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肖明鹏:榜样雷锋
3.李红兵:优秀共产党员石友平
4.李建军:共产党员罗伟伟
5.刘猛:共产党员赵慧颖
6.蒲永燕:榜样夏老师
7.魏明东:共产党员于素玲
8.宗慧芹:劳动模范孟凡武
9.赵明军:共产党员崔树生
10.李贵:共产党员杨勇益
11.朱心双:模范郇玉利
12.王新平:模范焦裕禄、窦铁成
13.国企改革:楷模李保国
14.侯滋清:楷模许振超
15.田素芳:优秀党员李波
16.唐文:优秀党员李连山
17.李雪丽:优秀党员王改勤
18.赵志红:优秀党员莫全富
19.牛建涛:优秀党员王悦
20.田晚红:优秀党员赵丽强
21.王志强 :优秀党员陈遂安
22.翟飞飞:优秀党员李淑芳
23.田园:优秀党员王海勇
24.浮山神:敢于牺牲自己亲骨肉来帮助我们党的乡亲们!
25.党传青:做好自己
26.赵慧颖:共产党员李景昌
27.佳佳:共产党员刘梅
28.马文君:共产党员金哲
29.姚俊桐:共产党员金燕
30.刘宁:共产党员李大东
31.王朔:共产党员时平
32.段宗英:模范郑顺明
党员宋建平的“跨界转型”
如果把“医生”同“维修工”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我们谁也不会想象到这之间都有些什么联系,而在三鑫公司选矿车间,老党员宋建平用自己的特殊经历,诠释了这样一个“跨界转型”,成就自我蜕变的传奇故事。宋建平原本是三鑫公司冯家山矿区医务室一位医生,学的是中医药专业,在医务室干了20多年,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党员医生。可是在2004年的夏天,他的岗位之变成为了这一生的转折点。由于冯家山矿区资源枯竭,所有人员都必须分流到其他矿区,但是,当时的宋建平失去了继续做医生的资格,无奈之下,来到了选厂做一名操作工,两年之后,他调整岗位又成为了一名维修工,主要负责车间皮带维修。
当时的皮带维修工还算不得是一门手艺,只要是维修工就必须会维修皮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皮带维修的苦行当就没有多少人愿意干了,渐渐地,宋建平就一个人承担下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承担,让他在这个岗位待了近10年。
刚开始,宋建平也不是很顺利。当医生那时的手习惯了与病人打交道,把脉、拿药很是熟练,见不着太阳,不用干重活,手白白胖胖,可是这一“跨界转型”,却要与扳手、锤子、割刀为伍,现在手上满是厚厚的老茧。苦恼与彷徨伴随了他好久。
他回忆道,当时钳工班的维修工都不愿意干这个,换皮带、维修皮带需要耐心、体力和精力,没有黑白和节假日之分,只要有了需要,随叫随到。有一次,正在吃年饭的他硬生生地被领导“拽”回了岗位。时间是最好的解药,随着时间的推移,宋建平发觉当皮带维修工自由洒脱,不像机械那样无休无止地需要维修保养。渐渐地,他喜欢上了与皮带打交道,师傅娄伯良看到爱学习的他,倾心将这一绝活教会了他。
师傅退休后,宋建平担纲了重任,只要车间一有皮带更换维修的任务,他便当仁不让地就顶了上去,吊运皮带、分层割开、打磨上胶、上紧压条……每个步骤宋建平都干得一丝不苟。选矿车间破碎工段的很多皮带工很喜欢宋建平,说他干的活结实牢靠,维修皮带也很实用。这些都让宋建平受用不已,从此醉心于这个行当了。
渐渐地,钳工班老维修工更替交接,新来的都不会维修更换皮带了,这反倒成全了宋建平在这个行当的权威性,成了名副其实的皮带维修工。但是问题又来了,由于专门的皮带维修工不属于钳工地范畴,评级、晋级、涨工资都与他无关,作为党员的他,并没有斤斤计较,而是一如既往地热爱这个岗位、热爱这门“手艺”。
