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1:07:14 | 查看全部
上品生活不着痕迹时间:2013-12-03 作者:未详 点击:249次    我一直不太理解父亲。
  
   父亲是一个老知青,绝对老三届的。他没有回北京,留在这个小城。小城中有他心爱的女人,然后,有了我和弟弟。
  
   后来,他考取大学,仍然没有回北京,仍旧回到小城,在一个化工厂当技术员。
  
   我不知道人可以有多少经历,但是,他喜欢的东西,都能玩到极致。他喜欢无线电,可以自己制作电视机和收音机,并且和全国各地的无线电发烧友都有联系;他喜欢电脑,在60岁那年,还能自己设计软件,有很多电脑知识,我还要请教他;他喜欢音乐,陶醉在古典音乐中,并且拉得一手好二胡,弹得一手好古筝。有时,我回到家里,看到他正在听一种叫埙的乐器,一边听,一边写毛笔字,他的毛笔字,得过全国的大奖。
  
   当然,有彗星飞过地球,他总是给我打电话,那时,我正为生活奔波,或者和人谈着合同,或者在酒店里吃饭。总之,我觉得自己干的都是正事。谁能像他那么活着,养着十几只猫,每天要去早市买鱼,因为那些鱼比较便宜。
  
   当然,我一次也没有看到彗星,我没有那个心情,没有那个心境。况且,我总是很累,早早地睡去,怎么可能半夜起来看彗星?
  
   父亲每次都要一本正经地看,他的器材很先进,他招了一帮年轻人,在那里看星星。
  
   我对妈说:“我爸爸当年肯定和徐志摩差不多,太浪漫了。这把年纪,还有这种心情,让人佩服。”
  
   我妈说:“当年,我看中的就是你爸爸这种生活态度,他有一颗单纯的心,永远微笑着面对生活。”
  
   每次,我回到家里,父亲都会让我坐在他的电脑前,看他拍的猫和花,他用数码相机认真地记录那些猫的生活,其中,有一张叫“这只猫三个月了,还在吃奶”,笑得我肚皮疼。他的每只猫都有名字,每张照片都有题目,每朵花也都有名字。父亲说:“那都是我的孩子。”
  
   刚开始,我反感父亲的这种生活态度,和他一起出来的人,早就当了处级干部,他还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种花养猫,看星星,看足球,玩电脑,他的世界总有不同的精彩在上演。我曾抱怨他说:“如果你官当大点,我和弟弟一定会有更好的工作。”父亲从不这么认为,他说:“指望父母的孩子,不会有多大出息,就像总在父母身边的鸟,永远也飞不高一样。
  
   后来的事情,验证了他的话是正确的,我考取了外企白领,弟弟成了有名的工程师,那些只会依靠父母的人,却没有多少真本领。
  
   有一段时间,我被派往美国工作,到了美国,我发现到处都是像我父亲这样的人。他们悠闲地过着日子,没有多少钱,但是,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我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他们说:“人们挣了钱,想做什么?无非是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现在,我们能过这种生活,为什么要把自己弄得像陀螺一样旋转呢?”
  
   每天,父亲给我发邮件,刚开始,我总是嫌烦,无非是他养的猫和兰花,那些猫又生了很多小猫,父亲把那段录像传给我,他说:“非常美妙。”
  
   能把生活活出一朵叫做美妙的花来,这是一种多么快乐而迷人的心境。父亲60岁了,他从二十多岁开始,就这么活着,过简单的日子,要美妙的生活,闻闻风中花的香,看看小猫咪的可爱,读读金庸小说的侠气,望一下神秘的星空,弹一曲高山流水,和老友下下围棋,和自己的爱人,牵手去捡鱼肠子。这样的生活,是父亲的生活,那曾经是我觉得不求上进的生活,现在,我认为那是一种最美丽的生活。生活的上品,往往是不着痕迹,然后把自己融入自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1:07:51 | 查看全部
“不够”小姐时间:2013-11-30 作者:未详 点击:178次   她被我唤作“不够小姐”———什么东西,于她来说,都是不够的。
  
