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2-14 16:45:47
|
查看全部
晴隆莲城海拔1400多米,是典型的高寒山城,冬季西北风翻卷着纷飞的毛毛雨,凉得透骨,冷得出奇,烧煤取暖便是当时我们晴隆人唯一的抗寒方式。每到冬季,煤驮子便在水塘街一侧的莲花池前一字摆开,马夫们一个个面如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在凛冽的寒风中口叼叶子烟杆,瑟瑟地等候着买家。尽管冷得够戗,马夫们还是希望冬季长些再长些,天气冷些更冷些。那时一驮煤重2阗斤左右,买卖双方经一阵讨价还价,二到三元便成交。一户人家每个月至少需四驮到五驮,要烧去十几元钱。当时经济条件好的人家,月收入也就是四五十元,要养活全家八九口人,仅燃料开支就要占家庭全部月收入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这实在不是个小数。
经济条件好的人家烧煤尚且是一笔不菲的开支,那些低收入甚至无收入人家,就只有望煤兴叹了。我就生长在这样的人家。当年父母是缄乡结合部的农民。那时,为了迈开“社会主义”的步伐,农民们开辟的一条条谋生之道,均被当做资本主义道路堵死了,家里根本没有任何固定的经济收入,仅靠三分自留地种点小菜,换回一家八口人的盐巴和灯油钱。至于生活用煤,只好全家老小不时到小寨煤窑靠人力运来。我九岁那年,便与长我三岁的哥哥一起,开始隔三差五徒步二十四道拐,去小寨煤窑抬煤炭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