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09:54:26 | 查看全部
心理成熟的几个重要标志
时间:2015-06-25 作者:未详 点击:140次

  心理成熟的几个重要标志:
  
  1。不再盲目跟风;
  
  2。不再犹豫不决;
  
  3。合理安排时间;
  
  4。开始关注时事;
  
  5。开始注意养生;
  
  6。比任何时候都在意亲情;
  
  7。不再以小孩子气来解决问题;
  
  8。重视并珍惜友情;
  
  9。让周围的人快乐;
  
  10。在得失方面变得大度;
  
  11。学着尊重每个人;
  
  12。自信地生活;
  
  13。笑对怨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09:54:37 | 查看全部
今天的我们要用什么姿态做梦
时间:2015-06-25 作者:未详 点击:74次

  一群文人,围着说中国梦,说了很多,我只记了这么两句话:
  
  中国梦就是自己做自己的梦,不要对别人羡慕嫉妒恨,不要老是跟别人比较,做梦要做得自信。
  
  落实到个人身上,这种惠及他人的社会责任感,也恰恰是当前中国人急需的。国民富起来了,然而内心却没强大起来,局限于自我,缺乏自信,对个人价值的理解很是肤浅,特别是那些富人阶层,一富起来就不能安生,成天想着骑在别人头上作威作福,以此来寻得自我优越感。
  
  其实,真正的自信是来自强大的内心,不是比较出来的。中国的父母们在教育上总习惯于比较,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较,差了,就以失望态度来打击他们的自信,好了,就以炫耀姿态来助长他们的虚荣。小气意识教育不出大气胸怀,倒使得孩子们从小就学会攀比,就一心要压倒别人,总想在不断地比较中去寻找自我价值。
  
  这情形很扭曲,人的自我价值不是通过压倒别人牺牲别人来实现的,而是让别人需要你。
  
  明白了这一点,也就能有独立的人格,凭着自己的内心去做真正有意义的事,面对优秀的人,就不会嫉妒,而是欣赏,拥有财富的时候就能淡定面对,从容使用。
  
  如果今天的我们可以开始做大国梦了,那么,我们还需要在做梦前,先从内心里真正地站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09:54:48 | 查看全部
不是和所有人成为朋友
时间:2015-06-25 作者:未详 点击:61次

  前一天你还在被人管理,
  
  后一天就要去管理别人,你该怎么办?
  
  管理活动中面临的最大诱惑就是试图成为每个人的朋友。我们的许多成长经历和社会行为让我们把自己的成功和讨人喜欢联系在一起。但是,如果让讨人喜欢成为你的管理特质,注定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恶果:你的业绩表现将一塌糊涂,最终将会招人讨厌。
  
  没有经过任何培训,我就被仓促推上了管理岗位,成为《华尔街日报》的一名分社社长,管理着一群记者。我怀疑大多数管理者有过这样的经历。前一天你还在被人管理,后一天就要去管理别人,你该怎么办?
  
  以下就是我的六点建议:
  
  1。你所知道的比你想象的要多。
  
  是的,没有人给你提供培训。但是从某些方面来看,你已经接受了数年的培训。花点时间想想你喜欢的管理者和你讨厌的管理者。想想他们是如何对你的,列出一个包括好坏两种管理者的名单,当你自己在做管理工作的时候时常想想这些人。即使环境不同,你也可以大体仿效那些你喜欢的管理者的工作方式。
  
  2。让人喜欢是好事,但不用刻意讨好。
  
  让人喜欢和受人尊敬都完全取决于人们对你的看法。最好还是专注于你能控制的事情,比如说你的管理风格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然后你可以希望自己能够因此而同时获得喜爱和尊敬,但这基本上还是由别人决定的。
  
