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6 12:13:05 | 查看全部
上帝第一,别人第二,我永远第三时间:2014-06-15 作者:未详 点击:113次   几年前,读到一篇翻译文章。一个很优秀的大学生,他有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座右铭——“我第三”。他说,这是他上大学前妈妈送给他的,妈妈说:“你什么时候也不要忘记:上帝第一,别人第二,你永远只是第三。”正是这句座右铭,使他成了一名老师和学生都非常喜欢的大学生。他学习优秀,是学校公认的学生领袖,但他从不清高气傲、盛气凌人,他为人谦和,从内心深处尊重欣赏他身边的每一个人。“我第三”,短短的三个字,让我感慨良多,我认为,只要你践行这三个字,绝对让你终身受用。
  
  或许有人并不赞同这样的观点,“我第三”,难道你不能争第一吗?是的,你绝对有权利在工作上、学习上甚至在生活上争第一。比如,这篇翻译文章所说的他,就是勇于争第一的大学生,而且他也确确实实争得了“佼佼者”的位置。再比如,我们在工作上,尽管第一只有一个,但每个人都应该有争第一的冲劲,有没有这个冲劲是对工作的态度和认识问题。如果工作拖拖拉拉,松松散散,那就是你做人的问题了,因为对工作这样不负责,你对不起的不是工作,而是你这个人。工作是你取得生活所需的依赖,也是你人生的意义,你不好好工作,能说得上对得起自己吗?
  
  其实,“我第三”只是一个做人的问题,在为人处世上要永远只做第三。第一,上帝的位置没有人敢抢没人敢争,你也不该争抢,即使你不信奉上帝,你也有父母,你也有领导,或上帝或父母或领导他们永远都在你的心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第二,别人虽然不是你自己,但你的生活离不开别人,这是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你可以不这样认为,但你必须承认这样的现实。尊重他人的劳动是你的人性问题。更何况,他人永远有值得你尊重和欣赏的长处,因为你有所长也有所短,他有所短也有所长,做人必须看到他人的长处,并给予尊重和欣赏。
  
  “我第三”是一个对人生有特别意义的座右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坚守这样的信条,永远做第三。这样的话,你的人生就会一路绿灯通行。“我第三”,是做人的原则,也是做人的品格。你尊重别人,就会赢得别人的尊重。你欣赏别人,你也会被别人欣赏。你在桥头看风景的时候,你也成了别人的风景。在工作上“我第三”,你就能尊重领导,被领导赏识;你就能欣赏下属或同事,被下属或同事给予尊敬。在生活上或与人相处上,“我第三”,你就有亲和力,就会备受大家的拥戴。你有“我第三”的心态,你眼中的别人就不会只有短处,更有长处,这样你就永远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欣赏,那你前行之路就会一片光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6 12:13:51 | 查看全部
爱得不够,万般皆错时间:2014-06-12 作者:未详 点击:270次   爱一个人,若要怀疑,从价值观直到皮肤的毛孔,都会存在分歧。一条一条地揪出来,彼此挑剔和要求。恨不能让对方高举双手臣服。但或许臣服也没有用。因为你就是不够爱这个人,所以连他多说一句话都会有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6 12:14:01 | 查看全部
你躺着,我起来时间:2014-06-12 作者:未详 点击:151次   某电视台搞了一个小活动:征求最令女人感到幸福的一句话。应征的话语如雪片飞来,最终摘取桂冠的是这一句——你躺着,我起来。
  
  这句话背后有一个故事。
  
  一对男女结婚后,很快有了孩子。由于没有老人帮忙,又没有多余的钱请保姆,女人只好独自担起育儿持家的工作,男人为了一家的生计在外奔波。但孩子没有像父母期望的那样健康,先有了黄疸,后又得了肺炎。
  
