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铁六局太原公司康渝高铁项目部研发的方形锚固桩机械成孔施工工法,在西渝高铁建设中取得了重要应用成果。该工法成功完成了60根方形锚固桩的机械化成孔作业,实现了从传统人工挖孔到全机械化作业的迭代升级。 西渝高铁碾子塝隧道出口区段地质条件复杂,属于不良地质段。为增强边坡的稳定性,需要设置锚固桩进行防护。长期以来,此类桩体施工主要依靠人工挖孔工艺,普遍存在施工效率低、安全风险高、受地质条件制约大等行业共性难题。 为攻克上述难题,项目部组建了专项技术团队,围绕装备革新、工艺优化、效率与成本控制三大方向展开攻关。 在核心装备方面,团队成功研制出可调节式方形铣挖钻头。该钻头创新性地采用横向加片拓展与纵向液压加宽技术,能够精准适配1.5米×2米至3米×3米的全规格方形桩成孔需求。其圆钻与方钻模式转换时间仅需10分钟,并且可有效破碎强度高达10兆帕的岩层,一举突破了传统机械成孔设备“一孔一配”的技术局限。 在施工工艺上,团队开创性地采用了“圆形引孔+方形修边”的循环作业法。针对稳定与不稳定两类地层,分别采用了“四角引孔同步推进”与“单孔引孔分步修边”的差异化施工方案。这一工艺创新,有效解决了复杂地质条件下易出现的塌孔风险与成孔质量管控难题。 实践表明,该工法在提升施工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成效显著。以一根26米长的长方形锚固桩为例,采用新工法后,成孔时间大幅缩短至2天,较传统人工挖孔工艺节省工期20天以上。在石质岩层段施工中,其成本较常用的水磨钻工艺节约约30%,累计节约成本已超百万元。 鉴于其显著的技术创新性与工程应用价值,该工法在2025年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主办的“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荣获“石金杯”施工工法、勘察设计和BIM技术大赛“施工工法一等奖”。(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靖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