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国 通讯员 杨艳 大巴山腹地的晨雾尚未散尽,重庆城口的山峦浸在湿润的空气里。彝族青年李政华臂戴安全员臂章,在中铁一局西渝高铁康渝二标朱家山隧道“七道拐”便道上来回巡视。清脆的哨声拂过群山的眉梢,惊起一串山雀——这声响让他想起七年前宁蒗火把节上,父亲吹响的牛角号。左袖“中国中铁一局”的logo在晨光中发亮,像极了篝火里跃动的火星。 七年前的火把节燃透了家乡的夜晚,父亲将刻有彝族古训的银饰腰带系在他腰间:“阿依,山再高也拦不住逐云的雄鹰。”这句叮嘱随漆器饭盒的荞香,成为他走进云南水利水电职业学院的行囊。校招会现场,中铁一局安全员专注操作监测仪的身影,让他惊觉彝族火把节的炽热与安全员的严谨竟都凝结着对目标的坚守。 2020年滇中引水工地实习时,李政华凭借经验和专业工具预判渗水风险获认可,这成为其职业转折点。接到转岗安质部通知后,他第一时间将这个消息告诉最牵挂的母亲,也让他许下守护工程安全的承诺。 2023年,带着三年积累的安全管理经验的李政华来到西渝高铁建设一线。面对朱家山隧道高瓦斯作业风险,他白天跟着老前辈驻守在隧道施工现场,系统学习瓦斯隧道管理、铁路隧道知识等核心技能;夜晚啃读《铁路瓦斯隧道技术规范》,结合滇中引水工程的宝贵经验仔细梳理管控要点。为提升专业能力,李政华积极参与各级安全质量系统培训及活动积累经验。他不仅在分部举办的安全月知识竞赛活动中拔得头筹,更在项目经理部组织的安全知识竞赛、瓦斯隧道比武中荣摘双冠。他将竞赛中所学转化为现场安全管理成果,聚焦实操,主导编制了《瓦斯隧道施工安全手册》,用简短押韵口诀拆解“瓦斯检测三步法”“动火作业五必须”等关键流程,被工友们称赞为“口袋里的安全师傅”;根据西昆公司“两本书”,深入各工区调研27个工种特点,编制出涵盖5大类型的《安全作业知识汇编》,因精准解决实操难题,迅速成为现场人员人手一本的“安全宝典”。 在西渝高铁的钢铁阵地上,李政华把彝族人身上的坚韧锻造成安全防线,用“一次到位”的铁律丈量每寸隧道。当同事笑问其为何如此较真时,他总以“怕麻烦第二遍”轻松回应。这份严谨既源自彝族先民与天地抗争的基因,也映照中铁一局“诚信创新”的锋芒。 今年,李政华在公司隧道人才选拔知识考试中以第一名的成绩,为两年隧道安全管理工作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七年前的银饰腰带,在安全员臂章的映衬下更显分量。 距离今年火把节还有半月的深夜,母亲的视频电话送来家乡的温暖。火塘光影中,新缝制的彝族查尔瓦边缘缝着反光条,那是母亲照着工地警示带的样式一针一线缝制的。“看到反光条就想起你说的‘安全第一’。”父亲高举的瓦罐在火塘光影里明明灭灭,罐身“平安”二字与他巡检时瞥见的隧道红标重叠成暖色光斑,这让他想起火把节上,族人围着火堆跳“朵洛荷”时,总有人举罐边舞边唱。侄子挥舞的火把模型,模仿他巡检时的模样,竟与远处的焊接火花遥相呼应。 挂断电话,他哼着彝调改编的安全歌谣走向隧道,身影与岩壁警示标识融为一体。施工的轰鸣如故乡火把节的鼓点,在大巴山间回荡。这个彝族青年用银饰的坚韧、火把的炽热,在西渝高铁朱家山隧道中筑起安全防线。当钢铁动脉横跨大巴山,那不仅是地理的通道,更是一个民族与国家发展同频的精神火把,在群山间永远燃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