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伟大时代孕育卓越人才,伟大事业呼唤卓越人才。广大卓越工程师要坚定服务国家需求的理想信念,勇于在创新创造实践中淬火成钢,勇攀科技高峰,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2年起,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等9部门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布局建设40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和4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今年7月,首批2100多名专项试点硕士生顺利毕业,有67人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8月10日《人民日报》)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卓越工程师,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师队伍,成为当务之急、长远所需。
卓越工程师是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支撑。近年来,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大型邮轮建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这些成绩背后,既有一大批顶尖科学家的卓越智慧,也离不开无数卓越工程师的出色表现。卓越工程师,就是在重大工程建设、重大装备制造、重大发明创造中能够挑大梁、当主角,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从这个意义而言,卓越工程师,本身就是大国重器。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急需大批卓越工程师。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我国制造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但制造业工程师占从业人员比重较低,工程师劳动力市场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和人才成为国际战略博弈主战场。推动中国制造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突破工程技术难题、锻造更多大国重器,推动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升,都要求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师队伍。
找准打造新时代卓越工程师队伍的路径。工程具有创造性、创新性、实践性、动态性、综合性,这决定了必须走出学校,融入产业实践,在解决工程实践问题中培养更多卓越工程师。卓越工程师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高校、企业、社会多方努力、形成合力。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凝聚高校和企业双方力量,合力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有关高校要积极探索实行与企业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有效机制,以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促进学科融合,推动个性化、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提高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企业要同高校一起设立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打造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推行“企业出题、校企解题、学生做题”的“项目制实习”模式,并将培养平台建设成集工程实践教学、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伟大时代孕育卓越人才,伟大事业呼唤卓越人才。广大卓越工程师要坚定服务国家需求的理想信念,勇于在创新创造实践中淬火成钢,勇攀科技高峰,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智慧和力量。(向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