  3。人们并不介意自己被管理。
  
  大多数员工的价值取向和对工作的参与度都是来自他们的管理者,实际上他们有时候强烈要求这种指导,以帮助他们最好地完成工作。如果你一直倾听而不采取行动,这些人会耗光你的时间。这些时间并没有花在那些能干而且不抱怨的员工身上,这会让你自己和这些好员工都感到沮丧。最糟糕的一点是,这会使制造麻烦的员工看起来更有价值,因为他们得到了管理层更多的关注。
  
  4。如果你想唤起别人对某件事的热情,自己先表现出热情。
  
  我遇到的那些最好的老板对重大新闻题材的兴奋度绝不亚于我,这不仅表现在某一次会议上,还表现在对事件进展的追踪、对重要采访的询问、分担令人失望的挫折和庆祝取得的突破。作为一位管理者,你必须随时和下属保持沟通。许多人的工作即使不是与世隔绝,至少可以说是孤军奋战,有时甚至费力不讨好,去改变这一点,和他们同甘共苦,这能给事情带来转机。
  
  5。需要坦白的时候就直言不讳。
  
  诚实地公布坏消息要好过遮遮掩掩。早前,我在向下属传达讯息时浪费了很多时间去揣摩如何说得更委婉,最终的结果是,和我谈话的人对正在发生的事情变得更加困惑和过分担忧。我以为自己是在帮助他们,实际上却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6。你需要不停地进步。
  
  即使是在反复读过所有这些建议之后,我还是不可避免地惊讶于自己距离这些标准还有多么遥远。但是我希望这总比认为自己已经搞懂了一切要好。一旦你开始有这种感觉,就可能表明你已经停止了努力或者对管理工作每日带给你的挑战变得厌倦了。这样的话,不久之后,你就该为此付出代价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09:55:00 | 查看全部
你不敢离开他
时间:2015-06-25 作者:未详 点击:186次

  若是真的爱,你就不会害怕离开。
  
  若是真的爱,你会更知道改变的重要性。
  
  若是真的爱,独立勇敢的你,才能付出和收获真爱。
  
  女人喜欢闹分手,目的是为了让男人挽留,等到真要分手了,却怎么也下不了狠心,甚至要千方百计挽留。你问理由,当然人人都会说是爱情,爱情是我们做出一切低智商决定的借口,爱情是障眼法,让我们既看不见他的心,也看不见自己的心。
  
  我爱他呀,所以我不要离开他。不,这不是事实。事实是:你不敢离开他。
  
  你害怕失去了他,证明了自己的失败,失去了他,以后你再没有力气爱别人。
  
  你习惯了跟他在一起,他的好与不好你都已无比熟悉,你害怕重新去适应新的人。
  
  你舍不得那些与他在一起的时间,犹如赌徒舍不得已经输掉的筹码,你害怕自己错过了赢回来的机会。
  
  你不敢独立生活,离开学校就与他同居,无论这人多么差,至少有个男人做伴,你害怕一个人住。
  
  你对他的付出,已让你深深自卑,你害怕去争取更好的生活,害怕遇到更好的人。
  
  你害怕分手的痛,为了逃避那样的痛苦,你宁愿忍受琐事细碎的牙齿一点点啃食你所剩无几的热情。
  
  ……
  
  真实的原因有很多很多,可是你不肯承认这些,宁愿自欺欺人说自己还爱他。你不敢说自己不爱了,不敢说自己不敢,你叹着气流着泪,画地为牢,自觉有种绝望的凄美。你对分手充满想象,只是那些分手之后的未知,一次次把你吓了回来。
  
  金属笼子里的小白鼠遭受电击,它当然会马上向外跑,门前是块大玻璃,它跑得有多快,就撞得有多痛。如此重复,再重复,小白鼠放弃了逃跑的机会,即使撤掉那块玻璃,它也会选择在笼子里忍受电击,而不愿意再去撞向那块玻璃——它怕了,它怕这次的尝试又是一次无用功,怕这次的逃离,又换来一次伤害,不如听天由命吧。
  