   钱不够。大学时代她就打零工挣钱了,加上父母给的生活费,手头比同学们宽裕多了,但是月月光,她还自豪地说:“至少我没有负债啊。”工作了,挣得不少,花得更快,涨工资的速度跟不上消费的速度,她常买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好看的杯子、钱包啊,为了喜欢的铁盒子买并不好吃的糖。囤了一堆占地又不实用的玩意儿,我说:“为什么喜欢收集这些东西?”她说:“没钱啊,有钱我不就囤积黄金钻石了。”
  
   时间不够。上班,加班,和朋友吃饭唱歌看电影,做兼职,旅游,健身,逛商场,谈一场又一场恋爱,不在你身边的时候,她永远在忙着什么事儿,在你身边的时候,手机会响个不停。她说,其实我挺“宅”的。可除了病得动不了的时间,你几乎不能在她的住地找到她。
  
   朋友不够。她的朋友遍布大江南北,同学、同事、驴友、瑜珈教练、指定的发型师,不知怎么都被发展成为朋友。她人缘实在太好了,没有结婚,已经认下闺蜜们的一男两女三个干儿,因为她对孩子们的尽心,这队伍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干儿一个就好,要那么多干吗?”我问。“难得人家看得起啊,关系又那么好。”她说。现男友和前男友也要占去她大量精力,我对于她和后者“不计前嫌”的密切来往很费解,她无辜地说:“真的没什么暧昧,分手了还是很谈得来,还可以是很好的朋友嘛。”总之,朋友像她收集的杯子,新的旧的什么款式的她都舍不得放弃。
  
   这三者,对“不够”小姐来说是恶性循环的。多交朋友,会占去很多的时间和钱,所以时间和钱是不够的;花时间去挣钱和交友,所以时间严重不够;忙着挣钱的话,时间和朋友自然都有损失,时间和朋友又不够。
  
   在这三者之间寻找平衡点,是“不够”小姐繁忙的功课。她日渐消瘦,抓紧着每一样,填充着每一样———没钱,她不安;闲下来,她烦躁;没朋友,她觉得人生了无趣味。
  
   别笑,不够小姐有些极端,但太多人身上有她的影子。钱不够用,房子不够大,权力不够大,爱不够厚实,孩子不够优秀,资源不够多……忙碌而不安的人心上,一铲子挖下去,最易喷出一股或几股“不够”的泉水来。
  
   挖一挖,你是不够小姐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1:08:01 | 查看全部
千万不要忽视“小人物”时间:2013-11-30 作者:未详 点击:415次    “谢谢”谁都会说,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能主动去说、主动去做。因为,许多人认为,这是无足轻重的小事,可有可无。殊不知,细节决定成败,在细小之处加强个人修养,才能主动把握机遇,创造不一样的人生。
  
   赖淑惠是中国台北“身心成长协会”的创办人。当年,她住在一个大厦里,同时兼营这个楼的房产中介。每次出入大厦门口时,赖淑惠都会非常礼貌而诚恳地和大门的管理员打招呼;有时候,管理员主动开门,赖淑惠还会开心地说声“谢谢”,并点头微笑。
  
   后来,赖淑惠经过一番细心观察发现:凡是对大厦有兴趣的买家,第一个总是先询问这位大门管理员。比如,询问的人总是这样提出问题:“最近有没有住户要卖房子啊?价钱多少呢?”于是,赖淑惠开始有针对性地结交这个管理员,除了像往日那样热情地与值班的管理员打招呼外,她还每次在出差时顺道带回当地特产,表达自己的心意。
  
   就这样,大门管理员开始把赖淑惠当做自己的朋友。每当有人前来询问房子时,管理员都会说:“你去问住在八楼的赖小姐,她很喜欢买卖房子,这样就不必再去找其他中介商了。”而且,楼里有谁急着卖房子换钱,也总是第一个传到赖淑惠的耳朵里。结果,赖淑惠在这座大厦的物业上整整赚了1000多万元。
  
   拥有平和的心态,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及时表达谢意,这既是个人应该具备的美德,也是处世的良方。红顶商人胡雪岩有着高超的交际手腕,总是让人叹服、臣服,而他的过人之处是:“对事情看得透,眼光够远,从不会轻视小人物。”说“谢谢”是小事,善于说“谢谢”,及时表达谢意却是大事。正是有了不同的理解和作为,人们才有了不同的人生、相异的命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1:08:11 | 查看全部
人生的两个机会时间:2013-11-30 作者:未详 点击:1050次   美国加州有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在2003年的冬季大征兵中他依法被征,即将到最艰苦也是最危险的海军陆战队去服役。
  
