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在铁人两项混合接力决赛后表演“变脸”。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李元浩
“欲带寒花看玉垒,定逢春雪上峨嵋”。盖碗茶的幽香漫过青砖灰瓦,麦芽糖师傅的悠长吆喝在街巷间回响,川剧“变脸”的神奇与赛场内的竞争各具风华——这场充满市井烟火的世运盛宴,在体育健儿与锦官城的共同演绎中精彩不断。
一场体育盛会,不仅是竞技的舞台,更是文明互鉴与文化交流的舞台。
走下四川省体育馆的世运会自由搏击赛场,在决赛中遗憾告负的土耳其选手克伦奇没有太多沮丧,摘下护具戴上大熊猫发卡的她,很快就面带微笑向现场观众挥手致意……作为大熊猫的忠实“粉丝”,克伦奇坦言自己来成都除了参加世运会比赛,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大熊猫带回家”。满满一背包的“大熊猫纪念品”,是克伦奇在世运会赛场外的最大收获,“我还会来中国,带着家人一起来看大熊猫。”
作为巴蜀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无论是两年前的大运会,还是此次的世运会,大熊猫都是当之无愧的“顶流”明星。大运会吉祥物“蓉宝”和此次世运会吉祥物“蜀宝”,就是大熊猫的萌宠再现。
充盈于世运会赛场内外的华夏神韵又何止大熊猫?从世运会场馆到世运村市集,从领奖台到街巷,一场精心准备的“文化盛宴”,让四海宾朋无不沉醉于东方美学的深邃意境。
宽窄巷子里,“世运·天府”文化艺术展自7月底开展以来持续升温。这场既展示世运竞技精神又彰显巴蜀文化魅力的展览,已然成为八方来客触摸天府文脉的“序幕”;开赛以来,在世运村A区持续举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互动体验活动,成为参赛选手们的热门“打卡地”。意大利运动员乔尔吉娅在这里学会了制作“中国结”,巴拿马运动员雅克琳在这里捏起了“面人儿”……非遗正成为可触可感的文明对话载体;位于成都东部新区世博园的世运广场,世运会揭幕以来每晚都会进行每日“最佳运动员”颁奖,主舞台上的国际体育项目展示与巴蜀特色表演交相辉映,成为文化与情感交流的重要场所。
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始,奥运会、青奥会、冬奥会、大运会,直到此次成都世运会等一系列国际性高规格的大型体育赛事活动,不仅彰显了我国体育事业乃至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进步,更成为展示文化底蕴,感受发展活力的绝佳平台。
北京亚运会的“熊猫盼盼”,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击缶而歌”,北京冬奥会的“冰雪微光”,杭州亚运会历史与现实交织、体育与人文辉映的形象宣传片《弄潮》,成都世运会主火炬的“水火交融”……一幕幕国际体育大赛与东方文化神韵的连接与交融,早已成为世界体育史上永被铭记的经典瞬间。
“近者悦,远者来”,一次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赛事的落幕远不是结束。2025年盛夏的成都之约,不仅是全球运动员的一次体育竞技,更是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平台。当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教练员和观众逐步接受、亲近和喜爱这座城市,他们也会把这份对成都乃至对中国的认同和喜爱带回到世界各地去。
“令人难忘!”这是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副主席汤姆·迪伦在落幕之际对成都世运会给予的高度评价。“世运会期间,成都不仅仅是一座主办城市,它更是一个‘家园’——体育成就与文化交流并行绽放的地方。”
过去10天的世运精彩已经告诉我们,以体育之名的这次相聚,以世运风情与巴蜀文化的相得益彰,更以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的璀璨画卷,一起令体育如此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