  这个实验求证的是一个名词:“习得性无助”。那种无助,放弃,是从失败中“习得”的,大部分的人会在玻璃门的前面放弃理想,安静地在现实的牢笼里度过一生。
  
  女人们也是一样,在两个人的相处中,“习得”的是无助,那些“我不敢”就是玻璃门,一次次把分手的打算反弹回来,最后忘记了自己本来有冲出笼子的力量。
  
  若是真的爱,你就不会害怕离开。若是真的爱,你会更知道改变的重要性。若是真的爱,首先你是一个独立勇敢的人,才能付出和收获真爱。
  
  时间和生活会教会我们看清楚内心的需要,你早已知道大家不会有结果,那么就勇敢点,去面对分手的伤痛。伤痛是真实的,想象是虚幻的,你何必一次次在自己想象的玻璃门前停住脚步,为什么不去面对真实?
  
  生命充满荆棘,越是敏感脆弱的人,越是比别人加倍地需要信心和勇气,有勇气去爱上一个人,也有勇气离开他。有信心去掌握自己的爱,也有信心修改决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09:55:12 | 查看全部
有空小姐篮板球小姐
时间:2015-06-25 作者:未详 点击:131次

  我们常问别人“你过得好不好”,但很少能从答案中得出明确的结论。
  
  我的第一位女朋友让我学到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看一个人过得好不好,就看他有没有空。
  
  如果你约他时他总是没空,而且是真的没空,那他过得不会太好。如果他永远随传随到,那他的快乐指数应该很高。
  
  越快乐的人,越好约。
  
  “有空小姐”永远有空。每次约她,不管是一周前或一小时前;不管用电话或短信,她总是立刻回复:“没问题”、“好极了”、“约几点”。她不像我要斟酌两小时才回短信,回时还要探听:“还有谁”、“约在哪”、“吃什么”。如果人、时间或食物不对,友情也跟着倒霉。
  
  你也许会觉得“有空小姐”很闲,但她是日理万机的总经理。更厉害的是,她无役不与,对任何朋友都来者不拒。所以当我临时约她,她若已经跟别人约好了,她会邀我加入。也就是说,当我想见到她时,她永远会让我见到。
  
  “有空小姐”让我看到“过得好”的特征。她在任何时空、情境、团体中,都能做自己。于是她可以跟任何人吃饭,没有太多的原则和禁忌。你约她打麻将,她会来。她不会打,但乐意在客厅玩Wii。
  
  过得好的人常流动。她漫游,但不至于奔波。她可以在任何时空做该做的事,没有赶不及或走不开的道理。
  
  过得好的人有弹性。自己或朋友,都是可以调整或融合的人。于是她可以做任何排列组合,不用把时间过度分割。你约她吃素食,她已经在吃火锅,于是她邀你去吃素食火锅,而你也乐意接受。
  
  过得好的人,永远都能接听手机。我过得不好,常有未接电话,但真正未接到的,可能是我的心。我常以为忙碌与成就成正比,快乐的人一定要攻城略地。但“有空小姐”让我看到:只要能收复时间的失地,那就是最大的幸福。
  
  “篮板球小姐”不会打篮球,但她会抓篮板球。事实上,她本身就是一个篮板球。
  
  她喜欢游泳,但游得不好。她总是把标准池当做浴缸来泡。她虽然不是选手,有一个动作却很专业,就是游到尽头时,反转踢墙,朝反方向游回去。她的反转之所以漂亮,是因为她既不会溅起水花,也不会发出声响。
  