  这位年轻人自从获悉自己被海军陆战队选中的消息后,便显得忧心忡忡。在加州大学任教的祖父见到孙子一副魂不守舍的模样,便开导他说:“孩子啊,这没什么好担心的。到了海军陆战队,你将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留在内勤部门,一个是分配到外勤部门。如果你分配到了内勤部门,就完全用不着去担惊受怕了。”
  
  年轻人问爷爷:“那要是我被分配到了外勤部门呢?”
  
  爷爷说:“那同样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留在美国本土,另一个是分配到国外的军事基地。如果你被分配在美国本土,那又有什么好担心的。”
  
  年轻人问“那么,若是被分配到了国外的基地呢?”
  
  爷爷说:
  
  “那也还有两个机会,一个是被分配到和平而友善的国家,另一个是被分配到维和地区。如果把你分配到和平友善的国家,那也是件值得庆幸的好事。”
  
  年轻人问:“爷爷,那要是我不幸被分配到维和地区呢?”
  
  爷爷说:“那同样还有两个机会,一个是安全归来,另一个是不幸负伤。如果你能够安全归来,那担心岂不多余。”
  
  年轻人问:“那要是不幸负伤了呢。”
  
  爷爷说,“你同样拥有两个机会,一个是依然能够保全性命,另一个是完全救治无效。如果尚能保全性命,还担心它干什么呢。”
  
  年轻人再问:“那要是完全救治无效怎么办?”
  
  爷爷说:
  
  “还是有两个机会,一个是作为敢于冲锋陷阵的国家英雄而死,一个是唯唯诺诺躲在后面却不幸遇难。你当然会选择前者,既然会成为英雄,有什么好担心的。”
  
  是啊,无论人生遇到什么样的际遇,都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好机会,一个是坏机会。好机会中,藏匿着坏机会,而坏机会中,又隐含着好机会。关键是我们以什么样的眼光,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视角去对待它。
  
  如果用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心态去看待,那么坏机会也会成为好机会。如果用消极颓废、悲观沮丧的心态去对待,那么,好机会也会看成是坏机会。人生的际遇中,始终存在着两个机会。对那些乐观旷达、心态积极的人而言,两个都是好机会。对那些悲观沮丧、心态消极的人而言,则两个都是坏机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1:08:20 | 查看全部
让和平的子弹飞时间:2013-12-01 作者:未详 点击:227次   五岁的侄子拿着一把带子弹的玩具枪,对着院子里的一棵小树射击,叫喊着一句流行语:让子弹飞,飞,飞一会儿。
  
  这个情景让我想起了爷爷讲过的一个故事:那是抗日战争时期,爷爷所在的部队在一个村庄的外面与日军发生了“遭遇战”。正在两军准备开战时,一个意外发生了,一只灰色的兔子在两军的阵地之间一瘸一拐地蹦着,一个穿着粉色衣服的小姑娘在后面一边追,一边喊着:“小灰,别跑,你的腿在流血,我给你包上。”
  
  当时,所有的战士都惊呆了,在两军对峙时,任何一个活动的物体都会成为敌人的射击目标。
  
  一个战士朝小姑娘扑去,大声喊着:“危险,快趴下!”就在这一瞬间,敌人的枪声响了,一颗罪恶的子弹飞向了小姑娘,一股鲜血在雪地上飞溅着。那名战士多么希望那颗子弹再飞一会儿,在他救了小姑娘之后到达,他情愿那颗子弹射中的是他。
  
  当小姑娘躺在他的怀里时,她乞求着说:“叔叔,救救小灰兔,它是我的朋友。”那名战士含着泪答应了。
  
  爷爷在讲这个故事时,他的眼中湿润地闪着光芒,他说,他就是那个救小姑娘的战士。他一直有着一个愿望,希望和平的子弹只在心中飞一会儿,不让无辜的生命遭遇遗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1:08:30 | 查看全部
姐弟的午后暖阳时间:2013-12-01 作者:未详 点击:135次   姐弟俩是在年前最后一天才买到了回家的车票。排了几天的队都没能买到普快的车票,姐姐咬咬牙,买了两张动车的票。她想,弟弟天天问自己坐动车什么感觉,这次终于能让他如愿以偿了。
  
