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期事评话题(2015第12期《班组天地》观点擂台组稿)】有人说国企是免费学校,为民企培养人才,此说咋评?
    一、话题:【事件】国企花气力培养的人才一个个飞了
    11月16日,中企互动论坛网友热议国企人才流失现象,很多会员都讲述了其所在单位人才流失的案例。中煤公司职工陈万年说:他认识一名职工叫王建党,就是企业培养起来的技术能手,曾在公司第七届职工技能奥林匹克运动会一举囊括瓦斯检查、矿井通风两个工种第一名,成为公司举办技奥会以来独得两项冠军的第一人。但企业不景气时,他选择了辞职,应聘到永泰集团的一家私企煤矿后,不仅成为矿长助理,而且年薪大约20万元左右,与原先月薪不到3000元比,简直天壤之别。     山东煤炭行业职工鲁直说:自己有一名同学叫王力生,今年10月份选择辞职,他曾在兖矿集团煤矿从事矿井提升机的维修和调试工作。20多年来,在企业培育下,先后获得兖矿集团维修电工优秀技能人才、山东省技术能手、山东省首席技师、全国技术能手等诸多荣誉称号。他现在去了新疆一家民企,拿着20万的年薪,很多职工都为企业未能留住这名优秀技术人才而惋惜。     【观点】国企人才流失现象目前较为普遍,国企成了一所免费大学,培养的人才流失去了别的单位。大家几乎都能如数家珍般地说出谁谁谁去了哪里,某某某又在哪里高就,这些都是企业花钱培养出的台柱子、骨干力量,结果就这样流失了。对于国企人才流失的原因,有人说是国企不重视人才使用,待遇偏低,而一些私营企业相反更重视人才的使用,高薪挖人才是惯用的手段。也有人说作为国企的人才也不能辜负企业曾经的培养,像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211厂的国家级焊接大师高凤林,不为外企百万年薪所诱惑,始终留在火箭生产第一线工作。国企花大价钱培养一个人才实属不易,结果最后用人时却留不住,让大把的培养费用付诸东流,这是国企人才培养和使用之痛!那么造成国企人才培养和使用之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认为主要是国企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造成的,请选择【正方】发表观点;认为人才流动是正常的,国企不能因为培养了就让人一个地方终老,请选择【反方】进行评说。         注:【中立】应该先说国企培养的问题,再说用什么方法留人的问题。
    本次共收到评论文章20篇。其中涂怀军老师写了2篇。邢兰花和于晓瑜两位老师首页参与。
[align=justify]        经过专家老师慎重评选,评判结果公布如下: 
  专家老师提醒:事评文章一定要结合现实和自身熟知的情况来谈观点,并以此为事实论据展开自己的观点。不能只是讲道理,讲道理之前是摆事实,既有摆事实,又有讲道理,这才是最有说服力的,不用事实说话,即便道理讲得再好,也有缺憾。  [align=justify] 
   第一名:奖励100元[align=justify][align=justify][align=justify]
  【正方】机制是国企留人的“绊脚石”   黄国强
实践才能出真知 ——184期事评写作有感 黄国强     184期的事评承蒙各位老师的支持和厚爱,拿了个第一。说起这个第一,我就觉得惭愧,因为这期事评总体上是夏老师较为不满意的一期,由于我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对议题的把握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了评论的观点存在方向性的失误。说实话,新宇老师通知我修改观点或重写的时候,那真是难受的时刻,一是为自己的理解能力有限,做了无用功,二是为修改起来困难重重,无从下笔,当时真想放弃,但是看到新宇老师这不依不挠的工作劲头,不忍拒绝。于是,硬着头皮修改了两次才交稿,甚至把自己原先中立的观点改为了正方观点,没想到拿了这个第一,感慨之余惭愧之情就油然而生。
    昨天和新宇老师交流的时候,新宇老师交代,别忘记了事评的“讲课”,对这个事评的“讲课”不敢当,但是可以谈一些个人的成长感受。在接触平台和杂志之前,对于事评这个概念的理解是非常模糊的,以前也经常看报纸评论,对时评的认识还是蛮深刻的,特别是人民日报每期的社论,看到新颖绝妙的观点论述时,我就做笔记记下来,但是极少参与练笔。从现在来看,这样的习惯对我后来参与杂志事评的写作还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的。
    接触平台和杂志后,宝林老师是第一个鼓励我参与事评写作的,算得上是引路之人;李新宇老师是每次催着我交稿的,这算得上是鞭策之人;而每次学习各位老师的事评观点再落笔,你们算得上是我的启蒙人了。在此一并谢过。记得参与事评好像有个六七期了,说实话,很喜欢这个栏目,也很怕这个栏目,喜欢是因为我曾经就很喜欢论述类的文章,怕是怕我自己写不好,也难写。每次投稿之后,就期待着老师们的评论,也回复着老师们的评论,期盼着事评的评奖。前几期参与,却好几次都名落孙山,这不免让我心灰意冷。但是不甘落后的劲头以及老师们的鼓劲让我继续坚持了下去,在夏老师指导下,我明白了虽然有些事评论述观点不错,但是空洞的论述没有引经据典,没有数据说话,没有基层实例来佐证,这样的事评再说得好,也是苍白无力的。后来,我改变了这一缺点,在论述观点的时候,注重从曾基层寻找证据来支持,这样一来,事评的感觉要丰满多了,也得到了平台老师的支持和承认。
    现在看来,平台和杂志的事评写作是和许多报纸开办的时评栏目基本是差不多的,只是我们的事评更具有策划性、针对性和目的性,这很契合我们杂志以及平台受众的定位。从事评的门外汉,到事评的积极参与者,再到这次拿第一,这个过程有将近8个多月的时间,期间有彷徨、有失落,也有兴奋,更重要的是,在平台这个评论专栏的摔打和练习下,评论已经成为了我又一门上稿“武器”,在我们自己的内部报刊上,评论基本成为了我的专栏,在我们行业报——《中国黄金报》上,我是第一个被冠以特约评论员的基层通讯员,几乎参与了进来黄金行业所有重大事件评论的采写。可以看出,这几个月来,杂志对我的锻炼和培养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要说个人的获得感,这就是我今年最大的获得感,没有之一。
    其实,低调做人和做事是我一贯的原则,在这里说了一些自己微不足道的成长历程,只是想表明两个观点:第一,写时评或者事评,是要有个不断学习积累的过程,平时多看多学多写才能掌握评论的写作方式方法和语言的组织;第二,写事评贵在坚持,评论看多了、写多了,也就慢慢地上手了,实践出真知就是这个理儿。
    以上是本人的一点不成文的感受,不到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