  我说她是篮板球,是因为她总能从投不进的挫败中弹起。我喜欢她游泳的反转,因为她不会把反转搞得可歌可泣。
  
  “篮板球小姐”吃过一些苦头,虽然你看不出来。她最亲密的家人,在她小时候过世;她做生意时曾经风光,如今电话很少再响。
  
  对于过去,你问,她不逃避,你不问,她也不会提起。仿佛人生的不如意就像电视剧的情节,看时难过得要死,看完后可以立刻转头骂不去洗澡的孩子。
  
  今不如昔的人通常邋遢,但她总是穿Prada;有创伤的人通常难搞,但她柔软得像蛋糕。她从不因为自己委屈,就对别人耍小姐脾气。
  
  她从不因为人生亏欠她很多,就出门要求别人埋单。每次出去玩,她总是开着她的宝马,把每个人送回家。她走在街上从不带包包,我在她身上看到没有包袱的美好。
  
  大部分人球不进篮,就滚到界外;游到池边,就停下来休息。“篮板球小姐”不这样。她总是一直留在界内,缓慢却稳定地前进。阻力大,不会让她不敢下水,顶多游得慢一些。
  
  人生路,我们都带着包袱。明明没有人对我们开火,我们还匍匐前进。风吹草动,都让我们杯弓蛇影。包袱是好的,它让我们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但也是坏的,它让我们看不到新的可能。
  
  包袱自然带来成见,所以我们不吃这个东西,不和那个人打交道。活得越久,禁忌越多。
  
  “篮板球小姐”把人生和自己都看得很轻,所以千斤的包袱也都变成空气。她没有禁忌,不管到哪家餐厅,东西都能吃完。她没有远景、梦想或生涯规划。她活着的目的,似乎只是把每个人送回家。
  
  我认识很多成功人士,他们都是漂亮的空心球:他们的脸从不曾重重摔在地板上,没方向地弹来弹去。
  
  我的好朋友并不成功,但我觉得她的球路更有看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09:55:25 | 查看全部
英国开设“自拍课”
时间:2015-06-26 作者:未详 点击:144次

  继知名高校开设“研究贝克汉姆”、“哈利·波特”和“碧昂丝政治学”等课程后,近日又有一门“奇葩课”诞生——帮助学生掌握完美自拍技术的艺术课程。
  
  伦敦著名在职教育机构CityLit开设了一门新课程,旨在为初级摄影师传授必要的摄影技巧,以适应这个随时都需要拍照的社会。除了教学生选择最佳的拍摄角度和光线以外,这门名为“自拍艺术”的课程承诺将会“帮助学员提高对自拍的批判性理解”。
  
  该课程未设门槛,所以,只要对自拍感兴趣——甚至无拍摄功底、只有非正式场合自拍经验的同学,也可加入课程。但自拍爱好者必须有分享自己作品的心理准备,主办方表示,总结学生的作品将是这门课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09:55:52 | 查看全部
为什么宫崎骏电影里的画面让人忧伤
时间:2015-06-26 作者:未详 点击:124次

  为什么宫崎骏电影的画面,只是静静地呈现,也会让观众心里有抑制不住的忧伤和寂寞感?这是什么原因?
  
  如果你曾害怕过黑夜,曾梦想在月光下飞翔,曾在阴雨天的公交车站等爸爸回来……宫崎骏的动画都可能唤醒你的回忆。宫崎骏非常善于把人们内心感受的意象组合成意境,令观众忧伤的不仅是画面,还有自己的回忆。此外,宫崎骏调暗了电影的光和色调,让晴天变得有些阴郁,这能让观众产生压抑、怀旧等感受。他的电影里有时是无生命的场景,既空旷又悲凉,比如《哈尔的移动城堡》里无人的街道;有时是静中有动的场景,反衬悲伤的情绪,如《萤火虫之墓》里的罐头盒和苍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09:56:01 | 查看全部
没有“标准”的年代
时间:2015-06-26 作者:未详 点击:97次

  如今的少年人容易想到轻生,我也曾经是少年人,当时烦恼多,日子过得苦,却没想过寻死。为什么?回想,还是因为相信有一个“标准”——只要刻苦磨炼,达到那个“标准”,就会得到世人的尊敬,过上理想的生活。
  
