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7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2025年7月31日企业热点新闻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4:55 | 查看全部
近日,《中共南方电网公司党组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方案》印发。《方案》提出到2035年,力争培育25名左右大国工匠、25名左右央企工匠、300名左右南网工匠,以大国工匠和各级工匠人才为引领,带动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网实践提供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撑。

加快培育新型劳动者队伍

“南方电网公司建立了技能类、专业技术类、管理类三条相互贯通的职业发展通道,让我们这些技能人员很有盼头。”从中专毕业生成长为大国工匠,云南电网公司昆明供电局继电保护工李辉钻研新技术的热情丝毫未减。

这是南方电网公司进一步健全职业发展体系,拓宽新型劳动者职业发展通道的生动缩影。同时,公司实施工匠人才培育计划,建立大国工匠、央企工匠、南网工匠梯队,完善工程师队伍职业生涯全周期管理机制,实施未来工程师储备计划、青年工程师加速计划、星级工程师赋能计划、专业工程师托举计划,搭建工程师职业发展路径。截至目前,公司选拔培养各级工匠161人,各级专业技术专家6719人、技能专家8173人,具备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的良好基础。

南方电网公司加强数字化、人工智能素养培育,推动广大职工向新型劳动者转型。2022年,公司发起全员数字素养提升三年行动,到2024年,公司数字素养培训覆盖超30万人次,实现公司系统全覆盖,全员“数商”水平显著提升;分别培养数字化领军型人才、专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196名、1129名和13180名;累计形成业技融合案例万余项,参与人员及基层单位的覆盖率超过90%。

全面提升职工技术技能水平

在广东电网公司广州供电局,输电管理二所二级运维工程师李濛用2000天成长为“金牌技工”,刷新南网职工成长成才速度。通过积极参与各类培训实践和勤学苦练,他以分毫不差的精彩绝技,在2023年全国电力行业电力电缆安装运维职业技能竞赛中以全国第一的成绩斩获个人一等奖并获评“中国职工技术协会金牌技工”称号。31岁那年,经推荐,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这样的蜕变,离不开技术技能培训体系的支撑。

常态化开展职业技能竞赛,营造浓厚的“比学赶帮超”氛围。南方电网公司建立健全基层全员练兵比武竞赛机制,开展变电、配电、营业、通信等四个专业岗位练兵,有效带动广大职工学在日常、练在经常、比在平常。2024年,公司参加练兵的职工达10.9万人,4个专业平均参与率达98.3%,覆盖88个三级单位、831个四级单位、3200多个班组。

鼓励职工参与全国性技能竞赛,选拔培养高技能人才。2024年,公司在各类全国性技能竞赛中涌现出123名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8支队伍荣获团体一等奖、27名职工荣获个人一等奖。

对于在县级供电企业从事乡镇供电服务的一线技术技能人员,南方电网公司制定实施农电职工向现代化产业工人转型专项举措。专项举措实施一年来,1019人晋升为技师及以上高技能人才,283人获聘为拔尖级及以上技能专家。

激发职工创新创效活力

“如今,依托电科院平台,我们承接的综合性事务大幅减少,大家可以把精力尽可能多地放在科研上。”广东电网广州供电局电氢协同规划发展室经理张行说。2023年,广州供电局电力科学院通过组织机构变革,成立南网首批4个实体化实验室,同时建立科技服务业务中台(创新发展部)提供统一共性创新服务供给,支撑实现实验室80%的员工为科研人员、80%时间做科研。

除了为员工松绑减负,南方电网公司还搭建高水平科技人才发展平台,打造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创新中心、原创技术策源地、央企创新联合体等重大创新平台,推动产生重大原创性、颠覆性成果。同时,公司进一步健全适应科技创新人才的中长期激励机制,积极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收益分红、岗位分红,探索股权激励,让创新成果与个人收益紧密挂钩,充分调动起科技人才的创新积极性,让更多职工愿意在创新赛道上全力以赴。