  为给孩子治病,男人更加起早贪黑地工作;为了照料孩子,女人产后根本没能好好休息。为了给新生婴儿好好活着的希望,也为了给对方添加一点勇气。男人每天回家时都要在门外理理蓬乱的头发,拍拍西装上的灰尘,然后抖擞精神挺直身板去按门铃;而女人听到楼梯上传来熟悉的脚步声,也总是赶紧扯一扯因为抱孩子和做家务而皱巴巴的衣服,一边撇起凌乱的刘海,一边堆上笑容向门口迎去。
  
  有一天,女人无意中从猫眼里发现了男人的秘密。她哭了,然后很快抹掉眼泪,仍旧挂上灿烂的笑容为男人开门。
  
  女人打心底心疼男人。夜里孩子哭闹时,不管自己怎么累,她也不叫醒男人,自己悄然起身。
  
  很快,男人也发现了女人的秘密,他变得更加细心了,夜里孩子一有动静,他准能立刻睁开眼睛,然后伸手轻轻地压一压她,说:“你躺着,我起来。”
  
  因为孩子有病、爱哭闹,所以每晚男人都要重复那句话很多次。
  
  主持人讲完了。一个白发苍苍的女人,牵着一个同样满头银丝的男人出现在观众的面前。
  
  老婆婆已经热泪盈眶,她指着老伴儿说:“故事里的男人就是他,女人就是我。我们结婚58年了,至今想起他说的这句话,我心里还是暖烘烘的。”
  
  听完老伴儿的话,老先生张开无牙的嘴,笑了。现场的许多观众却落泪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6 12:14:20 | 查看全部
她在睡梦中,他在等她醒时间:2014-06-13 作者:未详 点击:85次   1
  
  梁先生是我的一个朋友,他四月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病愈后渐渐开始失眠,从起初的一晚上勉强能睡五个小时,最后他到天亮连二十分钟都睡不踏实了。
  
  于是就像歌里唱的那样,他在五月的早晨终于丢失了睡眠。
  
  然而他的这种失眠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病症,他尽管从不入睡,却也不曾感到丝毫的疲惫,就仿佛他已经完全不需要睡眠这种东西了一般。
  
  这是一种寂寞的病,梁先生告诉我自从他失去了睡眠之后,生活开始变得很无聊,他曾经是个嗜睡如命的人,一天能睡十个小时,然而自从他彻底失眠后,每天的这十个小时就这样赤裸裸地空余了出来,就仿佛上帝每天往你卡里多打了十万块钱一样,你都不知道该怎么去挥霍它。
  
  我很好奇地问他现在的夜生活是怎么样的,他说自己现在一到夜里过了十二点就变得神经质起来,因为距离第二天早晨上班还有整整九个小时,除了在凌晨两点给自己加一顿饭之外,剩下的时间空虚到令人抓狂。
  
  看梁先生渐渐由原本的“失眠者”变成一个歇斯底里的“追梦人”,我不免觉得有些不可理喻,我时常想,为什么他是如此强烈地渴望睡眠呢,既没有丝毫困意,身体也未曾从失眠中受到什么损害,为何他还要如此迫切地去索求这几个小时完全无意识的体验呢。
  
  不过我从没问过梁先生,或许对我们而言,睡眠只是一个围城而已,自从梁先生被睡眠帝国流放后,我们只是羡慕地望着他从倦意桎梏中解脱,却无法揣测他在城墙之外的心情。
  
  而他似乎也开始慢慢接受这种设定,不再疯狂地想要重拾睡眠,而是试着把剔除睡眠的时间用一些琐碎的事情填满。他学会了泡茶,学会了做蛋糕,还学会了织毛衣,一到午夜就俨然变身成一个家庭主夫,只可惜他上演的始终是自导自演的独角戏,毕竟那是一个整座城市都在安然沉睡的时刻。
  
  这样抽风的生活持续了很久,直到他遇到了昏睡不醒的周小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6 12:14:36 | 查看全部
 2
  
  周小姐就是梁先生在睡眠诊所的候诊室遇到的一个姑娘,这个姑娘外表看起来正常得很,和他自己一样,没有其他睡眠病患者的外部特征,于是他心想或许她和自己恰好是同一种病症。
  
  他走过去坐在那姑娘旁边问她道:“嘿,你好,你也是来看病的吗?”
  
