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海边 发表于 2017-7-15 16:05:44

玉林 发表于 2017-7-16 16:51:18

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红色记忆唤醒大家,把红色优良传统传承下去!

玉林 发表于 2017-7-16 17:07:01

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红色记忆唤醒大家,把红色优良传统传承下去!

幸福海边 发表于 2017-7-17 13:00:38

回 151楼(玉林) 的帖子

期待您玉林老师的佳作到活动中来

幸福海边 发表于 2017-7-17 13:01:06

回 152楼(玉林) 的帖子

幸福海边 发表于 2017-7-17 14:51:27

红色的记忆
我热爱我的祖国,所以我保存着这样一份红色的记忆。

——题记

当我仰望天空,红色的朝阳带我回到了1935年的冬天,这是一个格外寒冷的冬天。

苍茫的华北大地,传来了一声声钟鸣。终于,华北的宁静被打破了,中国的大门被敲碎了。侵略者像一把尖刀狠狠地插进了祖国的心脏,沉睡的大地发出了撕心裂肺的怒吼。

肃风呼啸,肆虐过华北阴云密布的天空,像是要让整个华北大地臣服,寒风凛冽,滴水成冰,它将冬日的酷寒发挥到了极致,在这个惨恶的日子里,预示着一场泯灭人性的屠杀上演。

教室里,校园里,不见了学生的踪迹,他们哪去了。风华正茂的年龄,大好的青春,不读书,何为。难道有比读书更重要的事吗?对、有,祖国山河沦陷,诺大的华北却放不下一张课桌。这该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在这样的时刻,需要我们中华儿女挺身而出。然而,让我,让我们自豪的是我们中华儿女有这样的气概。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需要你们时,你们站了出来,用身体抵住了无情的血腥镇压,用鲜血铸就了中华。

1935年12月9日,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爆发了,千名学子涌上街头,冒着刺骨的寒风,奔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他们只想向执政府请愿,挽救危亡的祖国,拯救走向灭亡的民族。可是等待他们的是紧闭的新华门,手持刀枪的军警,驾着机枪的摩托车,一派杀气。他们不甘,他们不服,他们不放弃,人流越来越多,从四面八方涌来。震撼人心的怒吼从肃寒的华北响起“打倒卖国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枪口一致对外”、“反对华北自治”……

他们的不屈终是惹恼了卑虐的执政府,他们遭受到了血一般残酷的镇压,军警那冰冷的皮鞭抽的他们鲜血淋漓,那血红的颜色本该是纯洁的,但此刻,那恐怖的伤口像一条条毒蛇,让娇艳的花朵,无情的凋落。还有那高压水枪喷出的水蛇,在此刻竟变的无比恶毒,把学生的棉袍变成了冰袍,冻得人不断痉挛。

天虽寒,可哪比的过人心寒啊!

手无寸铁的学生如何敌得过你们这些全副武装的军警,他们唯有用鲜血惊醒你们这群愚昧的执政府,你们不配当中国人。当你们手持冰冷的武器,面对我中华儿女时,你们怎么下的了手啊,你们如何下的了手啊。他们是你们的兄弟姐妹啊!可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难道你们的心是铁做的吗?你们残酷的向你们的亲人出手,为什么。你们是罪人,是中国的罪人,是历史的罪人。我不会原谅你们,我们不会原谅你们,中国不会原谅你们。

他们哪个不是时代的明珠,而你们却将这些明珠辗成粉末,难到纯洁的生命陨落,就是你们所希望的吗?回答我,为什么?你们竟容不下一丁点光芒刺痛你们那在黑暗中早已麻木的神经。可是你们的血腥屠杀是掩不住学生的人性光辉的,历史将这份光辉越聚越亮,这份红色的记忆将永载史册。
美文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天下唯血,才是真性情,他们用热血抵抗冬日的酷寒,他们用血液昭示了——中华民族,必定永存。

一片丹心图报国,千秋青史胜封爵。中华,中华,我所至爱,如果可以,我愿同他们一起,为国捐躯,死而无愧。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就是中国的脊梁。”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血铸中华,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每一个人都有一种怀念,而我心中的这份红色记忆正如那血红的朝阳冉冉升起。
作者:未来的鸡蛋

