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6 11:31:51 | 查看全部
看《纸牌屋》,读懂美国时间:2014-07-24 作者:未详 点击:125次   《纸牌屋》第二集开头出场的人物雷米·丹顿是华盛顿社交场合上经常能见到的那种职业说客,他出现在众议院多数党的三位巨头——议长、多数党领袖、党鞭——每星期二的聚会上,并不是唐突之举。三人聚会的场合,看上去像是国会附近的民主党俱乐部。顺便说一句,华盛顿这类俱乐部不少。民主、共和两党的俱乐部离国会都只有一街之隔。那里吃饭付账是会员制,会员之间的谈话不会被打扰。普通人也可以交钱加入这两个俱乐部,每年必须花的钱大概不会超过两千美元。不过,普通人很少愿意花这个钱,因此能在这里潇洒进出的,基本都是政治圈内之人,特别是政客与说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6 11:32:03 | 查看全部
 K街说客的收入很高
  
  雷米的出场,是典型的政客与说客的会面。他走到三位议员面前,稍微有点谦恭地向安德伍德打招呼,而后者立即拿出老熟人的姿态向另外两人作介绍。当安德伍德说到雷米刚刚成为格兰顿·希尔事务所的合伙人时,两位大牌议员立即同时转过脸来向他热情地打招呼——他们知道,雷米代表的至少是一个大公司的钱袋。雷米也立即透露,他的客户就是能源巨头桑科公司。安德伍德则不失时机、有点阴阳怪气地说,雷米是他用过的最好的新闻发言人,最后被别人从他那里挖走了。在雷米离开后,两位民主党的领袖愤愤不平地感慨道,这位年轻说客挣的钱,大概比在场三位政党大佬的工资加在一起还要多。
  
  理解政客与说客的关系,可以说是懂得了华盛顿政坛的一半。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制度,立法、行政、司法相互独立。华盛顿有上千名政客和法官,控制着这个国家的政治命脉;华盛顿还有数万名说客,用各种方式影响着政客的决策。这个城市繁华的西北区K大街上,有四五百家公司专门进行游说活动,以至于K大街经常被称为美国的“第四权力中心”。司法部门独立判案,说客没有多少事可做;行政部门由白宫来领导,说客不时会到各部局去推动一些事项;立法部门535位参众议员,每个人代表着各自地区的利益,却要决定整个国家的大事,所以到那里去的说客最多。国会那些权力最大的议员,经常是说客盈门。
  
  说客的工作其实挺简单:说服决策者。说服的方式无非就是晓之以情或动之以“利”。晓之以情,就是讲大道理——国家利益、人民福祉等等,但是在晓之以情的背后一定有重要的利益。对国会议员们来说,最重要的利益并非在金钱而是在选票上。选票代表的是权力,失去选票就等于失去权力。在《纸牌屋》中,我们能看到宾夕法尼亚的议员罗素由于放弃了争取保留选区内的海军造船厂,造成1。2万人丢了工作,回到选区之内到处被人唾弃,极大地影响了他的政治前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6 11:32:16 | 查看全部
 
  K街说客的能耐很大
  
  选票之外的利益是政治捐款。雷米代表的,就是一个有能力募集大量捐款的公司。但美国的商界并不能直接花钱去影响选举,也就是说,公司不能直接将款项捐到某个政客的竞选账户上,更不能打到个人账户上,否则就会犯下重罪。公司可以为政客召集募捐会,富裕的大公司有大批有能力解囊的高管。不过,高管个人的捐款额是有限制的,目前规定每人为每个选举委员会的捐款不能超过2400美元。商界影响政治的另外一个办法,就是捐款给与政客们没有直接联系的诉求团体,比如枪支制造厂家会捐款给反对限制枪支的组织,等等。这些团体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来支持意识形态相同的政客。
  
  根据美国宪法,每个公民都有直接向行政部门和议会请愿的权利,所以每个人在原则上都可以成为说客。的确,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普通人来到国会议员的办公室作各种陈情,这也可以说是美国式上访。然而,职业说客是受雇替人说话的,所以政府要求在华盛顿的职业说客都要进行登记,以免出现政治阴谋。
  
