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2025年9月23日企业热点新闻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9月15日,由中铁上投仙居铁工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中铁六局太原公司参建的仙居黄坦树未来社区安置区(工业路以北)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为工程的顺利交付奠定了坚实基础。

该项目坐落于仙居县南峰街道,作为区域内重点民生工程,规模与功能布局充分贴合居民生活需求。建设用地面积48788平方米,设计总建筑面积173387.58平方米,主要包括安置住宅10幢、2层配套用房1幢、2层场景配套用房1幢、4层邻里中心1幢、2层社区食堂1幢及1层地下室,设计使用年限50年,从居住空间到公共服务设施,全方位构建起便捷、舒适的社区生活场景,为居民未来生活提供坚实保障。

作为浙江省第二批未来社区试点创建项目,仙居黄坦树未来社区安置区(工业路以北)项目的顺利验收,不仅标志着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胜利,更意味着当地人居环境质量将得到显著提升。(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黄榆 通讯员 田金胜 张文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9月19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安徽阜阳425省道颍河特大桥完成合龙,标志着阜阳425省道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向着阜阳“东北大外环”通车目标迈出了关键一步。

本次完成合龙的阜阳425省道颍河特大桥由中铁十局承建,桥梁全长1767米,跨越颍河段河宽180米,主桥设计为双塔单索面预应力混凝土矮塔斜拉桥,两座主塔高29.7米,桥面宽29米,桥面到水面高度约22米。合龙施工面临着地质情况复杂及深基坑、宽大断面连续梁挂篮施工难度高等诸多挑战。



为确保桥梁合龙任务平稳完成,建设团队多次组织参建各方对合龙工序召开专题会,明确各工序控制要点,强化工序衔接,细化工艺流程。运用自动化监测系统,实时采集合龙段高程、轴线偏差及混凝土应力数据,数据异常时自动预警,为施工调整提供精准技术支撑。采用BIM技术模拟合龙段施工全过程,提前排查挂篮吊杆与钢筋、预应力管道的空间冲突,优化施工细节,确保了合龙平稳完成。

颍河特大桥的顺利合龙,为后续桥面附属工程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中铁十局阜阳425省道项目正按照序时进度加速推进施工建设,为实现阜阳“东北大外环”全线通车目标全力奋战。工程建成后,将与阜阳“西南大外环”形成长达150千米的闭环,并串联阜阳市的9条主要交通干线,共同组成沿线经济发展的“主动脉”。(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甘皙 通讯员 孙素宇 陈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9月21日,石家庄北站站场改造现场机械声此起彼伏。中铁六局该项目的老工匠们,凭着听混凝土振捣、地砖敲击、机械运转的声响,就能精准判断施工质量——这群平均工龄超25年的“老手”,正用独特的“耳力”为工程提速。

凌晨3时30分,52岁的王师傅握着混凝土振捣棒,耳朵凑近刚浇筑的站台基础。“这‘嗡嗡’声要是变闷,底下准有空隙,得赶紧补振。”他手上调整着振捣角度,语气笃定;站台铺砖区,51岁的李师傅用橡皮锤“嗒嗒”敲着地砖,敲到第三块时突然停手:“这声儿发飘,料没填实。”扒开地砖一看,下方砂浆厚度果然不足,没达到规范要求。“年轻徒弟听着都是‘嗒嗒’响,可砖和砂浆贴得实不实,声儿里都带着信儿。”

“石家庄北站是铁路枢纽的关键节点,改造后新增4个站台,旅客吞吐能力能提升30%,对疏解区域交通、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很重要。”项目负责人郭少华说,老工匠的“耳力”看似传统,却能和现代检测仪器形成互补——仪器测数据,老工匠凭经验“纠细节”,让施工效率和质量双提升。

“听了一辈子施工声,比家里收音机还熟。”王师傅搓着布满老茧的手笑着说。接下来的轨道铺设、雨棚新建中,这群老工匠的“耳力”,还将继续为北站改造“把关”。(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张明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中工网讯 近日,福建省武夷山市总工会、市劳模协会组织10余名三农领域各级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深入涉农企业一线,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通过“实地调研+现场支招+长效联动”模式,助力企业破解发展难题,为武夷山乡村振兴筑牢产业根基、注入劳模力量。

在武夷山稻香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劳模们参观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馆、数字农业指挥中心,深入田间地头,实地察看彩色水稻种植基地、农旅项目运营现场,同时对再生稻生长管理、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关键环节进行详细专业指导。

劳模工匠深入田间地头。武夷山市总工会 供图

在武夷山市五夫荷乡种植家庭林场,劳模们了解酸枣、香榧种植基地种植技术要点、田间管理情况,参观酸枣糕、莲子麦芽糖等加工产品的生产线,为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做好莲子和酸枣系列食品市场营销及宣传,强化特色品牌出谋划策。

