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09:57:13 | 查看全部
楼下有个早市,每天早晨,都有很多小贩出来摆摊,卖些水果、早点小吃和日用品什么的。不知从哪一天起,早市上突然有几个一头黄毛的小青年晃来晃去的。这种人,古代的称呼叫市井无赖,香港电影里叫古惑仔,早市上的人背地里称他们小痞子。每天在早市上,我几乎都能碰到这几个家伙。他们不是尝尝这个摊上的水果,再不就是拿那家一条鱼。从来没见他们给过钱,摆摊的小贩们都是为了养家糊口,都比较怕惹是生非,碰上他们都是打掉牙往肚子咽,自认倒霉。
  入秋后,乡下的大白菜开始进城了。多了一些卖菜的农用三轮车,早市就更显热闹了。
  一天早晨,我去早市买白菜,在看了几车菜后,终于选中了一家,卖菜的是一个女人,她一个人在那里吆喝,车里面有一个男孩,身上盖着绿色的军大衣,斜靠着睡觉呢。女人的这车白菜干净、水灵,还不贵。所以,引来不少买菜的人。
  我急忙买好菜,给女人称好重量,付了菜钱准备离开。就在这时候,突然看到那几个小痞子朝这边走了过来。我替女人担起心来:今天有麻烦了。果然,几个家伙走过来就开始肆无忌惮地动手挑起白菜,有两个还跳上车斗挑来挑去的,最后,他们每人挑了两棵最大的,但是还嫌菜长得太老,把外面的菜叶都掰下来,扔得满地都是。女人在一边看着心疼,直皱眉头。
  几个家伙挑好了菜,根本没有给钱的意思,而是嬉皮笑脸地说:“大姐,我们先把菜拿着,回去吃了觉着好再给你菜钱。”说着话就要走。
   女人急了,说你们咋能买菜不给钱呢?一个家伙竖起了眉头,大声说:“要钱?你想不想在这儿卖菜了?”女人急得直流眼泪。正在这时,三轮车的车门开了,刚才在车里睡觉的小男孩从里面走出来,他是被争吵的声音给吵醒的。我这才看清,小家伙大约八九岁,那张小脸很有特色,健康得像土豆似的。
  他下车后,跑过去横在那几个小痞子面前,扯着嗓门大喊了一声:“你们把白菜放下。”小家伙怒目圆睁,紧盯着他们,眉宇间一副赫然不可侵犯的神情。这一声喊叫,引得很多路人都围过来看热闹。为首的家伙看了一眼小男孩,轻蔑地说:“小孩不大,胆子不小。看我一脚不踹扁你。”“你们把白菜放下!”孩子又是一声怒喝。我在一旁看着,暗暗担起心来,因为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对付这几个二十多岁的青年,无异于是羊羔投入狼群里,于是,我做好了报警的准备。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几个小痞子互相看了看,最后,真的把白菜放在了地上,然后灰溜溜地消失了。那天回到家,我一直想着那个勇敢的孩子,他小小年纪竟能打败那些平日里习惯欺侮别人的小痞子,这好像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想着孩子眉宇间的那个神情,我突然明白了,让那些痞子慑服的,是男孩表现出的那股不可侵犯的正气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09:57:25 | 查看全部
初学打保龄球,我不时能碰个满分——有一次我连续两球都击倒了 10 个瓶,致使旁边的陌生看客还以为我是“高手”。
  可是,随着经验增加,我很少能碰上满分了,而新来学打球的朋友却不时能碰个满分,就像我当初一样“辉煌”,这使我很不解。于是我就观察他们,发现他们很放松。新手完全把打球当作游戏,不在乎成败,嘻嘻哈哈地“玩”而已。只要他们稍微掌握一点“感觉”,偶尔就能把球扔在一条恰当的轨道上。他们更注意前方的 10 个瓶,而不在乎手上的球,正是这种心态,导致他们能碰上好运。
  而我的精力是分散的:我不仅关注前方的 10 个瓶,还在意手上球的运作,当我的意识在这两点间徘徊时,差错就随时可能出现。
  更显著的是:当第一球打倒 9 个瓶,只剩下最后 1 个时,人们的失败率往往最高。我发现,面对 10 个瓶时的心情,比面对 1 个瓶心情要放松得多——在保龄球场上,这是最常见的“关键时刻”,面对这 1 个瓶,投球手往往最紧张,精力最集中,但是,这通常导致他连续失败。