  姐姐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四年,今年是工作后的第一次回家。而弟弟是今年才来到这座城市打工的,稚嫩的脸庞上还可以看到少年独有的青涩。
  
  弟弟坐在车里,很是兴奋,不时地看这看那,摸索着车厢里簇新的设备。他不停地问姐姐:姐,车速好快啊,像飞一样,可是为什么动车叫子弹头呢?这个车上人怎么这么少呢?姐姐说,动车的车头很像子弹所以大家就这么叫了,车上人少是因为车票太贵,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得起……姐姐笑着答道,笑容中夹杂一丝不易察觉的热泪。
  
  回想之前的旅程,满心满眼的辛酸,回家的车都是晚上的,而且大多时候都只能买到站票,所以四年来沿途留给她的印象都是一抹抹漆黑的夜景,以及挤在狭小的空间里,四处弥漫着那难闻的烟草味、汗臭味。而这都还要算是幸运的,小弟初来北京时,因为买不到车票,只能坐汽车,八小时的车程因为堵车却整整延误了二十几个小时。一想到这儿,姐姐的心里五味翻腾,这样的煎熬总算结束了。
  
  “子弹”飞驰的时刻,姐姐在心中默默祈祷:让子弹飞一会吧,愿这飞驰的时刻能久一点,好让我们享受一下午后暖人的阳光和安心的服务,让我们能真正体验一下回家路上的欢欣和喜悦,让这次回家的旅程真的变成欢乐的旅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1:08:39 | 查看全部
树挪活时间:2013-12-01 作者:未详 点击:174次   老邢是我比较尊重的长辈之一。大半辈子在一个文化部门任职,自认无用书生一个。直到退居二线后,在市政协任副主席,算是最后辉煌了一把。
  
  老邢有一个业余爱好,养殖花草。离休后,他不甘寂寞,创办了一个园艺公司。当时,有很多人不解,忙活大半辈子,该享享清福,再说,这生意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
  
  没想到,几年下来,老邢的公司红红火火,越做越大,还建了一个休闲山庄。
  
  人们问老邢最多的问题是:从一个文人到一个成功的商人,这样的转型,如何完成?
  
  老邢总是笑而不答,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
  
  我听说老邢又有新的爱好,收藏大树。他承包一座荒山,收集全国各地搜罗来的大树,有些树龄达数百年,荒山成了森林公园。
  
  2005年,我们一行数人,有幸参观老邢的森林公园,算是大开眼界。公园就在休闲山庄的背后,各种奇异大树,盘根错节,郁郁葱葱,宛若仙境,真好比进入非洲的原始森林。小时候,我见过很多的灌木“虎刺儿”,印象中,它们是长不大的,在这儿,有一棵比我的腰还粗。卖给老邢这棵树的,是大山里一个90岁的老太太,她说,是她外婆的外婆出嫁时种下的。老邢说,有人出价16万元,她没卖,原因是怕别人养不活,糟蹋大树。
  
  在一片新垦的山地上,我们被眼前的苍凉所震撼:一排排大树干,毫无生命迹象地竖立,就像古罗马斗兽场遗址的石柱。老邢说,这是新移植的树。
  
  我们问,好好的大树,都削砍得只剩主干,还能活吗?
  
  老邢说,要想活,非得如此。
  
  老邢在他的山庄里招待我们。席间,喝了酒的他有点得意,他说,自己现在是业内知名专家,他发明的大树移植法,存活率高达95%,已被同行广泛推广。
  
  原来,大树移植前,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树根两侧的土地上,开两条深深的平行壕沟,目的是斩断树的部分须根。这对大树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失去了这些须根的大树,将有一个适应过程,剩余的根会提高吸收养分和水分的能力。等到数周后,再开两道相垂直的壕沟,呈“井”字。等到大树再次适应,才能达到移植的条件。移植前,还有一件重要的工作,就是截去所有的树冠,只留主干。在外行看来,有些“残忍”。蓊蓊郁郁的华冠,是生命蓬勃的表象,是树的成功,是树的尊严啊。
  