近三年,南方电网公司累计取得职工创新成果10341项,获专利授权6804项,获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奖10项,实施成果转化1966项,签订转化合同3.8亿元。(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叶小钟 通讯员 包莉婷 萧振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4:56 | 查看全部
7月29日,经过近80分钟紧张有序施工,由雄安高铁公司负责建设,中铁七局承建的津潍高铁站前三标项目黄骅特大桥100号墩(64+64)米T构上跨朔黄铁路成功转体,实现精准就位。

津潍高铁黄骅特大桥位于河北省黄骅市境内,大桥全长26818米,中铁七局承建14758米(止于黄骅特大桥C段364号墩),转体部分100号墩紧邻朔黄铁路,采用(64+64)米T构单箱单室箱梁设计,重约9300吨,共设10个节段(不含边跨合龙段),需顺时针转动79.45度,临近既有线施工,节点工期紧、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

津潍高铁项目全长约349公里,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京沪通道和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环渤海地区路网结构,极大便利沿线人民群众出行,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对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昂 通讯员 冯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4:57 | 查看全部

近日,由中铁上海工程局承建的渝昆高铁云南境内首座站房——田坝站主体结构顺利封顶。这一关键节点的完成,标志着项目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为推进后续工程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渝昆高铁田坝站站房总建筑面积1998.84平方米,车站规模为2台4线,建筑主体结构形式采用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混凝土屋面。配套车站生产生活房屋8个单体。

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京昆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渝昆高铁对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滇中城市群的联系、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进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意义深远。田坝站作为渝昆高铁云贵段的重要站点,其建成后将大幅便利当地群众出行,为滇中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工人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夏于海 王海涛 记者 甘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4:57 | 查看全部
“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坚持扎根场景、倾听真实需求,始终将工匠精神融入技术研发和产品落地的全流程。”这是视源股份三院一站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团队带头人、视源股份首席技术官杨铭道出的“创新密码”。

“智能交互教育大屏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和“教学课件独创性自动评价算法”项目,推动了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进程;希沃教学大模型和MAXHUB领效智会大模型的推出,为企业和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一直以来,汇聚了多位在站博士后、超百名行业资深博士及各领域专家的视源三院一站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专注于人工智能、工程技术、创新设计等领域的深度研究和技术攻关,推动多项成果在未来教育、企业服务、智能硬件、健康医疗等行业领域实现落地转化。截至2024年,视源股份专利申请量突破1.5万件,其中,该工作室累计产出发明专利542项、实用新型专利115项、外观设计专利287项,荣获广东省人民政府第九届广东专利奖银奖、国家知识产权局第二十四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外观专利银奖等荣誉。该工作室也获评为2024年广州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2005年的“两层主板解决方案”,是视源创新团队的漂亮一仗。直到今日,团队还会回顾当年的攻坚情景,激励自己在今日向难度更高的技术问题发起冲击。当时,客户提出将四层电视主板压缩至两层的要求。对于这个在行业内被视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视源股份的工程师们一头扎进电路图纸与信号路径的迷宫中,日夜反复调整布局、优化参数。最终,他们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稳定方案惊艳众人,不仅拿下订单,更一举奠定了视源在显示控制领域的领先地位。

20年后,当虚拟键盘打字体验糟糕饱受诟病时,视源股份触觉反馈团队嗅到了新的挑战,他们要在大屏上模拟物理键盘触感。然而,这个想法充满挑战。“手机单指操作的震动反馈原理,在多手指同时触碰的笔记本大屏上完全行不通,一旦全屏震动,体验反而更糟,这也正是行业一直未能突破的瓶颈。”杨铭说。

视源的工程师再一次“敢为人先”。他们深入研究震动传导规律,反复测试不同震动模块与算法。经过持续的技术攻坚,视源股份在行业内率先实现“局部震动反馈技术”突破——当十指落在屏幕上,只有按下的那根手指能感受到真实的按键触感,仿佛指尖真的叩击在实体键盘之上。这项成果不仅发表于顶级会刊并斩获最佳论文,更标志着其在触觉交互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