  看出“道理”之后,我决定放松自己。无论面对 10 个球还是 1 个球,我都不认为它们很“关键”,而保持一颗平常心。看准瓶后,尽量平稳地把球扔出去——虽然不能次次得高分,却保持了总分与我的水平相当。特别是面对最后 1 个瓶时,这种心态减少了我的连续性失败。
  我们在观看奥运会之类的竞赛时,常常会遇见名将在“关键时刻”落马,那个一败涂地的分数有时会令旁观者哀叹、愤怒。通过打保龄球的经验,我是能够理解这种现象的——他们太“在乎”所谓的“关键时刻”了。其实,只要把这个“关键时刻”调到前面去,我相信他们会发挥得很正常,甚至很优异;只因这“关键时刻”是“最后一刻”,而在他们的内心产生巨大波澜,导致肢体感觉和思维判断失衡,进而落得失败的下场。可惜的不是他们没有本事,而仅仅是因为内心波动导致这个结局。
  如果将这个道理推广到我们的生活,我想,即使面对人生最“关键”的时刻,我们也不妨轻松大度一点,为了避免那不必要的失败。在同样的情境中,能保持内心平静的人,最容易接近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09:57:36 | 查看全部
对我而言,最尴尬的,莫过于那电梯里的1分27秒。
  我有幸过五关斩六将,进入了这家公司,还没有完全适应环境,就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遇见我的上司。
  平头,穿西服,不苟言笑的男子。此刻他站得离我很近,我能闻到他身上散发的剃须水的味道。相遇在如此逼仄的空间里,我感到他身上的威严,带着巨大的压抑包围了我。
   “早上好,老总。”我嗫嚅着,窘迫地开了口,他带着陌生的眼神看我,然后轻轻颔首,回答:“早上好。”
  电梯缓缓上升,他问我:“你是哪个部门的?叫什么名字?”我垂下眼睛,谦卑地回答:“市场部的谭雪薇。”他想了一下:“市场部?今天有什么计划吗?”没料到这突如其来的发难,慌乱中我不假思索,一句“见客户”已经脱口而出。
  “什么客户?具体是做什么调查?”……天,为什么他打破沙锅问到底啊,也许是电梯里的寂静使得他有攀谈的欲望吧?我忽然支支吾吾起来,脸上的妆容一点点被汗水化开了,想抬手擦一下又怕落下“搔首弄姿”的恶名……还好,电梯在此时戛然停止了。我按住按钮:“您先请!”
  看着他的身影消失在走廊一端,我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才发现自己一直屏着呼吸,看看时间,从进电梯到分手,时间仅仅过去1分27秒,可是在这1分27秒里,我想我已经暴露了所有的羞怯和腼腆。那不是我!
  越想越怕,我决定绕道走。我再也不想遭遇那样的尴尬,言多必失。
  我不再坐电梯,开始气喘吁吁地爬17楼,可是,人生就是充满巧合,刚爬到办公室门口,却正见上司站在走廊上。MYGOD!我只好硬着头皮问好,他奇怪地问:“你是新来的那个小姑娘吧?为什么爬楼梯?”我只好干笑几声:“减肥。”然后踩着摇晃的高跟鞋逃之夭夭。
  不知道这句话是怎么流传到整个市场部的,弄得同事都知道我在“爬楼梯减肥”。
  在他们诧异的眼光里,我爬了整整一个月的楼梯。在这一个月里我边爬楼梯边在脑内练习着与陌生的上司见面时的仪态与对话,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够机灵的女孩,很可能在下一次的相遇里又害羞得什么也说不出来,但是,我不能就因此而逃避坐电梯,逃避与上司相遇,如果我一直不努力,那么,很有可能,我只配爬一辈子楼梯。
  一个月后的一个早晨,8点50分,我等候在电梯口。第一班电梯来了,我想了想,没有上,第二班,我依旧站着不动。
  终于,第三班电梯到来时,我看到我的上司了。平头,西服,威严,不苟言笑。我深呼吸,绽放出一个灿烂如晨曦的笑,“早,老总。”
  他看了我一眼,“早!”
  我们共同进了电梯。
  “您昨晚看了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吗?很精彩的。”我主动开口,我要把握对话的主动,果然,一抹微微的喜悦在他脸上绽放,“你也喜欢网球吗?”“是的,网球是一项时尚的运动……”
  电梯缓缓上升,我们的话题围绕着这个持续着,他说话的时候,我礼貌地倾听,自然地掠一下头发。他问我:“你哪里人?在这里还习惯吗?"