  “是啊。”
  
  “你也是失眠吗?”
  
  “不是,我的病……”
  
  话没说完,那姑娘就一头栽倒在沙发上不省人事了。
  
  梁先生慌得一下子跳起来,医生从诊室里出来一看,说这姑娘只是睡着了而已,不过是深度睡眠,怎么叫也叫不醒的,过一会儿估计自己能醒来。
  
  等了半个小时,那姑娘果然挺尸般地忽然坐了起来,又把梁先生给吓了一跳。
  
  “不好意思,这就是我的病,一种奇怪的昏睡病,我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忽然睡着,过一段时间又会自然醒来。”
  
  周小姐今年二十五岁,她得这个病和梁先生一样原因不明。
  
  周小姐告诉梁先生,自从她得了这种病,就没法上班了,因为有时候走在马路上都可能忽然睡着,另外生活上也产生了诸多麻烦,上个厕所洗个澡什么的都必须有人看着,不然随时可能一头扎进马桶里。
  
  梁先生也把自己的病告诉了周小姐,她听完后露出了羡慕的眼神:“我觉得像你这样其实不坏,至少生活是足够完整的不是吗?我现在的生活完全变成了零散的碎片,我对每一天已经没有了概念,因为无法预计自己什么时候会忽然睡着,醒来以后也不知道自己究竟睡了多久。”
  
  “不不,其实我并没有好到哪里去,正是由于我的意识一直都是清醒着的,每天就这样看着日出日落,天黑天明,才没有了日子的概念,任凭时间如何一分一秒地流逝,我都毫无知觉。对我而言生活就是一个无尽清醒着等待死亡的过程,毕竟睡眠曾是种多好的逃避呀,现在没有事情我能等睡一觉醒来再说了不是吗?”梁先生如是说道。
  
  “我们俩还真是奇怪呢,一个想睡却睡不着的人和一个不想睡却总是睡着的人。”周小姐捂着嘴笑了起来。
  
  他俩就这样在候诊室里聊了一个下午,整个过程还算是轻松愉快。
  
  在他们被医生开了一些抗焦虑的药物打发走了后,周小姐忽然问起梁先生有没有女朋友。
  
  “没有,我暂时没有这个打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6 12:14:47 | 查看全部
 3
  
  最终梁先生还是和周小姐在一起了,对此我并不感到意外,我觉得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一种彼此的需要,周小姐需要人全天候地照顾,梁先生需要人填满他的生活。
  
  白天梁先生上班的时候,除了风驰电掣地上上厕所,周小姐大部分时间就在床上待着,晚上梁先生回来了,她才能在屋里或者出门去活动活动,当然梁先生必须时时刻刻跟着她,以防她忽然睡着撞到什么东西上。
  
  周小姐睡着的时候,除了整理房间以外,梁先生还会给她做吃的,然后摆在她的旁边,等她醒来后看她惊喜的表情。
  
  对于从不入睡的梁先生而言,他时常会默默看着周小姐睡觉,他觉得她睡着的样子很美,让他想起很久之前听过的一首歌,名叫《她在睡梦中》,歌中有一句这样唱道:“看着你睡在我身旁,像孩子一样,多想摇醒你,告诉你我有多么爱你。”
  
  醒来后的周小姐总会第一时间寻找梁先生,就像睡醒的孩子本能地寻找母亲一般,这渐渐变成了一种依赖。周小姐时常会问梁先生,会不会有一天醒来后再也找不到你了呢。但对于梁先生而言,他并不觉得自己会离开她,他更加担心的是周小姐有一天再也不会醒来,因为从自己逐渐失去睡眠的过程中,他仿佛看到了周小姐最后的归宿,那就是生活完全被睡眠填满。
  