  说实话,老邢的移植法,是一门专业技能,对于我们这些外行来说,新奇,但并不感兴趣。
  
  接下来,他说,人就是一棵树。当我们有所失的时候,必须去适应,你会发现生命中那些曾以为不可或缺的东西,就像树的须根,一旦失去,人同样能顽强地活下去,这就是生命力。当人被迫面临一个新的环境,或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生命状态时,曾经的成就与辉煌,就像那华丽的树冠,只会成为生命的负担。
  
  人生里,有太多的患得患失,差别在于,大多数人失去了平常心,成为平常的人。另一些人却以平常之心,成为不平常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1:08:50 | 查看全部
奢侈的人生是节约自己时间:2013-12-01 作者:未详 点击:401次   在别人眼里,34岁的马柠柠是个很不一样的女人。
  
  当年毕业留京时,她住四环外不足10平方米的小平房,没命地努力,蚂蚱似的不停跳槽,没度过一个周末、没休过一次假。接下来的7年,是马柠柠将自身潜能发挥到极限的岁月,不断出成绩,间或得到晋升。
  
  一年前出差广州,马柠柠晕倒在大马路上,被交警送进医院。一通检查,除了没有蛀牙,周身都是疾病。
  
  病床上手机此起彼伏地响,除了上司询问工作进展、交接,还有客户的埋怨。此时,马柠柠才知世态之炎凉,这么多年她为之奋斗的金钱、前程、理想,统统化为一瓶瓶消炎药,一点点地滴入静脉,让她痛得清醒。病好后,马柠柠辞了职、卖了房,带着积蓄回家乡,在小镇上开了一家手工陶艺坊。
  
  昔日的同事Lida去云南旅游见到马柠柠时,她在藤椅上晒太阳,棉布白衣,黑发轻绾,惬意而淡定。坐下不到10分钟Lida灌了两杯咖啡,两眼皮还直打架,掩饰不住地疲惫,可还有点炫耀地说:“我喜欢这充满挑战的工作,你知道吗?薪水又涨了。”“现在都谈节约型社会,其实人最需要节约的是自己。”马柠柠轻描淡写。
  
  Lida反驳:“人都有各种潜能,不用不就浪费了?”“可你只有一个人啊,无论你用哪一项都会浪费掉其他的。”
  
  马柠柠回家乡后嫁了一个公务员,老公除了上班,没什么社交生活。马柠柠平时也教学生画画,闲时在后院种菜、种花。孩子已上幼儿园,平日她待在工作室,听音乐、做陶艺、看书、做饭、做衣服、做鞋子。买书、看电影算是开销。
  
  Lida很不平:“你不觉得浪费了自己的天赋?还有辛苦拿到的文凭?”马柠柠的丈夫是学生物科技的,这专业让Lida眼睛一亮:多吃香的技术啊,他应该去国外深造,至少也要去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的跨国企业当技术总监,拿几十万的薪水才值得!
  
  “是的,他有这个能力,可他很会节约自己,一个人是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张的,那样会消耗掉太多的精力和时间。何况我们也不需要那么多钱,对我们来说,良好的食物、充足的睡眠和自由的精神都有了,除此之外,再多的东西就是浪费。”就像现在这样,生活很简单,节奏很慢,有充足的时间干自己想干的事,当然也有更多的时间可以闲着。重要的是这必须是你自主选择的生活,而不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生活。
  
  马柠柠的一席话让Lida深受感染。对于如何节约自己,马柠柠也有自己的心得。
  
  首先,节约自己的才情:无限制地使用的后果是资源的枯竭,才华这东西不是越用越多,而是积累越多见识越广,积蓄越深才越有价值。
  
  节约自己的潜能:我们或许都能攀上珠穆朗玛,只要付出大半生的努力,冒着透支生命的危险。但这是不是你想要的结果?这个结果对你人生的意义有多大?
  