在世界猪文化馆,负责人介绍生猪养殖产业与乡村振兴结合的实践案例,展示生态养殖技术、猪肉产品深加工及品牌化路径,劳模们结合自身专业技术经验,从加强猪场日常饲养管理、母猪繁殖、仔猪护理、免疫程序优化、生物防治措施落实,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情况等提出因企施策、科学的可操作性的合理化建议。

此次劳模助企活动,充分发挥了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为基层企业提供精准、高效技术指导。下一步,市总工会将持续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拓宽服务领域,帮助企业纾困解难,为武夷山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武工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在雄忻高铁建设现场,重达数百吨的箱梁在运梁车的平稳运送下,犹如“钢铁巨兽”精准穿梭。这背后,是中铁六局丰桥公司运用北斗尖端科技赋能传统施工的生动实践。

雄忻高铁全长342公里,是国家重要交通干线。中铁六局丰桥公司承建了二标段661孔双线箱梁、74孔单线箱梁的制、运、架等关键任务,以及三标段192孔双线箱梁相关工程,施工精度要求极高,安全压力巨大。

“全体注意!运梁车即将进入预定位置!”项目经理指令刚落,运梁车已沿预定路径平稳前行。项目创新采用差分北斗定位+无误差电子地图技术,通过读取铁路曲线参数,生成与线路中心线完全吻合的导航路径。运梁车通过接收北斗差分信号,实时计算偏移数据,自动控制八字转向、斜行等模式,实现全程自动驾驶和精准对位,彻底告别传统人工操控偏差。

百米外,架桥机轰鸣启动。“支腿压力值正常!”安全员的声音通过对讲机传来。支脚反力传感器以每秒3次的频率更新数据,液压系统实时监测,一旦超限立即触发急停,为架梁施工筑起智能安全防线。在激光水平仪投射的十字光束指引下,技术员精细调整箱梁位置。灌浆料在高压泵送下精准注入支座间隙,随即被高分子养护膜紧密包裹。每个环节都融入科技元素,确保施工质量可控、可视、可追溯。

中铁六局丰桥公司通过北斗导航、智能传感、自动化控制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了箱梁运架施工的革命性突破,极大提升了施工效率和安全质量水平,为雄忻高铁高质量建设注入强劲科技动力,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基建的创新实力与智慧担当。(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刘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近日,中铁二局装修公司参建的成都轨道交通17号线二期小南街站正式开通运营。小南街站是全线至关重要的换乘枢纽节点。该站与13号线一期实现便捷换乘,有效连接了成都中心城区的西南与东北方向,显著提升了沿线区域的交通通达性。小南街站的开通运营,对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改善市民出行条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成都轨道交通网络体系的完善增添了重要一环。

自2024年10月开工以来,成都地铁17号线二期小南街公装项目团队面对复杂挑战,精准施策,在技术攻坚、质量管理、安全管控及党建引领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效,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尽管面临重重挑战,项目采取了两班制作业、日进度分解、周例会总结等措施,依据各施工节点,提前规划,明确目标,制定详细计划,加大资源投入,精心组织施工,狠抓任务落实。以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全力推进工程施工建设,确保了各个阶段性工期节点目标的兑现。

小南街站装修风格不仅融合了成都本土文化设计、践行绿色施工理念,更以高效的换乘功能、创新的工艺工法、全面的安全质量管理,体现出公司在城市轨道交通装修领域的专业实力与管理水平。(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昂 通讯员 段理 李雪茹 邓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一排排故障件直观陈列,一场场技能赛切磋比拼,一次次案例复盘直击根源,一声声班前提醒筑牢意识……9月以来,中国兵器东北工业集团吉林东光奥威汽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威公司)开展系列特色活动,将抽象的质量要求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实践行动,推动“零缺陷”理念深植人心,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这件故障件因工艺管控疏漏导致失效,不仅影响产品性能,更会埋下安全隐患。”9月18日,在奥威公司“质量日”实物展览现场,质量保证部副部长王莹正结合陈列的故障件拆解问题。活动现场,30余项典型故障件按类别排列,每件展品旁的图文说明牌都清晰标注故障模式与失效后果,让百余名各岗位代表直观读懂质量风险。

“这不是‘揭短’,而是推动全员从事后整改转向事前预防的关键一步。”质量保证部部长王刚在总结时强调。活动后,公司推动各单位建立“问题清单-整改台账-效果验证”闭环机制,将展览中发现的共性问题转化为具体防控措施,实现观故障、明风险、定对策的连锁效应。

质量的把控,终究要靠过硬的技能支撑。质量月期间,奥威公司机加分厂专门举办产品检出率技能竞赛,检验人员运用专业工具对主缸体进行精细化检测,在比拼中锤炼实操能力,以赛促学强化检验队伍专业素养。

“检验人员是产品质量的‘守门员’,他们的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出厂产品的可靠性。”机加分厂厂长张雷雷表示,竞赛不仅展现了检验团队的高素质,更激发了全员钻研技能、严控质量的热情。

装配分厂则将质量管控融入日常,创新开展“班前十分钟”风险提醒活动。班组长每日聚焦活塞磕碰预防、主缸清洁度管控等关键节点强化提示,让质量意识成为员工的工作本能,从源头减少操作失误。