  事实上周小姐忽然睡去的频率的确在一天天地增加,这让梁先生感到恐慌,却又无能为力。在周小姐昏睡不醒的深夜,梁先生又开始喝茶看报纸,就像当初独自生活时一般,只不过他都会选择坐在周小姐身旁,期待她会忽然醒来。
  
  终于有一天,周小姐似乎预知到了自己的未来,她趁梁先生上班的时候,留下一封信走了,她说很感谢梁先生这段时间照顾她,但是她不想再让梁先生这样一直等她醒来了,否则如果有一天她自己再也醒不来了,梁先生就要这么永远等下去了。
  
  周小姐究竟是怎么独自离开的,以及她最后去了哪里,都没有人知道,或许她最终能治好她的病,回来继续和梁先生生活在一起,更或许她像童话中的睡美人一般,在城堡中永久地沉睡。
  
  只不过没有人能够吻醒她,就像冬眠的松鼠再没有了春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6 12:15:06 | 查看全部
4
  
  在周小姐走后很久,梁先生才和我说起他们在一起的日子,他没有悲伤的表情,就像万里无云的天空一般,但我却能从泥土中嗅到暴雨过后的味道。
  
  没有了周小姐后的梁先生,他的生活并没有多少改变,对他而言,这个世界上除了吃喝拉撒,再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了。
  
  在万籁俱寂的凌晨时分,梁先生除了“午夜茶”以外,多了一件叫作思念的事情。他对我说,对于失去睡眠的人而言,思念是最大的敌人。
  
  好在梁先生是个坚强的人,他见到我总是微笑着谈起最近他在后半夜做的事情。有一天我去他家,他正在安静地写东西,一笔一画写得特别认真。
  
  他说,我在写日记,有助于加强对每一天的直观感受,每晚上九点准时记录过去二十四个小时发生的事情。
  
  我提出要看看,他紧张地用手遮住本子,露出害羞的表情。
  
  但我并没有强求他,因为我知道这一定是他写给周小姐的自说自话。
  
  而此刻客厅中音箱里放的那首《她在睡梦中》正唱到最后一句:“我多想留下来,永远在你枕边,日夜欢愉呀,情人啊,看着我,就这样绝情地老去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6 12:15:53 | 查看全部
脱离舒适圈,才能加快成长速度时间:2014-06-13 作者:未详 点击:149次   大学的时候打排球,在练习与友谊赛时多少都会碰到一些状况,排球有所谓的快、中、长攻,这三类球由其离网的高度而定,快攻举得太高不好打,长攻举得太低也不容易打好,所以常有些刚来的学弟看到举球员举了个过高的快攻或者过低的长攻就直接把球接下来不打,这时候我通常会问:“你怎么不打了?”大多得到的答案都是:“举得不好,难打。”另一个例子,防守时我们常会接对方的扣杀,有时接得仓促难免会接歪,球就飞到对方的界外区去了,有些人看到球飞到对面就放弃了,我一样会说:“还有机会啊,你怎么不追球?”对方可能回答我:“救不回来了。”
  
  以上两个例子我最后回答的都一样:“比赛的时候出现这种球怎么办?你平常不练习处理这种意外的状况,怎能保证比赛时你可以处理得好?”所以我要求我们的队员,不管是学长学弟,只要有一丝机会的球,一定要努力救回来,所以我们打球拼命在学校也是很有名的。
  
  在职场上也是一样,只要有人跟我说:“我不做那件事。”那这个人我通常不爱用,你可以有不擅长的事情,但不能有不想做的事,你不用是全才,但你也不能偏到只具备一项很强的能力,其他都不做,技术能力很强。你说:“我不会教人,也不用别人帮我,我自己可以把事情处理好。”“我不想跟客户接触。”“不用报告的工作最好。”这种人我习惯称他总是待在舒适圈中,他不想面对不擅长的工作、陌生的人、没把握的事,让自己暴露在做失败或做不来的风险之下。
  
  跟打球的状况一样,我们如果总是做着自己擅长的事情、面对熟悉的人、做着之前做过的事情,而在这之外的工作则完全不做,从消极的角度来看,万一有一天环境逼得你一定要脱离这个舒适圈,你有把握可以面对吗?从积极的角度来看,万一有一天有个非常好的机会来了,但因为那个机会所需的技能是你之前不愿学习的,那你会不会懊悔万分?没有练习,哪能把握住机会?
  