后来,名声在外的宋建平惹来了许多“好事”,公司井下或者充填等车间的输送皮带有了维修任务,大家都来“请”他,只要是在业余时间,他都赶过去驰援,不少单位在他干完后少不了给一点辛劳费。刚开始宋建平没好意思拿,但人家一再坚持说,不拿也不好意思再叫干活了。这样一来,他每年的辛劳费也差不多弥补上了人家评职称晋级的工资差距。
如今的党员宋建平快60岁了,工作干得得心应手、顺风顺水,先进劳模的荣誉得了不少,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榜样。但是他心里现在有一丝隐忧,自己快要退休了,这门“手艺”仍旧是“冷门”,愿意学的人极少。
宋建平说:“其实干这个活没有多大巧,只要刀快、手稳、耐得住性子就行了,干这个还是很有一定成就感的呢!”现在,他最大的心愿是在退休之前,物色一个“好徒弟”,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不至于这个传统的活在他手上断档。
从一双把脉、拿药的手变为舞刀、耍锤子的手,虽然手接触的对象变了,但是党员宋建平热心服务生产的党性没有变,精益求精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没有变。这,也许是他从医生到维修工,成功实现“跨界转型”的内因所在。(黄国强) 身边的“铁人”郑顺明
在际华3542,只要提起梳棉工段长郑顺明,“老实人”、“铁人”、“很抠门的人”等一连串的话语就会接踵而来。他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人的业绩,却时刻用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成为新形势下员工学习的楷模。
恪尽职守,勇当铁人。
梳棉工序号称“纺纱心脏”,其梳理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成纱的棉结杂质和条干,郑顺明时刻以工序设备性质的特殊性和关键性提醒自己。他经常为完善设备运行、维护、维修,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设备能耗而废寝忘食、彻夜难眠。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郑顺明经常放弃休息时间进车间查看棉网质量,确保半成品质量。每天下班别人都走了,他一人坐在电脑旁查资料绘图纸,把第二天的工作做在了前面。最让人感动的是去年夏天高温酷暑下,他因腿部不适做手术缝了12针后仍然坚持上班,反复化脓发炎长达两个月之久,他也从来没有请过一天假。因为他的艰辛付出,每月梳棉工段设备完好达到了100%。
精打细算,降本增效。
郑顺明是个“很抠门的人”,在日益严峻的形势下,为了提质降耗。他结合车间生产实际情况,带领工段成员大力开展小改小革和修旧利废活动。如梳棉机以前所使用的上下压辊刮刀片,材质硬度不够,易磨损,用量大,每月都是成品采购,是梳棉工段的消耗品,“老是这样下去不行啊,一年下来要花多少钱啊,要想想办法看能不能把这个钱省下来。”郑顺明就利用业余时间在街上查找能替代的材料,经过一番努力找到后,工段结合实际自己进行加工后使用,加工后的刮刀片不仅非常耐用,而且价格只有原来的25%。如今,车间不再购买刮刀片,据估算,梳棉工段仅这一项每年可为车间节省费用近2.1万元。在车间的大力支持下,他又通过与技术部门的通力配合,对24台A186D型梳棉车部分部位进行了改造。改造后传动灵活、出条均匀、维修方便、噪音低、运行平稳磨损小,一年可节约维修费用8万元。
郑顺明就是这样一位面对挑战、迎接考验、善于摸索、勇于实践、始终摆正自己位置的优秀共产党员,他时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带动着身边的人!