“两年前的这批产品问题,根源在于刀具磨损监控不足,且工序间未形成有效拦截。”在案例回顾培训现场,技术人员陈强结合图文资料,为一线操作者详解典型质量问题的来龙去脉。此次专项培训梳理近两年内外部质量案例,聚焦工艺参数、设备监控等关键环节,通过根源剖析+措施巩固的方式,确保每一位操作者、检验员熟练掌握防控要点。

表面处理分厂的“三大举措”同样成效显著:明确质量目标压实岗位责任,加大宣传深化全员意识,组建专项小组开展每日工艺纪律检查。分厂通过看板公示质量问题、针对性开展操作培训,推动工艺规范入脑入心。

从直观警示到技能提升,从案例复盘到日常管控,奥威公司以多层次、多维度的质量实践,持续强化“质量是企业生命线”的核心认知。当前,公司已启动质量“回头看”专项检查,确保各项整改措施落地见效。(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柳姗姗 彭冰 通讯员 韩宇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9月18日,中国联通“向新杯”首届网络运营职工技能运动会全国总决赛在河南郑州闭幕。这是中国联通首次以“运动会”形式在网络运营领域开展的全国性、多专业综合技能盛会。来自全国31个省级分公司、近两万名选手参与了竞赛,经过省内选拔赛,共有425名选手进入全国总决赛。

本届赛事设置了网络运行安全、移动网络优化、动力与环境维护、网络AI创新应用及数字化交付5大赛项,通过笔试、实操等形式广泛开展技能比拼。经过层层选拔与激烈角逐,河南省分公司脱颖而出,斩获团体综合一等奖。此外,本届技能运动会还决出75个单赛项团体奖和168个单赛项个人奖,35人荣获“中国联通技术能手”称号。

中国联通集团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届技能运动会为公司网络运营人员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训”的预期目标,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与创新活力,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参赛选手们纷纷表示,要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全力推进网络运营向新升级,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积极贡献力量。(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曲欣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9月18日凌晨2时55分,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填满预留空间,由中铁六局承建的深圳机场东站首根全回转法灌注桩精准“插针”,为后续157根同类桩基的精准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圳机场东站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集航空、高铁、城际、地铁、公交于一体的全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其工程复杂性与地理位置特殊性在全球范围内都属罕见。施工现场西侧紧贴繁忙的深圳宝安国际机场航站楼与飞机滑行道,东侧紧邻深大城际、地铁20/26基坑与运营的地铁12号线,下方则与盘根错节的市政管线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立体交叉的施工迷宫。在此背景下,作为整个车站结构根基的桩基施工,其质量与精度直接决定了未来这一超级交通枢纽的稳固与安全。每一根桩,都如同在精密运行的机场机体边缘和复杂城市管网中精准“插针”。

“普通泥浆护壁灌注桩的垂直度允许偏差通常在1/100。而在机场东站这样高敏感、高承载要求的环境下,我们采用的全回转工艺能将垂直度精准控制在1/300以内。”项目总工付增辉介绍,“以30米深的桩基为例,普通工艺允许偏差可能达30厘米,我们要求控制在10厘米内,这种精度对于确保未来铁路枢纽高速运行的长期结构安全至关重要。”

深圳机场东站建成后,将显著增强深江交通走廊效能,助力构建湾区“半小时经济圈”。随着后续桩基作业展开,这座连通未来的枢纽正在精密有序的施工中坚实扎根。(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王剑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9月17日,中铁一局三公司承建的江苏太仓市溪悦阁项目共52栋单体建筑全部顺利封顶,标志着项目正式迈入二次结构与装饰装修施工的新阶段。

溪悦阁项目地处太仓市沙溪镇核心区域,承载着提升沙溪镇人居环境、满足居民高品质居住需求的重要使命。项目总用地面积12.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52栋单体建筑以差异化的产品形态,共同构建起集宜居生活、社区配套、生态景观于一体的复合型居住社区。

自开工建设以来,面对多栋单体建筑同步推进的复杂施工任务,全体参建人员始终锚定“高效建设、优质履约”目标,以攻坚克难的担当直面挑战。在地下室施工阶段,项目团队克服地质条件复杂、多楼栋交叉作业协调难度大等问题,通过科学划分施工分区、优化工序衔接流程,实现各单体建筑从基础施工到主体搭建的有序推进。

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始终将质量与安全置于首位,以技术创新赋能高效建设。依托BIM技术对52栋单体建筑的管线排布、结构细节进行提前优化,有效规避施工过程中的管线碰撞、结构偏差等问题。搭建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对人员考勤、物料消耗、质量巡检、安全隐患排查等环节实现实时监控,确保每一栋单体建筑的建设质量均符合规范标准。同时广泛采用预制叠合板、ALC隔墙板等装配式建材,减少现场施工污染、降低能耗,同时大幅提升施工效率,为如期封顶提供了坚实保障。(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甘皙 通讯员 周少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