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我们的节日•端午》

 楼主| 发表于 2018-6-11 08:05:47 | 查看全部
20180608   王会新

端午节民间还有一种习俗,就是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前插两枝艾草,是为了驱邪避灾,这一习俗的由来,有一个神奇的故事。很久以前,民间五谷丰登,家家户户大囤满小囤流。有一天,一位天上的老神仙化妆成小老头,来到一个村子里面,他走进一户人家,见一个妇女在用白面汤喂猪,汤中还有成块的饼和馒头,老人要饭,遭到妇女的辱骂,连口水都没要到。老人见妇女如此恶毒,便在她家墙上写了一行字“明日起瘟病,全村人死光。”然后化为一阵青烟走了。第二天清晨,老神仙拿着瘟瓶来到村子上空,刚要撒药,忽然看见一条小河中,一位妇女抱着一个大孩子,领着一个小孩子,慌慌张张地过河,妇女说大孩子是前妻留下的,小孩子是亲生的,要首先照顾这个大孩子。老神仙很感动,拔了一棵艾草,告诉她插在门上便可免灾。这位好心的妇女回到村中,在每家每户门前都插上了艾草。瘟药无处落,全飘进海里去了,全村人都得救了,而这一天,正好是五月初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1 08:06:22 | 查看全部
端午活动盖楼者名单:王新平、侯秀峰、屈联西、李红兵、敬业心、关振学、羊君、张毅、为生歌唱、张丽、煤缘、何红喜、洪常良、尹春鹤、刘永平、王俊、柳庆、肖鹏鸣、李晓波、蒋昌明、倪小红、王兰英、李光宇、杨芬、吴春卿、申红先、王红山、曾彦、张艳春、刘纯庆、荷花、杜玉林、杨玉清、范军朝、王会新35位老师参加了,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的参与,欢迎继续盖楼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11 18:24:51 | 查看全部
看着妻子包粽子很简单,我也想一展身手,想不到是眼高手低,竟然一个也包不好。心中不甘,又无可奈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11 18:26:55 | 查看全部
我们这里包粽子用芦苇叶子,我家做的粽子不用绳子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11 18:42:16 | 查看全部
想发张粽子的图片也发不上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11 18:43:39 | 查看全部
用芦苇叶包的粽子

用芦苇叶包的粽子

用芦苇叶包的粽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11 18:45:03 | 查看全部
发上去了,造型不好,味道好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6-12 09:13:56 | 查看全部

端午情愫

  端午情愫
  “天微亮,采茶忙,油馍油角鲜粽香,桐树叶子盖荆筐,肩挑背扛瞧闺女。”在济北小镇克井,早年乡下人端午节基本是这样过的。当麦子金黄,山野飘香,端午便风尘仆仆地带着浓厚的乡土味儿而来。
  端午节太阳出来之前,趟着露水采猫儿眼、大麦秆、柳叶儿等可以当作乡下人一年清茶的草药。据说,这个时辰采到的猫儿眼可以治好红白痢疾,而大麦秆、柳叶儿则是消暑最好的清茶。老辈人说,唯有端午节早上,这些普通的野草树叶才会沐浴天地精华,摇身一变,显现出灵验来。
  采茶回来,远远便能闻到村子周围袅袅炊烟里浓郁的油馍油角的香味儿。推开虚掩的柴扉,薪火油锅,翻滚的油浪里翻腾着让人垂涎欲滴、肥肥胖胖的油馍油角。掀起阔大的桐树叶子,荆筐里热乎乎的油馍拎一个,左手倒到右手,急不可待地咬上一口,香甜味儿扑进鼻孔、停在舌尖、涌入肺腑,幸福就在脸上绽放开来。
  乡下人很少知道端午节的其他故事,粽子似乎是从南方传过来的民俗文化,关于纪念屈原、赛龙舟,也是读书识字的人口里念叨的故事。本本分分地种地,实实在在地生活,逢年过节饱饱口福、温温感情就是知足常乐的乡下人闲淡却安逸的生活。
  端午,粽子自然是少不了的。江米、红枣、白糖、粽叶这几种简单的食材,端午便融入了更浓的乡情。邻居街坊围桌一坐,唠着家常做着粽子,任由小屁孩们戏耍玩闹也不去管他。简单的食材用粽叶包裹好,旺旺的火一锅煮好,便齐了。待到中午,各家便换上做客的衣服,肩挑背扛地将炸好的油食、自家园子摘到的新鲜蔬菜、瓜田果园买来的西瓜水果置办成礼,让家里的小子、姑娘前面开路,这就去出了门的姐姐、妹妹、姑姑家瞧亲。
  端午的粽香,唤醒了沉睡的记忆,古老原始的味道是一种情愫,是一个民俗,更是一张中华名片。(李牛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2 09:41:04 | 查看全部
端午活动盖楼者名单:王新平、侯秀峰、屈联西、李红兵、敬业心、关振学、羊君、张毅、为生歌唱、张丽、煤缘、何红喜、洪常良、尹春鹤、刘永平、王俊、柳庆、肖鹏鸣、李晓波、蒋昌明、倪小红、王兰英、李光宇、杨芬、吴春卿、申红先、王红山、曾彦、张艳春、刘纯庆、荷花、杜玉林、杨玉清、范军朝、王会新、刘利顺、李牛群37位老师参加了,非常感谢各位老师的参与,欢迎继续盖楼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6-12 09:42:05 | 查看全部
一味粽香飘着母爱浓情