(际华3542 段宗英) 从“新兵”到“技术先锋”
——记方大集团优秀共产党员聚醚车间副主任董良建
董良建,2011年进入方大化工的一名大学生,在短短5年的工作时间里,他学以致用、认真钻研、虚心求教,从一名“化工新兵”迅速成长为优秀的基层“技术先锋”。2013年,他参与的《JH—600E聚醚多元醇研制与开发》获得葫芦岛市科学进步奖;2015年1月,被提拔为聚醚分公司聚醚车间副主任,今年“七一”前夕,被评为方大集团2015年度“优秀共产党员”。
成长源于不断的学习和钻研。“我在大学学的就是化工专业,虽然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的生产有很大的差异,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把理论知识串成串融入到实际生产中,掌握生产运行就没有那么难。”董良建对于成长有自己的见解。
参加工作初期,面对陌生的生产装置,董良建也曾感到茫然,觉得无从下手。但聚醚分公司领导为他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环境,先是在八万吨环氧丙烷车间运转班组倒班,随后又在聚醚车间技术组学习,再到研发中心锻炼。不论是在哪个岗位,他都一头扎进去,认真钻虚心学,主操张伟、科长陆建国、研发王兵、副总经理刘贵仓……都成了董良建工作上的良师益友,书本上的理论与生产中的实践有机融合,使董良建找到了“登山的捷径”,很快他就成为生产上的“多面手”。
2015年1月,由于工作出色,董良建被提拔为聚醚车间副主任,主抓生产,这对还未步入而立之年的董良建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作为一名刚刚入职5年的大学生,这是企业对我的厚爱,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我更有责任用实际行动回报企业对我的厚爱。”面带憨厚的董良建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在生产中,董良建发现,由于POP成品过滤器效率低,对产品质量造成一定影响,而且灌装时间长,给产品销售带来困难。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对POP过滤装置进行技术改造。针对POP生产中产品自身存在颗粒需频繁更换滤网的实际,他决定在脱单体釜与检验槽之间增加4台KDS-1500型振动筛,对POP产品进行过滤处理。改造完成后,过滤效率明显提高,灌装时间缩短,而且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每年可节约费用14.96万元。
实实在在的效果,进一步激发了董良建和同事实施技改的热情,一发而不可收拾,他又和同事相继完成了201釜釜内喷淋管改造、103硬泡釜改为双金属釜等多项提高产品质量和设备利用率的改造,为进一步提高聚醚质量,提高公司聚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2016年,随着公司精细化管理,降本控费工作的不断深入,董良建又把目光盯到如何降低产品定额上。为了回收四万吨聚醚装置真空机组工业水,他又带领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改造方案,建起一个工业水回收池,使工业水实现循环利用,每年可降低生产成本近12万元。
董良建这名年轻的共产党员,正在公司全面实施“大聚醚”战略的道路上孜孜以求、坚定前行,他以实际行动默默诠释着他入党时许下的庄严誓言。
董良建正在检查自吸泵运转情况。张艳春 摄
http://bbs.bztdxxl.com/p_w_upload/thumb/417_29139_13f8b2acb75fa21.jpg 时传祥
时传祥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14岁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宣武门一家私人粪场,受生活所迫当了掏粪工。是一位“宁肯一人脏,换来万户净”的掏粪工人,他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曾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扬,1952年在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工作。随后被评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 王进喜(1923年10月8日-1970年11月15日),甘肃玉门人(祖籍陕西大荔),中国石油工人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员的优秀楷模,中华民族的英雄。他为祖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功勋,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精神财富——铁人精神。 1.李新宇:英雄刘胡兰
2.肖明鹏:榜样雷锋
3.李红兵:优秀共产党员石友平
4.李建军:共产党员罗伟伟
5.刘猛:共产党员赵慧颖
6.蒲永燕:榜样夏老师
7.魏明东:共产党员于素玲
8.宗慧芹:劳动模范孟凡武
9.赵明军:共产党员崔树生
10.李贵:共产党员杨勇益
11.朱心双:模范郇玉利
12.王新平:模范焦裕禄、窦铁成
13.国企改革:楷模李保国
14.侯滋清:楷模许振超
15.田素芳:优秀党员李波
16.唐文:优秀党员李连山
17.李雪丽:优秀党员王改勤
18.赵志红:优秀党员莫全富
19.牛建涛:优秀党员王悦
20.田晚红:优秀党员赵丽强
21.王志强 :优秀党员陈遂安
22.翟飞飞:优秀党员李淑芳
23.田园:优秀党员王海勇
24.浮山神:敢于牺牲自己亲骨肉来帮助我们党的乡亲们!