  不告白就不会被拒绝、不说话就不会被说没见识、不接触陌生人就不怕出现没话讲的尴尬、不做不擅长的事情就不会做不好,可以舒舒服服地过生活当然也很好,但若想要成长,想要突破,那请脱离舒适圈,不要给自己太多借口,脱离舒适圈后,可能会受到挫折、会犯错,但经过学习后,获得的东西绝对值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6 12:16:16 | 查看全部
追梦就要勇敢跳出舒适圈时间:2014-06-13 作者:未详 点击:102次   很多大人物的子女一出生,就有了独特的、高级的圈子,但是这些圈子都是父辈为他们营造的。一些人受父母的影响,一生就在这样的圈子中生活,即使有高于父母的成就,大多也脱离不了父母原来构建的圈子结构。这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但仍然有一些不喜欢父母构建的圈子的人,他们宁愿跳出舒适圈,从小人物做起,慢慢发展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化圈、生长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委员长万里的孙女万宝宝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这个本该是又红又专形象代言的人,今天的身份却是高级珠宝首饰品牌店的老板,而这一切,都是她自己奋斗的结果。
  
  16岁时,万宝宝就一个人跑去美国进修,那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她不懂英文,难免会有一些美国人欺负她。她不是很善于交际,因此,就连一些亚洲人也会孤立她。她感到难过,就偷着哭,可是哭过之后,还得重新振作,既然路是自己选择的,就要为自己曾经的义无反顾付出代价。万宝宝咬着牙挺着,学习语言,学习与人交往。
  
  后来,万宝宝参加各种聚会,她尤其喜欢时尚品牌类聚会。在这些聚会中,万宝宝认识了很多人,这些人虽然和自己曾经生活的圈子没有重复的轨迹,但是人性共同的东西,还是让她很快学会了适应。
  
  万宝宝很喜欢把自己打造成品牌,为了提高自己的被关注度,她参加了毗邻巴黎协和广场的克利翁饭店举办的“社交名媛成年舞会”。那时候,她只有19岁,可是成熟的气质、时尚的气息,很快让她在会上脱颖而出,并迅即成为受人喜爱的社交名人。
  
  成名后的万宝宝移居香港,修读GIA珠宝鉴证课程,并在尖沙咀创立了自己的高级珠宝首饰品牌店。
  
  现在的万宝宝在人们的眼里是时尚名人,是品牌创建和推广者,她已经完全脱离了父母不经意营造的政治圈、经济圈,自由地生活在完全属于自己的生活圈中。
  
  不同圈子的人,因为生活方式不同,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不同,相互之间自然有强烈的排斥感。人们不光排斥陌生的圈子,也排斥陌生的人,对于突然进入自己圈子的外人,人们同样需要一个适应的阶段,如果这个人操持的完全是另一个圈子的方式,那这种适应就更需要时间。你很难用世态炎凉来定义这种冷漠的态度。说到底,那不过是对一种陌生圈子的嫉妒,或者对陌生人的一种防备。
  
  所以,跳出舒适圈才如此之难。可是小人物跳出小圈子走进大圈子再难,也不如一个生活在大人物圈中的人跳出大人物圈,重新构建自己的圈子难。就个体来说,万宝宝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大人物,可是她生活在大人物圈中。她原来的生活方式,对于外人来说,除了养尊处优,大概不会想到别的词汇。
  