  我十五岁那年,小学毕业,没考上公立中学,没钱读私立中学,只能晚上上夜校,白天干粗活。干粗活,当然会讲粗话,变粗人。
  
  “这只是一个阶段。”我一直认为,靠近心中那个“标准”,就等于在远离这个“阶段”。往返于工厂和货柜码头时,我必定带着一本书。上车,读书;卸了货,等码头工人接收,读书。
  
  中二那年,有一天,生物课本留在货车上,我就在纸箱上趺坐,来个“小僧入定”,闭目“重播”读过的课文。我清楚地记得,当童工、卖气力的日子里,只有那一天我的身边没有书。
  
  那年头,读书风气盛,去书店,有些书,例如余光中等台湾诗人的集子,一推出必高高摞起,转眼卖空。那时候世界还充满各种值得追求的“价值”:精致的诗,严谨的小说,高尚的人格……只要你达到那个“标准”,就得到赞赏,“滥竽”是不多的。
  
  “我要做诗人”,这么想着,我就带着诗集去送货,在纸箱上涂鸦。为了达到世人所认同的“标准”,为了早日脱离困境,我很忙,根本没时间想到去见阎王。
  
  原来,我真是很幸运的:如果我今天十五岁,我能够找到什么样的“标准”去奋斗?比方说,如果我不认同某些“标准”,我应该怎样去开创自己的人生?上网?上网解决不了问题;上吊?上吊只能取消问题。
  
  成年人毁坏了“价值”和“标准”,等于堵死了少年人的去路。我们都有罪,是我们用苟且和浮薄,合力把这群迷惘少年逼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09:56:12 | 查看全部
孕育天才的条件
时间:2015-06-26 作者:未详 点击:65次

  201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三位日本学者。为什么又是日本人获得诺奖?比起日本的学校教育,我相信对这些诺奖得主影响更大的,是他们童年时所生活的环境。例如中村修二。中村修二在几年前加入了美国国籍,但他出生、成长在日本。他曾写过一本书,书名叫《给日本孩子的二十三个幸福提议》。书中,中村修二十分留恋地回忆了他的故乡和童年。
  
  1954年,中村修二出生于日本爱媛县的佐田岬半岛。他童年时代的家,在佐田岬半岛上一个叫“大久”的海边村落里。因为交通不便,大久得以保存最完美的原生态自然环境。走出家门,眼前就是温暖的天和海,而身后则是连绵的小山丘,山丘上种满了红薯和蜜橘。越过山丘,便是半岛北侧的伊予海滩。在大久的海边度过的童年,是他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中村修二在大久那个小渔村里成长为一个喜欢望着大海发呆的少年。“佐田岬半岛是东西走向的细长半岛,太阳早晨从大海的东边升起,傍晚又从大海的西边落下。夕阳西沉后,随之而来的是满天闪烁的繁星。那是一种无以言状的美丽,日复一日地眺望也永远不会厌倦”。
  
  不仅仅是中村修二。追溯日本二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的童年,他们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童年,都拥有富饶美丽的大自然。
  
  日本数学学者藤原正彦写过一本名为《天才的荣光与挫折》的书,书中讲述了英格兰的牛顿、爱尔兰的汉密尔顿和印度的拉马努金等9位世界超级天才的人生故事。为了验证到底怎样的土壤才能孕育出真正的天才,藤原正彦多次前往英格兰、爱尔兰和印度,去天才们的诞生地寻求答案。在研究过牛顿和拉马努金等许多天才之后,藤原正彦注意到,孕育天才的土壤有三个共同的特点:
  
  第一,天才的诞生地,都拥有雄壮美丽的自然环境。
  
  第二,都有对某种事物充满尊敬与虔诚的“跪拜之心”。
  
  第三,都有看重文学、艺术、宗教等毫无直接利用价值的事物,且轻视金钱等一切世俗的“尊重精神性的风土”。
  
  天才,所谓“天才”,他们只是比常人拥有得稍多一点:例如比常人更勤奋一点、更有耐力一点、对于事物的热衷程度更高一点、注意力更集中一点,等等。这稍微多出来的“一点”,成就的便是一个人的个性与品质。而这种个性与品质,与成长岁月中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如中村修二,他在童年时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独自一人眺望大海。这种与自然的独处,培养了他极好的思考习惯以及对于事物的专注能力。
  
