的!大象边说边兴奋地上前拥抱,却发现蚂蚁已经不在了。10年后,大象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那只蚂蚁。蚂蚁说,那天你一喘气就把我吹出了十万八千里,我不畏艰难回到你的身边,就是想告诉你,咱俩不般配。
  
  不般配,哪来长久恋情?“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错。这里虽然“寓”的是找恋人一定要般配,其实,找朋友也不例外。比如,你若结交了一个高智商朋友,事情来了,你慢一拍,总是他出点子;问题来了,总是你的点子少,他的办法多。在他边上,你好像永远在衬托他的聪明和高明,能铁得下去?你若与一个大富豪结交朋友,两个人购物、穿衣、花销不在一个档次,出游、住店、吃饭总是他出手。就说他心甘情愿,你能心安理得吗?不别扭就谢天谢地了。
  
  朋友的交往,是一种环流或互流,一个方向的落差,一定会从另一方向的落差中得到补偿,才能久长。像地球上那些洋流,即使你观察到的是自北向南,转了半个圈以后,仍会发觉它还是有自南向北的时候。有时候你看到的洋面,一个方向是自东向西,但在你看不到的深处,还是有一股水流在自西向东。你我不是圣人,你我的朋友都离不开世俗的需求关系,单是你需要他,不行,还得他也需要你。
  
  朋友在一起共度岁月,你可以没有钱,但你应该有权;也可以没有权,那你应该有能耐;如果你连能耐也没有,那应该有德行,如果你德行也不咋的,那你应该是靓妹子或者凤凰男;如果你漂亮、德行、能耐、权力这些都吸引不了对方,那么回过头来,你应该不缺钱。这不是势利,是友邦经济学,你应该至少有一方面是对方的向往或希求。
  
  看到过一种说法,一个人的财富大致等于他最亲密的朋友财富的平均值。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不妨推广一下: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品行、智商、学识、地位、志向、能耐、财富、体质、相貌等)也大致等于他朋友的综合素质的平均值。它的逆命题:用某人朋友的综合素质的平均值,去判断这个人的综合素质,也不会错到哪里去。
  
  朋友不是供你“靠”的,“出门靠朋友”不是人生格言。求人不如求己。练内功永远是第一正道。
页: 784 785 786 787 788 789 790 791 792 793 [794] 795 796 797 798 799 800 801 802 803
查看完整版本: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