  我按住按钮,和他一前一后走出电梯,“谢谢关心,我不是本地人,但正在学着适应。”
  他的身影消失在走廊一端,他给我的赞许却留在我心里。看看表,还是1分27秒,从进电梯到出电梯,但这次,与上一次不同了。我成功了。
  此后,每次与上司在电梯里邂逅,都会自然地积极地与他谈话。天气,流行资讯,路上的车况……偶尔也插几句工作上的事,我们渐渐熟悉起来,上司记住了我,一个外地来的小女孩,但是很会讲话。
  他说,一个能在电梯空间里与人交流自如的人,相信有能力建立起良好的人际网。这是年底他给我的总结。
  他不知道,为了那电梯里短短的1分27秒,我曾爬了多少级台阶去思考,去克服,去历练。
  “记得刚来那阵子,你爬楼梯说要减肥,成功了吗?”某天又遇见上司,他忽然问我。
  “成功了!现在,我不用再爬楼梯,因为我现在喜欢上坐电梯!”
  我笑了。上司也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09:57:48 | 查看全部
日本国北海道文化使节访问团一行24人应邀来我国某市演出。演出前,中方工作人员把艺术剧院的舞台擦得一尘不染,光可鉴人。因为日本的演员在表演舞台剧时有一个习惯,一般赤足或仅穿一层薄袜。
  剧院内座无虚席。演出再有10分钟就要开始。依据安排,日本文化访问团长演出前有一段讲话。大家找来找去没找到,主持演出的同志着急了,他跑到前台想向观众朋友解释一下。当他刚走出后台幕布,借着昏暗的灯光发现让人吃惊的一幕:那名团长气喘吁吁地光脚来来回回一寸一寸地摩擦着舞台的每一角落。他旁若无人,专心致志地干着这项累人的工作,不时俯下身用手摸索着光滑的地板,决不放过一寸地方。大约持续了10多分钟,才告结束。
  演出晚了10分钟才正式开始。在后台,那名叫加藤的60多岁的团长,擦了一把汗,长长地吁一口气,脸上带着满意的神态。
  通过翻译,加藤团长歉意地说:“不是不相信中方人员的工作,而是个人的一个习惯。舞蹈的韵律出自于双足的优美表演,万一地上有什么东西硌了脚,那就太对不起艺术,对不起观众了,我不想偶尔的一个不慎,破坏了艺术的完美和在观众心里的形象。”
  众人哑口无言。但细心人还是发现,加藤团长偷偷丢弃在果皮箱里一个小纽扣和一个小木片。
  有时候,小细节决定一个大事情的成败,艺术如此,人生不也如此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09:57:59 | 查看全部
纳斯鲁丁离家远游,抵达一个小镇。经过长途跋涉,他觉得很渴。他走到一座广场,看到许多小贩在卖食物,其中有一名男子,在卖许多又红又大的水果。“我需要的就是这个。”
  “这些罕见的水果看来很好吃,”他走到小贩面前,“我又饿又渴,要买一篮子的果子。”小贩没说话,收下他的铜板,交给他一篮红果子。纳斯鲁丁很高兴用这么少的钱买到这么多水果。他在路边坐下,开始吃水果。
  他才咬了一口,嘴巴就像吞下火球一般,产生灼烧的感觉。眼泪沿着面颊流下,他的脸胀红了,几乎不能呼吸,但他继续把篮子里的水果塞进嘴里。
  一个村民走过,在他面前停下来。“先生,你在做什么?”
  “我以为这种果子很好吃,”他喘着气说,“所以我买了很多。”
  “这是红辣椒,”村民说,“这样吃会生病。”
  “对,”他说,又把一根辣椒塞进嘴里,“可是我停不下来,我得全部吃完才行。”
  “你是个顽固的傻瓜!”村民说,“知道是辣椒了,为什么还吃个不停?”