  不设过高目标:在尘世中留名,让自己走上万人瞩目的红地毯,在镁光灯下发表获奖感言,这样的人有,也不少,但除此之外平凡人才是广大的基数。
  
  多做充实的事情:培养读书、看电影、做手工这样的小爱好,会让心有所寄托,做义工、做慈善会让精神升华。
  
  同时,请努力节约自己的傲慢、忌妒、色欲及物欲。给物质生活做减法,给精神做加法,宠爱自己的家人,过力所能及的生活,并且感受到幸福,就是奢侈的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1:09:01 | 查看全部
心情的奥秘时间:2013-12-01 作者:未详 点击:742次   “我现在是至高无上的心情。想不到80岁还能到达。感觉人生中没有比这更棒的了。就算80岁也还行着呢。”
  
  说这话的是日本的三浦雄一郎。他是站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蜂之颠说的。此时,他已经是80岁的老人了。之前的最年长登顶者世界纪录为76岁,三浦将这一纪录提高了4岁。这是他第3次登顶成功,与上次相隔5年。
  
  从三浦雄一郎的这番话里,我们可以知道他登顶成功的心情,真的是棒极了。这种心情显示出来的精神与生命状态,是那么的年轻,富有活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活着就是为了享受好心情。但好心情不会凭空而来。真正有价值的可以与人分享的好心情,总是得建立在某一个立足点上。
  
  好心情的立足点,不仅不能重复,而且还得不断创造新的高度。三浦雄一郎虽然三次登顶的珠峰高度没变,但他年龄的高度,都是越来越高。
  
  这个世界上,为什么有的人心情总是那么好?有的人心情却是那么坏?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有的人总能为自己的那颗心寻找到更高的立足点,而有的人却总是让自己的那颗心徘徊在一个很空落很低沉的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1:09:44 | 查看全部
家训时间:2013-11-28 作者:未详 点击:321次   我家祖上是当地大户人家,生意通达,在上海也有铺子。后家道中落,到了父亲这一代,只余一间房、几个人。但是我的曾祖母,衣裳总是清清爽爽的,头发总是梳得齐齐的,神态总是静静的,说话的时候,总是慢条斯理,不急也不躁。
  
  曾祖母与婶子关系不融洽。婶子经常无理取闹,曾祖母从不与她争论,总是看到婶子恶语相向,而曾祖母脸色平静,总是说:“声音轻点,让别人听到多不好。”
  
  曾祖母非常好“面子”,每有亲戚来访,她从不说婶子的坏处。有时候我在她身边玩耍,她与亲戚聊天,就听到她在夸奖婶子如何勤劳,孙子们如何孝顺,有时候会把我拉过来,摸着我的头,说:“这个玄孙我最贴心。”
  
  其实,曾祖母的日子非常苦。当时全家人一日三餐都成问题,早晚两餐只能喝粥,到了下半年,得用红薯充饥。我那时尚小,不知愁滋味,而曾祖母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怎能不愁?我经常看到村里的一些老人,因为吃不饱饭、日子太苦,脸上皆为悲苦之色。有时好好地与人聊天,聊着聊着就会恸哭起来。但我的曾祖母精精干干,从来没看到她哭过,也从来不会向别人兜售苦难。
  
  前段时间翻家谱,发现里面有几句家训:人前不露怯,远足不露财,内外当整洁,自奉须俭约……总觉得曾祖母就有这样的遗风,秉持了祖上的训条,日子再苦,命运再舛,也避免以悲苦之色示人。我想这既是一个从商世家的教条,也是一种人生训条。因此,我们家在给小辈起名时,也要求积极向上,故家族中几个男儿,姓名当中均有“强、刚、勇”等字眼。
  
  教育家张伯苓有句名言:“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张伯苓是一个主张内外兼修的教育家。譬如认为人难以避免霉运,但脸上不可有霉相。越有霉运,越要面净发净,不可萎缩,不可显在脸上,这样霉运也会过去。他为南开中学的题词为: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
  
  总觉得曾祖母与这样的教育大家所持理念相通。可叹的是,我是人近四十才想起曾祖母当年的从容和坚强,而在此前跌宕起伏的人生之中,我露过太多的怯,诉过太多的苦,兜售过太多的难。我终于发现,自己所做的一切没有给我带来好运,或许倒给人留下了愤懑、晦涩的印象,给自己的人生带来诸多不利。
  
  其实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人如此,不必以一副落魄脸示人,何不换以清新、明朗的形象,反倒更让人信任,更能得到成长的机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