幸福海边 发表于 2017-7-17 15:00:12

团结赞歌世代传唱
 “五彩云霞空中飘,天上飞来金丝鸟,哎……红军是咱们的亲兄弟,长征不怕路途遥。索玛花儿一朵朵,红军从咱家乡过……”
  在彝海边听《情深谊长》别有一番滋味。走在彝海边上,清澈的彝海水,巍峨的纪念碑,让人想起81年前,一支头顶五角星,脚穿草鞋的队伍逶迤北上;想起刘伯承元帅与小叶丹庄严承诺、豪迈举杯。
  在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城东街的红军长征纪念馆,有一座铜雕:毛主席正在神采奕奕地讲述,有几个穿着彝族服装的群众聚精会神地聆听。这是当年毛主席在此接见果基达列等彝族代表,并通过果基达列向部分家支头人赠送礼品的场景。
  1935年5月20日,中央红军进入冕宁县境内后,就四处张贴红军总司令朱德签署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布告开篇便明确写道:“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布告深入浅出地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在彝族汉族群众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红军顺利通过彝区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935年5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会理县召开会议后,决定红军继续北上。红军在北渡金沙江后,进入到了四川省凉山州彝族聚居区。从泸沽到大渡河在当时有两条路:一条是当时的大路,从泸沽东面翻越小相岭,经越西县城到大树堡,由此渡过大渡河,便可直逼雅安;另一条则是崎岖难走的羊肠山路,是从泸沽北面到冕宁县城,然后通过拖乌彝族聚居区到达大渡河边的安顺场。在当时,人们把经彝族区的小路视为险途,军队尤其是汉人军队要通过这一地区是很不容易的。当时蒋介石在大路的沿途撒开了一张巨网,誓要把红军歼灭在大渡河以南的安顺场,为争取时间,必须经过大凉山彝民区的小路行军。
  当时凉山州尚处在奴隶社会,加之历代反动统治阶级一贯推行民族压迫政策,对彝族进行军事上征剿和经济上掠夺,国民党军队又经常对他们进行“剿讨”和抢掠,使彝族人民不断遭受各种苦难。这一切,都引起了彝族人民对汉人的敌视。1935年5月22日,中央红军先遣部队在刘伯承的率领下,来到彝族拖乌地区时,受到了当地彝族武装阻拦。刘伯承了解这一情况后,通过通司(翻译)向阻挠的彝族武装喊话:“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从这里经过是借道北上抗日”。并反复阐明红军的性质和政治主张,经过通司联系,双方进行交谈,小叶丹和刘伯承在彝海边举行了结盟仪式。
  小叶丹叫人找来一只鸡,刘伯承从警卫员皮带上解下两个瓷盅,派人去彝海打来水,以水代酒,歃血为盟。小叶丹要刘伯承先喝,按照彝人风俗,先喝者为大哥。刘伯承端起酒碗一饮而尽。小叶丹也举起酒碗说:“我小叶丹同刘司令员结为兄弟,愿同生死。”亦一饮而尽。刘伯承将随身携带的手枪赠给小叶丹,小叶丹把自己的黑骡子送给刘伯承。红军赠送了部分枪支和一面写有“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的队旗。小叶丹派出彝族向导为红军带路,红军顺利通过彝区,最终粉碎了蒋介石妄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梦想。
  事后,当地军阀要追究小叶丹与红军结盟的罪责,小叶丹被迫交出1.2万两白银和120头母羊作为罚款。但他宁肯倾家荡产,也不愿交出“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队旗。1942年6月18日,小叶丹遭到被国民党收买的当地彝族部落武装伏击身亡。临死前,小叶丹交代妻子,一定要保管好旗子,等“刘大哥”的队伍回来。
  1950年,冕宁县解放。小叶丹的妻子遵照丈夫的遗嘱,将珍藏的“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队旗重新交到了刘伯承的手中。
  “彝海结盟”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第一次体现和重大胜利,给长征增添了光彩的一笔。
作者:王大钊

幸福海边 发表于 2017-7-17 15:04:40

王培金:百岁老兵的长征记忆
王培金老夫妻_副本.jpg
王培金夫妻

人物档案

王培金,1915年出生于四川省阆中县。18岁参加红军,长征中两次爬雪山、过草地。参加过八年抗日战争,获得过不少荣誉勋章。1959年参与到宣威电厂的建设中,20年后,调至云南省火电建设公司工作,1982年离休。

在昆明船房小区火电厂宿舍区里,老红军王培金躺在一张简易床上午休。百岁高龄的他,耳朵已不好使,走路需要人搀扶,几乎不与人交谈。

他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半个多世纪前那些血战沙场、带兵冲锋陷阵的岁月,那些爬雪山、过草地,血战日寇,挥戈南下的往事,他从未与子孙深谈过,独留在自己的记忆里。   