  “我吃的不是辣椒,”他说,“是我的钱。”
  教练法则:
  无论是一个人、一份工作、一份友谊、一种信念、一个习惯,还是一篮误以为是甜美水果的红辣椒,我们都不愿承认自己浪费了时间、精力、金钱与爱。我们不要别人认为自己做错了,因此采取和纳斯鲁丁一样的做法:不看不听,拒绝事实,持续否认。即使嘴巴灼热,心灵与灵魂在火中熊熊焚烧,我们仍不断把辣椒吃下肚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09:58:09 | 查看全部
朋友的祖父从东欧去美国,在到达伊利斯岛之后,他去曼哈顿区的自助餐厅买东西吃。他坐在一个空桌上等人给他下菜单。当然了,没有人理会他。最后,一个端了一大盘食物的女士坐到他的对面,告诉他自助餐厅是怎样运作的。
  “从那头开始,”女士说,“沿着这条路,拿你想吃的食物:在另外一头,服务员会告诉你费用是多少。”
  “我突然明白了生活在美国是怎么回事了,”祖父告诉他的一个朋友,“这儿的生活就像自助餐厅,只要你能付得起钱,你就可以拿任何你想要的东西,你甚至能得到成功。但是如果你坐在那儿等着别人将东西拿给你,那你永远都不会得到。你必须行动起来,自己去争取这一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09:58:20 | 查看全部
英国人贝德(E.Bader)在1920年创立贝德有限公司,多年后,逐渐成长为该行业(生产聚酯树脂)的佼佼者。
  贝德先生年轻的时候,也曾担任过其他公司的雇员,当时他对终身当一个雇员的前景,以及劳资双方的长期对立感到非常的不满。因此,在当上老板之后,他并没有忘记他的财富和成功不仅是他一个人的成就,同时也是所有公司员工乃至于整个社会的成就。为此,他决定在他的公司里引进一些革命性的变革,以建立一个更符合人性需要的工作场所。
  贝德先生认为,当老板的仅仅跟员工分享利润是不够的,他于是成立了贝德基金会,并把公司的所有权归属到基金会的名下。
  其次,他在公司的扩张上加上了三项基本的自设的限制:
  一,公司的规模应停留在某个限度之内(350个员工上下),如此一来,公司的规模将不致大到超出公司成员能了解的范围外。
  如果外在环境让公司的规模不得不发展超过这个限度,就应该从原来的公司分割出一家新的、完全独立的公司,而这新公司的精神,也不得背离贝德基金的精神,
  二、贝德公司一半的利润,将拨为员工的红利,而另外的一半,则用于与公司无关的慈善事务上。
  三、拒绝把产品卖给那些把它们用于战争目的的人。
  当贝德先生在公司施行这些史无前例的革命性变革的时候,同业们对贝德公司的前景并不看好。一般都认为,一家采取集体所有制和自我设限的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绝不可能长久生存。
  然而,后来的发展却让所有的人都跌破了眼镜。贝德公司尽管经历过危机与衰退,但最后体质却越来越强。
  贝德先生相信,过度的财富就像过度的权力一样,最后必然会流于腐化;超级巨富不仅用贪婪来腐败自己,也用嫉妒来腐败社会上的其他人。贝德先生和他的家人因为一开始便自愿放弃成为超级巨富的机会,从而让一个真正的共同体的建立成为可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09:58:34 | 查看全部
死神的敲门声
  
  自从400多年前第一块瑞士钟表在日内瓦诞生,瑞士这个欧洲中部的山地小国就与钟表结下了不解之缘。几百年间,瑞士表匠的天才发明一次次将钟表技术推向新的高峰,瑞士也无可争议地成为了世界钟表业的霸主。
  但到了上世纪70年代。高贵优雅的瑞士钟表却被物美价廉、造型新颖的日本电子石英表打得抬不起头。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瑞士的钟表出口量从8200万块跌落到3100万块,近一半的钟表企业倒闭,从业人员也从鼎盛时期的19万人锐减至3万多人。
  至此,支撑瑞士国民经济半壁江山的瑞士钟表业已是风雨飘摇。为了挽回颓势,以瑞士银行为首的7家银行,共同出资收购了ASUAG和SSIH这两家最大的钟表集团,并于1983年将它们合并为SMH钟表集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海耶克加盟了SMH。
  海耶克这个总经理还真不好当,因为此前他从未涉足过钟表业。1928年,海耶克出生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因为邂逅美丽的梅茨格,成为了“瑞士姑爷”。1954年,靠着2500瑞士法郎的银行贷款,他成立了自己的咨询公司,为二战后百废待兴的德国企业提供复兴方案,名气日盛。因此,在这个关系到瑞士钟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海耶克临危受命,担负起了让瑞士钟表重现辉煌的重任。
  对于半个身子已在悬崖外的瑞士钟表业来说,海耶克是最后的救命稻草。
  “如果失败,那么世界上将不会再有真正的瑞士手表。”海耶克对自己的处境十分清楚。
  
  寻找“症结”
  
  有着悠久历史和精湛工艺的瑞士手表,为什么在初出茅庐的日本表面前如此不堪一击?