  当然,这里所说的自然,一定是“富饶的、美丽的”,这样的自然才能赋予人的心灵以美感,才能在日后渗透到整个人生并支持其一生,才会让人在长大成人之后对于自然事物的一切拥有虔诚的跪拜之心,并拥有轻视世俗、尊重精神的品性——因为只有富饶美丽的自然孕育出来的内心,才能真正懂得何为最珍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09:56:29 | 查看全部
胖海莉走出死循环
时间:2015-06-26 作者:未详 点击:59次

  海莉·卡菲罗(HaleyCafiero)女士仍记得自己在巴塞罗那街头被骂作“大胖子”的情景。那是在2011年的夏天,她带着学生在兰布拉大街进行户外教学,玻璃幕墙反射出身后窃窃私语的两个男人,他们比画着海莉比旁边那个苗条女孩儿胖多少。后者穿着露脐衫和热裤,露在阳光下的小蛮腰被男人们勾勒成沙漏上最细的两道弯,而海莉,被他们比画成了一个大球。海莉听懂了他们的一句西班牙语:Gorda(大胖子)。
  
  家住田纳西州,在孟菲斯艺术学院当摄影部负责人的海莉,已经把她的摄影项目“WaitWatcher(等着你看我)”做到了第5年:她在公共场合架起照相机,抓拍路人看她的表情。这拍摄明目张胆,路人或厌弃或嘲讽的表情也毫不遮掩,“即便暴露在相机前,人们也觉得自己是匿名的,因为他们在我背后”。海莉说她没想吸引注意力,不论是穿上格外凸显身线的彩色氨纶运动服,还是站在十字路口吃东西,“都只是做普通人做的事而已”。
  
  但是当视线聚拢过来,海莉绝不像普通人。“肥婆、胖子,我好像一辈子都在听这些。别人遇到兴许会骂回去,或者缩成一团,我才不沮丧,我会拿出相机,拍它一张”。
  
  巴塞罗那那次她当然也拍了照片,不仅如此,她还在一个特别拥挤的路口找了个地方,把相机递给助手后,她拿起冰激凌开吃。她瞥到一个十几岁的女孩等着过马路,还听到拍打皮肤的声音,就赶紧打手势让助手拍。
  
  直到回家洗了照片,海莉才知道那声音是什么:身旁的女孩一直在看她吃冰激凌,也一直在打自己的肚子,拍到的5张照片里她都面带憎恶,“像是自言自语‘再吃也变这样’”。海莉拍照时见过不少这种推己及人的姑娘,她把她们的代入感叫“Gelato”,就是那天她吃的冰淇淋的牌子。“女人做什么都得看别人的眼色,更糟的是,这种眼色还都是我们自己瞎想出来的。人生太短,管别人怎么想呢”。
  
  海莉也不是一开始就活得这么明白。1996年,20岁的海莉体重突然飙升,吓得她去看医生:在高中校足球队每天都踢4小时球的她在几周之内长了将近10公斤肉,还整天犯困没力气。医生给出的诊断是“甲状腺机能减退”,这种内分泌病引起女性发胖的概率是男性的10倍,而海莉想要回到生病前的52公斤的苗条身材,几乎是不可能了。
  
  头4年她不甘心。她试过一切流行的瘦身食谱,泡在健身房做器械运动,除了蛋白质外什么都不吃,“一个一个数卡路里”,海莉打比方说明她的减肥有多难,“我朋友为减肥只吃沙拉,我减肥沙拉都只能吃一半,普通人的减肥餐我吃了都立刻两倍地长回来”。
  
  吃不饱还不够痛苦。海莉曾在做满两小时运动后被人嘲笑:“瞧你那个肥屁股!”健身教练告诉她:“一点点运动就等于浪费,毕竟你有那么多肥肉要减呢。”
  