  既然每个人都有权去向政府部门陈情,那还需要说客做什么?直接走进议员或者政府部门的办公室不就行了吗?问题是,政府的运作复杂,仅仅是议会里面负责不同事务的委员会就有200个左右。哪个议题该去找哪个委员会,哪个委员会里又是谁最能说上话,这是普通人很难搞清楚的。像雷米这种代表能源公司的人,就会知道到哪个委员会去找谁。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说客通常出自在政府内部工作过的人。国会的说客中,有大批像雷米那样在国会当过助理的、懂得整个立法程序、跟多个议员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有私人交情的人。不仅如此,许多大说客本身原来就是政客。议员和官员下野之后进入游说行业,这在华盛顿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对于许多没有其他本事的政客来说,游说是他们的生财之道。目前参众两院议员的年薪是17。4万美元,而一个大公司雇用的说客收入能有几十万美元。因此《纸牌屋》中才有那三位议员三人的工资相加还不如雷米多的说法。
  
  不过话说回来,不是每个说客都能赚大钱。到国会去游说的大多数人,其实是凭着热情与信念去的。比如几乎所有较大规模的非政府组织里的公关部门都有专业的游说者。他们得到的往往只有商界同行的一个零头。他们能拿出来的,不是捐款支票,而是他们推动的议题在选民中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6 11:32:32 | 查看全部
 K街说客的前景堪忧
  
  黑色浅顶帽、深灰色风衣、表情冷漠,像极了好莱坞电影中的黑帮大佬。2006年,当美国最负盛名的“顶级政治说客”杰克·阿布拉莫夫出现在华盛顿地方法院门外时,他的这身打扮让很多人印象深刻。就在这一天,曾经呼风唤雨的他承认贿赂议员、欺诈和逃税3项罪名,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
  
  阿布拉莫夫和其合伙人——众议院领袖汤姆·迪莱的前发言人迈克尔·斯坎伦,利用两人与迪莱的特殊关系,帮助自己的客户——印第安部落组织对华盛顿上层施加影响,以阻止竞争对手建造新赌场,威胁到他们一本万利的赌博生意。为了疏通上下关系,阿布拉莫夫用数千万美金大肆贿赂国会议员、白宫主管和内务部部长等要员。案发后,一场更大的政治地震在华盛顿连番出现,包括迪莱在内的数十名国会议员及助手或受压辞职或锒铛入狱。在报道这一轰动事件的文章中,《时代》周刊在阿布拉莫夫的特写照片旁,加上了一个触目惊心的大标题——买下华盛顿的人。
  
  “游说是民主社会的功能,但是精英特殊利益集团及大量资金的卷入改变了其本来的面貌。”负责监督国会事务的克莱格·霍尔曼博士如是说。的确,作为美国民主体制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利益集团和院外游说活动已经成为美国政治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怎样让游说产业健康地生存,这是K街的困境,也是奥巴马的难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6 11:32:42 | 查看全部
  2009年,奥巴马首次当选为美国总统,在其上任后的第二天便签署了一项严格限制游说行为的行政令,可惜收效甚微。4年之后,当他再次竞选总统时,他又一次提到要把游说集团的影响从华盛顿的政策决策环节中剔除。
  
  最新公布的官方数据表示,美国的游说产业正在迅速消失,今年一月的数据表明,该产业所花费的钱已经连续第三年减少。而那些曾在政府注册过的政治说客都纷纷将自己的注册解除。2013年,正式登记在册的说客数量为12281名,是自2002年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数字。
  
  《纸牌屋》中的雷米,代表的只是少数去国会游说的人。绝大多数来到这里的是普通人,来向他们自己选出的代表陈述意见。这也算是美式民主的特点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6 11:33:44 | 查看全部
时间去哪儿了时间:2014-07-24 作者:未详 点击:215次   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
  
  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我们生命最初的记忆去哪儿了?现在有一项研究表明,“婴儿期遗忘”可能是因为海马体中神经细胞的快速生长,大脑开始负责把新经验存储为长期记忆所致。对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并不大。
  