“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得更漂亮”。在杨铭眼中,这是公司这群技术人心里装着的唯一一件事。“你可以定义超出我认知的工作。”当招聘全球顶尖专家时,杨铭总会补上这句充满信任的话。这份大胆放权,给了海外大厂归来的工程师们自由创新和发挥的空间和舞台,让他们眼睛发亮。局部震动反馈技术突破便正是这种“超乎认知”的创新成果。

在技术团队保持创新活力的同时,视源股份也在构建具备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与发展体系,为技术人才的成长多维度赋能。一方面,视源股份推行《支持创新创业管理办法》,为职工提供发展平台。出台《专利奖励制度》,建立发明人激励机制,奖励在专利申请与授权、专利技术实施及专利成果转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职工。另一方面,着力完善职业发展通道,搭建“源·工匠学院”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涵盖年级训练、通用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等多维度成长体系,同时设置“专业、管理”双通道职业发展路线,并建立“传-帮-带”师徒制,完善导师认证制度,确保每一位工作室成员都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为创新团队提供上升通道和施展能力的平台空间。此外,公司持续开展技术培训,开设技术方向的专业训练项目GeekShare,通过邀请外部技术专家、集团内部公开分享、技术午餐会等形式组织技术模块系列的分享,助力团队了解技术前沿发展与研究。

“视源的专注方向始终未变——一是在未来5到10年为人类工作生活带来变革,二是围绕国家新兴产业战略推进技术转型。”杨铭介绍,目前,团队正以“预研一代、开发一代、销售一代”的研发机制,聚焦人工智能与交互显示核心技术,围绕视觉、听觉、触觉、数据四大方向开展技术布局,最终实现基于大模型的动态融合感知和分析,构建起“4+1”的人工智能方向布局。“我们期待AI与硬件深度融合,未来在机械臂、机器人等领域拓展应用,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杨铭说。(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思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4:57 | 查看全部

“爱心托管班不仅让我们暑假学知识,还能交到新朋友,特别是去年参观了爸爸妈妈的项目部,看到了很多高精尖机械、设备,觉得爸爸妈妈的单位很厉害。”7月28日,在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2025年暑期爱心托管班开班仪式上,职工子女高若钰的发言道出了孩子们的心声。

暑期来临,该公司面向3至14岁职工子女开设暑期托管班,以“托、管、教”三位一体模式,为孩子们打造安全、充实的暑期成长空间,让职工得以安心投入工作。

托管班精心设置美术、书法、舞蹈、手工、绘本阅读、体能感统训练等多样化课程。在专业教师与志愿者的引导下,孩子们在知识学习中提升能力,在互动游戏中结交伙伴,真正实现“有学、有乐、有成长”。

“托管班托住的不仅是孩子们的白天,更是我们职工的安心与干劲,这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公司既关注工作成果,更关心生活难题,我们一定会把这份温暖化为动力,更专注地投入工作”。职工蔡飞感慨道。

据了解,该公司将持续聚焦职工需求,总结托管服务经验,让企业温暖直抵人心,用实际行动筑牢职工幸福根基。(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4:57 | 查看全部

7月29日,全国工商联、中央网信办及民营企业绿色低碳发展联盟联合发布“2025年企业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典型案例”,重庆美心(集团)有限公司凭借“智绿融合”的创新实践成功入选,成为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标杆之一。

在美心集团重庆南岸厂区,一片超2万平方米的屋顶“开心农场”成为绿色转型的缩影。这片都市绿洲种植蒲葵、棕榈、三角梅等30余种植物,员工参与耕种采摘,构成独特生态景观。

据测算,该农场年释放氧气110吨、吸收二氧化碳150吨,充分发挥绿地碳汇功能。“绿色环境是美心‘三绿’体系的根基,与绿色制造、绿色产品共同支撑智能化绿色制造底座。”企业负责人介绍。2019年,美心集团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其绿色实践已纳入全国3616家绿色工厂示范体系。

