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我们的节日•端午》

发表于 2018-6-4 09:20:06 | 查看全部
我的老家是山西高平,那里的端午基本还保持着原来的过节传统,包粽子,扎艾叶、系花绳、做香包。
我母亲是一个讲究人,每年端午都会包江米和软米两种粽子。江米粽子里放着江米、花生和蜜枣,因蜜枣和花生不太好上色,母亲专门买了红糖来配,吃的时候江米粽子伴着红糖一搅,亮晶晶的长型米粒沾染了焦糖色,叫人忍不住垂涎三尺;而软米粽子,母亲则用家里的老红豆、普通红枣来搭配,粽子熟了后,放点白糖,熟烂的红枣轻轻一搅,金黄的软米变沾染了一层枣泥,老红豆字一粒粒的滚落在碗边,嚼一口,绵绵的;而软米嚼起来,粘粘的,还带有一种颗粒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4 09:30:46 | 查看全部
吃粽子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传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
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五日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这样年复一年,人民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每逢端午节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
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梦里梦到屈原,就问他:“我们给您投去那么多的食物,您吃到没有?”屈原说:“你们送给我的饭,都让那些鱼虾鳖蟹吃了。”老人问“怎样才不会被他们吃掉呢?”
屈原说:“你们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们以为是菱角就不敢抢着吃了。”
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着屈原说的话,向汨罗江里投下尖角粽子。可是,过了端午节后,屈原又给老人托了个梦,说:“谢谢你们给我送来了那么多粽子,我吃到了。但大多数仍是被鱼虾鳖蟹吃了。”
老人问屈原:“还有什么办法呢?”
屈原说:“送粽子的船要打扮成龙的样子,因为鱼虾鳖蟹属龙管辖,它们不敢吃龙王的东西。”
从那以后,年年端午节那天,人们划着龙船到汨罗江送粽子。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来历。
每年妈妈会给我们手腕上系五彩丝线    还会给我们姐妹几个缝香包佩戴   妈妈做的粽子最好吃 ……
8dc54c6fe2a2434cbf3d4b864ac75b1e_th.jpg
143399728626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4 14:09:56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4 14:10:04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4 15:48:51 | 查看全部
五律  端午祭古





汨罗江畔雨, 犹记楚公魂。

竹叶清君子, 团食念故人。

龙行八部外, 雷震九重深。

黄酒祭残月, 菖蒲插满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4 16:40:30 | 查看全部
王新平、侯秀峰、屈联西、李红兵、敬业心、关振学、羊君、张毅、为生歌唱、张丽、煤缘、何红喜十二位老师参与了,对您们的参与表示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4 17:06:28 | 查看全部
传承发展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4 19:15:54 | 查看全部
我是东北人,我的家乡过端午节通常是挂艾蒿,挂看门猴,绑五彩绳,吃粽子,顶鸡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5 06:05:28 | 查看全部

Re:《我们的节日?端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5 08:18:33 | 查看全部
    我的家乡在苏北一个比较落后的村子,孩提时代对端午节也没啥印象,那个年代能吃饱饭就是最大的追求,哪还有钱去过节,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有一年端午节,父亲也是个有文化的人,向我讲述屈原的故事,然后给了我一个煮熟的鸡蛋说;“清明节要吃鸡蛋,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将来就能天天吃鸡蛋。”正是父亲的这句谆谆教诲激励着我奋发学习,为了将来能吃上极端一直拼搏奋进。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我对端午节也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但是,由于学习和工作的原因,每年除了过年和中秋节日以外,也很少和家人在一起过节,后来到了黑龙江工作和生活,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每逢端午节前夕,家里都要卖几斤黏米、大枣等包很多样粽子,吃不了还要送给亲戚朋友,然后再到市场买艾蒿绑在门前,晚上炒几个小菜,一家人其乐融融。
   这几年,孩子大了到北京工作,家里就剩老两口,5月20日老伴就买回来芦苇叶子和大枣,虽然家里人少过节的氛围还是浓厚,家里还会包很多粽子,也会买很多好吃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会一辈一辈延承,中华名族节日文化会永远发扬光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