  早在2001年,美国的著名畅销书作家斯宾塞·约翰逊在出版的图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中就已经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每个人都要给自己一点儿危机感。因为生活永远在变化中,而变化就意味着危机。别以为目前的舒适是一种享受,享受惯了这种舒适,你也就变成了呆子、傻子,最终必将一事无成。
  
  万宝宝的成功,对我们每个小人物来说都非常有借鉴意义,有难度不怕,怕的就是你不敢突破。只要你敢跳出目前的舒适圈,那么等待你的,必将是甜美的蛋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6 12:16:30 | 查看全部
企业如何走出“舒适圈”时间:2014-06-13 作者:未详 点击:203次   很多人都问我,如何才能让员工更卖力地为企业工作?其实,我的回答很老套,可能你都听了不下十几遍了:无非就是真诚地聆听员工的声音,从员工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让员工感到被尊重,能力得到发挥。但就是这个看似老生常谈的回答,许多企业家操作起来却有困难,因为他们完全不习惯以这样的方式和员工相处。这些企业家通常会显得不耐烦,认为自己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之后干脆就放弃了——显然,“舒适圈”之外的工作姿态让他们觉得不自在了。
  
  曾经有个年轻人去参观水族馆,发现里面有大、中、小三种鲨鱼,分别被装在不同的玻璃缸里,他就问水族馆馆长,是不是等小鲨鱼长大了,就放到中鲨鱼的缸里去,等中鲨鱼长大了,再放到大鲨鱼缸里去。没想到馆长微微一笑说,那些中鲨鱼和小鲨鱼,都不会再长大了,因为玻璃缸的大小限制了它们的成长。在这个故事里,玻璃缸就是我们所说的“舒适圈”。很多企业家也被这样无形的“舒适圈”所束缚,不但放弃了变得更好的可能,而且有被淘汰的危险。
  
  比如说,现行的商业模式、生意的区域以及对于企业一贯的管理方式等。我希望企业家都能认识到一点,就是我们今天身处的世界随时在变化,今天管用的东西,很可能明天就不管用了。所以,如果一个企业家相信那些在今天管用的东西(也就是“舒适圈”内的东西),在明天依然管用,从而不愿意迈出自己的“舒适圈”,那他就很危险了。
  
  我并不是鼓励企业家没有原则地犯错。在走出“舒适圈”之前,企业家首先要想好,如果犯错,这个错误会不会给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有什么补救措施?我父亲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企业家,他常说,他成功的秘诀就是,虽然他的一生都在犯错误,但是相同的错误他从来不犯第二次。这是一种主动走出“舒适圈”的方式,而事实上,我们常常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中。这要感谢我们的对手。
  
  日本北海道出产一种珍奇的鳗鱼,价格很高,但是鳗鱼很脆弱,一旦离开深海区,很快就会死亡。奇怪的是,有一位老渔民,天天出海捕捞鳗鱼,但是他的鳗鱼却总是活蹦乱跳的,肉质鲜美无比。在老渔民临终的时候,他终于把秘密告诉了自己的儿子:在整舱鳗鱼中,放入几条狗鱼。狗鱼是鳗鱼的死对头,当鳗鱼遇到狗鱼,身体就会处于警觉的状态,因此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对于企业家来说也一样,正是因为有了激烈的竞争,有了强大的对手,他们的斗志才能更好地被激发出来,才会绞尽脑汁去创新,这样自然就走出了“舒适圈”。
  
  至于中国的企业家,我发现,还是有很多中国企业家不会说英语——当然,他们有自己的翻译,要谈生意当然不成问题;只是我觉得,带一个翻译去和客户谈生意,与自己直接和客户谈生意,是完全不同的体验。所以我建议中国企业家学一门和自己生意相关的外语。事实上,我并没有资格这样建议他们,作为一个美国人,我也只会说自己的母语——英语。大家把会两种语言的人,叫作“双语”;会三种语言的人,叫作“三语”;把只会一种语言的人,叫做美国人。现在,我也想去学一学中文,从而走出我自己的“舒适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