18岁参军英勇抗敌

王培金出生在四川省阆中县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有兄弟姐妹5人,王培金排行老四。因为没有土地,只好给地主家放牛。

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击败川军的三路围攻,力量迅速发展。这一年8月,18岁的王培金带着弟弟王培成参加了红四方面军。王培成后因中途生病,没有继续参加革命。在出生入死的战场上,作战英勇的王培金于193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5年3月,为支援中央红军顺利进入四川,牵制敌军主力,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长征。

作为红四方面军的一员,王培金紧随部队。对于长征的艰辛,他几乎不跟家人聊起,仅偶尔用在教育孩子上。“那时没有穿的,更别说雨衣了,下雨时,衣服湿了在身上焐干后又穿,继续行军。”他跟孩子们说,长征路上,每天都要走很多路,很多时候没有鞋穿,就赤着脚行军,脚上常常磨满了血泡。吃的就更不用说了,嚼过树皮、草根,甚至将从国民党军队缴获的军用牛皮带拿来煮了吃。烧火找不到火柴,就用原始的打火石取火……

最令王培金刻骨铭心的回忆是,牺牲可能随时会发生。“我们身穿破衣、脚踩烂草鞋开始爬雪山时,远远见一朵乌云飘过来,天空立即就飘起了大雪。爬到中途,突然雪崩,一个战友就被卷下悬崖壮烈牺牲,我们难过得失声痛哭。”

长征给王培金留下的“后遗症”就是爱吃肥肥的火腿肉,不吃就会流口水。与他相濡以沫63年、已81岁高龄的老伴欧莲珠说,有时候小辈吃饭挑食,王培金就会教育孩子,给他们讲述老一辈曾经啃树皮、嚼草根的艰苦岁月,教育孩子们要勤俭节约,懂得珍惜与感恩。

欧莲珠总结,王培金的长寿源于长征留给他坚韧不拔的生活态度。   

日寇弹片至今残留在腿中

1936年,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经历了爬雪山、过草地的王培金,也从一名战士成长为一名班长。

经过长征的洗礼,王培金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延安后的王培金投入到了抗日战争中。

因为有着丰富的战场经验,抗战爆发后,王培金担任工兵连排长,后又任连长。

从他不多的回忆里得知,他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破坏敌军的公路、铁路及桥梁,摧毁敌人的运输线。这些冒着生命危险的战斗,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一次战斗中,王培金的左腿膝盖被鬼子的炮弹击中,因为当时的医疗条件差,弹片至今残留在腿中。

1996年,王培金残留着子弹的左腿旧伤复发,医生建议他住院做手术取出弹片,当时甚至连住院的手续都办好了,但他考虑到做手术要花公家许多钱,坚决不同意做。最后,他只打了几针消炎针水,就回家了。

之后,虽没有大发作。但照顾王培金的保姆说,洗脚时,他总说脚底板疼,不让洗。除此外,他还患有风湿等病。

抗日战争结束后,王培金并没有解甲归田。在他的家里,至今还保存着淮海战役、华北解放纪念、解放华中南纪念、渡江胜利纪念、解放西南胜利纪念的勋章。

1947年3月,王培金在解放山西运城的一场战役中再次负伤,失去了右脚的两个脚趾。

据王培金回忆,最残酷的一次战争记忆是在渡江战役中,敌人为了阻挡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在前行道路上布下地雷,为了给突击部队打开通道,作为工兵营副营长的他带领着战士以身体滚雷,战斗中他身负重伤。

王培金参加的最后战役是随解放军南下云南剿匪。

新中国成立后,考虑到伤残情况,王培金服从组织安排,来到景谷县担任公安局局长。1954年,又调任普洱公路工程局保卫处处长,后调入云南省水电设计院任保卫处处长,从此与电结缘。   

教育孩子不要搞特殊化

1959年,王培金响应国家号召,参与到宣威电厂的建设中。20年后,调到云南省火电建设公司工作,1982年离休。

工作中,王培金严格要求自己,从不搞特殊化。

最让家人记忆犹新的是,王培金从不向组织要求特殊照顾。欧莲珠记得,当时条件差,景谷县公安局只有一辆解放牌吉普车,虽然是局长,但他坚持走路上班。

他也常教育孩子不要搞特殊化。以他当时的身份,完全可以把4个孩子安排在自己的身边工作,但他没有这样,而是教育他们不能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坐享其成。