  没错,挫败感。“每天那么push自己,体重一点儿没少,就特想抽自己。第二天努力得更狠,结果还是一样。人们问你‘减肥减得咋样了’,我就会觉得自己跟坨屎一样”。
  
  然后,在已记不清日期的24岁的某天清晨,海莉突然醒了。“我起床,告诉自己到此为止,我受够了,我的身体受够了,我不是为了这个活着的。我厌倦了鞭笞自己,我决定和身体和解”。作为一个甲状腺功能失调的成年人,也许如释重负的海莉必须接受自己的外表,但她很快意识到别人并不接受她。时装部店员无视她,绕过她去服务那些化了妆的顾客,化妆品导购说要“拯救”她。当她在商场拿起一条漂亮裙子时,迎面走来的一个陌生女孩指指她,再用手肘碰碰朋友:“不可能吧?”大笑起来的她们离开时又回头看了看海莉,眼神意味深长。
  
  “我们都被别人的眼光所定义。女性都想被倾慕,都想长成别人喜欢的那样,这样才会被倾慕——这是个死循环。”海莉在想怎么走出死循环。她偏要把自己放进那个让她不舒服的世界:购物中心、健身房、美体中心。
  
  起初她只想拍下“思考如何走出死循环”的自己,然而2010年在时代广场上,一个偷瞥她的男人为她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那是一个站在她身后的男人,海莉用来自拍的相机拍到了他须臾之间的一个嘲讽表情,海莉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也从没想过“竟能捕捉到这么快的一瞥”。她开始架起照相机,看看还能捕捉到些什么。
  
  她想抓住尽可能多的人,所以尽可能多地旅行,巴塞罗那、芝加哥、纽约、孟菲斯,她只要有机会就架起相机。她给项目取了名字——“等着你看我”,开始在个人网站上搞众筹,等待未来某天出本影集。
  
  照片越发有声有色。2014年年初,海莉在运动品商店被一条亮闪闪的粉色短裤吸引了眼球。她拿起短裤端详时听到有人说“不是吧”,她抬头,看到一个女店员在笑。女店员上下打量海莉后,转身走了。海莉的第一反应是告诉经理,第二个反应是不来了,但第三个反应是最好的:“我可以拍照呀。”她当即买了两套紧身运动装,开启了新主题:“当我穿上氨纶衣时”。
  
  “与其用那些人的嘲笑惩罚自己,不如证明他们是错的。相机给了我发声权。”海莉说。
  
  海莉的照片渐渐红了。有人苦口婆心地劝她减肥,说那样世界会更好,海莉很酷地回答:“我没空做那些。”更多的人骂她:“猪油!”“光看她我都要犯病了!”“小伙子们:拿好捕鲸叉!”这些不关乎照片只关乎外貌的匿名评论让海莉大笑:“他们以为能让我在乎,可我不在乎别人怎么想我的身体,我喜欢我这个样子。那些评论让我有劲头拍更多照片,还不明白吗?他们只是在支持我而已。”
  
  海莉还接到几百封感谢电邮,人们倾诉了同样被这么看时的孤独感。一个15岁的比利时女孩说,海莉的照片让她“感觉好多了,不再在乎别人怎么看,只过好自己的生活”。
  
  海莉却不看重这些。“能帮到别人我也挺高兴,不过帮人不是我的本意。我只是想向所有人展示,在他们的肌肤之下都有些什么”。这位众筹金额已突破20万美元、即将在2015年9月出版影集的摄影师这样描述关于自己的刻板印象:“超重的金发女艺术家。他们说我是个又胖又懒又邋遢的人。”
  
  其实,这位大学副教授每天工作12个小时,没有任何因肥胖导致的其他的疾病,吃得也很健康——即便在巴塞罗那吃的那一支用来拍摄的Gelato冰激凌,也是低脂、低糖、低热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