  伴着香醇的哈瓦纳雪茄,海耶克开始了凝重的思考。
  海耶克思维的雷达全天候运行,终于从本地产的可乐被进口可口可乐挤得无影无踪的事实中悟出了个中滋味:不在于口感,不在于价格,甚而不仅仅在于品牌,品牌背后的真相,是企业传达了一种对于生活方式的理解和推崇。顾客在消费一个企业的产品时,本质上并不是在消费产品本身,而是在消费产品中所蕴涵的某种生活方式的意义。因此。凡是不符合目标消费群体生活方式的产品,都将成为顾客眼里多余的产品,都将被淹没在同质同量同功能产品的海洋中。
  
  一个钟表帝国的诞生
  
  悟到了这一点,海耶克眼前豁然开朗:手表对于人们来说也不仅仅是一只冷冰冰的计时机器。比如一块潜水表最深可以潜到水下600米。但99%购买它的人也许一辈子都没有潜过一次水。所以,这一切不只是为了看时间,而是一种宣言:我喜欢户外、海洋和大自然,就如同年轻人喜欢运动鞋,不是为了跑步一样。
  既然手表不再是昂贵的奢侈品和单纯的计时工具,而是传递个性和情感的一种“情感产品”,为什么不可以像每天换衣服一样,根据不同心情而拥有第二块、第三块……乃至更多的手表呢?
  这个念头像落在牛顿头顶的那只苹果一样,让海耶克突然激动起来——第一,它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长期以来,手表作为计时工具,强调的都是准确、耐用等功能性诉求,手表作为情感产品的概念绝对是颠覆性的:第二,它容易操作,按照商业规律,开发新客户的成本要远远大于维护旧客户,让旧客户消费更多的产品无疑要容易得多:第三,它有天然的竞争壁垒。要生产出这样的手表,对技术、设计和推广等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正好可以避免电子表行业之前屡屡上演的血腥价格战,能保证长期的投资回报。
  而这三点,恰好满足了一个优秀商业模式必需的要素,海耶克不再犹豫。
  不久,第一只斯沃琪手表就摆在了海耶克的桌上。这是一款前所未有的手表。色彩艳丽、设计前卫,完全由塑胶和其他合成材料制成,机械底盘、表壳和镶嵌板三部分被合并为一体成形的表壳,零件也由91个减至51个。“斯沃琪是属于这个时代的手表,它代表着个性、时尚和自由。相信没人能够拒绝这个可爱的家伙”。
  50天后,德国法兰克福市最高的摩天大厦上悬挂了一条500英尺长的巨幅广告,上面画着一只色彩鲜艳、设计前卫的塑料手表,和“斯沃琪、瑞士制造、60德国马克”几个大字。
  只要60德国马克就能拥有一只瑞士手表,这个爆炸性的新闻立即成了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市场在第一时间就被点燃了。不久,同样的广告又出现在日本东京银座。
  上市第一年,斯沃琪便创下销售80万块的惊人成绩,海耶克开始书写奇迹。
  石英表和电子表的普及速度超乎想象,很快就沦落为让人不屑一顾的地摊货,于是,人们对它的尊重也就在一瞬间荡然无存了。这个时候,人们重新意识到了传统机械表的珍贵。“我们从来都没有做过一块石英表。”1983年加入SMH集团的宝珀表的宣言,一下子唤醒了人们心中尘封已久的体验和记忆。
  低端产品占领市场,高端产品创造利润。海耶克开始了疯狂地跑马圈地,欧米茄、浪琴、天梭等一大批瑞士名表都被网罗至麾下,逐渐构筑起了一条覆盖各个层次的完美产品线。如今,海耶克的斯沃琪集团已成为了一个商业奇迹——短短20年时间,它就已经发展成为年营业额超过40亿瑞士法郎的全球最大的钟表帝国,仅斯沃琪表的销量累计突破3亿只!
  如今已退居幕后的海耶克,仍然是全球创业者心中最具智慧和最成功的快速成功榜样。人们惊叹:在商业史上,只有他才能如此完美地创造出如此快速的疯狂增长!
  海耶克自己,对于成功的解释却很简单,“我们出售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手表只不过碰巧成为了它的载体而已。或许有人不喜欢我们的产品,但他能拒绝对个性、时尚、自由的生活的选择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09:58:46 | 查看全部
一九六四年,重达两千七百吨的货船“尔·科威特”号船身倾斜,沉到科威特港的海底。要不是因为船上载了六千只绵羊。科威特的政府可能就不会去管它!