  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如今,科学家已确定了时间点。一项有关童年记忆的研究发现,早期记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点的观念,他们回忆的形式并不成熟;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6 11:34:00 | 查看全部
 为什么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越快
  
  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1岁。到了二十几岁、三十几岁,希望日子过得慢一些,日子却飞逝而过。等到退休后,时间更是毫不留情地加速变快,10年、20年一晃就过去了。为什么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越快呢?科学家从3个方面解释了这种现象。
  
  首先从人的生理变化上来解释,即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的生物钟变慢了。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从路边随机找一些年轻人和一些老年人,让他们估测1分钟时间有多长。结果是:年轻人算的时间比较快,通常还没有到1分钟,他们就认为已经到时间了;而年长的人,他们通常过了1分钟后,才觉得这是1分钟的时长。对年长的人来讲,时间就这么“漏”掉了。在衰老的进程中,人体内的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第二个原因与新鲜感能刺激大脑记忆有关。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我们新去一个地方,去时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多。原因是,去时走这段路对你来讲是崭新的经历,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感觉时间过得就快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
  
  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哪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界的事物已经失去了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也信息不全,这样,一天在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第三个原因则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命总过程的20%;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而对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6 11:34:12 | 查看全部
 为何人生寂寞时长,快乐时短
  
  每个人都曾有这样的体验,有的时候会觉得度日如年,有的时候却会觉得光阴似箭。还记得爱因斯坦是怎么对一个年轻人来解释相对论的吗?当你对面坐着一位美女的时候,你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假如换成了一位糟糕的老头,你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这其实是因为人们的需求和动机参与了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心理学认为,需求和动机的满足带来的是积极的情绪,相反,不满足带来的往往是消极的情绪。在积极情绪里面,人们往往觉得时间过得快;在消极情绪里,则会觉得度日如年。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们对日子的感觉:如果这一年平淡幸福,一般就会觉得时间过得比较快;但是如果这一年经历了一些不太顺利的大事,往往就会觉得这一年过得好慢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6 11:34:22 | 查看全部
人一生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人的寿命有长有短,有的人活到八九十岁,有的人六七十岁就辞世了。这里取一个平均值——72岁,看看这72年的时间是怎么度过的。人一生1/3的时间都在睡觉,因此光睡觉时间要有24年。如果你6岁开始上学,60岁退休,用于学习和工作的时间约18年。如果你每天吃一顿饭花半小时,一生中要在饭桌上度过5年。你一生花在等车和交通上的时间约6年,做家务(包括做饭)时间约6年。看电视已是当代生活的一部分了,如果每天平均看两小时电视,人一生在电视机前的时间约6年。上网和玩手机的时间按每天两小时算,一生要花6年时间。这样算下来,我们一生中真的没有什么时间做其他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6 11:34:33 | 查看全部
谜一样的东方精神时间:2014-07-24 作者:未详 点击:176次   访美期间,我发现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美国军人对中国军人十分尊重。这种尊重不仅仅出于礼貌或者客套,而是发自他们的内心。美国人自视甚高,能放在眼里的人不多,为什么对中国军人情有独钟?
  
  后来,我发现他们有一个特点:尊重与他们交过手的对手,尤其是那些让他们吃了亏的对手。
  
  美国海军分析中心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外用兵次数超过240次。其中规模最大的有3次:1950年至1953年的朝鲜战争,1961年至1975年的越南战争,1991年的海湾战争。
  
  3场战争,前两场都与遏制中国有关。3场战争中,朝鲜战争持续3年,用兵44万,美国官方统计死亡、失踪54246人;越南战争持续14年,用兵55万,死亡、失踪58209人;海湾战争用兵44万,43天结束战斗,阵亡146人。
  
  对这3场战争,美国军人自有比较。在为什么失败与为什么取胜这些问题上,他们甚至比我们国家的一些专业人士分析得还要客观。一句话,从美国军人的每一分尊重中,我们都能感觉到那些长眠于战场的先烈奠定了今日中国军人的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