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9-25 16:22:15
|
查看全部
原标题:让更多人才在田间沃野“策马奔腾”
在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强调“希望广大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都积极行动起来,一步一个脚印,把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奠定基础。”乡村全面振兴,人才先行。各级党组织要以识才的慧眼、育才的良方、用才的胆识、留才的远见,点燃乡村全面振兴“人才引擎”,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更加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拓宽渠道“用心引”,促进人才在田间沃野集聚。“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乡村全面振兴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只有更新引才视野、创新引才方式,才能全方位、多渠道、可持续蓄足乡村全面振兴“源头活水”。要打破“本村选、选本村”的传统观念,在盘活本土人才资源基础上,破除人才户籍、地域、身份等限制,依托驻外招商站点、流动党组织、商会等建立招才引智工作站,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量身打造人才引进“清单”,推动各类“田秀才”“土专家”精准回引、抱团发展。要搭建“要我来、我要来”载体平台,整合农博会、农交会、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资源,促进乡村与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开展结对共建、互动交流,因地制宜打造人才实习实训基地、产学研合作中心,通过“周末专家”“假日教授”“候鸟聘任”等方式,让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人才走进田间沃野、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多措并举“悉心育”,加快人才在田间沃野成长。“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长期以来,人才匮乏、本领不强是乡村地区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靶向发力、多措并举,持续加强能力培养和队伍建设,让更多乡村人才“破土飘香”。要提升培育精度,坚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根据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不同类型人才的性格特点、专业特长、职业岗位、发展意向,制定“共性+个性”“近期+远期”培养计划,采取师徒结对、脱产培训、田间实践等方式,掌握会干事的“好办法”、练就干成事的“真本领”。要延伸培育深度,用好乡村振兴学院、青年人才党支部等载体,围绕农业生产经营、乡村公共服务、农业农村科技等内容,组织领域专家教授、致富带头能手等开展靶向式培训、订单式送学,在互动交流“学”、现场示范“教”中强技能、补短板,当好乡村全面振兴“排头兵”“生力军”。
不拘一格“放心用”,激励人才在田间沃野担当。“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引进人才、培育人才关键还是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促进各类人才干事有舞台、发展有平台,进而实现个人成长与乡村全面振兴“双向奔赴”。要注重人岗相适、用其所长,依托地域特色产业、自然人文资源等,大力推行“揭榜挂帅”“一线赛马”等制度,给予乡村人才更多技术、政策、信息等方面扶持,引导和激励他们积极投身重大任务、重点项目等乡村全面振兴火热实践。要树牢导向、减负增效,破除“唯学历、唯职称、唯资历、唯论文”积弊,健全完善容错纠错机制,营造公平竞争、自由拼搏的制度环境,对表现突出、认真负责的,及时大胆“架梯子”“给位子”,推动各类人才潜能得到最大释放、价值得到最好体现,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身手、建功立业,凝聚起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合力。
迭代服务“诚心留”,推动人才在田间沃野扎根。“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相较大城市优厚的薪酬待遇、便捷的生活条件,乡村存在基础设施较薄弱、区位优势不明显等先天不利条件。只有聚焦人才的“急难愁盼”、办好人才的“关键小事”,方能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农村的环境留住人,实现“此心安处是吾乡”。要发挥政策优势作用,全面落实农业补贴、金融贷款、税费减免、土地支持等举措,让愿意上山下乡、扎根田园的人才心有奔头、干有劲头。要优化服务保障机制,严格落实党委领导联系服务专家制度,经常性谈心谈话、常态化倾听诉求,在政治上多激励、工作上多支持、待遇上多保障、心理上多关怀,更好解决人才在创业就业、安家住房、子女入学、医疗就医等方面问题,让广大乡村人才因情怀选择回归农村、因厚爱选择留在农村。(刘鑫 刘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