  科威特政府惟恐羊的尸体腐烂。污染了港口,所以他们要求船舶公司清理这个烂摊子。
  但是没有人知道怎么清理。
  科威特政府和船舶公司,都不知道如何从海底捞起数千只的死羊。
  之后,有人想起了卡尔·克洛耶。
  他是丹麦的发明家。有人说,他是一个天才。他的发明为他赚得好几百万元——他的发明包括脚踏车轮缘衬里、各种厨房用具、防滑公路路面,以及其他有用的专利品,都是他的国际声誉之所系。
  于是,科威特的船主们去找卡尔·克洛耶。
  卡尔说,没有办法在海底进行清理的工作,必须先把货船吊到水面。
  船主们同意了。
  但是,他们尝试了所有的传统吊船方法,全都失败了。
  卡尔说,他要想想办法,科威特人不久就会听到他的消息。
  他们确实听到他的消息了。
  卡尔派遣一艘小船到科威特港,船上装设一条很长的注水水管,以及三百亿个像豌豆一样大小的合成树脂弹丸。如果能把中空、密封着空气而有超强浮力的橡胶弹丸,注射进那艘沉船的船舱里头。那么船本身就会变得有浮力,而浮到海面上来。
  卡尔·克洛耶的潜水人员潜进科威特港。他们根据指示行事。计划成功了。货船升上来,龙骨露出水面。任务完成了。
  卡尔获得了一笔相当高但却不算不合理的酬劳——十八万六千元。
  消息传遍各地。
  在格陵兰的海岸外也有同样的情况:一艘船沉没了。船主去找卡尔·克洛耶。船也成功地浮起来了。
  英格兰外海也有同样的情况,克洛耶受托前去救援。
  最后,荷兰的凡·登·托克——欧洲最大的海难营救公司——与发明家克洛耶合作,如虎添翼。今日,人们照例使用合成树脂弹丸来使沉船浮升,而这是不久以前做不到的。
  如果卡尔·克洛耶能够为他的这种方法获得专利,那么他可能真的会财源滚滚而来。然而,他却无法为一种已经存在的观念获得专利权。
  因为卡尔的“空塑胶弹丸”的想法是“借用”的。他在一本杂志上读到类似的事。他所读到的内容。叙述一艘下沉的游艇被塞满了乒乓球而浮到水面!
  天才发明家和工程师卡尔·克洛耶记得自己在一九四九年出版的一份杂志中读到此事。
  那是一本漫画书。
  卡尔·克洛耶这位天才背后的天才是华德·迪士尼的“唐老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09:59:10 | 查看全部
商业本质是不公正的。犹太人认为,利润就是最大的不公正,真正的公正应该是没有利润。正是对于公正的理解,至今没有一种理念能超过犹太人,也没有一个民族像犹太人那样善于经商,并且利达四海。
  犹太商人一般都能背诵《塔木德经》,这本书里记载着这样一个经典案例:卖主想把四斗小麦卖给买主,买主因为现金不够需要过一段时间再付款,如果卖主提出来到时候需要支付1.2万元,那么《塔木德经》就会判定卖主的要求无效。因为犹太人认为,同一商品设定双重的价格,而这破坏了买卖商品的价格公正原则。
  犹太人知道,唯有公正,才有可能有回头客。才有可能在遭遇困境的时候,有人愿意帮助你。也唯有公正,才可以大胆地向困难挑战。
  在世界商战经典案例中,美国美孚石油公司的一则案例十分有趣。有一次,犹太人洛克菲勒想在巴容县铺一条与竞争对手平行的油管,但对手已让县议会通过一个“除了已经铺好的油管外,不许其他油管路经巴容县”的议案。
  这项决议显然是有失公平的。此时,对手尚未在巴容县铺设油管。洛克菲勒决心挑战这显失公平的决议,他调集大量人力在一夜之间铺管完毕。
  第二天,他来到巴容县议会,告诉议员说:“希望大家到现场参观一下,以判定美孚石油公司的油管是否已经铺好。”
  议员们到现场一看,个个呆若木鸡。他们没有想到,洛克菲勒钻了议案文字上的漏洞,“除了已经铺好的油管外,不许其他油管路经巴容县”的条款,这样反而保护了美孚石油公司。而洛克菲勒则认为,这是公正的力量在迫使他这样做。
  犹太人的公正观念,是他们商业成功的一种生命剂。他们一边做着生意,一边努力让经商变得公正,这似乎永远是一对矛盾,但犹太人的努力最终让他们成为世界上最适宜经商的一个种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