一味粽香飘着母爱浓情
还未到端午节,我宿舍里便飘出了阵阵粽香;每逢这时候,从家乡捎来的粽子总会在端午节之前几天到达单位。是母亲托人带来的,转了几趟车赶到熟人家里,再把这些热气腾腾的粽子放进了车内,看着车子离开了她的视线,回到家里便赶忙打来电话,让我在第一时间品尝。
粽子依旧是孩童那时的味道,糯米和着大米、花生、豆子包裹着,很普通的粽子;但我始终吃不腻这样的粽子,以至于把这样的粽子定格为正统的粽子,排斥其他味道的粽子。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摆在百姓家中的食品越来越丰富,粽子也变的丰富多彩了,有肉馅的、有海鲜馅的、有咸的、有甜的等等,粽子形状也变化多端,有菱形的、有三角形的、有筒状的,在我意识中,这些并非正统的粽子,只有母亲包的粽子才是正宗的。
少年时候,我在外上学;到端午节时,同学们一块到外面餐馆就餐,恰逢节日,餐馆里有卖粽子,同学们就买了一盘的粽子一块吃;剥开粽叶,一股油水便流了出来,是肉馅的,我吃了一口,便没了味觉,有食之无味的感觉。
时常,一到端午节,家家都会包粽子,也会相互品尝味道;我小时候也曾品尝左邻右舍的粽子,但总品不出母亲包的粽子味道。自小,母亲在捧出粽子之后,是不允许我们多食的,她说糯米不易消化,孩子家家的尝尝味道即可;但我经常偷着粽子躲在房前屋后吃起来,就专拿母亲包的粽子,别人家送的粽子我是不吃的。
工作以后,到了端午节,单位里也有包粽子送给职工的,一人也能分四五个,但我从不吃,都拿回去转手送给工友们。成家以后,妻子很是不解我这奇特的口味;有一次,她把母亲包好的粽子掺进几个单位发的粽子,放进盘子里让我自己挑着食用,不知就里的我,剥开粽叶后,我便知道那个粽子是母亲包的那些不是,让妻子惊诧不已。
于是,妻子便开始向母亲学习包粽子;母亲答允了,在天刚放亮之时,就带着妻子上山去了。我知道,她们是去采粽叶的,采摘还沾着露水的粽叶,山路坎坷难行,但母亲已熟悉了这山路的每一道坎、每一道弯;路难行,母亲总要牵着妻子爬向目的地,教着妻子怎样采摘粽叶。两三个小时之后,妻子一身的酸痛,回到家里便躺在床上起不来了;也许,母亲想着传承她的手艺,就把配料都端进屋里,一步一步地教着妻子,接下来就是包粽子了!或许是母亲的诚恳打动了妻子,或许是包粽子太过于简单了,也或许是孩子的讥笑,妻子翻起身兴致嫣然地学了起来,母亲很用劲地扎好每一个粽子,不时地帮着妻子扎粽子。调皮的孩子把妻子包扎的粽子与我母亲的粽子区分开来;出锅以后,妻子包扎的粽子多是散开的,惹的孩子一阵嘲笑。后来,妻子总算得到母亲的“真传”,粽子味道却不如母亲包的香。
从母亲那双长满老茧的手里包扎出来的粽子,凝结着一股浓浓的母爱,几十年的母爱就如陈酿的老酒,年份越长,味道越香;而我能够在粽子的味道中嗅出这份母爱,储存在大脑中!一旦剥开母亲包扎的粽子,这份母爱便四处弥漫,飘在屋里,飘入我心灵深处。(福建:陈君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