在智能制造领域,美心集团以“标准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为路径持续投入,2024年推行AI视觉成像技术,实时监控人员安全区域与异常行为,并替代人工目检提升质检效率。通过全链路节能管控,对生产全流程68个环节、510个参数实施高标准能耗管控,单位产品能耗下降10%。目前已完成16条自动化产线升级,计划扩展至17条防火防盗门产线,并在巴南新基地建设数字化示范生产线。

该企业负责人表示,作为门业龙头,美心集团将绿色理念延伸至产品研发与标准制定,通过标准引领,让绿色基因融入全产业链。采用PVC覆膜工艺替代传统油漆,杜绝甲醛释放,门芯填充聚氨酯发泡材料,实现全程无污染;通过技术攻坚,开发装配式装甲门、覆塑高端门等环保产品,减少胶水使用量,缩短交货周期30%;企业先后主导或参与编制《防盗安全门》《防火门》等20余项国家标准,百余项专利支撑技术壁垒。

据悉,美心集团通过“屋顶碳汇+智能制造+产品生态设计”的三维模式,验证了传统制造业“降碳、减污、扩绿”的可行性。其巴南春风智能门新基地将全面应用绿色生产方式,为工业领域“双碳”目标提供可复制的技术路径。(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国 通讯员 君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4:58 | 查看全部

日前,在由中铁投资投资建设、中铁六局承建的本桓高速公路四工区交安施工现场迎来特殊的“空中运输队”——一架载重无人机腾空而起,将重约150公斤的隔离栅立柱、混泥土等材料稳稳运抵数十米高空的作业面,解决了传统人力与机械难以企及的垂直运输瓶颈,为项目安全高效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此次无人机运输段为本桓高速公路K64+150段,山坡垂直高度达38.5米,属于五级边坡,地形复杂,坡度陡峭,施工便道狭窄,交安工程施工过程中,传统人工搬运不仅耗时耗力,还存在物体打击、边坡坠落等重大安全隐患。

无人机凭借其卓越的地形适应性与精准投放能力,成为项目推进的“加速引擎”。在此复杂施工环境下,单次往返仅需3分钟,单班作业效率提升5倍,让物料流转不再卡顿,关键节点施工进度得到强力保障。“无人机不仅打通了垂直运输的‘最后一公里’,更让整个建设链条高效运转起来。”

科技更深层的价值在于筑牢了“安全堤坝”。无人机承担高危运输任务,直接减少了高空作业人员与地面重型机械交叉作业的风险。其智能避障系统可实时规避复杂环境中的安全隐患,为工地编织了一张“无形安全网”,让安全生产的基石更加稳固。

目前,该项目部正以此次技术突破为契机,进一步优化施工方案,全力以赴向“保开通”目标冲刺。随着重载无人机吊装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必将加速推动我国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的智能化进程,为实现“县县通高速”“乡乡通硬化路”的民生目标提供技术支撑,让科技红利更多惠及交通建设一线,为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贡献更大力量。(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静 通讯员 王义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4:59 | 查看全部

连日来,安徽合肥气温居高不下,持续“烤”验着奋斗一线的建设者们。近日,中建二局安徽分公司合肥高新区南岗科技成果加速器南区项目联合专业医疗机构,组织开展“送健康送清凉进工地”活动,为现场300余名工友送上免费健康检查及医疗咨询服务。

活动现场,医护人员为工友们进行了血压、血糖、心电图等基础项目的检查,并针对建筑行业常见的职业病,如腰椎劳损、关节疼痛等,提供了专业诊疗建议。同时,医疗团队还结合高温作业特点和急救技能进行健康知识讲解,现场传授实用的防暑降温知识与应急技能,为工友平安度夏健康工作筑起坚实的安康屏障。

“平时工地上比较忙,没去医院做检查,没想到医生直接来工地上做体检,真是太方便了!”刚刚做完体检的钢筋工师傅郭二伟高兴地说道。为应对高温天气,项目落实各项防暑降温举措,合理调整作业时间,为工友们准备绿豆汤、大麦茶、防暑降温药品等解暑用品,确保防暑与生产“两不误”。(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甘皙 通讯员 杨雅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