25.党传青:做好自己
26.赵慧颖:共产党员李景昌
27.佳佳:共产党员刘梅
28.马文君:共产党员金哲
29.姚俊桐:共产党员金燕
30.刘宁:共产党员李大东
31.王朔:共产党员时平
32.段宗英:模范郑顺明
33.黄国强:党员宋建平
34.张艳春:党员董良建
35.李光宇:劳模时传祥
36.余罪:劳模王进喜 七月:寻找我们心中的榜样、身边的模范,期待各位老师精彩继续 他们哥俩真牛
在我们矿山大家庭,有许多父子、兄弟、姐妹,他们为了矿山的繁荣与发展,默默地奉献,辛勤地工作,虽然平凡,但在 各自的岗位上活出了特有的精彩,且 可歌可颂。
牛忠灵和牛保宁就是亲哥俩。他们不仅姓牛,而且干工作特牛,一个是运输队的组长,一个是准备队的班长,都是队里的顶梁柱,都是安全生产的带头人,更是企业文化的传播者 。
来到矿山的第一个年头,我就结识了弟弟牛保宁。那时的采煤队的生产工艺还是高档普采,刚上班的我啥也不懂,什么也不会干,看见旷野似的工作面,心里很害怕。尤其是听到一些“打脑刀”“打枪”的专业术语 ,觉得像黑社会打架似的 又拿刀又拿枪的摸不着头脑,心里只发怵,笨的手脚都不知道往哪里放。大家对我露出了鄙夷的目光,我感到孤单单的。
半个班过去了,大家聚到巷道吃班中餐。这时 ,一个身板结实脸庞英俊的年轻人 走过来,满脸笑容向我打招呼。他说他也是只有一年工龄的新工人,刚来时也是啥也不会做,这是个过渡期,时间是个好东西,时间一长,啥也学得会,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他的话语轻柔、富含哲理,像一道暖流,我心里一热,感觉就是“这个人真不错”。
后来才知道他叫牛保宁,比我还还小一岁,上班刚一年,就当了小组长。牛保宁浑身是劲,工作勤恳,指挥得当,和别人向来是以理论事,从不耍赖。牛保宁还爱好写作,并且经常登在矿报纸 上。牛保宁在工作上给我以指导,在写作上经常和我探讨,时间长了,我两就成了工作上的搭档,成了生活中无话不谈的朋友。
一年后,牛保宁当了班长。钻眼,放炮,打机窝,割煤 ,移溜,支护,回柱,搞 端头 切缩煤溜,啥心也得操。记得有一次回柱子,老空只剩下了一根孤柱子,工作面压力增大,顶板突然下沉一尺多,周围一片爆顶的声响,我被吓傻了。这时,牛保宁小心翼翼地走过去,把回柱手把轻轻地插入柱子的卸载孔内,手把头上捆一根长绳子,然后人站在上风头的安全处用力一拉,只听一片轰响声,煤灰扬了起来,对面就看不见人,柱子在顶板的冲击力的作用下也飞了出来,冲落在几米以外的煤溜子上。那惊心动魄的场景,叫人联想到电视里火箭起飞的刹那间。牛保宁一拍我肩膀,还在打趣:看见了吧 ,安全最重要,工作也得干,关键时要想办法,借力打力,出小力解决大问题!
后来,我到综合采煤队上班了, 最先见识了割煤机和支架等先进设备,牛保宁也成了普采队的副队长。用他的话说,综合采煤队采的是大块煤田,效益高,可那些小块零星煤田也不能放弃啊。普采队虽然产量低,可回收了不少煤炭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节约资源,综合采煤队如果遇到什么困难,我们就是停采,也要支援你们。如果说你们是高楼,那我们就是基石;如果说你们是鲜花,那我们甘当绿叶,咱们永远是好哥们儿。
不知什么时候,社会上又兴起了消夏晚会。 那一年夏,我俩又共同登上了舞台,虽然成绩不佳,但还算是有声有色。在台下,我们两支烟枪时常吞云吐雾谈天侃地,每一个烟圈总饱含一段故事。牛保宁说,如今矿山巨大的变化触动了他的心弦,他很想写一篇文章抒发一下,于是,我们的谈论又转移到文字上面了。
一个月后,牛保宁的文章登报了,那真是声情并茂,爱深意切,字里行间诉说着矿山的变化,表述着对矿山的深厚的情感。这篇文章被评为《与祖国同行,与兰花奋进》征文比赛三等奖。
同样是征文,获得一等奖的是 哥哥牛忠宁。牛忠宁高中毕业后进入矿运输队上班,因工作突出当了小组长。他在井下沉寂了多年,后来突然发力,写出了许多优秀稿件,被兰花公司评为优秀通讯员。牛忠宁工作能力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强,并爱好文学。他写的稿件,真实地反映了一线生产的劳动场景,有职工们战天斗地的动人事迹,有队里推进工作的新思路,每一篇文章都反映了兰花员工奉献敬业的铿锵前进之声 ,他用一片赤子之情,将兰花精神发扬光大。
还有更多的如他们般的父子兄弟、夫妻姐妹 ,正是这些普通劳动者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矿上这片富饶的土地,收获着累累硕果。
句国冠王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