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吴铎思 本报通讯员 肖君
阅读提示
共享工厂是一种颇具创新性的制造业模式,通过多家企业共同使用同一厂房、设备和生产线,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10月11日,工信部等七部门公布《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8年)》,提出鼓励建设一批共享工厂,集中配置通用性强、购置成本高的生产设备,满足设计研发、加工制造、检验检测等共性需求。
企业车间里的生产线同时在为其他3家同行企业生产产品,这是乌鲁木齐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区)新疆路艺通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共享工厂生产模式。
10月17日,记者在该公司厂区内看到,3万多平方米的7栋厂房已经建成,日产80吨的地坪漆、日产30多吨的EPDM(三元乙丙橡胶)颗粒、日产七八十吨的防腐涂料等全自动化生产线正在加快运转。目前生产线上60%的产品都是其他企业的产品。七条生产线可同时满足二三十家企业的加工需求。
在新疆乌鲁木齐,共享工厂的兴起,开启了一场工业生产的革新。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新疆有超1.6万家共享工厂业务相关企业,工商信息显示,今年已成立3000多家相关企业,同比增长65.8%。
“出租”的生产线
据新疆路艺通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梅本武介绍,其公司生产的绿色环保产品包括塑胶跑道、特种砂浆等近百个品种的产品,主要用于体育场馆、工厂厂房内地坪及市政道路如漫步道建设等。整个项目总投资2.5亿元,占地162亩。
梅本武说:“我们将生产线分享出来,满足同类企业不同产品的加工生产需求。同行则派出技术人员,根据自身需求生产产品。通过共享工厂分享设备,很多同行节省了购买厂房、购买设备的费用,而我们公司的生产设备也实现了物尽其用。”
作为乌鲁木齐市级重点项目,新疆路艺通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已启动二期建设。“有了一期项目的经验,二期继续采取共享模式,这样甘泉堡经开区将会进一步聚集国内同行企业,形成一个产品聚集地,实现共同发展。”梅本武说。
目前,新疆路艺通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除供应疆内市场,也已打开国内市场,并已销往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销售额已超过1000万元。
另据乌鲁木齐经开工业投资促进有限公司招商运营部副经理禇骞介绍,在公司旗下的绿色数字包装产业园,计划建设易拉罐饮料生产线,瞄准全疆700多家酒类、饮料等生产企业,可为其提供沙棘汁、啤酒等罐装订单需求,实现生产线“拼团”。
“你的需求我帮你完成”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新疆装备制造产业高地,目前有18个产业园区。
区工信局局长秦江峰曾去苏州调研学习,当地企业设备、工艺共享的模式让他很受启发。“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资源共享已然成为推动行业发展、加速创新步伐的重要力量。怎样发挥产业园区优势,吸引企业入驻,有针对性地解决中小微企业的痛点,我们借鉴各地共享工厂模式,在前期做了调研,厘清园区与新型工业企业的资源、市场等需求,逐步推广打造共享工厂模式。”
在秦江峰看来,新疆已大面积采用机械化播种和采机制的方式,采棉机在南北疆是刚性需求,仅采棉机、梳棉机上的关键零部件制造就有很大的市场需求。
围绕共享共赢的理念,经过前期各种洽谈,今年7月底,以精密加工著称的常州新之江花金属制品有限公司通过招商引资入驻新疆建投同盛材料处理科技园区。很快,新疆本地多家机械、纺织企业与其新疆分公司对接并展开合作,由其新疆分公司承接采棉机上的摘锭镀铬等零部件精加工业务。
新疆建投同盛材料处理科技园有限公司董事长丁昱西说,有了共享工厂模式,在保证产业主链良性运转的同时,整合了上下游产业链资源形成集群效应,并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你的需求我帮你完成”,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各环节都能得到支持。
当前乌鲁木齐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作为制造业的关键基础环节,铸锻造对实现装备制造“补链、延链、强链”具有核心支撑作用。在此背景下,新疆丝路铸辉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打造的铸锻造产业园项目应运而生。
该项目组组长付湫橙介绍,项目采用“整体规划、分期开发、定制化建设”模式推进,充分借助经开区(头屯河区)区位及资源优势,从三大路径推动产业链升级:上游联合八钢、新疆众合等企业建立稳定供应链;中游推动向精密铸造、智能铸造方向升级,突破高端产品长期外部依赖瓶颈;下游立足区位辐射能力,对接风电装备、矿山机械、石油钻探等领域需求,嵌入本地优势产业集群。园区依托经开区装备制造业发展促进会平台优势,通过共享工厂模式实现信息、资源、设备共享,打破了以往企业单打独斗模式。
共享合作模式在延伸
实际上,共享工厂并非新概念,近些年在国内许多地方都涌现出一大批制造业的共享生产平台,通过工厂分享生产线空档期,实现企业闲置资源高效利用;或者投资建设一个共享工厂,供中小型制造企业租赁使用。
更多中小企业可以不用购买价格昂贵的机床设备,只需租赁共享工厂的部分空间与设备,按需使用,便能开启生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共享模式大大节约了中小企业宝贵的资金。除此之外,共享工厂的外延还在不断扩大、进阶,更多的共享合作模式出现,为更多企业提供合作和发展的机会。
在新疆建投同盛材料处理科技园区,一座处理2000万吨/天的废水处理中心正在建设,年底将投入使用,届时,不仅满足园区自身的治理需求,还能供园区入驻企业“抱团治污”使用,企业无需自建处理设施,开启工业集聚区“共享治污”模式。这也是新疆打造的首个零散工业废水集中共享处理模式。
该公司董事长丁昱西说,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建设标准高、成本大、运营难,大多中小微企业难以通过自建设施处理自身产生的工业废水,导致一些企业要么无法审批落地,要么未批先建,甚至违法排放。中小微企业工业污水处理难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亟待解决。通过集中处理和资源共享,降低企业治污成本,可实现零散工业废水“应收尽收、应处尽处、达标排放”,这不仅是一种共享合作方式,也是园区探索应用环保“绿岛”模式的体现。
秦江峰认为,在传统制造业中,企业为满足生产峰值需求,往往购置大量设备、囤积原材料,当生产淡季时,这些资源却大量闲置。共享工厂模式下,企业将闲置设备、场地等资源共享,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破解制造业长期面临的资源闲置与浪费难题,实现共享共赢,并不断推动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购置高端生产设备、建设专业厂房等前期投入巨大,令许多创业者望而却步。共享工厂的出现将改变这一局面,显著降低中小企业创业与运营门槛,减少创业的难度和失败的概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