一段时间,为了照顾父母,在一集体所有制建筑公司上班的小儿子辞掉了工作,到王培金所在单位上干临时工,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培金也没有向组织提出更多的要求。

采访当天,王培金的四个儿子都回来看望老父亲。三儿子王建平说,1975年,高中毕业后,他就下乡当知青去了。两年后,好不容易有个返城名额,父亲都没有帮忙争取,更不要说找工作的事情了。为此,年轻时他还有些想不通。

不过父亲是英雄,儿子是好汉。在王培金的教育下,4个儿子不仅没有给他脸上抹黑,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成绩。“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不拼爹。”王建平说。                  
作者:谭江华

幸福海边 发表于 2017-7-17 15:08:53

半截皮带里的长征记忆
在艰难的长征途中,红军战士每天面临死亡威胁的不只是敌人的飞机大炮和围追堵截,也不只是自然条件的极度恶劣,还有缺衣少食的重重困难。在漫无边际的草地里,没有足够的粮食,不得不吃野菜,甚至煮皮带充饥。
  军事博物馆里陈列了大半截的皮带,这个皮带上还写着“长征记”这三个字,用刀刻的。红军长征当中非常艰苦,特别是过草地这一段,方圆几百里的草地,粮食都吃没了,野菜也都叫前边的部队挖没了,后边的部队就没什么吃的。后来琢磨起来就是扎的腰带,包括枪套,这些都是皮做的,把它们切成一块一块的,然后搁水里煮,熬成汤来喝充饥。
  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的时候,一个战士叫周广才,他这个班原来14个人,牺牲最后剩7个人,7个人都靠吃皮带维持生命,前6个人的皮带都吃完了,开始吃他的皮带了。当吃完皮带第一个眼的时候,他很伤心,他央求大家说,不要再吃了,这个皮带是战利品,能不能留下来,把它作为战后我们的一个见证,在他的央求下,大家没有把这个皮带吃了,就保留了下来,后来他在这个皮带上刻了几个字,叫“长征记”。
  吃皮带还有红四方面军的一个党小组,党小组也都把皮包都吃完了,最后剩下这一个公文包,怎么办呢?开党小组会议研究,最后决定把这个皮的公文包保留了下来。还有的在长征途中,捡到一个破鼓皮,开始没有把它当回事,就是随身带着坐一坐,在过草地时候它发挥了作用,也把它煮了,切成一块一块的充饥。所以半截皮带也好、皮包也好,它反映了长征的这段艰苦岁月,见证了红军广大指战员不畏艰难困苦这种精神。
作者:姜廷玉

幸福海边 发表于 2017-7-17 15:14:54

百岁女红军长征记忆

2017年1月5日是红四方面军老红军芦桂秀的百岁寿辰。她是武汉目前健在的经历过长征的惟一女红军。

此日上午,芦桂秀老人一家四代数十口来到武昌东湖之滨的梨园医院病房,给百岁寿星拜寿,躺在病床上的芦桂秀老人(见右图),胸前挂着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颁发的长征胜利70周年、80周年的金质纪念章。走过百年风雨的她,与人交谈已经很困难,必须有家人根据手势和表情“翻译”。但她对当年红军长征记忆十分清楚。

芦桂秀于1917年出生在四川苍溪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3年,红四方面军队进驻川北的川陕根据地,16岁的芦桂秀和哥哥一起参加红军。


1935年春天,红四方面军离开川陕苏区开始长征,当时芦桂秀担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宣传队团支部书记,跟随毛主席率先走若尔盖过草地。那时,芦桂秀用背篓背着宣传队的道具,怀揣着她的青春梦想,一路高歌行军跟着队伍南下到松潘、理县、懋功、天全、芦山和名山县的百丈关,参加了数十次作战。

记者问及她在年轻时参加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无数次征战受伤,又忍饥挨饿、遭受千里雪山的严寒,为什么还能活过100岁,芦妈妈笑着说,命大的人福就大,做人还需肚量大、能容人、粗茶饭、勤劳动、无私心。

大女儿赵玉兰介绍,母亲一辈子都很勤劳,在延安时期上山砍柴、烧炭,解放战争时期,在行军路上挖野菜、找草根养活一家人。三年自然灾害时,在湖北省林业学校的大院子里开荒种地,养猪养鸡。收获的红薯、麦子、蔬菜,不仅养活一家9口人,还接济过很多人。
作者:汤华明
页: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查看完整版本: 【企业事评】关于开展《红色经典,红色记忆》作品征集的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